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ppt_第1页
第四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ppt_第2页
第四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ppt_第3页
第四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ppt_第4页
第四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 4 1 4 1乳化作用及乳状液的类型 4 2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4 3乳状液的稳定性 4 4乳化剂的选择 4 5乳状液的制备 4 6乳状液的转型与破坏 4 7乳状液的应用 4 8微乳状液 第四章乳状液与微乳状液 2020 4 1 一 乳化作用 4 1乳化作用及乳状液的类型 乳化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不相混溶的两种液体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液液分散体系的作用 2020 4 1 二 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以直径大于100nm的细小液滴 分散相 在另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分散介质 中所形成的粗粒分散系 仅仅两种不相容的纯液体 如油和水 并不能形成乳状液 它们必须在乳化剂 如肥皂 的作用下才能稳定 如牛奶 含水石油 乳化农药等 2020 4 1 乳状液的类型 O W 水包油型 W O 油包水型 2020 4 1 在适当的乳化剂条件下 可形成O W 水包油型 或W O 油包水型 乳状液 乳状液的类型 O W型 牛奶 鱼肝油乳剂 农药乳剂等 W O型 油剂青霉素注射液 原油等 2020 4 1 W O型和O W型两类乳状液通常可用以下几种方法鉴别 1 稀释法 水加到O W乳状液中 乳状液被稀释 若水加到W O型乳状液中 乳状液变稠甚至被破坏 如牛奶能被水稀释所以它是O W型乳状液 2020 4 1 2 染色法 将极微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到乳状液中 若整个乳状液带有染料颜色的是W O型乳状液 如果只有液滴带色的是O W型乳状液 若用水溶性染料其结果恰好相反 染色法微观示意图 以苏丹 为例 2020 4 1 乳状液类型 检验水包油乳状液 加入水溶性染料如亚甲基蓝 说明水是连续相 加入油溶性的染料红色苏丹 说明油是不连续相 2020 4 1 3 电导法 通常O W型乳状液有较好的导电性能 而W 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却很差 但若乳状液中有离子型乳化剂 也有较好导电性 4 滤纸润湿法 由于滤纸容易被水所润湿 将O W型乳状液滴在滤纸上后会立即辅展开来 而在中心留下一滴油 如果不能立即辅展开来 则为W O 对于易在滤纸上铺展的油如苯 环己烷等 不宜采用此法鉴别 2020 4 1 三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一 黏度性质乳状液的黏度取决于组成 浓度 内相与外相的黏度以及乳化剂的性质 二 电性质乳状液的电导取决于分散介质即外相的电导 因此O W型乳状液的电导明显高于W O乳状液的电导三 光学性质乳状液属于粗分散体系 由于分散相的尺寸处于胶体粒子大小上限以上 通常为0 1 10 m或更大 而可见光波波长介于0 4 0 8 m之间 因此有较强的光反射行为 故一般的乳状液是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 2020 4 1 4 2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一 相体积 乳状液的分散相被称为内相 分散介质被称为外相 在1910年 Ostward根据立体几何的观点提出 相体积理论 他指出 如果分散相均为大小一致的 根据液珠不变型的球型立体几何计算 任何大小的球形最紧密堆积的液珠体积只能占总体积的74 02 2020 4 1 若分散相相体积大于74 02 乳状液就会变型 相体积 如水的体积占总体积的26 74 02 时O W型 W O型两种乳状液都有形成的可能性 若小于26 只能形成W O型乳状液 若大于74 02 只能形成O W型乳状液 此理论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2020 4 1 相体积 一些乳状液的内相浓度可以超过0 74很多 却并不发生变型 a 不均匀液珠形成的密堆积乳状液示意图 b 形成多面体后密堆积乳状液示意图 2020 4 1 乳化剂分子的空间构型 分子中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截面积之比 对乳状液的类型起重要作用 将乳化剂比喻为两头大小不等的楔子 若要楔子排列的紧密且稳定 截面积小的一头总是指向分散相 截面积大的一头留在分散介质中 此即为楔子理论 二 乳化剂分子构型 例外 一价银肥皂 作为乳化剂形成W O型乳状液 2020 4 1 乳化剂分子构型 二价碱金属皂类 极性基团为 亲水端为小头 作为乳化剂 容易形成W O型乳状液 2020 4 1 注 定向楔理论做为一种假说尚存在不足之处 其中之一就是一价金属皂的极性头并不一定比非极性尾粗大 因此有许多例外情况 2020 4 1 三 乳化剂溶解度 Bancroft提出 油水两相中 对乳化剂溶度大的一相成为外相 例如 碱金属的皂类是水溶性的 故形成O W型乳状液 二价与三价金属皂足油溶性的 它们都形成W O型乳状液 2020 4 1 乳化剂溶解度 以固体粉末为乳化剂时 若要使固体微粒在分散相周围排列成紧密固体膜 固体粒子大部分应当在分散介质中 容易被水润湿的固体 如粘土 Al2O3 可形成O W乳状液 2020 4 1 乳化剂溶解度 2020 4 1 四 聚结动力学因素 1957年Davies提出了一个关于乳状液类型的定量理论 在乳化剂 油 水一起摇荡时 油相与水相都破裂成液滴 形成图 a 与 b 中左半边所示的情形 2020 4 1 2 如果油滴的聚结速度远大于水滴的 则形成W O型乳状液 如果二者的聚结速度相近 则相体积大者构成外相 聚结动力学因素 乳化剂吸附在液滴的界面上 以后发展成何种乳状液 则取决于两类液滴的聚结速度 1 如果水滴的聚结速度远大于油滴的 则形成O W型乳状液 2020 4 1 4 3乳状液的稳定性 一 乳状液不稳定性的表现 2020 4 1 分层 在重力场中 无论是否有絮凝作用发生 因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密度不同 分散相液滴可以上浮 或下沉 使得分散相液珠不再成均匀分布 絮凝 聚沉 在某些条件下分散相粒子间相互聚集 形成聚集体 若聚集体较为紧密 易于与分散介质分离 则为聚沉 若聚集体较为松散 常可经搅动后再分散 称为絮凝 聚结 两个小液滴合并为一个较大液滴的作用 在聚结发生时 乳状液分散相液珠表面的表面活性剂稳定的表面层发生重组 此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乳状液不稳定性的表现 2020 4 1 二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 界面张力 乳状液是相界面很大的多相体系 液珠有自发聚结 以降低体系总界面能的倾向 显然 可以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 以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 2020 4 1 为提高界面膜的机械强度有时使用混合乳化剂 不同乳化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使界面膜更坚固 乳状液更稳定 2 界面膜的性质 界面膜的机械强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大量实验事实说明 1 要有足够量的乳化剂才能有良好的乳化效果 2 直链结构的乳化剂的乳化效果一般优于支链结构的 2020 4 1 3 液滴双电层的排斥作用 乳状液的液珠上所带电荷的来源有 电离 吸附以及液珠与介质之间的摩擦 其主要来源是液珠表面上吸附了电离的乳化剂离子 在乳状液中 水的介电常数远比常见的其它液体高 故O W型乳状液中的油珠多数是带负电的 而W O型乳状液中的水珠则往往带正电 反离子形成扩散双电层 热力学电势及较厚的双电层从而使乳状液稳定 2020 4 1 4 4乳化剂的选择 一 乳化剂的分类 乳化剂一般可分为四大类 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高分子类乳化剂 天然产物类乳化剂以及固体粉末乳化剂 常用的乳化剂是一些表面活性物质 如肥皂 蛋白质 磷脂 胆固醇等 2020 4 1 二 选择乳化剂的一般原则 1 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能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能在界面上吸附 2 乳化剂在界面上能形成紧密排列的凝聚态膜 使界面膜有较高粘度和力学性能 3 根据欲得乳状液类型选择 油溶性乳化剂易得W O型乳状液 水溶性乳化剂易得O W型乳状液 4 根据乳状液用途选择 食品 化妆品和药剂等乳状液宜用天然产物类或无毒合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 2020 4 1 三 乳化剂的选择方法 1 HLB法 亲水亲油值 人为对各种两亲性表面活性剂亲水和亲油性质相对强弱所规定的数值 值越大 亲水性越强 值越小 亲油性越强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以试验测定 实际应用中主要根据表面活性剂分子机构特点来计算 2020 4 1 乳化剂的分类 2020 4 1 2 PIT法 PIT 相转变温度 是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质处于平衡时的温度 当温度变化经过该温度时 由该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状液会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随温度而变化 在PIT时其亲水亲油性质恰好平衡 在此温度之上亲水性强于亲油性 易形成o w性 在pIT之下 易形成w o型 2020 4 1 具体做法 取等量油和水 加3 5 的乳化剂水溶液 振荡 加热 观察由o w型变为w o型的温度 如果想制备o w型乳状液 需选择PIT比保存温度高20 60 的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 若想制备w o型的应选择PIT比保存温度低10 40 的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 另外还有浊点法 临界堆积参数法等 2020 4 1 4 5乳状液的制备 一 转相乳化法 1 将乳化剂先溶于油中加热 在剧烈搅拌下慢慢加入温水 加入的水开始以细小的粒子分散在油中 是W O型乳状液 再继续加水 随着水的增加 乳状液变稠 最后转相变成O W型乳状液 2 将乳化剂直接加于水中 在剧烈搅拌下将油加入 可直接得到O W型乳状液 若欲制得W O型 则可继续加油直到发生变型 2020 4 1 二 天然乳化分散法 把乳化剂加到油中 制成溶液直接投入水中 可制成O W型乳状液 有时需稍加搅拌 农药乳状液如敌敌畏乳剂就以此法制得 2020 4 1 三 瞬间成皂法 将脂肪酸溶于油中 碱溶于水中 然后在剧烈搅拌下将两相混合 在混合瞬间界面上形成了脂肪酸钠 这就是O W型乳化剂 四 界面复合物生成法 在油相中加入一种易溶于油的乳化剂 在水相中加入一种易溶于水的乳化剂 当油和水相互混合 并剧烈搅拌时 两种乳化剂在界面上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2020 4 1 五 轮流加液法 将水和油轮流加入乳化剂中 每次少量加入 制备某些食品乳状液就用此法 2020 4 1 4 6乳状液的转型与破坏 一 乳状液的转型 1 乳化剂类型的变更 按楔子理论 乳化剂的构型是决定乳状液类型的重要因素 乳化剂构型转变就会导致乳状液的转型 2 相体积的影响 乳状液的内相体积占总体积26 以下的体系是稳定的 如果不断加入内相液体 其体积超过74 02 内相有可能转变为外相 乳状液就发生转型 2020 4 1 3 温度的影响 有些使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的乳状液 当温度升高时乳化剂分子的亲水性变差 亲油性增强 在某一温度时 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稳定的O W型乳状液将转变成为W O型乳状液 这一温度称为转型温度 即PIT 2020 4 1 4 电解质 大量电解质的加入可能使乳状液变型 以油酸钠为乳化剂的苯在水中的乳状液为例 加入0 5mol dm 3NaCl时可变为W O型的 这是因为电解质浓度很大时 离子型皂的离解度大大下降 亲水性也因此而降低 甚至会以固体皂的形式析出 乳化剂亲水亲油性质的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乳状液的变型 2020 4 1 二 乳状液的破坏 1 加热破乳 升温加速乳状液液珠的布朗运动使絮凝速率加快 同时使界面粘度迅速降低 使聚结速率加快 有利于膜的破裂 2 高压电破乳 高压电场的破乳较复杂不能只看作扩散双电层的破坏 在电场下液珠质点可排成一行 呈珍珠项链式 当电压升到某一值时 聚结过程在瞬间完成 2020 4 1 3 过滤破乳 当乳状液经过一个多孔性介质时 由于油和水对固体润湿性的差别 也可引起破乳 4 化学破乳 化学破乳的原则是破坏吸附在界面上的乳化剂 使其失去乳化能力 常用的是使用破乳剂 破乳剂也是一种表面活性剂 有很高的表面活性 能将界面上原来存在的乳化剂顶替走 但破乳剂分子一般具有分支结构 不能在界面上紧密排列成牢固的界面膜 从而使乳状液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2020 4 1 5 电解质破乳 对于稀的乳状液 起稳定作用的是扩散双电层 加入电解质可破坏双电层 也能使乳状液聚沉 2020 4 1 4 7乳状液的应用 一 控制反应 许多放热反应 反应时温度急剧上升 能促进副反应的发生 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若将反应物制成乳状液后再反应 即可避免上述缺点 因为反应物分散成小液滴后 在每个液滴中反应物数量较少 产生热量也少 并且乳状液对象界面面积大 散热快 容易控制温度 高分子化学中常使用乳液聚合反应 以制得较高质量的反应 2020 4 1 二 农药乳剂 将杀虫药 灭菌剂制成O W型乳剂使用 不但药物用量少 而且能均匀地在植物叶上铺展 提高杀虫 灭菌效率 三 沥青乳状液 沥青的黏度很大 不便于在室温下直接用于铺路面 若用阳离子型乳化剂将其制成O W型乳状液 则表观黏度大大降低 并改善了对砂石的润湿性 2020 4 1 乳状液的应用 四 稠油的乳化降粘我国不少地区的原油是稠油 粘度高到常温下是固体 甚至可以雕刻成艺术品 当粘度大于2Pa s时 用抽油机无法抽取 乳化降粘是解决办法之一 即在抽油井的套管环形空间注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使其与稠油混合形成不太稳定的O W型乳状液 原油粘度即大为降低 不但能用抽油机抽出 而且还能在管线中输送到集油站进行下一工序处理 2020 4 1 乳状液的应用 五 纺织工业天然纤维与人造短纤维在纺前要用油剂处理 合成纤维在纺纱 织布时也要施用油剂 以增加纤维的机械强度 减少摩擦和增加抗静电性能等 在实际使用时 为了节省油剂 都加水配成O W型乳状液使用 常用的油剂成分是润滑剂 天然动植物油 使纤维平滑 乳化剂 一方面起乳化作用 另一方面还有诸如润湿 抗静电性等功能 和添加剂 有防氧化 防锈 防毒等功能 各种纤维的理化性质及加工方法不同 所用油剂的组成也有差异 现举一化纤用油剂配方 质量分数 2020 4 1 乳状液的应用 六 制革工业在皮革鞣制 鞣后处理的上油 填充和修饰工序中常用乳状液 这些工序是将油脂 高聚物等挤入皮革纤维或粒面层 将染料涂在皮革表面上 从而提高皮革的牢固度 柔软性和拉伸性能 皮革是一种亲水的蛋白纤维 因此要把憎水的油脂加进去需将油脂制成O W型乳状液 这样既便于操作 也节省油脂用量 皮革粒面常带正电 故乳化剂多用阴离子型的 使乳状液油滴带负电以便于处理 现今也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以提高其润湿性 2020 4 1 乳状液的应用 七 乳化食品和医药用乳剂牛乳和豆浆是天然O W型乳状液 其中的脂肪以细滴分散在水中 乳化剂均是蛋白质 故它们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根据这一道理 人们制造了 乳白鱼肝油 它是鱼肝油分散在水中的一种O W型乳状液 由于鱼肝油为内相 口服时无腥味 便于儿童服用 日常生活中的冰淇琳 人造奶油以及营养豆奶等大多是W O或O W型乳剂 冰淇琳由奶油 椰子油等原料与水乳化而成 人造奶油不含动物脂肪中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 且成本低 广泛用于糕点行业 这些食品中所用的乳化剂多为甘油 硬脂酸酯 蔗糖酯等 2020 4 1 乳状液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给严重营养缺乏患者使用的静脉滴注用脂肪乳剂 主要是含有精制豆油 豆磷脂和甘油的O W型乳状液 药房中许多用作搽剂的药膏 以往多以凡士林为基质 使用时易污染衣服 目前常制成 霜剂 实为浓的O W型乳状液 极易被水清洗 所用乳化剂常为聚氧乙烯 5 50 硬脂酸酯等 2020 4 1 八 化妆品乳状液 化妆品工业非常重要且充满活力 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化妆品对全球GDP的贡献 它还对人类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化妆品 香水和个人护理用品的应用可追溯到古代埃及 希腊和罗马时代 例如 尼安得塔人用从粘土 泥和砷等制成得红色 棕色和黄色颜料涂抹面部 使用兽骨卷发 化妆 文身和装饰品传递着必要的社会信息 古罗马著名医师盖仑发明了雪花膏 罗马人用香油涂抹身体 加入浴缸和喷泉中甚至涂抹到武器上 13世纪时十字军战士把香料从亚洲带回欧洲 16世纪时制作的香水是粉状或膏状物 天然香水由含香料的各种原料制成 了解并熟悉化妆品工业的特点和背景非常有意义 2020 4 1 一 护肤品中国市场品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 70年代 1982年 上海品牌垄断国内市场以上海家化为代表的上海润肤品 护肤品品牌在那时风靡全国 至今 很多人对美加净 郁美净 孩儿面 皇后牌珍珠膏等品牌仍然记忆犹新 2020 4 1 第二阶段 1982年 1996年 跨国公司抢滩中国 土洋品牌泾渭分明这段时期 跨国品牌如欧莱雅 玉兰油 强生 资生堂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护肤品 润肤品营销真正起步 这些品牌以高定价瞄准高收入的年轻女性 与此同时 安利 雅芳等外国品牌把直销模式引入中国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而广东军团如小护士 丁家宜等上升势头非常快 而大宝集团树立的价廉物美 平民化的品牌路线也非常成功 在这个阶段 跨国品牌和本土品牌各自占据着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 正面交锋比较少 2020 4 1 第三阶段 1996年 2002年 本土品牌专业细分市场突围2002年的市场规模是1982年的200多倍 同时 消费者对护肤品 润肤品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滋润肌肤上 还出现了防晒 美白 保湿 祛痘 香熏美容 男性护肤等各方面的需求 开始更加专业细分的发展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化妆品品牌 源于市场需求大 也源于利润驱动 化妆品中乳状液化妆品居主要地位 厂家根据人们越来越多的要求而进行不同的添加 制备出功能越来越多的乳状液化妆品 2020 4 1 护肤品 个人洗护用品等产品中乳状液都占据主要部分 乳状液中都必须用到乳化剂 平时使用的面霜 乳液 卸妆乳 基本洁面大多数皆为乳状液 这些产品为了要实现包装盒上标识的至少三年的保质期 都需要使用乳化剂来提高稳定性 所以在化妆品乳化剂的选择上要注意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0 4 1 乳状液粉底 粉底是用来修饰皮肤色调 使皮肤表面光滑 修整皮肤表面质感 遮盖色斑等面部瑕疵的化妆品 乳化型粉底是目前市售粉底的主要类型 它是将粉料均匀分散悬浮于乳化体中制得的化妆品 配方中既含有水溶性和油溶性的营养护肤组分 又含有钛白粉 滑石粉 颜料等具遮盖及修饰肤色作用的粉料及颜料 具有美容护肤双重功效 很受消费者欢迎 由于粉底含有水 油 粉体三个相界面 所以乳化体更为复杂和难于制作 2020 4 1 4 8微乳状液 1950年 舒尔曼 Schulman 发现 在由水 油和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中加入第四种物质 乳化助剂 当用量适当时可以形成一种外观透明均匀的液 液分散体系 这就是微乳状液 或微乳液 定义 两种互不相溶液体在表面活性剂界面膜作用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 各向同性的 低粘度的 透明的 均相的分散体系 2020 4 1 微乳液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除了O W型和W O型外 还有双连续型 O W型和W O型结构已有实验证明是球形 双连续型有各种模式 油 水 2020 4 1 微乳状液 一 微乳状液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液 液分散体系 具有很大实用价值 也是在实用中偶然发现的 人们早已知道油和水不能完全混溶 但可以形成一种液体以小颗粒的形式存在于另一种液体之中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 乳状液通常呈乳白色 不透明状 它具有聚结 分层的倾向 乃热力学不稳定的体系 1928年美国化学工程师Rodawald在研制皮革上光剂时意外地得到了 透明乳状液 它虽也含有大量不相混溶的液体 但性质明显地不同于乳状液 有下列特点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特点 1 制备时不必采用各种乳化设备向体系供给能量 而只要配方合适 各组分混合后会自动形成微乳状液 这说明微乳化过程是体系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 此过程的终点应为热力学稳定的体系 2 在组成上它的特点是 i 表面活性剂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乳状液 约在5 30 上下 ii 分为三元系和四元系两种 最先发现的是应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四元系微乳体系 它至少有四种成分 即油 水 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是中等碳链长度的醇类 当时认为醇类是构成微乳必不可少的成分 后来发现应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也可得到微乳 并不必须加入醇类 这就是三元系的微乳 油 水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特点 3 外观上微乳不同于一般乳状液 呈透明或略带乳光的半透明状 4 稳定性不同 虽经长期放置亦能保持均匀透明的液体状态 5 微乳虽与一般乳状液相似有油外相 W O型 和水外相 O W型 之分 但有两个独特之处 即 i 不像一般乳状液随类型之不同而只能与油混匀或只能与水混匀 微乳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与油混匀又能与水混匀 ii 已有证据表明 在一定组成条件下 在各向同性的微乳体系中可存在双连续相 即油相和水相都是连续的 6 一般乳状液在两相体积分数都比较大时粘度明显增大 常呈粘稠状 而微乳状液在相似的油水比例时仍然具有与水相近的粘度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特点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特点 这些特性使得它具有很大实用价值 尽管早期对它的结构 原理尚一无所知 只是称作 透明乳状液 或 可溶油 在实用中却取得很大成功 例如用于皮革上光剂 地板蜡 切削油等 直到1943年Hoar和Schulman才证明它是一种特殊的分散体系 Schulman等用小角X射线衍射 光散射 超离心 电子显微镜和粘度等方法测定其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和形状 指出它是大小范围为80 800 的球形或圆柱形颗粒构成的分散体系 1958年Schulman给它定名为微乳状液 microemulsion 意思是微小颗粒的乳状液 虽然对于此类分散体系的本质是不是乳状液还有严重分歧 而微乳状液的这个名词倒是得到普遍承认 并无引起异议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本质 二 微乳状液的本质及形成机制关于微乳状液的本质有两派意见 一派以Schulman和Prince为主 持 微小粒子的乳状液 观点 另一派以Winsor Shinoda Friberg为主 持 肿胀胶团 说 第一种学说很容易解释微乳状液的透明或半透明性质 粘度小 稳定性高等性质 这一派意见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释微乳自动形成和热力学稳定性质 为此 Schulman等提出混合膜具有负界面张力的说法 叫做混合膜理论 他们曾加己醇于油 水 皂组成的乳状液中 醇达到一定浓度时乳状液变透明 形成微乳 他们测定了此过程中界面张力的变化 发现界面张力随加醇而逐步降低到零 由此推断 再加入更多的醇 界面张力应变为负值 具有负界面张力的体系在扩大界面面积时将放出能量 即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本质 这使得乳状液颗粒变小成为自发过程 即自动形成微乳 Prince进一步解释加醇导至负界面张力的原理为 1 醇与表面活性剂缔合而进入界面层 于是增加表面压 当表面压超过50mN m以上 界面张力就变为负值了 2 醇可使油 水界面张力降低15mN m以上 而皂类很容易产生35mN m的表面压 两者同时作用 界面张力便成为负值了 混合界面膜的负界面张力说虽曾引起广泛注意 但终究只是一种推断 缺少实验证据 Prince的论证亦非无懈可击 例如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 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压不等于两单独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压之和 2020 4 1 液液界面上的吸附层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本质 另一派认为微乳是油相或水相加溶于胶团或反胶团之中 使之胀大到一定颗粒大小范围内而形成的 由于加溶作用是自动进行的过程 自动微乳化的现象便是自然的了 这种观点首先来自Winsor等的实验结果 他们研究了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水体系的缔合问题 得到两种各向同性的液相区 一为油溶液 L2 一为水溶液 L1 他们证实 在皂或醇中加入其他成分可得L2 其中含有皂和水构成的反胶团 L2可溶解相当量的苯 不发生任何相变而得到Schulman等所制备的微乳状液 这说明微乳状液就是加溶了另一液相的胶团溶液 或称之为 肿胀的胶团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应用前景 Shinoda等关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混合膜并非生成微乳状液的必要条件 应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不必加入醇 只要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结构和温度 使胶团具有合适的大小 足以加溶足够量的大混溶液相 即可生成微乳状液 这进一步支持了肿胀的胶团说 三 微乳状液的应用前景微乳状液在许多情况下的应用是和乳状液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配方实际上是形成宏乳状液 微乳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获得稳定 高度分散的体系 并在某些特定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如 2020 4 1 微乳状液的应用前景 1 化妆品宏乳状液的稳定性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的 若更换成微乳状液则不论是稳定性还是外观 透明性 和功能都会有改善 微乳状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目前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香精和精油的增溶 在一些产品中 需要增溶香精和精油 如古龙水 须后水 皮肤清新剂 喷雾乳液 营养液和漱口水等 崐这类制剂一般为水 乙醇体系 然而 使用高含量的乙醇成本高 蒸发快 有气味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使用时会引起不适 如果使用微乳液 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020 4 1 微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绝大多数化妆品是由多种成分复配而成 这是因为油性和水性物混合使用比油性物单独使用更适应皮肤的器官 可以使微量成分均匀地涂敷在皮肤上 并可以通过调节油性物 水性物比例等 使产品适应不同的皮肤状况 在未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之前 曾广泛使用乙醇 甘油等组分来增加油性物的溶解度 使化妆品透明化 现在 利用表面活性剂配制成乳状液 更理想的是配制成微乳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