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题押题)2013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训练 第13课时(含解析)_第1页
(猜题押题)2013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训练 第13课时(含解析)_第2页
(猜题押题)2013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训练 第13课时(含解析)_第3页
(猜题押题)2013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训练 第13课时(含解析)_第4页
(猜题押题)2013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冲刺训练 第13课时(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猜题押题猜题押题 2013 2013 届高三生物二轮高考冲刺专题复习训练届高三生物二轮高考冲刺专题复习训练 第第 1313 课时课时 一 选择题 共 10 个小题 每题 6 分 共 60 分 1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 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A t1 t3时间内 甲 乙种群均呈 S 增长 B t3 t5时间内 甲 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t4 t5时间内 乙种群出生率下降 死亡率上升 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 甲 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 甲的竞争力小于乙 2 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 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 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 最合理的是 A 若图 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 则 a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 若图 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 则 b 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 C 图 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 D 图 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 d 点表明捕捞过度 3 某生态养殖大棚内 水草丛中栖息着螃蟹 水面上有浮床 其间栽培的某种绿叶蔬 菜 在水面上方 黄瓜藤枝枝蔓蔓 同时大棚里还栽种了一种特殊辣椒 能起到驱虫的作 用 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能量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B 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 浮床遮光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 可防止水华发生 D 螃蟹 蔬菜 黄瓜组成了生物 群落 并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 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为K 2 值时 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 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 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低碳生活 成为人类共同的生活目标 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有关分析不 正确的是 A 碳循环过程中的 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 植树造林可通过过程 减少大气中 CO2的含量 C 减少对过程 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6 下表为科研人员对一荒地进行的食物链水平上的能量流动分析 单位 J 公顷 年 GP 表示总同化量 NP 表示净同化量 R 表示呼吸量 GP NP R 对此表所作的下列分析 不正确的是 A 食物链每个环节的 NP 仅有很少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B 该表显示出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C 表中数据显示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D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7 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A 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 如施农家肥 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B 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C 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 D 四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 使其食物短缺 8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 级 B 该食物网由 8 条食物链组成 蛇与鼠 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 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 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9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 a b 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 d e 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 发育 繁殖的能量 g h 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 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j k 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B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 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 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m c a D 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 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10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 甲 跟踪调查发现 五年来 该河流中甲 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 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 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 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二 非选择题 共 3 个大题 共 40 分 11 12 分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 能适应咸 淡水环境 1 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 机体会大量脱水 细胞外液渗透压 渗透压感 受器产生兴奋 并将兴奋传给 促使其释放 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 管重吸收水 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 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 a e 段这种罗非鱼的种 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 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 FNE 一段时间后 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 见下图 图中显示 罗非鱼种群在 a b 段呈 型增长 据图推测 FNE 最可能是在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在捕食压 力下 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 注 K0是罗非鱼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3 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 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 FNE 体内的途径 12 12 分 近年来 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 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 对 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请回答 1 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 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 蓝 藻属于 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 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 量的鱼苗 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青鱼鲢鱼鳙鱼鲤鱼 食性螺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 2 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 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 如虾 蟹等 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 3 养鱼的池塘经常接纳含有农药的农田水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 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 遭到破坏 其主要原因是 4 下表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中 A B C 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E 为分解者 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Pn 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 Pn Pg R 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 102 千焦 m2 年 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 ABCDE Pg15 9870 70 9141 0211 5 Pn2 8369 40 361 920 1 R13 1501 30 679 1191 4 13 16 分 2010 年 7 8 月份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灾害天气使我国农业生产不 稳定性增加 专家预测如不采取对应措施 到 2030 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可能减少 5 10 有关专家认为 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是一种低耗能 低污染 低排放的农业经济模式 下图为某地建立的低碳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 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 鸭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 2 若鸭从植物中获得的能量为 4 5 从害虫中获得的能量为 1 5 则鸭每增加 1 kg 体重 最少需 植物 水稻 杂草 供给 养鸭户很注意控制鸭群的数量 主要受稻 田养鸭场 限制 3 乙醇作为燃料 是一种 绿色能源 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利用植物秸秆生 产乙醇时 植物秸秆经处理后 被微生物 A 所产生的 酶水解 转化成葡萄糖 微 生物 B 所发生的反应式为 4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 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其原因是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 1 解析 此曲线中甲 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均呈抛物线型 应该为 S 增长 因为 J 型增长的增长速率会不断增加 t1 t3时间内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是不断增加 的 故这段时间内 乙种群呈 J 增长 t3 t5时间内 甲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属 于衰退型 而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属于增长型 若甲乙为竞争关系 起始两种群 数量相对较少 竞争力很小 随着两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两种群为争夺资源而竞争 最后 乙被淘汰 甲占优势 答案 A 2 解析 图 中发酵罐菌种数量的K值与空间 营养 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 K 值增大不一定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 图 中 c 点后该种群灭绝 但该生态系统不一定 崩溃 图 中 d 点捕捞后没有低于K 2 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 答案 A 3 解析 此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来自此人工生态系统内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特殊辣椒通过释放特殊化学物质即利用化学信息驱赶害虫 浮床的设置起到遮光作用 使 引起水华现象的主要植物浮游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防止了水华发生 生物群落应该指 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 螃蟹 蔬菜 黄瓜无法构成群落 答案 D 4 解析 种群数量为K 2 值时 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低碳生活方式可降低空 气中 CO2浓度 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 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种群年龄组成可 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 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 使营养结构复杂 生态系统自我调 节能力增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答案 A 5 解析 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碳循环过程中的 分别是呼吸 作用 光合作用 伴随着能量的散失 固定 但不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 A 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6 解析 由图中食物链环节 级 田鼠 的 NP R 之和远远大于 GP 因而可判断该 生态系统有迁入 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答案 C 7 解析 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前开花 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答案 C 8 解析 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营养结构 其中食物链交 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其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 能 该食物网中有 8 条食物链 蛇与鼠是捕食关系 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生态系 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 消费者外 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C 9 解析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物质可以反复循环利用 而能量则是单向传递 不可逆 由草原生态系统到农田生态系统 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因为在原来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等繁殖体 生 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为同化量 m a 因此c获得的能量为c 即 C 项给定的答案 答案 C 10 解析 在五年内 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 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A 正确 引进甲后 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 小 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 B 不正确 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 量的减少 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 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 C 不正确 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所生存的环境 包括所有生物 底泥 水及 阳光等因素 D 不正确 答案 A 11 解析 1 根据题意 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 造成失水 随 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 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而下丘脑中存在渗透压感受器 在接受 到刺激后产生兴奋 最终传给垂体后叶 促使其释放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 管和集合管 促进该处对水分的重吸收 使尿量减少 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2 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时呈 J 增长 从b点后环境阻力开始加大 种 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变慢 但因c点时罗非鱼的种群数量还未达到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就迅速下降 故最可能是c点放入了大型肉食性鱼 FNE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馈调 节后 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 K2附近波动 达到相对稳定 3 根据题意分析可以获得捕食关系 产毒藻 浮游动物 罗非鱼 FNE 藻毒素沿着 食物链逐级富集 答案 1 升高 垂体后叶 抗利尿激素 2 J c K2 3 产毒藻 浮游动物 罗非鱼 FNE 12 解析 1 蓝藻属于自养生物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固定光能 因此 它是生产者 属于第一营养级 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 因此在水体发绿时放养鲢鱼最适宜 2 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虾 蟹等 增加了食物链 使此水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复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抵抗力稳定性得以提高 3 养鱼的池塘被农药轻度污染后 经过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很快消除污染 池塘中的生物数量及种类 无明显影响即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 根据能量流动特点逐级递减 结合图表知食物链为 B D A C 因此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 15 9 141 0 11 3 答案 1 第一营养级 鲢鱼 2 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或增强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 3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 11 3 13 解析 1 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 图中的生产者为水稻和杂草 根 据图中食物关系可知 鸭和害虫都以水稻和杂草为食 同时鸭又以害虫为食 则鸭和害虫 之间为捕食和竞争关系 2 鸭为消费者 由消费者计算生产者 应该除以传递效率 最少 需要生产者应该选择 20 的传递效率 鸭所在的食物链有 2 条 即植物 鸭 植物 害虫 鸭 根据题中鸭食物分配比例 有 1 4 5 20 4 1 1 5 20 2 5 则共需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