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装弊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_第1页
涂装弊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_第2页
涂装弊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_第3页
涂装弊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_第4页
涂装弊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涂装弊病产生的原因分析 及预防处理,目 录,一、木器漆涂料的构成二、影响涂装效果的因素三、各种弊病产生的现象四、涂装弊病查找、分析、处理方法五、案例分析:开裂、脱层六、结束语:木器涂料漆膜弊病预防的有效措施,一、木器漆涂料的构成,1、涂料的组成,挥发成分,油料树脂无机胶凝材料着色颜料体质颜料防锈颜料金属颜料助剂溶剂,主要成膜物质次要成膜物质辅助成膜物质,涂料主剂,固化成分,2、各种木器涂料的成膜及施工组成成分,A、PU涂料:涂料主剂 部分成漆膜 固化剂 部分成漆膜 稀释剂 全部挥发 B、NC涂料:涂料主剂 部分成漆膜 固含部分 稀释剂 全部挥发,固含部分,C、 PE涂料:涂料主剂 全部成漆膜 引发剂 全部成漆膜 促进剂 全部成漆膜 稀释剂 部分成漆膜D、水性涂料 :涂料主剂 部分成漆膜 水 全部挥发E、UV涂料:涂料主剂 全部成漆膜 光敏剂 全部成漆膜,固含部分,固含部分,固含部分,3、各种木器涂料的成膜机理,A、PU涂料: R1N=C=O(甲) + HOR2(乙) R1NCOR2 (漆膜)PU漆是由树脂(乙组分,含-OH基团)与固化剂(甲组分,含-NCO基团)按一定的比例反应而成。属双组分涂料,又称2K(来自德文,双组分)涂料。B、 PE涂料:是有不饱和二元酸与二元醇经缩聚制成的直链型的聚酯树脂,再以单体稀释而组成的,这种涂料在引发剂和促进剂的存在的情况下,能交联转化成网状结构的不熔不溶的漆膜,OH ,C、NC涂料: 溶剂挥发后堆积成膜D、水性木器涂料: 水分挥发后堆积成膜E、UV涂料: a链引发: RH R+H b链增长: R+O2 ROO c链转移ROO+RH ROOH+R d链终止: R+R RR,二、影响涂装效果的因素,1、环镜因素,A、温度对涂装成膜的影响 施工、干燥时的热源调控:温度一般控制在5-35度,过高时,易引起气泡、针孔等弊病,过低时,易引起干燥速度慢、涂膜开裂等。,、湿度对涂装成膜的影响,施工、干燥时湿度一般应小于85%,过高的湿度易引起涂膜发白、慢干。,、空气洁净程度对涂装成膜的影响,灰尘较多的施工环境易产生颗粒 空气中含有其他化学油蜡质时易产生缩孔,、空气流通对涂装成膜的影响,通风强度:空气流通过快,易使涂料的表干过快,从而易使涂膜产生气泡、桔皮等弊病。干燥环境密闭空气流通太小会导致涂膜慢干或回粘,2、涂装操作及控制因素,、操作工人的熟练程度 涂装的均匀的程度,、施工人员的专业程度 中间操作的控制 对涂料的了解,3、涂装底材因素,A、底材的材料性能底材的含水率:含水率过高时,涂膜易产生发白、脱层、 气泡等现象 底材的含油率:含油脂量太高可使涂料附着力差或不干 等现象 底材的结构、种类:型变系数太大或太舒松的底材易导 致涂膜开裂,B、底材的前处理板材是否经过漂白处理,使用漂白处理过的板材使涂膜很容易变黄 底材是否打磨平整,是否去除了毛刺。没有去除会使涂膜表面粗糙,手感差。,4、涂装设备因素,A、设备的清洁度 器具的洁净 油水分离、空压机的洁净,B、设备故障、调试,设备选型 工艺调试 气站喷枪 喷房设计,5、涂装工艺因素,A、工艺的安排合理 性 间隔时间、工艺的正确性,B、工艺操作的正确性 操作的方法、厚度的控制,C、工艺控制的准确性 配比 活化期(可用时间),6、涂装材料因素,A、油漆的选择是否正确。如深颜色底板应选用透明度较高的透明底漆。,B、油漆的配套是否正确。如PU底可配PU面、NC面,但NC底不能用PU面。,C、涂料和固化剂的配套性: 油漆与固化剂不配套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光泽偏差、跑油、干燥过快或过慢、流平不好等。,D、涂料和稀料的配套。如硝基漆的天那和PU漆的稀释剂不能混合使用。,E、涂料和固化剂的配比情况。如过多的固化剂会导致气泡或针孔,过少的固化剂会导致漆膜软。,F、辅助材料的性能 如腻子、擦色材料等的性能及施工,三、各种弊病产生的现象,1、发白,A、现象:发白是涂料在干燥过程中或干燥后漆膜呈现出乳白色或木纹、底材底色不清晰的现象,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施工。涂料或稀料中含有水分。施工中油水分离器出现故障,水分带入涂料中。手汗玷污工件或水磨未干。一次性厚涂。底材含水率过高。打磨放置时间过长,水分吸附在漆膜表面。高固底漆厚涂于深色板材。,B、产生原因,调整施工环境中的温、湿度,或加慢干水。注意选用配套稀料修复油水分离器,避免水分进入涂层。戴布手套作业,将手汗玷污处打磨干净。一次涂装不宜过厚,一般干膜不超过30微米。底材的含水率不超过当地平均含水率。打磨后要尽快施工。深色板材要选用高透明底漆。,C、预防处理方法,2、咬底,A、现象: 漆膜在干燥过程中或干燥后出现上层涂料溶解下层涂料并使下层涂料脱离底层凸起的现象。,上层与下层涂料不配套下层未干就涂上层涂料涂膜表面被污染,B、产生原因,上层与下层涂料配套使用下层干后再涂上层涂料打磨掉表面的污染物,C、预防处理措施,3、脱层(起皮),A、现象: 一道或多道涂层脱离其下涂层,或者涂层完全脱离底材的现象,4、开裂,现象: 漆膜出现不连续的裂纹的现象。比较重要的形式为:微裂、细裂、龟裂等。,5、气泡、针孔、痱子,A、现象: 气泡是一种在涂膜中存在的细泡状的病态,若涂料在涂装过程和涂膜干燥过程中气泡破裂,则形成针孔。针孔是一种在涂膜中存在类似于用针刺成的细孔的病态,气泡,痱子,针孔,B、产生原因木材含水率高。稀释剂选用不合理,挥发太快。一次涂装过厚。固化剂添加量过多。施工温度过高,表干过快。,C、预防处理方法要求木材含水率与当地平衡含水率相当(如北京11%)。添加慢干水,调整挥发速度。薄涂多遍。按比例添加固化剂。避免在35摄氏度以上施工喷房空气对流不宜强烈,否则易造成表干过快。,6、跑油(缩孔),A、现象: 漆膜干燥后仍滞留的若干大小不等、分布各异的圆形小坑(火山口)的现象。,涂层表面被油、蜡手汗等污染。有油水被空气带入油漆中。环境被污染。涂料本身被污染,B、产生原因,避免涂层表面被油、蜡、手汗等物污染。处理好油水分离器,放掉空压机内的水。切断污染源。更换涂料,C、预防处理措施,7、黄变,A、现象: 涂膜经过一段时间后变黄的现象,尤以透明本色漆做在浅色板材上和白色漆最为明显。,阳光直射或存放在高温下,漆膜老化分解加快。板材被漂白处理过,残留表面的氧化物导致漆膜迅速黄变。耐黄变油漆错配不耐黄变固化剂。涂料本身不耐黄变。,B、产生原因,避免阳光直射或存放在高温环境下。对底材进行封闭处理。配套用耐黄变固化剂。选用耐黄变涂料。,C、预防处理措施,8、表面粗糙、起粒,A、现象: 表面粗糙、起粒是漆膜干燥后,其整个或局部表面分布着不规则形状的凸起颗粒的现象。,B、产生原因,除尘系统不好,作业环境较差。稀料溶解力差,溶解不了树脂。涂料未经过滤即使用。配好的油漆放置时间过长。打磨时灰尘处理不干净。,9、渗色,A、现象: 渗色是来自下层(底材或漆膜)的有色物质,进入并透过上层漆膜的扩散过程,因而使漆膜呈现不希望有的着色或变色,10、橘皮,A、现象: 橘皮是漆膜呈现橘皮状外观的表面状态。,B、产生原因,涂料施工粘度过高,流平不好。一次性厚涂。喷涂时枪与板面距离太近。被涂物表面处理不平整,影响涂料流平。施工温度过高,涂膜表干快,导致桔皮。,11、起皱,A、现象: 起皱是漆膜呈现多少有规律的小波幅波纹形式的皱纹,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皱纹的大小或密集率可随漆膜组成及成膜条件(包括温湿度、膜厚等)而变化。,12、流挂,A、现象: 流挂是涂料施涂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等原因而使湿漆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度不均匀的涂层。,被涂物表面过于光滑。涂料施工粘度低。一次性施工涂层过厚。喷涂距离太近,喷枪移动速度太慢。,B、产生原因,13、失光,A、现象: 失光是漆膜在涂装后的光泽低于涂料本身光泽的现象。,施工时高温高湿,涂层产生发白,导致失光。施工粘度太低,涂膜太薄。被涂物表面过于粗糙。配错固化剂。哑光漆未搅拌均匀即行涂刷。稀释剂挥发速度太快,导致失光。喷涂压力太大,油量太小,B、产生原因,调整室内湿度、温度或停止施工。施工粘度、涂膜厚度适当。将被涂物表面处理平整。产品配套使用。哑光漆配漆前要搅拌均匀,防止哑粉下沉。选用配套稀释剂。油量调到适中,并控制适当的压力。,C、处理措施,14、浮色,A、现象: 浮色是发花的极端状况。某些颜料浮升至表面,虽漆膜表面颜色均匀一致,但明显地不同于刚施涂时的湿膜颜色。,15、发花,A、现象: 发花是含有多种不同颜料、染料混合的色漆,在贮存或干燥过程中,一种或几种颜料离析或浮出,并在色漆或漆膜表面集中呈现颜色不匀的条纹或斑点的现象。,16、褪色,A、现象: 褪色是色漆漆膜的颜色因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而的逐渐变浅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色漆中的颜料(尤其是有机颜料)在紫外光作用下发生褪色而引起的。,17、回粘,A、现象: 回粘是干燥后不发粘的漆膜表面随后又呈现发粘的现象。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容易促使产生此病态。,18、砂痕、刷痕,A、现象: 砂痕、刷痕是漆膜成膜干燥后显现砂纸打磨或刷子刷涂痕迹的现象。,19、露底,A、现象: 露底是涂于底面(不论已涂漆与否)上的色漆,干燥后仍透露出底面颜色的现象。,B、产生原因,涂料使用前颜料没有搅拌起来。涂层太薄。底面颜色差异过大,难以盖底。涂料过量稀释,导致遮盖力下降。操作中产生漏涂。打磨过度,打穿漆膜。,20、厚边,A、现象: 厚边也称镜框,是涂料在涂漆面边缘堆积呈脊状隆起,使干膜边缘过厚的现象。,21、塌陷(下陷),A、现象: 涂料在涂装成型后涂膜逐渐出现凹陷不平整的现象,22、不干或漆膜软,A、现象:漆膜到达干燥时间后没有干或硬度不够,固化剂未加或加量不够施工时温度太低慢干水添加过量板材有油污或油脂含量高,B、产生原因,按配比添加固化剂。提高室内施工温度,或延长干燥时间。严格控制慢干水、的添加量。对油污或油脂进行处理。,C、处理措施,四、涂装弊病查找、分析、处理方法,相同的现象不同的原因,相同的原因不同的现象;,1、解,神医诊病的方法:了解病情、对症下药,A、望,看清弊病现象,了解基本环境、设备、操作者素养、底材、材料,B、闻,了解施工工艺、温度、湿度、厚度、底材含水率、调配、中间处理控制,C、问,对不清晰的条件、疑点进行了解,D、切,通过了解情况,分析原因,锁定疑点,确定方向,2、验,排除法做试验:通过不同的试验、检测来确定弊病产生原因的方向,3、证,通过实验证实弊病产生的具体原因,4、结,根据弊病原因提出对症下药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五、案例分析:开裂、脱层,三、脱层(起皮、附着力差),脱层1,层间未打磨好,导致漆膜层间附着力。,脱层3,脱层2,脱落的漆膜上粘了一层腻子,这是由于所刮涂的水灰过厚且附着力差导致脱层。,打磨不彻底,且漆膜太薄,导致附着力不好。,1、底材过于光滑导致附着力不好。2、PU漆层间未打磨或打磨不彻底。3、中层修色所用的修色剂树脂含量太低,修色后等较长时间才罩面漆。4、所用的擦色剂(如木纹宝等)附着力不好。 5、木材含水率太高,导致底漆在板面上的附着力不好。6、漆膜太薄。,产生原因,1、底材要打磨至一定的粗糙度。2、层间打磨至表面毛玻璃状。3、提高修色剂里面的树脂含量。4、选用附着力好的擦色剂,且着色后进行封闭。5、将木材进行干燥处理,使含水率不超过当地平均含水率。6、保持一定的漆膜厚度。,处理方法,脱落案例:解,案例背景:沈阳某家具厂属于民营企业;该厂有员工100余人占地面积5万平米左右;该厂建厂的历史有16年; 目前主要制作中高档的餐桌椅,产品出口韩国 ;年销量在6000万以上;月用油漆量在5万元左右;属沈阳办的A级客户,而且该厂的咨询相当好(每月月底结款)。该厂自2003年7月份开始与千叶松合作 。(底、面漆配套用千叶松系列产品;底檫色用别的品牌),2004年3月22日,出现面漆喷完以后24小时,用手指轻轻一刮就有严重的掉漆现象。,解(1),家具产品餐桌餐椅。所用素材水曲柳实木涂料种类PU类、色精、底檫色。所用品种千叶松系列产品,底擦色用别的品牌。温度:10 湿度:34%产品的效果:半封闭和全封闭产品配比:按说明书要求。,解(2)-涂装工艺流程,施工工艺:白坯打磨 (240#砂纸)底檫色(2小时)PU底漆(湿喷湿4遍)(湿喷湿2遍)打磨(320#砂纸)修色(修色剂+面漆)轻砂(500#砂纸)面漆,验,初步判断现场操作对比实验(四种搭配)A、用所使用的别人品牌的底檫色配套千叶松的底面漆B、用所使用的别人的底檫色配套其底面漆C、用千叶松底檫色配套别的品牌的底面漆D、用千叶松底檫色配套千叶松的底面漆试验结果:A、B均出现脱层 C、D不出现脱层,证、结1、底檫色粉料含量多,附着力差。2、气温低,底擦色后擦色剂没有实干。 解决方案更换底檫色延长底檫色干燥时间 客户执行从底到面全部配套用千叶松系列产品按千叶松技术要求进行操作施工 处理情况跟踪 以后未出现类似现象。,开裂,这是由于做实色漆时水灰刮涂过厚且附着力不好导致开裂并脱落。,开裂(一),开裂(二),固化剂加量过多引起开裂,1、固化剂加入过多或催干剂太多,表层干速太快。2、涂料不配套,底面层的硬度相差太大。3、因底材结构开裂,底材过于疏松,造成面漆开裂。4、底材含水率高。5、水灰刮涂过厚,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