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复习资料.doc_第1页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复习要点及试题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文学常识1、作者: ,号 , 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擅画兰竹。2、本文出处 3、阿房宫赋是 朝 的文章4、 ,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朝代) (作者)著。二、 加点字解释1、与我何与也 与( )2、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孰( )3、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苦( )洒然( )4、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迄( )5、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可( )6、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悉( )贮( ) 龌龊( )三、重点句子翻译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2、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3、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4、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5、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6、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四、成语解释1、韦编三绝: 2、生知安行: 3、应接不暇: 4、微言精义: 5、 过目成诵: 五、内容理解1、本文第一部分反驳“ ”的观点,提出阅读要 2、本文第二部分反驳“ ”的观点,提出阅读要 3、概括本文两个正面的事实论据: 4、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5、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东坡的例子证明读书要真正有所得,必须反复研读。B作者认为虞世南等人没有佳作传世,和他们“书不再读”的陋习有关。C作者认为,史记中除了项羽本纪,余者并不值得一读。D作者用“破烂厨柜”等作比喻,意在阐明读书应有所取舍,择精华记诵的观点。6、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目成诵,往往看得并不清楚,记在心里的就更少。B孔子和东坡都具有过目成诵的能力。C虞世南等三人生平读书从不读第二遍。D深入研读才能令我们不断领悟书中精妙之处。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和苏轼的事例典型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B虞世南等三人“迄无佳文”是因为缺少如苏轼那样的天才。C即使杰出如史记,也不需要每篇都读都记诵。D那些低俗戏曲、打油诗词,完全没有记诵的价值。8、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过目成诵”的记忆力的轻视与否定。B第二段开头指出,读书若“一眼即过”,往往眼前蒙眬,心里茫然,难以留下印象。C第二段接连以两位天赋过人的先贤为例,阐述了深入研读给心灵带来的收获和满足。D第二段又以虞世南等三人成名后不再读书导致终无佳作传世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9、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第段主要论证了:“读书应该也必须深入研读”。B孔子读易的事例证明“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乃读书之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