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科_第1页
筠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科_第2页
筠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科_第3页
筠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筠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筠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科历史科 1 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 文章之国 所以你写书也好 你研究学术也好 传达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假如你能写出一篇 一个准确地反映一个时代问题的大文章 那确实是会风行天下 洛阳纸贵 依次推论 19 世纪末能够准确反映中国的时代问题 并风行天下的大文章应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孔子改制考 D 民报 发刊词 2 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 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 他也许能在十三 年前展开维新 早就带来了 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 未来的中国 B 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3 光绪朝东华录 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 悉照旧制 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 分别 考试 经济特科 易滋流弊 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百日维新 B 戊戌政变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4 清末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指出 要而论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 万国蒸蒸 日趋于上 大势 相迫 非可阏制 变亦变 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 变之权操诸已 可以保国 可以保种 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 变之权让诸 人 束缚之 驰骤之 论不变法之害 1896 年 8 月 19 日 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林则徐 B 左宗棠 C 梁启超 D 孙中山 5 戊戌变法期间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 一切趋于尚同 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 多机器则 强 少机器则弱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 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 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 达的思想是 A 进行政治变革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 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 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 进行经济变革 大力发展机器生产 以提高生产力 D 要求政府下令进行 断发易服 采用汉人装束 6 梁启超在 戊戌政变记 中写到 人人封章 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 民间疾苦 悉达天听 反映的内容是 A 命各省保荐 引进人才 B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 裁汰冗员 澄清吏治 D 设邮政局 7 1861 年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主要因为改革使俄国 A 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B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强国 D 彻底铲除了封建农奴制 8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 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 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1863 年 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 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 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A 1861 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 1861 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 1861 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 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9 农奴制改革以后 亚历山大二世对上层建筑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是 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机关的改革 建立了地方和 城市的自治机构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设立银行 鼓励私人投资近代工业 A B C D 10 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 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 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 制度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 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 客观上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 生 11 马克思说 是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的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 这里的 人为手段 指的是 A 明治政府的 废番置县 措施 B 明治政府的 殖产兴业 措施 C 明治政府的 文明开化 措施 D 明治政府的 近代天皇 制度 12 1898 年 6 月 16 日 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说 勿去旧衙门 而唯增新衙门 勿黜革旧大臣 而唯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 志士 不必加其官 而唯委以差事 赏以卿衔 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 面对封建势力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国家政权 D 强调光绪帝在变法中要讲究策略性 13 托马斯 阿奎那和英王詹姆士一世学说的相似点在于 A 把国王称神 并与上帝相提并论 B 强调王权高于教权 C 提出君权不受制约的 君权无限 论 D 用神学为君权辩护 14 没有一个人富得能购买他人 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 这表明卢梭 A 反对财产的私有制 B 主张废除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 C 主张维护小农经济 D 反对贫富悬殊但不反对私有制 15 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 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 大力抨击君主专制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满汉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B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C 商品经济日益活跃的社会现实 D 资产阶级发展民主的要求 16 某思想家在 20 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 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 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 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 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 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 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 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 适应自然选择 17 康有为主张 改定地方新法 推行保民仁政 孙中山主张 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 二者在民权主义主张上的不 同点是 A 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 B 反对外来侵略的态度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D 民众社会生活的政策 18 19 世纪 80 年代初 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 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 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习气 其弊 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消防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19 日本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根本目的是 建立府 县 道地方行政区划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消除封建割据势力 强化天皇专制制度 A B C D 20 在 1878 年的日本 儿童玩拍球游戏时 用 10 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 它们分别是汽灯 蒸汽机 马车 照相机 电报 避雷针 报纸 学校 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 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 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 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 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1 福泽谕吉提出 天不生人上之人 也不生人下之人 的观点 反映了他 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 反 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宣传自由平等 反对对外扩张 A B C D 22 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 正确的是 废藩置县 建立府 县 道的地方体制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保留武 士特权 推行征兵制 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 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 B C D 23 明治维新后 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 序基本确立 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 B C D 24 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有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影响很大 民族主义甚嚣尘上 藩阀以天皇的名义长期垄断政 权 天皇崇拜思想严重 A B C D 25 1881 年 3 月的一天 圣彼得堡街头响起了爆炸声 一位沙皇被炸身亡 这位导演了 20 年前改革的沙皇 曾经赢得过 解放 者 的美誉 这位被炸身亡的 解放者 是 A 亚历山大一世B 尼古拉二世C 彼得一世D 亚历山大二世 26 191 8 年 1 月 孙中山说 此后我国形势 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 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 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孙中山 A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 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 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 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 略 27 2011 重庆文综 18 一百年前 孙中山提出的民族 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 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 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 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 复四千年之祖国 28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 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思想 B 民权主义思想 C 民生主义思想 D 国民革命思想 29 一百年前 孙中山提出的民族 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 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 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 复四千年之祖国 30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 皇帝是一个舵工 官府是船上的水手 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 倘若舵工水手不能 办事 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 水手换了 另用一班人 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君民共主 D 民贵君轻 31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 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 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 的的好主义 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 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 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 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 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 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32 1938 年 3 月 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 毛主席亲自撰写一副挽联 国共合作 的基础为何 孙先生云 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 国人皆曰 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下 列关于三民主义能和共产主义结成好朋友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当时的中国都是革命的 进步的 B 孙中山先生吸取了革命屡屡遭受挫折的教训 接受中共的正确主张 C 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确立三大政策 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 国共两党面临的斗争对象 革命目标相同 33 33 24 分 材料一 材料一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 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 世界 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设想 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 以便发现种种有效 的自然法则 他们使一切事物 所有的人 所有的制度 所有的传统 受到理性的检验 虽然这对任何 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 都是一个严峻考验 但是 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 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 是尤其严峻的考验 此外 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 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 也是一个挑 战 实际上 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 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 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 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 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美 斯塔夫里阿若斯 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根据材料一 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主主 要有哪些 要有哪些 4 分 材料二 材料二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 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 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 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 而且将它 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 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 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 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2 2 根据材料二 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 根据材料二 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 3 分 材料三 材料三 泰西之立国有三 一曰君主之国 一曰民主之国 一曰君民共主之国 惟君民共治 上下相 通 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亦得以下逮 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苟得君主于上 而民主于下 则上 下之交固 君民之分亲矣 内可以无乱 外可以无侮 由此而扩充之 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 国 以英为巨擘 而英国政治之美 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 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孙中山认为 中国古昔 有所谓 民为贵 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 而无其制度 故以民立国之制 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 民国之国家 为全国国民所公有 民国之 政治 为国民所共理 民国之权利 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 孙中山全集 3 3 根据材料二 三 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根据材料二 三 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8 8 分 分 材料四 材料四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 作 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 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 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4 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 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 5 分 5 5 综合上述材料 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共同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 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共同作用 4 分 34 34 16 分 材料一材料一 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 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 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 家紧紧跟上 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 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 它原有的文明 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 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接受变革 才有可能生存 从 19 世纪中叶开 始 现代化跃出欧洲 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自钱乘旦 世界现代化进程 1 1 1919 世纪世纪 5050 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 现代化的压力现代化的压力 为打破现代的瓶颈 为打破现代的瓶颈 紧紧跟上紧紧跟上 现现 代化浪潮 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代化浪潮 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分 分 材料二材料二 19 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2 2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 4 4 分 分 材料三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 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 革措施 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文化的因素 4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 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 式的改革措施式的改革措施 4 4 分分 材料四材料四 吾昔视欧美过高 以为可渐至大同 而今按之 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 自黄帝时即 已征服而统一之 泱泱大国 比于全欧 假令立民主乎 则中国反不能强 不能安 而为人所弱 或分乱久 矣 各国各自有教化 风俗 历史 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英国之政 是自然积化 非仿效 而得 病症不同 不能用一方 材料五材料五 凡万国政俗之初更 志士学人阅历必浅 既寡书传 又未亲游 但愤于积弊 耻于国弱 发愤 太过 张脉怒兴 故未及深思 轻为举发 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 忧虑强邻四逼 不能容我 从容图治也 破坏甚易 建设甚难 大火随风不知所底 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4 4 根据材料四 五 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据材料四 五 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3 分 分 5 5 三场改革在核心主张 局限性 改革性质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三场改革在核心主张 局限性 改革性质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 3 分 分 3535 12 分 材料一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 因 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 斯拉夫派人则很有 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 1812 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 这场 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指出材料中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指出材料中 西方的脚步西方的脚步 和和 旧制度旧制度 的内涵 的内涵 2 分 材料二材料二 百日维新 虽然失败了 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 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 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 从现代化的进程看 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 史 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的主要依据 的主要依据 材料三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 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从军事 技术 政 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 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 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 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 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1872 年日本第一列火车 1876 年日本的新式学校 官办八幡制铁所 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 中国崛起第十四 从 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日本明治维新 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的主要表现 的主要表现 4 4 综合以上材料 俄 中 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有哪些 综合以上材料 俄 中 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有哪些 2 分 筠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筠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科历史科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3333 1 2 3 4 5 3434 1 2 3 4 5 3535 1 2 3 4 33 24 分 1 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