EB病毒与相关疾病六安版_第1页
EB病毒与相关疾病六安版_第2页
EB病毒与相关疾病六安版_第3页
EB病毒与相关疾病六安版_第4页
EB病毒与相关疾病六安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B病毒感染与相关疾病,安徽省立医院 刘子美,疱疹病毒类,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为双连DNA病毒,100个成员,根据理化性质分、三个亚科a亚科:HSV-1/2,VZV亚科:HCMV、HHV6/7r亚科:EBV、HHV8,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64年首先发现;科属:疱疹病毒科,r亚科特性:双连DNA病毒嗜淋巴细胞特性,90%人群血清抗体阳性。感染后病毒潜伏在B淋巴细胞内而不被免疫系统清除,当免疫功能下降或某些因素触发下病毒被激活而引起疾病或肿瘤。,EBV结构,VBE抗原特点,抗原: 膜抗原(MA) 衣壳抗原(VCA) 核抗原(EBNA) 早期抗原(EA)(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 淋巴细胞检出的膜抗原(LYDMA)上述抗原均产生相应抗体,VCA-IgM为新近感染的标志。,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 唾液(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 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 输血(偶尔) 性接触可能为传播途径之一 宫内传播意见尚不一致。易感人群:不分民族、性别均可感染,男:女为3:2,90%。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机会不多。原发感染机体终身处于潜伏感染状态。免疫缺陷者可发生致死性IM,幸存者易患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定 义,IM由EBV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单核-巨噬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及EBV抗体阳性。是由EBV直接引起的疾病。,发病机制,病毒进入口腔在咽部、唌腺的上皮细胞内复制,而后进入血循环导致病毒血症,最终累及淋巴系统。B细胞表面有EBV受体,故易受累。急性期约1%淋巴细胞受累,恢复期降至1/100万。记忆细胞长期携带病毒,与病毒潜伏有关。B细胞受染后发生抗原改变,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后者可直接对抗受染的B细胞及其他组织引起临床症状。外周血中的异形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发病机制,发病机制,EB病毒,上皮C,咽部,咽峡部,颈部淋巴结肿大,(唾液腺),持续带病毒,(扁桃体B淋巴细胞),血液,其他部位B淋巴细胞,多克隆B淋巴细胞活化 多克隆抗体,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刺激其他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TC 产生变异淋巴细胞,作用于携带EBV的B淋巴细胞产生临床症状,(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心肌炎等),特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自身抗体,临床表现,潜伏期515天,平均10天,起病缓急不一。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其他系统受累症状。,发 热,热型:不规则(弛张热、稽留热、或不规则)、热程:不定(数日数周,也可长达24个月),可伴有畏寒、寒颤。中毒症状不重。,咽峡炎,咽痛扁桃体充血、水肿、肿大(80%),假膜50%;上腭部可有出血点;牙龈可肿胀、溃疡。,咽峡炎,淋巴结肿大,90%患者有淋巴结肿大。部位:颈部最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纵膈、肠系膜淋巴结偶尔受累。大小:直径14CM不等,不粘连、不化脓、不对称(三不)。消退时间:一般3周。,肝脾肿大,10%伴肝大,2/3有肝功能异常,515%出现黄疸。脾肿大:50%有脾肿大,多为肋下23CM,偶有脾破裂发生。,皮 疹,10%出现皮疹:多形性、斑丘疹、荨麻疹、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样皮疹。发疹时间:病后12周,持续37天,不留痕迹,无脱屑。部位:躯干多见,四肢较少。粘膜疹:软、硬腭,为多发性针尖大小瘀点。,皮 疹,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1%):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小脑综合症、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炎等。CSF改变:蛋白、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预后良好,即使重症治愈后也多无后遗症。,并发症,1呼吸系统(5%):表现干咳,抗生素治疗无效,肺门淋巴结肿大及类似病毒性肺炎改变,14周消失。2心血管系统:可有T波倒置、低平,P-R间期延长,严重者猝死。3肾损害:13%类似肾炎出现水肿、蛋白尿,一过性氮质血症,肾衰罕见,肾病变可逆,预后良好。4腮腺:病后一周左右,压痛,不化脓维持一周消退。5其他:溶贫、BPC减少、脾破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骨髓病原学: 1嗜异性凝集试验 2EBV抗体测定(VCA-IgM) 3EBV-DNA检测,血常规,1病初一周WBC总数多正常,随之逐渐增高,WBC1030X109/L,最高可达60X109/L;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LB50%),第3周恢复正常。 2异形淋巴细胞比例10%。,异形淋巴细胞分型,以细胞形态分为三型: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前两型多见。这些异常细胞起源于T细胞。,IM血象-泡沫型,IM血象-不规则型,IM血象-幼稚型,IM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增多,有不典型淋巴细胞,但不如血象明显。粒系、红系、巨核系变化不明显。,IM骨髓象,病原学检查,EBV分离培养困难血清学检查:嗜异性凝集试验EBV抗体测定(特异性VCA-IgM)EBV-DNA检测,病毒分离,口咽部冲洗液及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但正常人及其他疾病患者也可培养出,故对诊断价值不大。,EBV载量检测,可帮助鉴别EBV低水平复制携带者与高水平复制的患者。IM不推荐EBV载量检测,因为IM患者在2周内EBV载量达高峰,随后快速下降,3周后检测不到EBV的核酸。,EBV抗原检测,应用原位杂交可确定口咽上皮细胞中EBV的存在。 聚合酶链反应能快速、敏感特异地检出标本中的EBVDNA。,EBV抗体检测,人感染EBV后,可产生:1衣壳抗体2抗膜抗体3早期抗体4中和抗体5补体结合抗体6病毒相关核抗体等。,EBV抗体检测,1.VCA-IgM潜伏期即可出现,病后23月消失,阳性是新近EBV感染和复制活跃的标志。具有诊断价值。2.VCA-IgG抗体持续终身,且滴度很高,测定VCA-IgG无法区分原发和既往感染。3.检测方法:免疫荧光法和酶免疫吸附法。,EBV抗体特异性,壳抗原CA-IGM,壳抗原CA-IGG,早期抗原EA-IGG,核抗原NA-IGG,各种EBV抗体出现时间及意义,嗜异性凝集实验,阳性率:8090%,轻型病例可阴性。原理:患者血中含有属于IgM的嗜异性抗体,可与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效价:1:501:224均有价值,1:80以上具有诊断价值。如动态监测,其效价4倍以上增高,意义更大。抗体持续时间:25个月,较晚出现者恢复慢。血清病、结核病、单核细胞白血病也可阳性,但抗体效价低。,凋亡淋巴细胞,近来研究发现IM患者外周血出现凋亡的淋巴细胞远高于其他疾病。 认为外周血出现凋亡的淋巴细胞可能是IM的有力证据。,IM的诊断,一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二外周血淋巴细胞50%,异淋10%三血清学检查 1嗜异性凝集实验阳性 2EB病毒VCA-IgM阳性 3PCR检测EBV-DNA阳性,鉴别诊断,应与下列疾病鉴别:急淋传淋化脓性扁桃体炎川崎病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IM与急淋、传淋的鉴别,IM的治疗,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丙球治疗激素治疗预防脾破裂并发症治疗,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能抑制病毒多聚酶而终止DNA链的延伸。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特殊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AVP),使病毒不能复制。,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激素治疗,严重患者,有喉水肿、神经系统、心肌炎、溶贫、BPC减少等并发症,短疗程激素可改善症状。,预防脾破裂,应避免任何挤压和撞击脾脏的动作: 限制或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 体检时动作应轻柔 不用阿司匹林,因可引起BPC减少或功能障碍。,疗效判定,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及肝功能等指标恢复并发症治愈随访观察一个月无复发。为治愈。,IM预后,自限性疾病, 病程数日6个月,多为13周,少数迁延数月或数年,称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偶可复发、复发病例病程短、病情轻 病死率90%),低热中度发热,合并HLH时可高热;2.肝、脾肿大;3.肝功能异常;4.贫血,BPC减少;5,淋巴结肿大(40%);6.皮疹,水痘样疱疹;7.视网膜炎;8.间质性肺炎;9.IM或类似IM症状。,CAEBV诊断标准,1.发热、持续肝功能损害、肝脾肿大、多发淋巴结病、间质性肺炎、全血减少、视网膜炎、水痘样疱疹等持续3个月,可诊断CAEBV.2.下述条件1条即可诊断: 血清EBV抗体水平异常增高,包括VCA-IGG1:640或抗EA-IGG1:160,VCA/EA-IGA阳性 在感染组织或血液中检出含EBV编码小RNA的细胞(EBER)即EBER-1阳性细胞。 外周血浆中EBV游离DNA拷贝水平102.5拷贝数/uDNA 受累组织中EBV-EBNA或EBV-LMP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组织或外周血中检出EBV-DNA.,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一系或多系减少。肝功能:转氨酶90%的病例增高,白蛋白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凝血功能:PT、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骨髓:多正常,如并发HLH,则有明显组织细胞增生并伴有嗜血现象.骨髓或外周血检出EBV-DNA即可诊断CAEBV。,影像学检查,X光:间质性肺炎。B超:胸、腹腔积液。CT、MRI:脑白质或灰质局灶性损害、出血、萎缩、水肿等。,组织病理,肝脾、淋巴结病理,可除外恶性肿瘤,亦可经病理找到病原体.,CAEBV治疗,1.阻断DNA多聚酶合成药物:更昔洛韦、阿昔洛韦、阿糖腺苷等能抑制病毒复制.2.丙球或皮质激素3.细胞因子:a、干扰素,白介素2。4.增强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复及病毒和受染细胞的清除.5.抗肿瘤治疗6.早期治疗并发症,脾亢时脾切除可缓解症状7.免疫重建:骨髓移植为彻底治疗本病的方法,CAEBV预后,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预后均不好。特别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更差。50%从首发症状出现5年内死于并发症。,嗜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HPS分类,原发性:又称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于新生儿。继发性: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肿瘤等疾病引起。又分感染相关性、病毒相关性、肿瘤相关性和药物相关性HPS。,EBV相关嗜血淋巴细胞增生症,EBV相关嗜血淋巴细胞增生症(EBVHLH)。由原发或既往EBV感染再激活所导致的一类HLH,多见于亚洲儿童和青少年人群。预后差。,HPS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