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检测卷(二)(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乳媪(yn)挣揣(chui)白泠泠(ln) 浩瀚(hn)B.凄迷(q) 笑靥(yn)期功(q) 草蓐(r)C.懊丧(sn) 险衅(xn)锦囊(nn) 浩淼(mio)D.晶莹(yn) 嘶哑(s)谂知(nin) 缧绁(xi)解析A项,乳媪(o);B项,笑靥(y),期(j)功;D项,谂(shn)知。答案C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2016年新春元宵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得五彩斑斓,眩丽的色彩冲击着我们的眼睛,时间久了,竟有些头晕目眩的感觉。B.在参观荣誉室后,习近平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复杂严峻的环境,越能磨砺意志本领,希望大家牢记职责、再接再历,为祖国和人民再立新功。C.执法犯法和徇私枉法是制造冤假错案的罪恶手段。这显然与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背道而驰。D.古典诗词确是一个美丽多彩的世界,既有暮雨黄昏后的灯火阑珊也有黄鹂啄食的姗姗可爱。解析A项,眩丽绚丽;B项,再接再历再接再厉(砺);D项,姗姗可爱珊珊可爱。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证明,只有以文化天下,为每一个人塑造更加富有弹性的心灵空间,社会才有可能在新的经济层面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B.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与传播从未离开技术的支持,而且,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C.在刚刚播出的最强大脑国际赛第二场中日脑力竞技比赛中,“鬼才之眼”王昱珩力挽狂澜,拿到对中国战队来说至关重要的一分。D.靠他的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奇石,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解析D项,慷慨解囊:很大方地拿出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答案D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央绿轴公园是我市新的代表性公园,主打密林、广场、水、文化等元素,凝聚着提升城市品位,承载着激活城市中轴线的使命。B.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细心是质量的保障。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我们要深思而慎为。C.虽然海水淡化具有洁净、环保、供给稳定等特点,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沿海地区所采用。D.近年来,部分中国游客在海外不讲卫生、乱涂乱画的不文明举止,遭到了当地人的批评指责,落下了素质低下、缺乏教养的坏名声。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品位”后加“的厚望”;C项,句式杂糅,可改为“被广大沿海地区采用”;D项,搭配不当,“不文明举止”与“落下了坏名声”搭配不当。答案B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雁群,。A.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飞走B.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C.甚至不愿回来,飞走,远远地飞走D.远远地飞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解析做这道题首先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就能选出一个最佳的选项。答案B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答题。(4分)元旦过后,一段拍摄于上海地铁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名女乘客在吃泡椒凤爪,并有数粒骨头残渣散落车厢,在遭到指责后,她与周围乘客产生言语冲突,还拿出手机与人对拍。后在接受采访中,当事人坚称“没有乱扔,没有妨碍他人,没有影响公共环境”。无独有偶,1月3日,广州一男子在地铁上嗑瓜子,随地吐瓜子壳;1月4日,一名身穿红衣、在南京地铁上脱鞋的女子,被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从产生的原因、城市文明的内涵等角度出发均可,至少两点。答案(示例)(1)公共场合吃凤爪嗑瓜子等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其实质是缺乏自制力与公德心。(2)城市文明,不只需要光鲜的城市外貌,还需要市民拥有健康的精神风貌,这体现在市民举止优雅、言行得体等方面。7. 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从构图角度说明该标识主体部分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50个字。(5分)答:_解析直观地看本图案主体为一只和平鸽和一个地球,二者组成“汉”字,结合孔子学院的现实意义不难发现图案的寓意。答案要素,标识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寓意,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快速走向世界。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王蒙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什么是文化瑰宝?要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的糊弄。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哄。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8. 下列关于“文化瑰宝”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化瑰宝应该为受众提供好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B.文化瑰宝都产生于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C.文化瑰宝可以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D.应将文化瑰宝当作我们精神的梁柱加以爱惜和保护。解析B项,以偏概全;文化瑰宝“都产生于”错。答案B9.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也可能产生文化泡沫。B.文化泡沫导致文化的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C.用一些简易的文化符号如长城、天坛、熊猫、旗袍等代表中国,也是一种文化泡沫。D.只要政府重视起来,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泡沫化。解析B项,倒置因果;C项,夸大程度;D项,无中生有。答案A10.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答:_答案指出在当前期待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既可能会产生瑰宝也可能出现泡沫;举例阐述什么是“文化瑰宝”和“文化泡沫”;通过对比,提出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犁杖:最后的方舟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铁铸的犁铧,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再没有如此稳重地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土的印章。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好的木匠。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乡村当作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这株已有五十年的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海中现了雏形。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好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秋实的热情。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学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学吧,学会像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选自2015年第3期文苑(经典美文)【注】 犁杖:即犁,一种耕地农具,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犁把和犁铧。古时耕地时,牛在前头牵拉着犁杖,犁杖前沿部分犁铧触地翻土,人在后头扶持着犁把。犁铧: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11. 文章开头写道:“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犁杖因什么而寂寞,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4分)答:_答案这把犁杖永远告别了充实的劳动生活,被完全闲置,蒙上了岁月的尘土,自身的价值再也无法实现,所以有着无人能懂的寂寞。与它相处日久、对它有着无言情义的父亲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跟它像伙伴一样一起劳作,像对待亲人一样爱抚它,所以它深深的寂寞没人能懂。12. 文章在第四段对犁杖材料的选用作了诸多联想和细致描写,似乎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够密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答:_答案借助六爷的懂材、爱材、惜材来衬托父亲对犁杖的重视,突出犁杖的精致、耐用。强调父亲选材时的认真、慎重,表明父亲对农作生活的热爱,以犁杖的材料为载体寄托一份美好情感。赋予平凡的事物以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喻示犁杖具有父亲那样沉实、隐忍的品质。13.简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4分)(1)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答:_(2)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答:_答案(1)作者把犁铧比喻成语言大师,把犁铧的耕种比喻成“诗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而“段落”“词语”等又属于同系列的意象,文章热情地赞美乡土的沉浑与壮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我”对犁杖一份特殊的感情。(2)运用排比句式,内容丰富,文气沛然,点明主旨。揭示了“我”不但接过他手中的鞭子,即自然朴素的劳动方式,而且也懂得了父辈们对土地的感情,更领悟了土地给予的生命真谛。14. 文章标题“犁杖:最后的方舟”具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答:_答案犁杖是父亲讷言而温情、执着耕耘、辛苦而充实的一生的象征。方舟是指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人们最后的避难所。标题采用比喻的手法,将犁杖所代表的乡村生活比作拯救被工业时代的欲望之海淹没人们的诺亚方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犁杖在过去乃至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文中起着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15. 许多曾经美好亲切的事物,如犁杖、蓑笠、炊烟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文章结尾段落,作者指出“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现实中“消逝”的现象,探讨作者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5分)答:_答案炊烟、蓑笠、犁杖等农村里常见的事物,不仅代表一种原始、古朴的劳作方式,它们身上更凝结着一种热爱劳动、耕耘一生的精神,代表一种朴实坚韧、健康诗意的生活方式,它们会时刻提醒人们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不要遗忘故乡和土地。所以,尽管由于时代的更替、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经常用这些工具,但不能任其消逝,而应在书上、网上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向我们的后代介绍它们的价值,传承它们的精神。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东轩记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木,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户,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有删节)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北岸,败刺史府门败:冲坏。B.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C.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归:回家。D.以玉帛子女自厚 厚:经营。解析C项,归:安身之处。答案C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B项,指示代词,那;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C项,连词,来,表目的/连词,而且,表并列;D项,连词,但是,表转折/形容词,对,正确。答案B1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交代辟东轩的目的是“以为宴休之所”,然而因为盐酒税务繁忙,“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之间”与颜回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回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C文章最后又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矛盾。D本文虽以“东轩记”为题,实为作者借题发挥,意在倾诉盐酒税务的琐碎繁难和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解析B项,“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错。答案B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解析关键是要理解句子大意: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答案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3分)译文:_(2)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4分)译文:_解析翻译时要重点关注几个得分点:(1)旦、营职、安;(2)循理、求道、落其华、下者。答案(1)第二天早晨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2)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参考译文】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做管理筠州盐酒税收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部使者的府第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够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两株杉树,一百来竿翠竹,作为我宴请宾客和自己休闲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两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去,已经筋疲力尽,就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早晨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就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然而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使自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他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而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我已经被贬谪到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来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向往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人苏辙作记。(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7分)离亭燕张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21本词抒写前注后顾,勾勒缜密,如“霁色”紧承_而来,“竹篱茅舍”则带出后面的_。(2分)答案碧天渔樵2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词。(5分)答:_答案总体看来,本词情从景生,景因情展,做到了情景交融。词人通过远景与近景交相辉映,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等手法描绘出金陵一带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朗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然而,面对如此宏阔的景致,词人却“怅望倚层楼”,“六朝兴废事”涌上心头,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深沉感慨,写出了自己的孤寂之感,语朴而情厚。(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23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有_。(1分)答案功成事立(如写功成名遂亦给分,功成事遂不给分)24此段材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4分)答:_答案统治者无为而治,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四)古诗文默写。(6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风移影动,_。(归有光项脊轩志)(4)今两虎共斗,_。吾所以为此者,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李白蜀道难)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桂影斑驳珊珊可爱(4)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鲜明。【写作指导】材料是一首短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寓意浅显明了,诗歌中的物象是镜子。说得是镜子,一辈子只照别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直到有一天,偶遇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照了一辈子人”“没有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单看前两个短语,似乎还有赞镜子无私奉献之意,如红烛如春蚕,但后一句最关键,定基调,结合三句,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只能知人,不能知己。另外,还有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由物及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认清自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这也是作文的立意,当然还可以化大为小,从如何认清自己入手,如材料找另一面镜子,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这里的人,可以指大众,可以指领袖精英榜样。可以从大众身上看到人类的劣根性,人性的丑陋,从而反省自己丑陋的一面;也可以以领袖、榜样楷模为高标,感知差距,寻找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体说,“以人为镜”中的人,可以指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诤友、知音、师长、同事、邻里,也可以是素昧平生、萍水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资采购优化概述
- 物资结构的奥秘课件
- 幼儿园教学课件2016
- 2026年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复习政治(人教福建版)-第4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 阿米老师教学课件
- 2025年初阶人力资源管理师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PT中级无损检测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村级养老站招聘模拟题及答案
- 新生儿科新入职护士出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陕西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解读及答案详解讲评(课件)
-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 课件
- 2025年试题辅警面考试练习题目及答案
- 建筑工程造价课程设计实例
- 幼儿园速叠杯培训
- 初中劳动教育生活技能计划
- 新初中班主任培训
- DB13T 5252-2020 HDPE内衬修复供水管道技术规程
- 2025至2030年中国真空电机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2025年船舶舾装件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DB31/ 741-2020碳酸饮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