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汗证_第1页
中医内科汗证_第2页
中医内科汗证_第3页
中医内科汗证_第4页
中医内科汗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汗盗汗,一、概述,1.定义 2.历史沿革3.范围,1.定义:,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2.历史沿革,(1)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灵枢营卫生会篇:“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并明确指出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致,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阳加于阴,谓之汗”。,2.历史沿革,内经还认识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生理性-灵枢五瘾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病理性-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2.历史沿革,(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引起者较多,“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2.历史沿革,(3)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2.历史沿革,(4)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病理属性的概括,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2.历史沿革,(5)明代张景岳在丹溪心法基础上,对汗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指出一般情况下“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2.历史沿革,(6)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说:“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3.范围:,现代医学中的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盗汗、自汗,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病后体虚2.情志不调3.嗜食辛辣,1.病后体虚,素体薄弱,病后体虚,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气不足,腠理开泄,肌表疏松,自汗,2.情志不调,忧思烦劳过度,损伤心脾阳气,心虚不能敛营,汗液外泄,耗伤阴精,虚火内生,迫津外泄,忿郁恼怒,肝郁气滞,日久化火-火热逼津外泄,3.嗜食辛辣,嗜食辛辣厚味,素体湿热偏盛,湿热内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自汗盗汗,(二)病机,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三、诊断与病证鉴别,(一)诊断依据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2.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它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3.汗出病因: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自汗、盗汗: 2.辨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二)治疗原则,虚证:治以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实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汗证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固涩敛汗之品,如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以增强止汗的作用。,(三)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主症: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汗出尤甚;兼肺气虚症状:体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少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周身酸楚。舌脉: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 肺气不足,表虚失固,汗液外泄。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玉屏风散加减,加减(1)气虚甚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党参、甘草以益气;(2)气虚加重出现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温阳;(3)兼脾气虚,症见食少便溏,为子病及母,加炒山药、茯苓、扁豆健脾止泻。(4)气虚及血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者,加当归、白芍、何首乌养血。,附:脾气虚弱,主症:易汗出,四肢尤多,或当心一片汗多,劳累或食后更甚。兼症:食少神疲、气短,面色萎黄。舌脉:舌淡有齿龈,苔薄白,细弱。治法:补中益气。方药:补中益气汤。,类证治裁“当心汗,为思虑伤脾。”医宗必读“脾虚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医学入门“但升柴俱易蜜水炒过,以杀升发之性,又欲其引参、芪至肌表,故不可缺也。”加减:汗多加止汗药;便溏加健脾止泻药。,(三)分证论治,2.心血不足证主症: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兼心血虚症状:神疲气短,面色不华,健忘舌脉:舌质淡,脉细。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治法:养血补心。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加减:(1)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2)血虚甚者,症见面色不华,心悸少寐,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以补益精血。,(三)分证论治,3.阴虚火旺证主症:夜寐盗汗,或有自汗。兼阴虚火旺症状: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证机概要:虚火内炽,逼津外泄。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当归六黄汤加减。,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加减:(1)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山萸肉固涩敛阴止汗;(2)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3)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三)分证论治,4.邪热郁蒸证主症:蒸蒸汗出,汗黏,或汗液易使衣服黄染;兼湿热内蕴症状: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脉:舌苔薄黄,脉象弦数。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减:(1)肝胆火胜,里无湿热者取通利药。(2)汗液易使衣服黄染,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滑石清解郁热。(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