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微螺纹的旋风式加工 中文版.doc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11张CAD图纸+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11张CAD图纸+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rar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论文.doc---(点击预览)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开题报告.doc---(点击预览)
外文翻译--微螺纹的旋风式加工 英文版.pdf---(点击预览)
外文翻译--微螺纹的旋风式加工 中文版.doc---(点击预览)
(滚珠丝杠).dwg
CAXA图纸.rar
MX-1601(底板).dwg
MX-1603(平衡重块).dwg
MX-1605(链轮支架垫板).dwg
MX-1607(链轮).dwg
MX-1608(链轮左支架).dwg
MX-1614(端盖).dwg
MX-1618(吊环).dwg
MX-1626(转轴).dwg
MX1619(法兰).dwg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CAD装配图.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66692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7.31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06-16 上传人:信达机械Q****3512... IP属地:江苏
45
积分
关 键 词:
数控立车 进给系统 及其 平衡 结构设计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 cad 图纸 毕业论文 开题 报告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 外文 翻译
资源描述: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

40页 16000字数+论文说明书+开题报告+外文翻译+11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CAXA图纸.rar

MX-1601(底板).dwg

MX-1603(平衡重块).dwg

MX-1605(链轮支架垫板).dwg

MX-1607(链轮).dwg

MX-1608(链轮左支架).dwg

MX-1614(端盖).dwg

MX-1618(吊环).dwg

MX-1626(转轴).dwg

MX1619(法兰).dwg

外文翻译--微螺纹的旋风式加工  中文版.doc

外文翻译--微螺纹的旋风式加工  英文版.pdf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CAD装配图.dwg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开题报告.doc

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论文.doc

(滚珠丝杠).dwg

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数控车车床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的设计,本文通过类比法和文献综述法来分析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哈设计创新。本课题车床进给系统是通过交流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丝杠进行刚性直联通过联轴胀套来消除间隙和传递动力,带动丝杠螺母做进给直线运动。本课题是用背对背和串联的角接触球轴承来固定滚珠丝杠,使用双螺母来调节消除滚珠丝杠的间隙,双螺母连接法兰通过直线滚动导轨来完成刀架的进给运动。因研究内容为纵向进给系统所以为了保证数控车床进给系统的精度与延长保证滚珠丝杠的使用本课题采用重锤平衡的方式来达到平衡进给系统重量的目的。本课题研究解决数控机床Z轴的精度、平衡和生产效率问题。

关键词:数控机床 伺服电机 滚珠丝杠 配重 

Title  CNC vertical lathe z-axis feed structure design and its balance

Abstract

This topic research content is the numerical control lathe into the back of the bus for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system and its balance, based on the analogy method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to analyze and finish this topic research, design innovation. This topic lathe feed system is by screw with ac servo motor through the coupling of rigid straight through coupling locking to eliminate the gap and transfer the power, drive the feed screw nut do linear motion. This topic is to use back to back and series of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s to fixed ball screw, use double nut to adjust the clearance of the elimination of ball screw, double nut connecting flange by linear rolling guide to complete the rest of the feed movement. So for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the longitudinal feed system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precision of the nc lathe feed system and extend the promise that the using of ball screw this subject adopts counterweight balan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alance weight feed system. This topic on the Z axis CNC machine tool accuracy, balance,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Keywords   Nc machine tool;Servo motor;Ball screw;weight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 1

1.2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2

1.3 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 2

1.4 数控机床的组成 3

1.5 本课题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3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4

2.1 进给系统的传动要求及传动类型的选择 4

2.1.1 进给系统的传动要求 4

2.1.2 进给系统传动类型的选择 4

2.2 伺服电机与丝杠连接方式的确定 5

2.3  Z向传动导轨的确定 6

第三章 伺服电机的计算与选择 9

3.1 Z向电机型号的选择及要求 9

3.2 Z向惯量匹配计算 10

3.3 Z向转矩匹配计算 10

第四章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选择与计算 12

4.1 滚珠丝杠螺母副的种类 12

4.2 计算Z向进给牵引力Fm(N) 13

4.3 Z向滚珠丝杠预拉伸量的计算 13

4.4 滚珠丝杠支承轴承的确定 13

4.5 轴承间隙的调整和预紧 15

4.6  滚珠丝杠的预紧 20

第五章  立式数车Z向平衡机构选择及计算 22

5.1  平衡的目的 22

5.2  Z向平衡机构的确定 22

5.3  Z向传动机构平衡量的计算 23

第六章  润滑和密封 24

6.1  Z轴滚动轴承的润滑 24

6.1.1润滑的作用 24

6.1.2润滑剂的选择 24

6.2 润滑剂的种类 25

6.2.1润滑脂 25

6.2.2 润滑油 25

6.3  Z轴部件的密封 26

6.3.1 非接触式密封 26

6.3.2 接触式密封 27

第七章 技术经济分析 30

7.1 技术成本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30

7.2 成本计算依据 30

7.3 成本材料构成 31

7.3.1 非标准件 31

7.3.2 标准件外购费用 32

第八章  结  论 33

致    谢 34

参考文献 35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

微电子技术、自动信息处理、数据处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给自动化带来了新的概念,推动了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

20实际40年代,美国一家小型的飞机代工公司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对飞机轮廓及直升机叶片进行加工。这是数据处理技术第一次应用于机械加工中。这种加工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机械加工的精度。此后于1949年麻省理工学院与这家飞机公司联合开展数控机床的研发。3年后,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面世。

1953年,美国空军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研究自动编程技术。

1955年,美国空军购进100台数控机床,在此后的两年,数控机床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

1958年,克耐.杜列克公司成功研制“加工中心”这种机床可以自己换刀,自带换刀装置。

1959年,世界计算机进入晶体管时代,随之数控机床大量采用晶体管和印制板电路,从此迎来第二代数控时代。

1960以后开始,数控技术不仅仅在机床上去取得发展与突破,并且逐步推进到切割机、包装机等方面。与此同时除了APT编程外也出现了其他许多编程语言。

1960年开始,德国、日本等其他工业国家也开始陆续使用数控机床技术。

1965年随着小规模集成电路的面试,同时数控机床进入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被广泛大量应用于数控机床。

1967年柔性加工系统开始应用与数控机床,这就是最初的柔性制造系统。之后美、日、德等其他国家也开始研究。

第四代数控时代的到来是伴随着小型计算机代替专用计算机的,当时小型计算价格下降,小型计算机的应用性价比更高,而计算机对机床进行直接控制的系统称为直接控制数控系统。

1970年及之后20年间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及在数控机床上取得的应用,从此数控机床进入第五代数控系统。[1]

1.2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科技蓬勃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比如铝合金在工业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应用,从而对数控机床的要求就越高,在这种大环境下高速数控机床就成为了香饽饽和发展热点。数控机床在当今社会下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高速、高精密化:数控机床只有高速并与此同时保持高的精度,生产效率才会提高。

(2)高可靠性:数控系统和被控设备的可靠性前者要高一个数量级以上,但受价格的约束也不是越高越好。

(3)数控机床设计CAD化:CAD的应用能使数控机床的设计更简便,工作量更小,所以CAD的应用就更加迫切。

(4)智能、网络、柔性、集成化:数控机床的发展应该向这方面发展。

(5)开放性:数控系统的开发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明星品牌产品。

(6)复合化:开发更多复合程度更高的数控产品。

(7)重视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2]

1.3 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

金属切削运动,是加工人员根据客户提供的工件形状及各项参数要求,通过不断改变刀具相对于工件的位置、速度等,来达到被加工工件所需求的尺寸、形状、精度的一种加工运动。

数控机床的加工运动,就是把整个工件看成无数个坐标点,通过程序来使刀具不断的通过这些坐标点,从而使刀具与工件之间形成相对的运动关系,来完成图纸的加工要求,从而对零件完成加工。

刀具沿各坐标轴的相对运动,是以脉冲当量ζ为单位的(mm/秒冲)

当刀具进行直线或者圆弧运动时,把工件轮廓表示成无数个坐标点,区相连两个坐标点所构成线段的中间点进行数据处理,求出一系列中间坐标点的坐标值,然后按中间的坐标值,通过数控装置发出脉冲信号,从而加工出客户所需求的直线或者圆弧轮廓。

数控装置进行这种“数据点密化”称作插补,一般数控装置都具有对基本函数(如直线函数和圆函数)进行插补的功能。[3]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2.1 进给系统的传动要求及传动类型的选择

2.1.1 进给系统的传动要求

1.静态设计方面的要求

(1)能够克服摩擦力和负载。电机的转矩和切削力的大小是有比例关系的。

(2)为了达到目前最小辨别力(0.1μm)的要求所以机床的进给运动的位移量一定要足够小。

(3)静态扭矩的刚度一定要保持足够高。

(4)速度的调节范围一定要足够。

(5)对速度的要求是无爬行,所以就要求速度一定要均匀。

2.动态设计方面的要求

(1)为了能够开启启动制动过程,必须具备足够的加速和制动转矩。市场上目前的伺服电机在带有调速功能的前提下其响应的时间为(20-100)N.m;换向时对进给系统的速度要求特别高,最低要求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额定转矩的4倍及以上。

(2)传动性能一定要够好,这直接关系到被加工工件的形状和加工表面精度要求。

(3)由于负载作用而引起的一些非必要误差应尽可能的减小或完全消除。

3.对机械传动部件的要求

(1)被加速的运动部件具有较小的惯量。

(2)部件的各种刚度一定要高。

(3)部件的阻尼的性能起码要良好。

(4)抗拉、抗压刚度和阻尼等因具有很小的非线性要求。[4]

2.1.2 进给系统传动类型的选择

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是伺服驱动系统能够主要得到的两种运动方式,其中直线运动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取:

(1)油缸、气缸   在具备液压泵、空气压缩机的前提条件下,使用液压或者气压来推动缸体来实现直线的运动方式。其特点是系统结构复杂,运动过程中精度不够高,震动大不够平稳,故运用在伺服驱动的场合不多。

(2)旋转电机和丝杠   通过旋转电机连接丝杠,电机旋转带动丝杠使得丝杆上的螺母达到直线运动,这种传动是把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的方法。其特点是有高的传动精度和高的平稳度,是当前最常用的直线运动方式。这种传动方式丝杠与电机的连接有很多方法比如:联轴器直联、通过同步带联接等。

(3)直线电动机   这种传动方式是通过直线电动机直接带动运动部件完成直线运动的一种传动方式。因为是直接连接,所以没有中间传动单元,因而传动精度高。这种传动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旋转伺服运动如分度盘、数控回转工作台等伺服驱动主要由伺服电动机经减速机构来产生回转运动。[5]

标准件的外购件费用为4.79元。

综上所述,总成本为294.35元。

设计中,考虑到经济成本分析,再通过计算,有很大的好处。可以根据不同零件材料,它的加工工艺等合理的选型,降低零件的成本,提高性价比。这样可以给企业的经营模式产生正确性的引导作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升整体经济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为企业发展的打下基础的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项分析下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第八章  结  论

数控立式车床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

一、 主要工作及结论

(1) 熟悉数控立车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并了解垂直运动部件的平衡参数问题。

(2)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了解设计进给系统各部件及其组成结构。

(3)完成各项参数的计算

(4)完成整体装配的设计及各个零件图的设计绘图

二、 存在的问题

(1) 目前进给系统的平衡方面还有待创新与完善。

(2) 在机构的各种构造、精度方面还得加大研究。

(3) 在机床体积与加工零件尺寸方面得加大。

在本次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许多缺点,这些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己希望能够逐步改善。

致    谢

本次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精心指导和细心的关怀下完成的。在设计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问题,每当我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老师总会在第一时间帮助我解决问题。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帮助着我,这让我感觉到了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我们深深关怀。在此,我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老师,并致以我深深的敬意。

经过三个多月的毕业设计,使我对数控立车进给系统的结构有了很深的了解,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使得我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更加的熟练。通过此次的毕业设计,使我在学到了很多知识,关键培养了自我动手的能力,还让我知道了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去克服解决困难。并且我还学会了在做设计时,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在干什么,通过此次设计,在我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一个框架,我相信这会在我下次设计新的项目时帮助我能够更快的完成设计。我觉得我这次设计数控立车进给系统的结构设计,虽然结构的刚度、动力、安全性等方面都能符合要求,但是在空间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数控立车进给系统的结构设计中,我也遇到了一些不会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向老师、同学们请教,解决了问题并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还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正是对这些困难的克服,使得我越来越自信。本次的毕业设计是在老师的全面性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毕业设计中的每一点点的提升都源自于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毕业设计完成之际,谨向刘老师表示我最深深的谢意,感谢刘老师这几个月来对我的悉心指导。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感谢这几年来关心过我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及同学们,如果没有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的大学生活将不会如此充实和有意义。也借此次机会向所有关心、支持过我的亲人、朋友道一声感谢!

衷心地感谢各位老师们能在百忙之中来评阅我的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爱玲,武文革,辛志杰等.现代数控机床—2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2

2、孙珂.从CCMT2006展会浅谈数控机床发展趋势.科技资讯.2007

3、王明坤.石油钻铤螺纹修复理论研究.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4、田振强.数控多刀管螺纹加工车床的设计与研究.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5、汪石农.倾转旋翼试验台的操纵机构及控制系统设计.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6

6、杨柳欣等.HSK系列高速刀柄简介.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

7、郭娟.基于加工大型工件龙门刨床的改造.卷宗.2013

8、殷毅.大跨度升降式飞机接近架的设计与研究.上海:同济大学.2009

9、陈中.数控平旋盘的研究与开发.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10、陈兴奎,吕学智.钳工操作技术要领图解.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46-251

11、彭云平,李莉敏,朱宁峰.立式机床垂直运动部件重力平衡创新设计.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

12、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滚动轴承.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内容简介:
原 文 题 目: 原 文 来 源: 学 生 姓 名: 所在院 (系 )部: 专 业 名 称: 微螺纹 的旋风 式 加工 旋风式切削用于细轴微螺纹的加工,为此,开发了微型旋风式切削设备。为了抑制工件的振动,细丝轴被插在在金属杆上的聚氨酯管中。通过向线 轴中心施加脉冲载荷对系统进行了频率分析。由于开封的夹持系统减小夹持力的振动,系统动态响应得到改进。应用开发的机床,在 简介 微螺钉用于机械接头和运动控制在微器件。不锈钢和钛合金难切材料,用于医疗和牙科设备 。 由于其生物相容性。虽然,到现在为止,大多数微元件已通过化学腐蚀和能源束过程,一些生产成本和生产利率问题依然存在。更有效和灵活的流程是对于微细的大规模生产要求。微机械处理,一个替代的过程,有显着的进展随着微型工具和运动控制。微尺度切割、成 型和注塑成型的研究最近被应用于微细 1,2制造。螺纹旋转,这是一个用工具的材料去除过程和工件旋转,已应用于螺杆制造在许多机械行业,因为它是由是用硬材料制成的,是用旋转机械加工的。刀具磨损和切屑控制方面有许多优点,旋转已被广泛应用于轴承和医疗产业。莫汉和 孙姆缇 提出数学控制切削过程的模型和确定的工具在旋转 4 的配置文件。提出了一个完整无缺的模型芯片形状来估计最大芯片的切削力厚度和刀具工作接触长度。他们分开了切削形成的材料去除前切边和边切割边,并估计切割力由有限元(有限元)分析 5 。歌与作一种基于等 效切削体积的新模型在铁的商业工具的切屑形成, 6 等。测量切削力分量与非接触旋转工具测功机与测量使用有限元分析工具,变形和模拟力亚当斯 7 。郭等。还分析了刀具的加工角在旋转 8 。虽然旋转是有效的线程,在大直径轴上的螺丝是一般的加工。这项研究适用于旋转的细线切割细线微机械装置。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概述旋转过程及其加工优势。基于旋风机构,微旋转机床一直开发的细线上加工微螺钉。因为薄丝的刚度和阻尼较低,夹紧设备也被开发,以支持电线。振动试验已经进行了验证改进的动态工件与夹持装置的响应。微螺钉已在 面精细,使用发达机床。一种机械模型描述获得。 图: 1螺纹旋转 刀具 图 2: 床 在切削参数切削厚度。这个切削厚度进行验证其效果的螺纹薄丝旋风。 旋转 旋转是应用于机械螺丝的组合工具和工件的旋转,如图 1所示。切割工具固定在旋转环上的半径,以及环的旋转在角速度 着工件半径 与在旋转环旋转角速度 心电子控制着切割的深度。在旋转的在低转速下旋转工件被切割切割边旋转的高转速。螺丝的铅由旋转环的倾斜和进给速度控制关于工件轴。在 车削一个小直径的工件时,切削速度受到限制要低的最大限度的主轴转速,作为结果,表面光洁度变差。在旋转,切割速度是由旋转半径和旋转控制在旋转环的切削工具率 此,表面可以在一个细的电线上完成,即使是高的切削速度虽然最大主轴速度是有限的。因为工具和工件旋转偏心中心,切削和非切削的交替旋转。因此,由于冷却过程中的温度上升空,工具边缘不那么高。材料的去除量也被控制要小,如切削厚度后来描述计算模型。切削力,因此,变得很小,在中断切割。因为刀具磨损取决于应力和温度 9 ,刀具磨损被抑制。因此,很难把材料是用长工具 加工的,生活在旋转的。因为在旋转,芯片上执行中断的切割形成是间歇的,形成的芯片是短。 图 3:安装在旋转环上的工具 因此,一个精细的表面没有刮伤的芯片完成工件上。 微旋转机床 机床结构。图 2显示了 件装夹在夹头两空心电机。一个电机安装在两个线性阶段( 工件的直线度进行调整,对工件夹紧 旋转轴 工件 空心电动机 Y 轴 空心电动机 刀具 到旋转环的进给。电机旋转的工具旋转环。旋转电机(轴)控制的倾向旋转环;三线性阶段( X, Y,和 制切削位置和旋转环的进给。旋转的旋转环和工件同时控 制,与电机的最大主轴转速 4000转。切割工具被夹紧在旋转环上,如图所示图 3。因为工具边缘对齐对 加工精度,刀具的悬进行一设备如图 4所示。工件夹在相对的夹头,如图 5所示(一)。工件振动发生薄丝的刚度很低,切割被中断了旋转过程。为了支持工件,紧密贴合聚氨酯管被滑到它,一个到每边的切割区域。这些都是在一个支持的金属槽钳位酒吧,并通过旋转的环,如图 5( b)。这为工件提供了很高的刚度和阻尼。 夹紧工件的动态响应。动力响应进行了测试,以验证该支持系统的有效性,如图 6所示。薄丝的位移不被测量,因为测量面积是小的和圆形。因 此,振幅和频率夹头的夹紧力的振动进行比较三当产生冲击力时,不同的夹紧条件在电线的中心。一个 冲产生的切割燃烧火焰的线。由此产生的振动在夹紧用压电测功仪测量。图 7比较了(轴向)和垂直(垂直)组件夹紧力振动,如图 6所示。图 7(一) 图 4:边对齐调整 图 5:工件夹紧系统:(一)工作区域和(二)工件支承装置 配套设备 空心电动机 刀具 聚氨酯管 弹簧夹头 配套设备 弹簧夹头 工件 空心电动机 图 6:脉冲响应测试 图 7:夹紧力振动:(一)不配套的电线,(二)钢丝固定在配套设备,(三)钢丝固支与聚氨酯管配套设备 支撑杆 工件 砝码 支撑杆 工件 弹簧夹头 压电测力计 零件 图 8:频 率分析:(一)无支撑线的电线,(二)线夹持在支护装置,和(三)钢丝固定在支撑装置上,用聚氨酯管 没有支撑装置的自然振动。大振幅在和 7(乙)显示振动没有聚氨酯管支撑的金属杆限制了工件。的幅度被限制接触的槽在支撑杆上。该振动持续 1秒左右,可能在图 7(三),支持与聚氨酯管是有效的控制细导线的振动。小幅度测量的振动和高阻尼。图 8比较的频率分量的振动。一个大组件在 730赫兹出现在自然振动的薄电线,如图 8所示(一)。支撑杆降低了这一条转移到更高的频率为 982 赫兹,如图 8(乙)。图 8(碳)显示,支持与聚氨酯管安装在支撑杆消除任何突出组分。根据模型试验,所开发的支持系统工作很好。 切削厚度分析 切削试验,在旋转过程中切削厚度这里考虑。宋与左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获得切削厚度一般在旋转的过程 6 。在线在这项研究中,在这项研究中的切割,一个模型是没有倾斜角旋转的描述戒指在这里。在模型中,只有轨迹的切割点在切削刃的中心进行了讨论。忽略工具几何。工具边缘运动。工件以角速度旋转 实际切削,如图 9 所示(一)。在模刀具 图 9:旋风加工:(一)实际切削过程中旋转和(二)分析模型的旋转 型中,同时,工件不旋转。相反,中心在半径为半径的工件上绕工件旋转的工具角速度 图 9 所示(乙)。“ y”是参考坐标工件的系统,在那里的起源,哎哟, x0 y0 工具坐标系绕流和沿工件轴线, 工具在坐标系的角速度下旋转系统 y0 标( 点 t 在你的角度位置的切削刃。例如,当四个边被安装在旋转环上时,角是 0, P 2, P,和 3P / 2,分别。旋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图 9。因为起源的 x0 y0 绕流在工件的中心半径在逆时针角速度 移动沿 , 当磷的旋转半径在 X Y Z 小于工件半径 此,切削面积是通过公式确定。( 2)及( 3)。 切削厚度 图 10 显示的切割区域划分为区域的一个,乙和 B B,切削厚度由切割了位置 P 和工件表面的点 地区 B C,切削厚度由 点 图 10:切削区 被安装在旋转环上,角为 2。因为 割厚度由 1或 2给出。 2的 其中 1 或 材料去掉, T, 1 的确定 由下面的工件表面方程和方程( 4): 其中 H 是在工件坐标系中的 角 X Y Z 在区域中,在前角的前角的边缘一个 T C = 刀具 工件 在 2确定满足方程。( 4)及( 6)。因为进料沿 忽视了 削厚度由下式给出与确定的氮: 图 11显示了在 X 图: 11 切削厚度 未经切割切削厚度 时间 图 12:工件表面的刀具运动轨迹:(一)在四分之一的工件和(二)放大 图 13:机械加工实例:(一)例 1,(二)例 2,和(三)例 3 工件转速为 装在旋转环上,在旋转半径 3000转的旋转 14毫米。进给速度为 分钟的切削深度是 30 流明与偏心 12(一)显示一个季度工件。在这个规模,切割面积小。图 12(乙)显示放大的数字。切削刃渗透到工件在;通过 B 在最大切削厚度;从工件到乙,被拆除的区域工件表面与刀具轨迹之间的关系。这个切削厚度的增加在高变化率在时间(图 11)从 后,从 除的区域是工具和以前的两个位点之间的关系工具。切削厚度逐渐减小后 秒,如图 11所示。这里的分析是为了削减除了第一个削减。切削厚度是 30流明在第一次接触到工工件表面 以前的边缘轨迹 边缘轨迹 以前扦插去除区 工件表面 去除区 边座 以前的边缘轨迹 件的边缘,因为切削厚度只取决于地区之间工件表面和 刀具轨迹。后二的边缘接触,最大切削厚度不超过 明。这比那小得多 30流明的螺纹深度。据研究在微切削 10 ,切屑形成切削厚度时比“最小切屑厚度”,因为分析切削厚度, 最小的芯片体积更小厚度,预计将发生材料去除一些切边。分析支持切割的选择切削力与切削力有关的参数厚度。 表 1切削参数 图 14:表面轮廓:(一)三维图像 切削试验 图 13 显示了在钛无旋转的例子合金( )和不锈钢丝的直径,是 米。用单点工具加工的螺纹以 60为 1显示了使用的切削参数。图 13( a), 1 例显示在表面的锯齿在一个螺丝削减四个边。虽然对齐的四个边缘被控制在径向方向,如图 4 所示,轴 向方向上有对准误差。这导致锯齿。图 13(乙),例如 2 显示一个不锈钢螺丝切割钢丝由一边。图 14(一)显示了表面轮廓沿着图 14(图 2)所指定的工件 工件直径 工件去除 刀具 刀具的楔角 刀具前角 刀具数 刀具旋转直径 刀具主轴转速 进给速度 部分深度 润滑 不锈钢 不锈钢 硬质合金刀具 层 扫描长度 工件 扫描线 线路。表面轮廓是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毛刺的形成在一个高度为 10的 的深度是按规定的。它演示了有效性工件支承系统的高刚度。这个提出了旋转还使一个高铅螺杆加工在一个进给速度为 2毫米 /转( 1毫米 /分钟),如图 3图 13(丙)。因为切削速度取决于旋转的直径在旋转环上的工具,在高切削加工表面完成速度。这些例子中的切削速度, 132 米 /分钟在刀具旋转直径 14 主轴转速 3000 转。在车削时,主轴转速为140056 转需要为 径相同的切削速度工件。在旋转的槽形状是一致的芯片粘连。这些例子证明,旋转是在微线程的支持装置有效工件的。 结论 旋转已应用于薄的微螺钉加工电线。在旋转的切割,工件和工具旋转他们中心的偏心。因为材料被移除在一个小批量的高速切削速度,旋转的优势在表面光洁度,刀具磨损,和芯片控制相比车削。一个 床已开发加工上的沟槽直径小的细导线超过 1毫米。为了提高刚度和阻尼工件的线,它夹在夹头,也在金属杆上,将其插入一个紧密装配的 聚氨酯管。已经进行了动态响应测试验证支撑系统的效果。振幅和夹头的夹紧力的振动频率测量时,脉冲力被加载在中心的电线。他们展示了支持系统的有效性抑制振动。一个机械模型应用于考虑小毛边切屑厚度。微槽群已加工 为一个高切削速度可以保持刀具的旋转半径,无粘连的芯片表面光洁度提高。在提出的加工实例,切削厚度远小于槽深。因为没有切屑厚度与切削力、规定沟槽的深度是产生一个小的切削力,与工件保持系统的高刚度。 工具书类 1 K., D., 2013, 2 F., Z., H. S., C., 2004, “of rt J. 151(13), 7079. 3 K., T., H., Y., K., 2002, “ 23(12), 24592465. 4 L. V., M. S., 2007, “ J. 185(13), 191197. 5 Y. M., W. S., J. H., K. J., S. I., G. W., H. C., 2008, “ 575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数控立车进给系统及其平衡结构设计【11张CAD图纸+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66927.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