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实验指导书(打印)1_第1页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打印)1_第2页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打印)1_第3页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打印)1_第4页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打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工实验指导书 目 录 1 塑 液限联合测定实验 2 2 固结实验 6 3 直接剪切实验 12 4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实验 15 土木工程学院 土工实验室 2005 9 一 塑 液限联合测定实验一 塑 液限联合测定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一 实验目的 塑限是粘性土可塑状态和半固体状态分界点的含水率 液限是粘性土流动状态和可塑状态分界 点的含水率 适用于粒径小于 0 5mm 以及有机质含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 5 的土 本次实验目的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法测定土的塑限和液限 并计算塑性 液性指数 供工程 设计和施工使用 二 仪器设备 二 仪器设备 1 LP 100 数显式塑液限联合测定仪 锥质量 100 克 锥角为 30 0 2 天平 称量 500g 感量 0 01g 3 其它 筛 孔径 0 5mm 调土刀 调土皿 称量盒 凡士林 烘土盒 烘箱等 三三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 取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率或风干土样进行实验 如土中含大于 0 5mm 的土粒或杂物时 应将风 干土样用带橡皮头的研仵研碎或用木棒在橡皮板上压碎 过 0 5mm 的筛 2 取 0 5mm 筛下的代表性土样 200g 分开放入三个盛土器中 加不同质量的蒸馏水 土样的含水 率分别控制在接近液限 a 点 略大于塑限 c 点 和二者的中间状态 b 点 用调土刀调匀 盖 上湿布 放置 18h 以上 测定 a 点的锥入深度应为 20 0 2 mm 测定 c 点的锥入深度应控制 5mm 以下 3 土膏用调土刀充分调拌均匀 密实地填入试样杯中 应使空气溢出 高出试样杯的余土用刮土刀 刮平 4 接通电源 在锥体上涂一层凡士林 将试样杯放在升降台上 缓缓地逆时针方向调节升降旋纽 当试杯中的土样刚接触锥尖时 接触指示灯立刻发亮 此时 应停止旋动 然后按 测量 键 锥体在自重下沉入试样 此时 时间音响发出 嘟 嘟 的声音 当测量时间一到 叫声停止 此时显示屏上显示出 5 秒钟的入土深度值 第二次测量 时 需将锥体再次向上托至限位处 顺时争方向调节升降旋纽至能改变锥尖与土的接触位置 锥尖两次锥入位置距离不小于 1cm 将锥尖擦干净 再次测量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 5 去掉锥尖入土处的凡士林 取 10g 以上的土样两个 分别装如烘土盒内 称质量 测定其含水 率 计算含水率平均值 1 2 6 重复 3 5 步 对其它两个含水率土样进行实验 测其锥入深度和含水率 四四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 1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 以含水率为横坐标 锥入深度 h 为纵坐标 三点连一直线 如三点不在 同一直线上 通过高含水率的一点与其于两点连成两条直线 在圆锥下沉深度 3mm 处查得相应 的含水率 当两个含水率差值小于 2 时 以该两点含水率的平均值与高点含水率的连成一条直 线 当两个含水率的差值大于或等于 2 时 应补做实验 2 测定 a 点的锥入深度应为 20 0 2 mm h 图上 查纵坐标入土深度 h 20mm 所对应的横 坐标的含水率 即为该土样的液限 入土深度 h 3mm 处所对应的含水率为该土样的塑 L 限 以百分数表示 P 3 按下列公式计算塑性指数 液性指数 P L P PPL 式中 I 塑性指数 计算至 0 1 P 液限 除去 L 塑限 除去 P 天然含水率 除去 I 液性指数 计算至 0 01 L 塑 液限联合测定实验记录塑 液限联合测定实验记录 工程名称 土样说明 实验者 土样编号 实验日期 校核者 次数 项 目 123 h1 h2 入土 深度 mm h1 h2 2 盒 号 盒质量 湿土加盒质量 g 干土加盒质量 g 水分质量 g 干土质量 g 含水量 含 水 量 平均含水量 I I P L PL 入 土 深 度 mm 含水量 二 固二 固 结结 实实 验验 一 实验目的 一 实验目的 固结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试样在有侧限与轴向排水条件下的变形和压力或孔隙比和压力的关系 变形和时间的关系 以便计算土的单位沉降量 S 压缩系数 a 压缩指数 C 回弹指数 C 压缩 ivCs 模量 E 固结系数 C 及原状土的先期固结压力 P等 测定项目视工程需要而定 sVC 本实验方法适用于饱和粘性土 当只进行压缩时 允许用于非饱和土 本次实验为学生实验课 所用土样为非饱和重塑粘性土 在实验课里 要求学生 1 测定试样的轴向变形与压力之间的关 系 绘制 e p 曲线 从而求得试样在 100 200kpa 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 a 压缩模量 E 2 21 v21 s 测定试样在 200kpa 压力下 变形与时间平方根 d 的关系曲线 t 二 仪器设备 二 仪器设备 1 双联固结仪 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容器及附件 环刀 护环 导环 透水石 水槽 加压上盖等 加压设备 砝码 杠杆 框架 平衡锤 变形测量设备 量表导杆 量表架 百分表 量程 10mm 2 2 其它 秒表 天平 烘箱 干燥器 切土刀 凡士林等 三三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 按土的密度实验方法 用环刀切取试样 擦净环刀外壁 并测定其密度及含水率 2 在固结容器内放置护环 透水石和滤纸 将带有试样的环刀小心地装入护环内 装上导环 试 样上依次放上滤纸 透水石和加压上盖 3 将装好试样的容器置于加压框架下 对准框架的正中 安置好量表导杆 在导杆上端装好百分 表 并将百分表之短指针指在 7 8mm 处 4 施加 1kpa 的预压力 使试样与仪器上下各部件之间接触 并将百分表长 短针调至同步 记录 初读数 估读到 0 001mm 5 施加第一级压力 50kpa 至土样变形稳定为止 学生实验时 因为时间有限 加压后 9 分钟即 假定变形稳定 测记百分表读数后 施加下一级压力 6 依次施加压力 100 200 300 400kpa 各级压力下试样变形稳定时间均为 9 分钟 分别测记 百分表读数 精度同上 7 施加第 3 级压力 200kpa 后 需测定试样的沉降速率 按下列时间顺序测记试样的高度变化 时间 累计 为 15 1 2 15 4 6 15 9 8 加压结束后 迅速拆除仪器各部件 取出试样 如需要 测定其密度和含水率 四四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 1 试样的初始空隙比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e 试样的初始孔隙比 精确至 0 001 0 试样的初始含水率 0 G 土粒比重 学生若未做此实验 采用 2 70 S 4 C 时水的密度 3 cmg 试样的初始湿密度 0 3 cmg 2 各级压力下试样固结稳定后的孔隙比 e 应按下式计算 i 式中 e 各级压力下试样固结稳定后的孔隙比 精确至 0 001 i e 试样的初始孔隙比 0 h 试样的初始高度 20mm0 0 在 i 级压力下试样固结稳定后的总变形量 mm 等于该级压力下稳定后的百 i h 分表读数与初读数之差 再减去仪器在该级压力下的变形量 学生实验时 仪器变形量不计 3 3 绘制压缩曲线 以压力 kpa 为横坐标 孔隙比为纵坐标 绘制孔隙比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即 e P 曲线 4 绘制 d 的关系曲线 在 200kpa 压力下 以百分表读数 非读数差 d mm 为纵坐标 时间t 平方根 min 为横坐标 绘制变形与时间关系曲线 不要求 t t 90 5 由实验所得的 e P 曲线 计算试样在 100 200kpa 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 1 式中 a 试样在 100 200kpa 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 单位为 MPa 精确至 0 01 21 v 1 e 在 e P 曲线上 分别查得 100 200kpa 压力所对应的孔隙比 21 p 分别为 200 100kpa 压力值 12 2 式中 E 试样在 100 200kpa 压力范围内的压缩模量 单位为 MPa 精确至 0 1 21 S e 试样的初始孔隙比 0 a 试样在 100 200kpa 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 MPa 21 v 1 12 21 21 pp ee av 21 0 21 1 v s a e E ii h h e ee 0 0 0 1 1 1 0 0 0 s G e 固固 结结 实实 验验 工程名称 仪器编号 实验者 0 土样编号 实验方法 G 校核者 S 土样说明 干土质量 实验日期 0 压 力 kpa 固结时间 经过时间 50 100 200 300 400 时 间 读 数 时 间 读 数 时 间 读 数 时 间 读 数 时 间 读 数 分秒 日期 小 时 分 钟 15 1 215 4 615 9 1215 16 2015 25 3015 36 49 64 100 200 400 23h 24h 仪器变形量 mm 试样总变形量 mm 0 100 200 300 400 P Kpa e e P P 关系曲线关系曲线 0 0 5 1 1 5 2 2 5 3 mm t d d 关系曲线关系曲线t 三 直接剪切实验三 直接剪切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一 实验目的 直接剪切实验是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常采用四个试样 分别在不同的垂 直压力下 施加水平剪切力进行剪切 测出破坏时剪应用力 然后根据库仑定律确定土的抗 剪强度参数 内摩擦角和粘聚力 C 本实验适用于测定粘性土和砂类土的抗剪强度参数 土颗粒的粒径应小于 2mm 直剪实 验分粘性土的慢剪实验 固结快剪实验 快剪实验和砂类土的直剪 二 仪器设备 二 仪器设备 1 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由剪切容器 垂直加压设备 推动座 手轮 量力环等组成 如图 7 所示 2 天平 称量 500g 感量 0 01g 3 其它 环刀 手表 刚直尺 圆木块 盛土盘等 三三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 按要求的干密度 称出一个环刀体积所需的风干试样 质量约为 100g 本实验使用原状 土试样 2 取出剪切容器的加压盖及上部透水石 将上下盒对准 插入固定销 3 将试样徐徐倒入剪切容器内 在试样面上依次放好透水石 加压盖 钢珠和加力框架 4 徐徐转动手轮至量力环上的百分表长针微微转动为止 记下百分表的初读数 R 或将百分 0 表的长针调至零 即 R 0 0 5 在试样面上施加第一级垂直压力 P 100kpa 6 拔去固定销 以每分钟 6 转的均匀速率转动手轮 直至剪损 当百分表读数不变或后退时 应继续剪切至位移为 4mm 时停止 记下破坏值 当剪切过程中量力环白分表读数无峰值时 则剪切至剪切位移达 6mm 时停止 7 卸除压力 取下加力框架 钢珠 加压盖等 倒出试样 刷净剪切盒 8 重复 2 7 步骤 改变垂直压力 使分别为 200 300 400kpa 进行试验 四四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 1 各级压力下试样破坏时的剪应力按下式计算 0 RRk M 式中 试样破坏时的剪应力 kpa K 量力环系数 其值标明在各仪器的量力环上 mm kpa 010 R 百分表最大的读数 0 01mm m R 百分表初读数或等于 0 0 01mm 0 2 绘图 以抗剪强度为纵坐标 垂直压力为横坐标 两坐标比例应一致 将试验所得各点 绘于坐标图上 根据图上各点 绘一视测的直线 则此直线即为抗剪强度线 其倾角为土的 内摩擦角 抗剪强度线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为土的粘聚力 C 剪剪 切切 实实 验验 工程名称 实验方法 实验者 土样编号 剪切位移 校核者 土样说明 量力环系数 日 期 压 力 100kpa200kpa300kpa400 kpa 手轮转数 量力环变形 0 01mm 剪应力 kpa C 500 400 抗抗 剪剪 强强 度度 300 kpa kpa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垂垂 直直 压压 力力 kpa kpa 四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实验四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一 实验目的 1 不固结不排水 UU 试验是在施加周围压力和增加轴向压力直至破坏过程中均不允许试样排水 2 本试验适用于测定粘质土和砂类土的总抗剪强度参数 Cu u 二 仪器设备 二 仪器设备 1 三轴压缩仪 应变控制式由周围压力系统 反压力系统 孔隙水压力量测系统和主机组成 2 附属设备 包括击实器 饱和器 切土器 分样器 切土盘 承膜筒和对开圆膜 3 百分表 量程 3cm 或 1cm 分度值 0 01mm 4 天平 称量 200g 感量 0 01g 称量 1000g 感量 0 1g 5 橡皮膜 应具有弹性 厚度应小于橡皮膜直径的 1 100 不得有漏气孔 三 三 仪器检查 仪器检查 1 周围压力的测量精度为全量程的 1 测读分值为 5kPa 2 孔隙水压力系统内的气泡完全排除 系统内的气泡用纯水或施加压力使气泡溶于水 并从试样底 座溢出 测量系统的体积因数应小于 1 5 10 5cm3 kPa 3 管路应畅通 活塞应能滑动 各连接处应无漏气 4 橡胶膜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 方法是在膜内充气 扎紧两端 然后在水下检查有无漏气 四四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 在压力室底座上依次放上不透水板 试样及试样帽 将橡皮膜套在试样外 并将橡皮膜两端与底 座入试样帽分别扎紧 2 装上压力室罩 向压力室注满纯水 关排气阀 压力室不应有残留气泡 并将活塞对准测力计和 试样顶部 3 关排水阀 开周围压力阀 施加周围压力 周围压力值应与工程实际荷载相适应 最大一级周围 压力与最大实际荷载大致相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