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略论晚明王学的启蒙意识 麦冠睿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湛江 524048 摘要摘要 明代中叶以后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不断深化 社会危机加剧 作为统治学说的程朱 理学地位也开始动摇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促使思想文化界出现新的变化 王阳明 独创的 致良知 学说中 已包含着启蒙意识 经由王艮所开创的泰州学派的发展 启蒙思想进一 步平民化 著名的反封建思想家李贽的出现 标志着这一启蒙思潮的成熟 关键词关键词 致良知 王艮 李贽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for Didacticism in Wang Yangming s Philosophy of Late Ming Dynasty Mai Guanrui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China 524048 Abstract After the middle age of Ming Dynasty the class contradiction and the nation contradiction become deeper and deeper The crisis of the society becomes acutely the status of Neo Confucianism fluctuates which is the leading theory of Mi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ics and the rising of citizen class makes the cultural world different In the theory of Extending Innate Knowledge which is produced by Wang Yangming exclusively contains the consciousness for didacticism After being refined by the Taizhou School set up by Wang Gen the initiation consciousness becomes further normal The appearance of the famous anit feudalism representative Li Zhi remarks these Enlightenment thoughts as mature Key words Extending Innate Knowledge Wang Gen Li Zhi 2 一 引言一 引言 启蒙 按其词义来说 应是开导蒙昧使其明白贯通的意思 然而 启蒙 又有其 特定的历史含义 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之后 欧洲各地曾兴起一股启蒙思潮 启蒙思想家宣扬民主 自由 平等 人权的思想 是人类迈向近代化的象征 相似地 在我国的晚明时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在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启 蒙思潮 启蒙思想家在他们所处的年代提出了一些思想解放的新见解 体现当时商业 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清新的思想气息 在王阳明的心学 思想中 已包含了启蒙的意识 再经由 16 世纪中叶从泰州学派中分化出来的一批敢于 掀翻天地 的异端思想家发展 到 17 世纪掀起的反理学思潮而变得成熟 这一思潮 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是晚明商品经济活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对晚明社会的经济的发展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明中叶以后特别是到晚明时期 社会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明显增大 以及由此带来的 商品的丰富 品种的增加 流通的扩大和对城镇发展尤其是店铺也繁荣的刺激 是当 时商品经济活跃的一大显著特点 也是中国的商业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尽管 这种商品生产还是比较原始的 规模有限的 尽管对当时自然经济的分解作用还十分 微弱 但它们毕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整体发展 使晚明社会经济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 的巅峰 正是商业的高度发达 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转型 催生出了王学这一转型期 思想 二 王阳明的二 王阳明的 致良知致良知 晚明启蒙思想的崛起始于王阳明 在阳明心学中已蕴含着启蒙意识的萌芽 王阳 明 名守仁 字伯安 浙江余姚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 卒于明世宗嘉靖 七年 1528 不但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 而且曾领兵平乱 是为一代名将 王阳明 生活的 16 世纪 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市民阶层开始崛起的时代 新 的生产方式出现 城市工商业发展 社会财富增长 然而在社会繁荣的表象下 却潜 伏着深刻的危机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政治腐败 民怨四起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边境警报频传 明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王阳明认为 严重的社会危机是由于道德的沦丧造成的 而道德的沦丧又是由于 学术上朱学末流的空疏无用引起的 明代前期 朱熹理学占据着统治地位 朝廷颁布 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 科举考试 均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答 3 案 这种以政治权力强制统一思想界的手段 一方面使思想界缺乏生气 学者谨守程 朱矩镬 不敢有所创新 然而另一方面 也使朱学沦为一种统治学说 加速了朱学自 身的腐化 理学家们强调 人们应该完善自身的道德 使自己的伦理行为 符合于 天理 亦即符合封建的等级制度及伦理道德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 穷天理 灭人欲 而穷理灭欲的途径 便是 格物致知 与 克己复礼 不仅如此 理学 家们还声称 天理人欲 不容并立 为了 存天理 就必须 灭人欲 然而 这些空洞的道德说教对统治阶层早已失去了约束力 他们既不讲 天理 更不灭 人欲 而是想尽办法使自己的各种欲望得到满足 程朱理学的一套只是拿来对付 别人而已 王阳明在早年时十分尊信朱学 然而却在实践朱学的过程陷入了 格竹 失败的困境之中 产生了对朱学的怀疑 转而继承陆九渊之学 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 体悟 创立了完备的思想体系 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 良知 和 致良知 孟子有 良知良能 之说 认为人具有 不虑而知 的 良知 我 们看王阳明是如何说 良知 的 夫良知者 即所谓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不待学而有 不待虑而得者也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 知不假外求 所谓 良知 就是天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王阳明所说的 良知 明显是 来自孟子 其 致良知 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 致良知实际上是把 良知 和 致知 结合在一起 致知 一词出自 大学 然而 在朱子所作的 大学章句 中 却把 致知 解释为 穷尽万物之理 如前所述 理学家们强调人要即物而求 才能 致知 体认万物之理 王阳明与朱子的分歧主要就体现在对 致知 的理解 上 王阳明认为 致知 就是要 致吾心之良知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 也 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 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 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 只是一个真诚恻隐 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 良知之真诚恻怛 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 致此良知之真 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 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 只是一个良知 一个真诚 恻怛 比起朱子的 穷理 王阳明所讲的 致良知 更为直接简易 所谓 致知 4 并不需要拘泥于圣贤教条和道理格式之下 只是照着自己当下现成的那一点真诚恻怛 去做就行 对于 致良知 的方法 王阳明认为 我辈致知 只是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 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 明日 良知又有开悟 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也就是说 致良知没有固定的方式 应从良知上出发 随时随地切实去做 使良 知不断发展 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 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 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 洒扫应对就是 一件事 童子良知只到此 便教去洒扫应对 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 又如童子知畏 先生者 此亦是他良知处 故虽嬉戏中 见了先生长者 便去作揖恭敬 是他能格物 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 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王阳明以 童子洒扫应对 为例 说明了人人都具有良知 而且把 格物致知 融入了日常的生活当中 童子自有自己所致的良知 也无须去学大人 率性而发 各 得其所 无拘无束 这就完全把人从高悬的 天理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极大地调动 了人们为学修养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玄妙的道学走入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 民国时著名的思想史专家嵇文甫先生对王学的历史意义作出了很高的 评价 我们分析阳明的学说 处处是打破道学的陈旧格套 处处表现出一种活动自由 的精神 对于当时思想界实尽了很大的解放作用 事实上他打破了道学的陈旧 格套 充满着自由解放的精神 不靠圣人而靠自己的良知 在这一点上 他要比朱学 更带些近代的色彩 日本著名的明代思想史专家岛田虔次先生的看法也颇为相似 由于对人 特别是对良知的人这个一般概念进行了平等化 打破了被士大夫独占的 以前的学问观 为愚夫愚妇 即农工商贾等庶民 打开了与士大夫具有同等意义的学 问的道路 而 晚明清初的救世启蒙思潮 的作者则认为 他 王阳明 把道德 本体完全建立在人的心灵中 就使得人的道德理性和人的自然感性纠缠在一起 伦理 与心理交融为一体 埋下了从伦理走向自然心理的理论契机 从而使王学具有了追求 个性解放的启蒙意义 王学左派的启蒙思潮就是由此而来 致良知 是王阳明思想大成的标志 王阳明立足于 致良知 说 还大胆提出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他说 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之出于 孔子 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 虽其言之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 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在他看来 是与非 不听任于圣人的教条 而决定于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的良知 在这样的是非判断原则面前 圣人的权威也发 5 生了动摇 王阳明甚至认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写道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 之学 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愚不肖者 虽其蔽昧之极 良知又未尝不存也 苟能致之 即与圣人无异矣 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所同具 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 以此也 在 良知 面前 人人都是平等的 而通过 致良知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致良知 之说提出之后 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阳明死后 其学说 被各种各样的人所继承 在对其学说的解释和发挥中 产生了很多的学派 但其中最 具有活力 社会影响力最大 或者说是在思想启蒙方面起了最大作用的 是由王艮所 开创的泰州学派 三 王艮的平民思想三 王艮的平民思想 王艮 字汝止 号心斋 泰州安丰场人 是王阳明的大弟子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王艮的思想继承自阳明 又有所发展创新 王阳明以 致知 为宗旨 王艮则以 格 物说 为基础 对于 格物 前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 格物 就是 穷理 通 过格物的方法 达到穷理的目的 也有人说 格物 就是 格心 格物者 格其 心也 正其心者 正其物之心也 王艮对于 格物 却与上述不同 他有自己的独 特的见解 王艮对 格物 是怎么说的呢 他认为 格 如格式之格 即后挈矩之谓 挈矩 意为度量 他说 吾身是个矩 天下国家是个方 挈矩 则知方之不正 由矩之不正也 这就是说 身是本 天下国家是末 格物 必先 正已 本治 而末治 正已而物正 王艮的这番话 明白地指出 正人必先正已 正已 就是 正身 正身应人人平等 包括统治阶级在内 概莫能外 这就是著名的 淮南格物 说 这样的观点 与那些封建统治者只要平民百姓 正心 而他们却可以为所欲为 的观点有天渊之别 王艮的这种尊重人 重视人的价值观的思想观点 正是王学思想 平民化的体现 在 淮南格物说 的基础上 王艮进一步提出了 明哲保身论 认为 明哲 就 是 良知 而 明哲保身 是 良知良能 认为只有懂得保身 才能爱身 继而懂 得爱人 敬人 保天下 国家 只有身才是天地间至尊贵者 一切都要以身为根本 王艮将保身视为良知的一个基本意义 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此论以感性生命为本位 肯定了作为血肉之躯的个人生命的价值 对此 嵇文甫先生认为 这是一种大我主义 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 也正是一 种时代精神的表现 明代王学研究 一书的观点也与之相似 王艮的尊身立本 思想凸现了个人的主体性 掀开了晚明个人解放思潮的序幕 而 泰州学派新论 6 的作者则认为心斋的这种认识可与西欧的启蒙思想相媲美 王艮的见解又与西欧社会 转型时的启蒙思想有一致之处 西欧思想启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人的感性生命 反对教会以神学精神来限制 束缚人们感性的追求 与此相似 王艮的重身思想也具 有反对以道德至上性来限制 束缚个体生命或个体的感性追求的意义 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 能够形成这样的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或者说 具有领风气的作用 王艮的 百姓日用是道 百姓日用之学 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 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 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古代的大儒们认为 道 只有天生 的君子 圣人甚至 神 才可以认识它 掌握它 运用它 凡夫俗子 平民百姓 是 绝不可能知道 道 的 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 匠心独具地认为 百姓日用 即道 愚夫愚妇 都 能知能行 他具体地形容 僮仆之往来 视听持行 泛应动 作 不假安排 就是 道 此乃 即事是学 即事是道 认为百姓在日常行为中表 现出来的不假思索 不用安排 自然直接的方式就是道 天理 良知就是百姓日用常 行之事 他还把 百姓 和 圣人 放在等同的地位 说 百姓日用条理处 即是 圣人之条理处 圣人之道 无异于百姓日用 凡有异者 皆谓之异端 这样 百 姓日用 就成了检验 道 的标准 他还这样说 满街都是圣人 人人君子 圣人不曾高 众人不曾低 王艮的这些观点 充分体现了小生产者 小市民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维护了劳苦 大众的利益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启蒙思想家 李贽的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物理 就是由此而来 对 百姓日用是道 的意义 泰州学派新论 的作者认为 泰州学派的观点与应用 使人们清楚 事无粗浅精深之别 只要率性去做 一定有 所得 这一得与圣贤之得 没有本质区别 这对是民众多大的鼓舞和激励 自然 这一观点使百姓生活 生产伦理化 神圣化 使人们感到日常的工作虽然平凡琐碎 却有意义或价值 感到道德能使生活充实和谐 并充满光辉 如此一来 儒家伦理与 百姓日常生活 就显得非常密切 而民众应用起来也极为方便 晚明清初的救世 启蒙思潮 的作者给予的评价更高 王艮又提出了 百姓日用是道 的命题 反映了 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在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阶层中激发出一个追求主体的自觉性热 潮 在明中叶商品经济已渐趋发达的历史条件下 王艮肯定劳动人民生存权利和 物质需求的思想 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正是在 百姓日用是 道 的鼓励下 泰州学者们积极地对普通民众进行讲学 宣传 传播王学 大大地加 7 深了王学在民间的影响力 使中晚明的启蒙思潮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 王艮还说大臣不能做皇帝的仆从奴才 而要做皇帝的老师 要么不出仕 如果出 仕 就必须是皇帝的老师 否则就是失其本矣 后来黄宗羲的 明夷待访录 中关于 大臣和皇帝关系的思想就是从这里继承而来的 后来泰州学派的何心隐干脆把建立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 朋友 关系当成是人伦 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环 主张其他关系都应该建立在平等的朋友基础上 父子应 该是朋友 夫妻应该是朋友 君臣应该也是朋友 师徒应该是朋友 这样的主张 应 该说完全是在王艮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 李贽的反封建思想四 李贽的反封建思想 王艮之后 泰州学派又有颜山农 何心隐 罗近溪等将其学发扬光大 一代胜似 一代 他们在阳明和心斋的思想基础之上 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思想 藐视权威 掀翻 天地 进一步推动了晚明社会的启蒙思潮的发展 而将这一启蒙思潮发展到极致 社 会影响力最为巨大的 是晚明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李贽 李贽 号卓吾 福建泉州人 生于嘉靖六年 1527 卒于万历三十年 1602 李贽与泰州学派渊源极深 他的思想明显受到泰州学派的影响 而且曾师从王艮之子 王襞 因此也可以归入泰州学派之中 李贽思想的出发点是童心说 李贽说 夫童心者 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所谓童心即 最初一念之本心 就是未受外界影响的真心 卓吾认为 现实生活 中的人往往因为各种外在的习染而丧失了童心 迷失了自己 已经不是 真人 这些 外在的习染 包括 读书识义理而来 的道理闻见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则所言 者皆闻见道理之言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虽工 于我何与 因此 童心不包括各 种外在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童心说虽然渊源于阳明的良知说 已经突破了良知说 的范畴 阳明还说 吾心即天理 而李贽则干脆连天理也丢开了 从这个意义上 李 贽又认为 童心也就是私心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则无心矣 如服田者 私有秋 之获而后治天必力 居家者 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 为学者 私进取之获而后举 业之治也必力 此自然之理 必至之符 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然则为无私之说 8 者 皆画饼之谈 观场之见 李贽明确地把 心 解释为 私心 私心就是童心的表现 每个人生来就有 趋 利避害 的私心 连圣人也不例外 从私心出发 卓吾进一步提出了 穿衣吃饭即是 人伦物理 的思想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 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1 很明显 李贽的这一思想是直接继承自心斋的 百姓日用是道 它的意思是说 人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是由人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和人人皆同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是人的其他一切行为的基础 所以 晚明清初的救世启蒙思潮 的作者认为 他 卓吾 的这一理论不但为百姓的生存权力而呼吁 而且也为市民阶层谋求进一步的 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李贽继承了泰州学派所倡导的平民思想 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一种要求社会平等的 反封建思想 封建学者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宣扬 圣凡之分 贵贱有别 的等级意识 认为人的贫富贵贱等差异是由天注定 以此来迷惑人民 麻痹人民的反 抗意识 为封建统治服务 李贽对这种封建等级意识作出了强烈的批判 他根据 中 庸 中的 生而知之 提出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 的观点 赋予了人人平等的理论意 义 发展了王艮的平等学说 卓吾认为 圣人和凡人都是人 圣人和凡人的行为都是 率性而为 尧舜与途人一 圣人与凡人一 并无高下之分 圣人和普通人一样 没什么了不起 李贽还从人的身体是一个物质体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君民平等观 认为上至天子 下至平民 都是 通为一身 即人都是一个具有物质需要 都要面对生老病死的物质 体 平民如此 天子也是如此 所以 庶人非下 侯王非高 人人平等 卓吾还强 调 勿下视世间之夫妇 勿以过高视圣人 突显的就是一种圣凡平等 君民平等的 意识 他还主张男女平等 反对男尊女卑 主张男女同为人 都有平等地学习和投身 社会的权利 李贽倡导的 尧舜与途人一 圣人与凡人一 的社会平等观 要求突破尊卑贵贱 的界限 是他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抗议 反映出当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活模式已经开 始走向解体 近代社会生活模式已经开始萌芽的时代巨变 李贽的思想反映了在传统 观念压抑下的人们要求回归自我 追求个性解放 肯定人的物质追求的时代洪流 所 以其学说一经提出 就在民间广受欢迎 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晚明社会 张学智说 9 李卓吾的影响则是全国性的 大有登高一呼 一境皆狂之势 故其生前身后 引起当时著名文人学者如张鼐 公安三袁 汤显祖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等多人 的关注 批评 赞许见于多种明人文集中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当时社会的确发生了巨 大影响 3 明中叶王学兴起之后 出现了李贽这样具有叛逆思想的大思想家 才使思想解放 成为客观的现实 嘉靖 隆庆以后 晚明形成了一大批自具个性特色的人物 在李贽 童心说 的基础上 袁宏道提出 性灵说 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 表现真情实感 文章要写真性情 贵在自然 敢于破除一切格套 成规 大胆创新 独树一帜 自由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这是受明代中叶以后 由 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而产生的初期的个性解放要求影响的结果 在当时是有进步意 义的 对李贽十分崇敬的戏剧家汤显祖 在文学思想上和李贽也是一致的 汤显 祖突出地强调 情 反对 理 认为 情有者 理必无 理有者 情必无 其矛头直指程朱理学 存天理 灭人欲 的说教 在他的代表作品 牡丹亭 里 歌颂了男女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 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 晚明著名的小说家 冯梦龙十分崇拜李贽 深受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冯梦龙将 情 强调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 他曾编辑过 情史 一书 里面收录的都是人的情感关系中值得赞美的故事 通过歌颂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同传统的 天理 世界抗争 这些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 的思想家 文学家 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晚明思想解放潮流 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人格 的独立 争取思想的自由 憧憬世俗的生活情趣 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具有 浓厚的启蒙色彩 五 结语五 结语 明中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内部催生出了人文启蒙思潮 说明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具有自我更新发展的能力 如果沿着这条轨道正 常运行下去 那么古老的中华文明可能再次绽放出耀目的光芒 令世人眼前一亮 然 而 历史不容假设 明末这种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随着清王朝一系列高压政策的 实施 正常的社会发展受到外部阻力而迅速中断 思想文化界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学 风迅速转向 导致了清初考据学异常发达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复杂的时代 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腐败并存 专制的强化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盛同在 出现了很多 新的变化 具有典型的社会转型和思想启蒙的特点 欧洲的基督教和自然科学开始传 入我国 给晚明文人的思想启蒙过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徐光启等具有远大眼光的知 10 识分子积极引进西学的态度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思想启蒙的作用 明末中国封建社 会的这种转变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反映 随之而来的是历史上一股罕见 的思想解放潮流 不幸的是 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过程随着明朝灭亡和 满清的文字狱而嘎然而止了 注释 注释 万明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06 107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96 911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96 8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96 48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96 86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96 101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96 125 嵇文甫 晚明思想史论 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6 4 嵇文甫 晚明思想史论 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6 7 日 岛田虔次著 甘万萍译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24 马涛 走出中世纪的曙光 晚明清初的救世启蒙思潮 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111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1996 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力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 变电运维人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泌尿外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试题(附答案)
- 2026届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重庆巴蜀常春藤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学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高档商务区空地租赁协议范本
- 瑜伽馆股东合作协议书(含课程研发与教学创新)
- 夫妻离婚时财产清算与债权债务转移协议范本
- 瑶海区二手房买卖合同解除及房产交易合同
- 塞尔维亚高速公路BIM应用实施方案策划
- 室内装修工程应急预案范本
- 美缝施工合同
- 食品生产许可品种明细表优质资料
- 屎壳郎的大粪球教学
- 浙科电子商务模拟教学软件用户手册
- 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工作管理办法(修订)
- 2022年江门市新会区自然资源局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SB/T 10379-2012速冻调制食品
- GB/T 23902-2021无损检测超声检测超声衍射声时技术检测和评价方法
- 医疗保险学导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