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湖北卷语文历年科技文阅读题汇编 通用湖北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辑录 阮家明2004年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太空行走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7、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B、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C、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D、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答案:D 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依据原文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可以确定D项,ABC三项都不全面。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8、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C、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3小时纯氧。D、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答案:B 依据原文中“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的“也”可以确定“吸纯氧排氮”和“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是防止减压病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而B项中的表述变成必须同时使用的一种方法,显然不符合原意。ACD三项符合原文意思。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9、“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乏传播声音的空气,须借助无线电背包与同事联系。B、没有任何参照物,不易确定正确的方向。C、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D、易遭受微流星体伤害,须身着舱外活动的航天服。答案:C 原文中并没有把“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作为“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的困难,而从原文第二段“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第三段“ 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这两段话可以确定ABD三项符合原文意思。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因为是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可以“倒走横行”。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C、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D、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答案:A 从原文第一段“行走范围是立体的”可以确定答案。这里重在对“倒走横行”的理解,它跟立体行走的意思是一致的。B项应是指座舱中。C项中“所以与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跟原文最后一段“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这句话的意思不符。D项中只提到“厚密的大气”这个因素,而原文中还有“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这个因素,所以D项推断不正确。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C2005年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7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D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8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A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C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9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B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C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D对古中国和古巴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2006年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海呼吸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潜水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实验数据显示,王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其中。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在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处高。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内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产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7头小海象在陆地上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107次,当它们在海水中下潜是,心跳下降到每分钟39次,下降了64%。在它们潜水的初期,心率一般急剧降低,随着它们下潜的深度不断加大,心率随之缓慢下降,极限记录是每分钟3次。人在深潜过程中,容易发生减压病。造成减压病的原因是,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肮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当他快速返回水面时,氮就会骤然间从溶液中冒出来,这对于所有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所以,潜水者在从水下上升时,除必须遵守潜水表或计算机器数据要求外,每上升5米作几秒钟的安全停留,便可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深潜动物们为什么不得减压病呢?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吉米卡瑞恩,不久前揭示了这一谜底。卡瑞恩发现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豹,它们可以下潜到七八百米的深度。但不论它们下潜多么深,体内的氮的浓度基本不变。原因是它们的肺被强大的水压迅速地压扁了,一开始就阻止了大量的氮气进行血液。所以深潜动物们免去了减压病的烦恼。6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肺的特性和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B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在水压下变形后可迅速恢复。C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D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坚韧有力,具有抗击高压的神奇功效。答案、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对照原文及与项作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此题在设置是不太科学,、两项在表述上惊人相似,学生不需看、项,就可判定在、中选择。学会比较选择项应是一种考试技能。7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陆地动物。B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是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决定性物质。C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D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答案、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参照第段第一句即可推断项错。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将氧气储存于肌肉中。B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重要原因是不具有急剧降低心率的能力。C深海潜水动物不会得减压病,因为它们的肺部覆盖着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在被强大水压压扁收缩时,阻止了大量氮气进入血液。D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答案、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项错在“特殊的肌红蛋白”。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不得快速从水下上升,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安全。B深海潜水动物具有深潜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肌肉能够摄取储存大量氧气。C人与深海潜水动物存在潜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不能利用肺来进行深海呼吸。D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在下潜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浓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答案、。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整合信息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项以偏概全,从原文来看,并无“深海潜水动物不能快速从水下上升”的信息。项根据原文“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可以推断错。项根据第段第二句“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肮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可知,人在下潜时,肺部的氮浓度会发生变化。2007年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坟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即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关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6.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彩陶是一种陶璧上有各种彩纹的远古陶器,其纹饰的特点有时作为原始文化类型划分的依据。B.彩陶是一种集实用、审美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远古陶器,在中国原始文化遗存中具有代表性。C.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D.彩陶是在素陶基础上发展而来后一种带彩陶器,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对美的追求。答案:C 【解析】原文说“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并不止限于中国。7.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经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找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答案:D 【解析】“记载历史”文中没有提到。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不论先后,都经历过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中国是出现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B.中国的彩陶制作精美,文化信息丰富,出土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年代最为准确,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C.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造型却颇具匠心,例如让编织纹和几何形纹的彩纹与底色相互衬托,产生出虚实相应的双关效果。D.与其他几类原始文化遗存相比,只有彩陶能同时为探索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等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依据。答案:B 【解析】A项原文说“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而不是“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C项“例如让编织纹和几何形纹的彩纹与底色相互衬托,产生出虚实相应的双关效果”不是对前面的“造型”的举例。D项“只有”一词绝对。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B.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因为从考古学来说,彩陶文化其实是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C.彩陶的制作颇具匠心,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追求,但它的制作主要还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D.彩陶虽然是原始人类生产的一种器物,但它的一些制作经验却对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A 【解析】彩陶文化在中国辉煌,无法推及其他国家2008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6.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答案】A【答案解析】文中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A项中“长期”与文中“长久的或暂时”的表述有误。其它项叙述与文中信息相符。【命题思路】:该题主要是考查科技文“关键词语或概念的理解”。A项错误属于故意混淆概念特征,丢弃信息,造成概念理解上的偏差。7.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答案】B【答案解析】B项中“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的表述有误。文中的相关意思是“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等。“所有”一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命题思路】这道考题主要是考查对文章信息把握的准确度。尤其是在信息把握和筛选过程中,既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缩小范围。凡是在转述文章信息时,对选项里边的“部分”“有时”“全部”“所有”之类的词,要特别小心,否则就容易在上边犯错误了。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答案】A【答案解析】B项中“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的表述不准确,文章中“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扩大了判断范围。 C项“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中的“必然”太过武断,原文的准确表述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主要是强调“湿地蓄洪功能下降” D项“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言过其实,原意是 “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命题思路】这一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表述的准确把握。从湿地适度捕捞、采挖动植物是可以的,而是不能“过度” 捕捞、采挖。“不尽相同”和“完全不同”也有区别。判定这类信息,关键是看归纳得是否合乎范围、分寸。注意这些易设置陷阱的机俩,是迅速做好这类题的捷径。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9、【答案】D【答案解析】A项“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错误,原文只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而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会大大下降。 B项“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错,人类对湿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只是不能“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 C项中“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言过其实,文中信息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从加点的词语,可以比较出。我的奶奶今年六十一岁,她银光闪闪的头发下有一双很小但是非常明亮的眼睛,右眼上有一颗很大的“痣”。(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又很像痣,就叫它为“痣”了。)她鼻子有点大,嘴巴也有点大,大概是因为能说会道,又吃过辣椒,才这么大的吧!皱纹布满脸上,干巴巴的,看着像树皮一样。别看我的奶奶老了,却有许多“超级”事件,因此,我喜欢叫她“超级”奶奶。她的“超级”事件太多了,为此我还做了记录呢!事件1:超级唠叨:“起床了!”这是早上奶奶说的第一句话,“快起床,太阳晒屁股咯!”我揉着睡意朦胧的眼睛起床了,刚走出来,奶奶又开始了:“起来了?快去刷牙!刷完牙洗脸,再喝的开水!”我还来不及回答,唠叨声又在我耳边徘徊:“快点,喝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烘焙食品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无机颜料:碳黑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陶瓷餐具项目提案报告范文
- 2025年中国便携式外置硬盘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重庆农业现代化投资的未来发展方向
- 雷暴应急演练预案
- 产品质量保证合同
- 钢结构安装与安全保障技术方案
- 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2025年挪威市场拓展策略研究报告
-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吉林省长春市2025年中考英语真题附真题答案
- 2025年放射学影像学诊断综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生物传感技术在高原病治疗监测中的创新应用报告
- 2025年燃气生产和供应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12醉 翁 亭 记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 2024正安县辅警招聘考试真题
- 销售经理发言稿15篇
- 综合与实践 探索年月日的秘密(1)(课件)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控钾健康教育小讲座
- 【公开课】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课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系统工程》课件 胡祥培 第1-3章 绪论、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