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_第1页
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_第2页
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_第3页
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_第4页
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刘丽娜(政法学院,法学,2005级1班,051210015)摘要: 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媒体监督在遏制司法腐败、追求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司法活动的特殊性质,媒体在监督司法案件的过程中会常与之发生摩擦和冲突。在处理传媒与司法二者关系的策略上,各国以及国际规定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即在最大限度的保护媒体充分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媒体监督可能带来的不当影响。本论文针对媒体与司法之间的矛盾关系,以许霆案作为切入点,就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其合理适度的张力,有利于二者各自的价值得以实现,在现阶段寻求一套可行性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措施展开探讨。关键词:媒体监督;司法独立;言论自由;司法公正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Media Supervision Liu Lina(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1Grade2005, 051210015)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t can exert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social life. Media Supervision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checking judicial corruption and promoting impartial justice. Due to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judicial, when the media supervises the judicial, they may conflict. Referring to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judicial, most States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provisions have some common grounds. Most of them supply the maximum protection for medias freedom of expression, at the same time, adopt series of measures to limit the undue influence of media supervision. This thesis aims at the paradox of media and judicial, by the case of Xu Ting as breakthrough point, to discuss how to hold the relationship better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ir values .This thesis launches an analyzing on how to moderate the ten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keep suitable power to reach each aim and seek efficient and valid possibility system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media supervision; judicial independence; freedom of speech ; justice引言2007年末倍受媒体关注的“许霆案”,在整个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媒体、普通群众、律师、司法人员都通过各种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于此事发生在媒体较为发达的广州,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媒体等都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的报道,从而使“许霆案”得到了很好的传播。2008年1月16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发回重审的裁定,3月31日二审判处许霆有期徒刑5年,许霆当庭表示不上诉。有人认为,从无期徒刑改判为五年有期徒刑,媒体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舆论的压力影响了二审判决,媒体力量超越于法律之上,司法的独立要受到怀疑。那些报道是否影响了法官的独立判断,进而影响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司法审判中媒体应处于一个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两者的关系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媒体监督是当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宪政理念不可缺少的部分。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对司法权力配置及运行的基本要求,是人类政治走向文明和法治的体现。二者都是宪政理念的基本价值。媒体监督是落实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的需要;司法独立是落实公民获得公正审判的需要。两者关系的实质是两种公民权利之间如何充分保障和有效实现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二者在实践中时有冲突,新闻媒体的“越位”和审判机关的“错位”屡见不鲜,进而影响到二者的有效实现。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基本问题(一)司法独立的内涵及相关问题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原则,已为各国宪法所肯定。司法独立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等其他国家权力和社会力量,不受任何法律之外的干涉;二是司法机关在法律规定的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范围内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司法机关包括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三是法官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依据良知和对法律的理解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包括上级法官在内的影响和干涉。“法官根据自己对证据、法律和正义的认识,对案件进行裁判时独立于政府权力和私人的压力、诱惑和威胁”。 司法独立原则重点在于法官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从哲学上看,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要素。客观方面的独立性意味着主体能够在活动的内容、方法、时空之范围内不受他人阻碍、指令。在主观方面,独立性意味着主体的自由意志,即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判断、意愿和理性自由做出决定、采取行为。也就是说,司法主体能够自己选择、决定行为方式与内容,由自己的理性和目的所驱使,成为一个能自我决定的行动者,而不是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或他人行为的对象,受外来原因和别人决定所左右。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在马克思看来,法官的责任是当法律运用到个别场合,根据他对法律的诚挚理解来解释法律。法官不应隶属于任何人,法官不是政府的工具。法官独立,并不意味着法官仅凭自己的好恶进行审判,他们必须依照法律办事,而不能独断专行,他们的行为和裁判必须与法律相符合。(二)媒体监督的概念和特征所谓媒体监督是指新闻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代表公民对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意见,是公民的“集体的声音”,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与知情权,它是一种宪法性权利,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延伸。媒体监督的活跃,从根本上体现了法治原则,其监督权直接来源于公民的政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及社会事务的权利;同时公民拥有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新闻监督的主体,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是依靠媒体而形成的公众舆论监督。新闻监督的权利,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直接规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确认其各项权利。如宪法第41 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他们的违法行为有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公民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受到损失时,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这些都是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利,这些监督权的行使,对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媒体监督在性质上不同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公意性。媒体监督反映的是社会公众的一种集合性的、具有一定权威性或影响力的议论和意见,是社会一定数量成员的愿望的体现。新闻媒体是民众的代表和民意的载体,在舆论监督的组织工作和题材选择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主动性。第二,公开性。媒体监督本身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效力,它的制约力是通过把监督客体和监督内容直接向社会公开,置其于“光天化日”之下,借助社会道义的力量,扶正祛邪而取得的。第三,评价性。媒体监督主要以议论、建议、批评等方式对监督客体做出评价,形成社会压力达到监督效果。其要义在于监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并督促其加以纠正,以防止其侵害公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第四,及时性。媒体监督能利用其敏锐、及时的优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这是由新闻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五,主观性。它可能是正确的,但有时也可能是错误的。而错误的评价和舆论导向,难免会对司法独立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舆论审判”的情况。二、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辩证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已经越来越成为文明的象征,也成了法治社会的价值追求。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布莱克大法官所言:“言论自由与公开审判已成为社会中两种最为珍贵的权利,实在难以取舍”。 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冲突,“甚至可以恰当地视为一币之两面,一车之二轮”。(一)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统一性1.价值追求的统一性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关心的不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最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在今天的文明社会里,大众享有知情权,有表达思想的权利,传媒之所以存在,其正当性在于其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表达观点的场所,传媒是当今的社会为了满足公众这种需求最为普遍、便利、有效的一种方式。这意味着,它把人作为其价值实现的最终关怀。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表现在于权利救济或维护正义,其落脚点都在于公正司法,没有人期望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作为社会正义的维护着,其司法活动目标在于使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得到法律公正的裁判,使司法活动的结果符合法律意义上的公正,即让每一个进入了司法裁判范畴的个体得到应当的结果,包括恶果在内。由此可见,司法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对人的保障。在任何实行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中,新闻自由和司法活动中公平审判皆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价值。另外,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在制约公权力目标上也是一致的。在西方不少国家(特别是英美),立法权与行政权(特别是行政权因其自身特性)势力较强,制度设计者们不得不在体制内与体制外寻求种种手段抑制其膨胀。在体制内主要依赖于司法权,在体制外他们则依赖于媒体等。这样,媒体与审判便承担起制约和监督行政权与立法权的使命,体现出高度一致性。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制约公权力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2.媒体必须介入司法新闻自由是当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性权利,其自由主要体现为对司法活动的自由报道,允许其对司法进行报道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由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对权力加以制约,仅仅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职能机构还不足以保证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因而有人将媒体舆论的影响推向监督层面,并称之为“第四权力”。新闻自由的一项有效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形成公意、造就舆论,帮助公众实现知情权,并对公权力行使者进行监督。司法活动是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被纳入新闻媒介的视野。第二,作为司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审判公开的应有之意就是允许媒体进行报道。在审判活动中,法官代表国家对各种纠纷进行判断和裁决,其判断和裁决的运作过程和结果,不仅事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能否得以实现,更与能否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休戚相关。相关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对审判进行公允和翔实的报道,将法庭与社会联结起来,进而将司法活动置于阳光之下,是防止司法腐败、保证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第三,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也是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权利的需要。在司法程序中被追究责任的人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他常常被与社会隔离开来,要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允许新闻媒体介入司法活动,不仅是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也是对弱者的支持。当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司法活动中遭受不公平甚至是非法的待遇时,媒体极有可能成为他唯一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同情者和声援者。他通过媒体呼求帮助或是媒体主动将司法机关的侵权行为披露于世,媒体所起的作用其实就是延伸他在困境中的表达权和抵抗权。由此可见,对司法活动本身的作用来看,媒体介入的价值应当是以外在力量帮助和促进司法机关实现司法公正,这与司法机关遵循自身的程序规律追求司法公正是殊途同归的。(二)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矛盾冲突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对立。审判权毕竟为国家权力一支,也有膨胀与滥用的可能,因此媒体自有遏制它的必要。然而,这与审判独立的要求却存在冲突。因为从审判自身的特性来看,司法审判工作需要相对封闭的环境。要求审判与社会的适当隔离,以便法官认真听取当事人双方的控辩,不偏不倚地做出公正审判。为尽量降低裁判的不公正性,不仅要求有高素质的法官,还必须反对审判前与审判中媒体对案件的任何倾向性报道。因为任何倾向性报道都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或使法官先入为主,形成偏见;或使法官不得不考虑舆论的呼声,做出不当判断以迎合媒体与大众。所以,具有开放性、透明化特点的媒体与审判需求的间隔性构成一对主要矛盾。1. 媒体监督对司法独立的侵犯性由于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主要是那些能够引起大众广泛关注的素材,进而形成舆论热点,而司法活动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事实,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事实,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有确凿证据来证实的事实,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大众,在叙述案件时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容易对大众造成先入为主的误导,这无疑给法官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影响其独立裁判。出于迎合社会公众的目的,媒体的评价标准是道德而非法律,它很难理解司法机关依据法律事实所做的与道德情感或公众情绪不一致的裁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除此之外,当媒体报道将某一案件置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就会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不可能不考虑领导的意图和指示,进而丧失其独立性。2.司法独立对媒体监督的排斥性我国法律规定,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不受媒体的干涉。在现代的法治社会,司法活动是解决纠纷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保证司法公正,而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来从事司法活动,避免外在不良因素对司法人员的干扰和影响。而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都会对司法独立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司法自然就对媒体监督产生天然的排斥性。(三)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冲突的实质媒体监督与审判为什么会发生冲突?从宪法上来看,我们会发现,支撑媒体的背后力量是落实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的需要;支撑司法的背后力量是落实公民获得公正审判的需要。其一,在权利配置上, 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获得公正审判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两者冲突的实质是两种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社会公众对自己让渡给公共机构的权力要行使监督权;而另一方面,司法权若要真正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就要真正地独立,排除任何干涉,包括媒体的监督。由此,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的矛盾便出现了,这种矛盾是权利配置上的矛盾。但是,在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经过长期的磨合、调整,形成了一种两者都能接受的界限,两者之间的冲突可以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实现冲突最小化,而使公民的两种权利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其二,在新闻媒体与审判各自追求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过程中,两者采用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导致冲突的产生。媒体更多的是从社会公众的道德情感出发,以社会正义和道德捍卫者姿态评说审判行为;审判活动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来裁判案件。媒体常以道德标准去责难审判机关依据法律做出的理性判决,从而将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矛盾转化为媒体与审判之间的外在冲突,也引起了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冲突。其三,新闻与审判自身的行业特征差异导致冲突产生。一般说来,主导大众价值取向的新闻媒体对审判机关活动的评价,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的,但事实上由于媒体的立场、追逐利益的需要以及媒体自身的特征,致使它评价审判的视角并不完全出于法律。媒体在现实中对司法的评价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如社会公众的情绪倾向、主导政治力量的偏好、迎合公众需要的自身需求等等;而司法机关的判决完全是出于法律的,两者必然产生冲突。三、英美及国际上解决新闻媒体与司法独立冲突的实践(一) 美国规范新闻媒体与司法独立关系的法律实践美国是一个追求新闻自由同时也崇尚审判独立和公正的国家。为保证美国司法的公正,其司法界在实践中引出了不少避免冲突和约束媒体的方法和规则,通过判例在平衡媒体与审判活动的关系上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经验。1.以审判程序的公正来防治新闻媒体报道的干扰美国法院法规定:法院和法庭中的一切受法官的控制,法官有责任严格控制法院和法庭所处的环境以防止媒体和公众对被告的公正审判进行不正当的干预。如果媒体的报道具有煽动性且可能有失公正,而初审法官又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以使陪审员避免任何来自媒体的影响,那么其判决就要面临被推翻的危险。谢泼德一案引发了美国法院制定此方面规定:法官可运用若干程序上的方法来排除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推迟审理案件直到偏见的危险消除;如果有关的报道尚未充斥整个州,将案件转移到另一县区,或从另一县区引进陪审员;监督对陪审团候选人的预先审核,以确保对被告抱有先入之见的候选人不能入选陪审团;隔绝证人或至少警告他们在作证前不要听从媒体对于诉讼的报道;陪审团名单敲定即封锁或隔绝陪审团以阻挡陪审员接触审判报道;命令重新审理;发布限制性命令,禁止案件的所有当事人向媒体做出带有倾向性的陈述。2.对媒体取得信息的权利进行限制在美国,有关对新闻监督的限制“相对主义”的观点占统治地位,即当新闻自由和审判独立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美国最高法院从不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绝对的或不可剥夺的”。对于媒体取得信息权的限制,法院一般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限制案件当事人在未判决前向媒体作倾向性陈述。第二,对记者法庭采访行为的限制。为了防止过度地、不合时宜地使用摄像设备以干扰正常的法庭秩序,最高法院规定由法官授权媒体有节制地使用摄影摄像设备。第三,封存信息和不公开审判。依照法律,法官有权决定封存有关逮捕和其他公开记录的信息。不公开审理原来只适用于未成年人、隐私、机密等案件。依法不公开的案件以及有轰动效应的刑事案件在预审及审判期间可以禁止旁听。3.司法限制言论令美国法院认为如果媒体获得的有关待决案件的信息发表后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审判,就可以采取事先的约束措施,禁止媒体发表它们获取的新闻信息,这一规定被传媒界称之为“司法限制言论令” 。不过,此“令”的使用被附有极为苛刻的条件:对有关案情的强烈的、煽动性的公开报道确实存在;其他替代性办法,例如异地审理、延期审理、对陪审员的预先甄别等,都不能抵消审前公开报道的影响;限制令将会确实有效地使陪审员避免接触有偏见的信息。以上这些规定又被称为“事先约束”,与之相对应的是“事后处罚”,即如果传媒的言论行为触犯了法律,那么其在事后应受到刑事或民事处罚。(二) 英国规范新闻媒体与审判独立关系的法律实践由于英国没有出版法和新闻法,所以对于报纸内容没有专门法律规章的制约,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管,只要不违反基本法律中的相关规定,政府不会横加干涉。在英国,对司法活动进行不适当的报道可能会产生两种形式的藐视法庭罪:严格责任的藐视法庭罪和故意藐视法庭罪,严格责任的藐视法庭罪的主要依据为1981 年禁止藐视法庭法,适用于正在进行的或者将要进行的民事或刑事诉讼的报道。该法案规定,记者不可与审判员交谈,不可泄露证人、协同犯及强奸案受害人的姓名,必须保守有关行业机密。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审理之前及审理过程中,记者不可以以偏向的态度对庭审进行报道。无论出于何种意图,媒体只要在实质上威胁、妨碍或者侵害某一特定案件的审判程序,就会被认定为“蔑视法庭罪”成立。 同时,禁止藐视法庭法也针对严格责任规则规定了一些抗辩理由,例如无辜(已经尽到合理的注意仍未能避免),对诉讼程序进行善意的、公平的、准确的现时报道,以及善意的附带性的讨论等等,以保护新闻媒体自由报道的权利。而故意藐视法庭罪适用于普通法领域。在普通法中的藐视法庭罪中,检控方必须证明新闻报道行为对公正审判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损害风险”,而且还必须证明行为者对“阻碍或损害某一审判具有特定故意(这也是与严格责任规则下的藐视法庭罪的主要区别之一)。”由于普通法中的藐视法庭罪并不要求进行相关指控时诉讼程序已经开始,因此即使尚未启动诉讼程序,新闻报道的某些行为仍然可能会构成藐视法庭罪。例如在司法程序进行前,新闻媒体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前科进行详细报道,导致人们对犯罪嫌疑人产生有罪的结论或效果。所以在英国,发表暗示某一犯罪嫌疑人有罪推定的报道是极其危险的。(三) 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随着法治理念的发展,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不仅受到各国的重视,同时也被有关国际社会所关注。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已不再仅是某国、某地域的重要问题,而日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宪政体制下平衡两种不同权利关系的问题。1994年1月,马德里会议专门讨论了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新闻媒体与司法独立的关系的基本原则(亦称“马德里原则”)。这些原则和精神主要是,新闻自由对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表达自由(包括新闻自由)是每一个民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媒体有职责和权利收集情况,向公众传达信息,并在不违背无罪推定原则的前提下,对司法活动包括对庭审前、庭审中和庭审后的案件进行评论,而且对评论的权利不应予以任何特别限制。法官有责任本着有利于新闻自由的原则,承认和落实新闻自由。四、规范媒体监督的若干建议我国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对于处理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问题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阻碍着它们的发展:我国新闻媒体大都隶属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地方党政机关,媒体的政治色彩、部门色彩、地方色彩浓厚,媒体出于维护本部门或本地当事人的利益,往往制造出有利于本部门或本地方利益的舆论,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司法活动;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偿新闻、新闻腐败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加剧了新闻舆论对司法独立的冲击;我国司法机关的某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司法腐败严重,需要媒体予以重点监督。如前所述,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媒体报道适当,能够促进司法公正;反之,则会损害司法独立。针对我国的现状,要充分发挥好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对维护社会公正的作用,必须合理建构二者关系。(一)关于媒体监督司法的基本原则第一,新闻自由的原则。所谓新闻自由,是指采集、发布、传送和收集新闻的自由。司法对传媒的监督不能设置过多的禁区,除了法律规定不公开的案件、事项、环节以外,都应当接受媒体的监督。当然,这里讲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正如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只是意味着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第二,客观真实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必须遵循的铁定原则。它要求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反映案件的全貌,对双方有利或不利的证据材料都应如实报道,不能带有片面性,更不能断章取义,妄下结论。第三,无罪推定原则。这是指任何人在没有经过审判机关依法证实和判决有罪以前,应当视其为无罪。对此原则,许多国际法律文件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关于刑事诉讼中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5 条规定:“公众传媒对法庭审判的报道,必须避免产生预先定罪或者形成情感性审判的效果。如果预期可能出现这种影响,可以限制或禁止无线电台和电视台播送审判情况。”因此,在法院的生效判决做出以前,任何媒体都不得随意给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定罪量刑。(二)关于媒体监督司法的范围目前,媒体对司法监督的重点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司法腐败现象。由于司法腐败对社会公正的危害极大,传媒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力争在腐败行为最初出现时就予以揭露,确保司法的廉洁。第二,干预司法机关审判和执行活动的外部势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情关系对司法机关的干扰极大,媒体应对此现象给予足够的关注,为司法独立原则的真正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办案过程中的程序违法问题。当前司法活动中程序不公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媒体却没有在这方面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对于程序问题的监督不同于对案件实体问题的监督,它不涉及对案件实体部分如何适用法律提出异议,不但无损于司法独立,而且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三)关于媒体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近年来,因媒体侵权而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加,司法机关作为法人,其名誉权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但是,法院起诉媒体侵犯名誉权,等于把自己已经审结的案件是否正确和合法交由另一法院审理,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法院对生效判决的确定力。在国外,尽管有藐视法庭罪,但真正以此罪来追究媒体责任的案例少之又少。因此,对媒体侵权救济制度应有创新性改革,可以设想如下几种方式:第一,建立传媒行业性的惩戒机构,接受司法机关的投诉。第二,建立政府行政惩戒机构,对当事人的投诉做出行政处理决定。不服该决定的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四,可设立专门的传媒纠纷仲裁机构。第五,尽快制定新闻法,对严重侵权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结语媒体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