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_第1页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_第2页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_第3页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_第4页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朱志荣教授在苏州大学的演讲 演讲者小传 朱志荣 1961 年生 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现为苏州大学 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 从 事美学 文艺学研究 主要论著有 中国艺术哲学 康德美学思想研 究 中国文学艺术论 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 商代审美意识研 究 中国审美理论 中西美学之间 等 美学在 20 世纪 80 年代曾经风行一时 当时一本美学著作一版常常能够 销售到几万册 这在世界学术史上都是罕见的 后来市场经济时代到来 人 们渐渐失去了对于纯学术的兴趣 更多人趋于务实 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多 元的价值趋向和多元兴趣 是一个好的现象 另外一方面过于务实 从一个 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漠视美学也是偏颇的 到了新世纪 我们对于美学的 研究 不但要继承前人的学理研究 而且要面对现实的问题 回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我的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 美学不应该庸俗化 美学从来不是教人 如何梳妆 打扮 抹口红的 我认为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 任何学术 不管多么艰深 都要落实到具体 纷繁复杂的现象 作为一门学科 美学当 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各种现象的浅层和表面 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 但它同 时也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 感性的现象 我的一位前辈师长 几年前说过 美学不应该庸俗化 美学从来不是教人如何梳妆 打扮 抹口 红的 我认为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 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不能庸俗化 它 是研究学理性问题的 不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获取感官享受的庸俗化科学 但是 美学的学理研究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尚 必须能够指导具体的审美活 动 指导人们的梳妆 打扮 抹口红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欣赏 美学的原理必须与审美现象相适应 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的关注是很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虽然不 像艺术中那么专门 那么自觉 显得比较零散 随意和偶然 但却是原生态 的 而且音乐 绘画 舞蹈等本身就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 日常生活中 的许多现象 通俗的文学艺术与文化现象 也常常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 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 以其精妙绝伦的姿态 给最广大 的民众带来审美的享受 诸如家居的装潢 环境的绿化 小礼品的包装等等 都在显露出艺术化 审美化的追求 这是任何精英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随 着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趣味获得了迅速的传播和交流 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 有些学院 派学者只把自己封闭在书斋里 只以文化经典从事审美研究 做概念的游戏 完全漠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是不能完整地把握审美现象的 其研究 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因此 对于审美问题的研究 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审 美现象 把审美活动和对它的研究推向崭新的领域和境界 审美问题在我们青少年中显得特别受关注 一位女生听说我是搞美学研 究的 就问我到底什么是美 我当时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就随口说 de licious 是 美味的 有滋味 的 其实我们古人就常常用味觉的 快感来比拟和形容视觉和听觉的快感 我们今天还经常说某人 有味道 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理论 常常用 滋味 或 味 来形容美的作品 以 滋味 或 味 作为文学艺术的评价标准 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情感诉求 对温情的强烈渴望 展示自我的个 性化的追求 看二人转的休闲娱乐方式 对一束温情脉脉的红玫瑰或康乃馨 的期待等等 同样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 包括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与精英艺术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与学院派的书斋 研究并非格格不入 审美价值从来就不是精英艺术的专利 大亨富翁们的豪华装饰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 但美学家们不能蜕变为大 亨富翁们或纨绔子弟们的装饰美容的师爷 目前 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研究存在着泛化和庸俗化的倾向 以单纯的 感官快适取代美感 导致美学学科的不确定 以为是在颠覆传统的审美价值 面向未来 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美学原则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美学的 泛化 乃至失去自我 从而使经典美学被解构 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现象 而应该引起深刻的反思 泛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学研究的一种堕落行为 日 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并没有颠覆美学研究中的思辨价值 也没有让数千年积 淀下来的美学理论在一朝之间发生表达的困难 我们不可能在一朝一夕 蓦 然回首 就发现既往的文化传统都如同过期的船票一样 我们也要有足够的 理性去避免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研究所存在的泛化和庸俗化的倾向 认清日常 生活审美化和庸俗化的不同 2001 年我在韩国期间 见有店面用 美学 两个繁体汉字 粗看以为 是书店 学术讲座或美学研究所一类 走近一看 才知道原来是理发美容店 美容固然与美化和审美活动相关 但美学研究的对象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发 给人带来的形式美感是不够的 豪华轿车要让人从形式上获得愉快 豪宅别 墅 美女也都让人心旷神怡 但是 如果将对轿车 别墅和美女的占有性的 享受看成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那么 这种庸俗化的审美趣尚便是要不 得的 我们首先应该将审美的愉快与感官的享乐区别开来 审美的心灵 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统一净化情色 狭隘的功利和纯粹的技术 并使其内涵得 到升华 庸俗化的审美倾向对于穷奢极欲的生理的满足 永远不能上升到审 美享受的境界 那种将感官的快适等同于美感的做法 显然是违背美学常识 的 物质享乐的欲求只有在与精神相关联时 才可能具有审美的价值 因此 审美活动永远不能停留在视听感官的层面上 视听的魅力最终要感动心灵 必须实现眼与心 耳与心的贯通 孤立地讲 眼睛的美学 耳朵的美 学 将视听感觉与心灵割裂开来的做法 无疑是不当的 审美活动最早起源于修饰 修饰与爱美密切地关联着 但如果修饰的目 的仅仅停留在视觉的生理快感效果上 显然还不是审美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 享乐是多层次的 审美愉悦也是一种享乐 但审美愉悦是感官享乐和精神 享乐的统一 而且只有实现了感官与精神愉悦的统一 感官的快适才可能是 审美的愉悦 康德认为真和善是有自己独立地盘的 而美没有自己独立的地 盘 实际上也就是说 审美的领域是没有限制的 任何对象都可以进入审美 的领域 获得审美的正价值或负价值的评价 日常生活也不例外 不过 一 旦进入到审美活动 日常生活就跳出了现实的领域 进入到理想的境界 它 至少在想象中与寻常的生活相分离了 以舞厅为例 舞厅作为一个娱乐环境 一旦进入审美领域 便可以在想象中超出日常生活环境 独立地构成一个理 想的艺术化的境界 但是如果将生活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大众休闲视为日常生 活审美化的最新理想去追求 那只能是一种审美乌托邦 在日常生活中追求 审美趣尚 乃是对既有美学原则和基本规律的运用 而不可能是一种颠覆传 统美学原则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纯感官的世俗享乐 包括视听之乐 以 及味觉甚至嗅觉的快感 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的价值 方可能成其为审 美的快感 美女明星的脸蛋和煽情的表演 如果只具有情色的特征 与审美 的本质是毫不相关的 因此 时下有人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只是理解为生 理快感和声色之乐的层面 这就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日常生活的对象在生理 快感的层面上与审美有相通的地方 但并非是真正的审美 后现代中的颓废 思想把人生看成是一种享受消费的游戏 以对抗日益异化的现实世界 宣扬 奢侈挥霍 情色泛滥 但这与审美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Aesthetic 美学 在词源上是指对感性经验的研究 本是侧重于感官的体验和享乐 但它们 与伊壁鸠鲁式的及时行乐思想 与单纯的感官快适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在中 国人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中 审美活动更是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生命体验 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对道的体验 因此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奢华的物质享受并不能简单地等同 奢华的 物质环境有利于创造视听享受的氛围 成为审美享受的基础 但它不是直接 的审美活动自身 大亨富翁们的豪华装饰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 但美学家们 不能蜕变为大亨富翁们或纨绔子弟们装饰美容的师爷 陶醉于日常的物质生 活本身 是美学家作为一个都市人角色的权利 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审美的趣 味 是美学家作为一个审美欣赏者角色的权利 而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作出冷静的思考并且进行积极的引导 才是美学家们应尽的义务 在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 杜丽娘 崔莺莺等 就有了对自由爱情的大胆 自主的追求 她们就是当时的 野蛮女友 要把她们放到精神解放的层 面和背景下去理解 就不存在什么女性审美中性化的问题 前些年 苏州电视台因为苏州外语学校的一个学生获得法国精英模特大 赛中国赛区的冠军而来采访我 要我谈谈看法 因为有不少人认为这西方人 所评价的美女根本不符合我们时下的标准 当然也不符合西方的那种性感的 标准的 从画面上看起来 她好像皮肤黑黑的 小眼睛 小嘴巴 塌鼻梁 这也许就是西方人眼中和想象中的东方美女 类似的情形还有来自江西的一位超模 西方人大都是双眼皮 高鼻梁 立体感很强 看惯了习以为常 而中国人则相对平面 有些单眼皮 物以稀 为贵 当然就觉得美了 中西审美趣味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再比如说 我们 现在很多女孩子追求骨感型的瘦的效果 其实瘦在我们民族文化里也是有传 统的 它有闲愁 优雅 高超 是一种病态的美 是少妇的情调 由此引申 到对自然的文化评价 什么 红肥绿瘦 啦 水灵灵的女孩要把那具有青春 活力的水分给挤了 为什么呢 自身瘦便瘦了 瘦得过了头就生病了 又例如对青蛙的评价 根据俄国近代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说法 俄罗 斯觉得青蛙的形状 使人不愉快 何况这种动物身上还覆盖着冰冷的黏液 而中国人长期以来都认为它姿态优美 动作敏捷 更有那清脆的叫声 从 中可以联想到丰收之景 历史上就有很多名句传颂 蛙声十里出山泉 查慎行 次实君溪边步月韵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 弃疾 西江月 我们不能说美只是对象的自然属性因此中国人和俄罗斯 人必有一者是错的 从客观上说 青蛙的确能使中国人获得精神享受 又的 确使俄罗斯人讨厌 反感 类似的还有对狐狸等动物的审美评价 中西方也 是迥然不同的 从日常生活中 我们看到了美的民族性特点 同一个现象 由于不同民 族的审美角度和审美尺度的不同 因而对对象的美丑评价也就不同 蒲松龄 曾在 聊斋志异 里虚构了一个罗刹国 我们认为美的 他们却视为丑的 他们见到中国的美男子马骥的形象时 认为他极丑陋 吓得到处逃跑 而罗 刹国的美男子 却双耳生在背后 鼻子三只孔 睫毛覆眼似帘等 马骥觉得 非常丑陋 这种美丑颠倒的审美趣味虽然是虚构的 但在现实中却一定程度 地客观存在着 例如 白种人和黄种人以肤白为美 而非洲摩尔族人则对白 皮肤不寒而栗 西海岸的黑人还认为皮肤越黑越美 塔希提人把鼻子的隆起 视为丑的 所以一定要把颜面压平 这些审美趣味中所体现出的民族和文化 差异 是我们应该尊重的 不过 从社会发展的潮流来说 进步的审美观念总是在取代过去错误的 审美观念 在本民族的范围内 乃至世界范围内 对审美趣味进行优胜劣汰 是应该的 例如从南唐李后主时代开始的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缠足 在当时蔚 为风气 今人则一致认为是丑陋的 病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的交流 和相互的影响 各民族审美趣味的差异越来越小 而且在审美趣味有差异 各美其美的同时 应该说追求美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曾有一位学生报纸的记者要我谈谈对 超级女声 的看法 说她们中不 少人是中性化的 至少是野蛮女友 怎么会获奖的呢 我对 超级女声 的 情况了解不多 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但是作为审美现象 我没有理由回避它 其中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与传统审美趣味的差异 我想可以这样理解 这既 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也是一种流行时尚 还打上了眼球经济时代商业操作的 烙印 首先 从淑女型向野蛮女友的转变 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说明女性社会 地位的提高 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更为觉醒 使得贤惠 顺从的传统淑女性 格变成了相对自主的性格 当然也有过头的 但都是正常的 是常态 在中 国古代戏曲作品中 杜丽娘 崔莺莺等 就有了对自由爱情的大胆 自主的 追求 她们就是当时的 野蛮女友 要把她们放到精神解放的层面和背景 下去理解 就不存在什么女性审美中性化的问题 所谓中性化的说法是以传 统的伦理道德和妇女观作为思想基础和审视坐标的 其次 这种 超级女声 还体现了时尚 而时尚常常是求新求怪的 时 尚不一定很稳定 因为时尚常常随风而逝 不一定有持久的生命力 却能吸 引眼球 而在这商业操作无孔不入的眼球经济时代 商家就是利用时尚进行 炒作 中国人过去常常把俏丽当作恶魔 强调它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某某女 子是妖精 狐狸精 当然这狐狸精也不是随便叫的 都是要有几分姿色的 没有丑陋无比的女子被叫作狐狸精的 每个人都爱美 打扮得艳丽 当别人 艳丽 魅力超过自己时 就把她说成是狐狸精 赵树理的小说 小二黑结婚 里面有一个三仙姑 小芹她妈 是个中年妇女 爱打扮 赵树理说她 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 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 不太理解 为什么中年就不能打扮 她也有爱美的权利啊 赵树理为什么要 讽刺她 这就是时代不同所造成的文化上的差异 当然 现在的情况就有了 很大的不同 魏晋以飘逸为美 如貂蝉 唐人以肥硕为美 如杨贵妃 明代甚至 以五短身材为美 如西门庆所宠爱的李瓶儿 孙雪娥等 这些和我们今天 的趣味可能有所不同 总之 一个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 是体现 着这个时代的审美活动规律的 审美对象是一种精神食粮 正如苏轼 於潜僧绿筠轩 诗里说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 人俗 到底什么是美的问题是个很复杂的专业问题 我想简单提一下 美是通过健康的情调对对象作诗意体验的结果 诗意来自日常的生活中 怀抱着理想 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对象之中 在这当中对象和主观感受是互 动的 比如为什么会出现 情人眼里出西施 是因为人因钟爱 而在想象 中淡化了情人的缺点 强化了优点 心心相印的互动更增添了魅力 审美还取决于人们对对象的看 法 审美地看待对象 和认识地看待 对象是不同的 与认知相比 审美始终不脱离对象的感性形态 而认知则是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认知的眼光里 朝阳和夕阳不过是地球自转的不同阶段 与太阳的所处的不同空间关系 而在审美的眼光里 喷薄欲出的旭日令人振 奋 而洒满晚霞的落日却显得色彩斑斓 令人陶醉 因此 自然山水的感性 风貌所激发的感官快适 是审美感受的基础 它与认知的感官印象是迥然有 别的 只有具有特定心境的人 才能对特定对象有深切的体验 春风得 意的人对西风劲吹 长空雁叫的景致是很难激发出相应的情感体验的 而身 处逆境 备尝人间炎凉的人 对寒冽的冷风则自有一番感慨 杜甫的 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对秋风的感受 与高尔基 海燕 中所说的 让暴风雨来得 更猛烈些吧 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同一个月亮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