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邢台市第八中学邢台市第八中学 20192019 20202020 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高一历史 时间 时间 9090 分钟分钟 分值 分值 100100 分分 一 单选题 本大题共一 单选题 本大题共 3535 小题 每小题小题 每小题 2 2 分 共分 共 7070 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分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商朝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这说明商朝时 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答案 c 解析 商朝时治理国家靠占卜靠祭祀 说明了王权是具有神秘色彩的 选 c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 祭祀不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因为还有 戎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排除 对外战争也不是唯 一的政治活动 因为还有祭祀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排除 材料未体现负责祭祀占卜的官 员政治地位是否最高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排除 故本题选 c 2 西周时 只有周天子才称王 春秋时期的楚 吴国君开始称王 而到战国时 齐 韩 赵 魏 秦 燕 宋 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 这一变化表明 a 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b 政治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c 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d 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 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 宗法制和分封制走向崩溃 排除 a 材料中主要诸侯 国的国都依然在黄河流域以北 排除 b 材料中各诸侯国纷纷称王 说明诸侯集权趋势日 益明显 故选 c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不断 诸侯数量迅速减少 排 除 d 3 中国传统家族有 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 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2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 材料 长兄如父冶 小儿不及长孙冶 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 反映 的是宗法观念 故 d 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 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 故排 除 a 选项 材料强调的是 长 字 而不是等级问题 所以排除 b 选项 c 项反映的只是 材料的一个方面 故排除 点睛 点睛 材料 长兄为父 老嫂比母 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 就应当 关心爱护弟弟妹妹 帮父母拉扯这个家 为父 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 还要肩 负教育 培育的责任 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 姐妹亲情 还含一丝类似父母 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 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 故有 长兄为父 之说 4 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 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 乙 丙 丁 其中甲 丁是 庶子 乙 丙是嫡子 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西周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乙是周王的嫡长子 有资格继承王位 丙 虽是嫡生 但不是长子 甲 丁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 均为小宗 无权继承王位 故选 b 考点 西周的宗法制 点评 宗法制即宗教法规 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 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 定下来 完善和巩固分封制 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宗法制下的等 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 等级森严 尊卑有序 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君臣关系为纲纪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世袭 制 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 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3 5 古之时 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 嗣为诸侯 其余支庶之后 族类繁多 惧其散而无统 也 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区别大宗小宗 b 稳定统治秩序 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答案 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 财力 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统治秩 序 巩固西周的统治 b 选项符合题意 acd 选项属于宗法制的内容 排除 6 周灭商之后 推行分封制 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 禽于鲁 都奄 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 都蓟 今北京 分封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c 解析 详解 西周初期分封制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 异姓贵族 让他 们去建立诸侯国 姬姓诸侯国是主体 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 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 会带去官吏 军队和少量的周民 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 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 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 故选 c 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 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 制的一个主要特征 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 君主专制 现象的 无所谓 强化 之说 a 不符合史实 排除 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 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 无权干 涉各国内政 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 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 各国税赋均归 各国 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 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 诸侯国有相 对的独立性 所以 b 不符合史实 排除 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 分封制中固然含 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 但不是确立 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 所以 d 不符合史实 排除 4 点睛 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 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 如内外服制 的异同 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 如郡县制 7 秦朝的军国大事 一般先由丞相 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 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 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 c 解析 详解 军国大事经过朝议之后由皇帝裁决 这样可以减少君主的决策失误 选项 c 正确 材料中未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排除选项 a 军国大事最终由皇帝一人决策 因此并未 削弱皇权 排除选项 b 朝议制度并不是民主制 选项 d 排除 8 嬴政的道 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 只要走进历史 不管你是否乐意 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 他都将不请自来 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 主要 是基于他 a 确定了后世 2000 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 a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始皇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表明其对中国 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始皇统一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 百年的战乱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 其所确立的皇帝制 度 三公九卿制以及实施的郡县制确定了后世两干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影响深远 故 a 项正确 秦统一后 郡县制得到全面推行 商鞅变法实行以军功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但这 些只是秦始皇的部分事迹 故 b d 项错误 分封子弟的制度在周朝已经确立 故 c 项错误 9 东汉王充在 论衡 中说 萧何入秦 收拾文书 国家档案文献 汉所以能制九州 5 者 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 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重视秦朝的文书 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 汉 初实行的黄老学说 道家思想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只是表面现象 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 秦朝的典章制度 b 正确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0 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 全国 54 郡 中央直辖者不过 15 郡 诸侯王国就占近 40 郡 全国 1300 余万人 中央政府控制编户 97 万 人口 450 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 七国之 乱 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之比较 这说明 a 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 王国势力庞大 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 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 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 州郡数大增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 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 地方王国对中 央形成了挑战 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因此 b 项正确 c 项错误 从材 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 a d 两项排除 11 刘邦称帝后 大封刘姓子弟为王 自为枝辅 以卫王室 允许后代继承封号 并规定 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 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分封遗风 宗法观念 皇权思想 世袭制度 a b c 6 d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 大封刘姓子弟为王 可知 正确 允许后代继承封号 可知 正确 自为枝辅 以卫王室 体现了皇权 思想 正确 故选 d 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 12 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 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 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 汉宣 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 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 因此 a 选项正确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 的统治是很重要的 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 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 重视 因此 d 选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 后代并没有沿用汉 代的地方制度 因此 c 选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 故 b 项 错误 考点定位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吏治的意义 13 下列是我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 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的是 7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四个示意图分别是秦朝 宋朝 唐朝和元朝的中央机构设置 秦朝三公的设置不能体现削 弱相权的意图 故 a 项排除 其他三项符合这一意图 最早应为唐朝 故 c 项正确 bd 项 都晚于 c 项 点睛 关键的限制条件 首次体现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14 韩非子 物权 中说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 取的措施中 最能体现 要在中央 政治构想的是 8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 a 解析 详解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指加强中央集权 其中最能体现 要在中央 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项正确 b 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 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 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 c 项和中 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 d 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 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结合所学法家思想 主张分析解答 15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 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 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 化 因而受制于母后 外戚 宦官 权臣 地方割据势力等 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 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c 解析 详解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 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 掌管权力 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 故 c 项正确 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 故 a 项错误 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 故 b 项错误 皇权至高无上 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排除 16 下列关于明朝 内阁 的表述 正确的是 a 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 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 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 9 难发现 内阁 并不是由明太祖设立的 也不能制约皇帝决策 更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 构 而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顾问机构 故 c 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集权加强 b 中央官制简化 c 君主专制强化 d 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图 4 反映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图 5 反映的是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 这反映的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故 c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故 a 项错 误 中央官制的简化是本题反映的现象 不是实质 故 b 项错误 行政效率的提高 是结 果不是实质 故 d 项错误 18 明史 记载 居正为政 以尊主权 课吏职 信赏罚 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 朝下 而夕奉行 及史部左侍郎张思维人 恂恂若属史 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 秩 夺前所赐玺书 四代诰命 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 射出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0 答案 a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反映出内阁的权力来源 皇帝 这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 故 a 正确 19 某机构不设专官 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 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入选该机 构的大臣 虽然参与军国大政 但决定权在皇帝 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该机构是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六部 d 军机处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 满 汉大学士 可知是清朝的政治制度 清朝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 汉大学士 尚书 侍郎等官员内特选 跪受笔录皇帝的意旨 拟写成文后 经皇帝审批 即传达执行 故答案为 d 项 中书省 枢密院在清朝已废置 排除 ab 项 内阁在清朝主要负责处理日常 事务 不参与军国大政 排除 c 项 20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 有分裂则有力 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 兼并多一次 则专制权高一度 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 看 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趋势 材料 则专制权 高一度 愈积愈进 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 在中国古代 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 11 再次统一 兼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 所以 c 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21 中国古代 天 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 以 天子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 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 说法本身是错误的 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选项正确 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 c 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d 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2 明人朱国桢在 皇明大政记 称 人尝谓辅臣 内阁大臣 拟旨 几于擅国柄 乃大 不然 见其所拟 帝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 亦必更易数字 以示明 断 有不符意 则驳使更拟 再不符意 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这反映出明 代内阁 a 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 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 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 获得了 票拟 等决策大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 人尝谓辅臣 内阁大臣 拟旨 几于擅国柄 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 帝一一 省揽审定 可知内阁大臣并没有实权 决策权属于皇帝 故选 c 项 不选 a d 两项 结合 所学可知 内阁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始终不是法定机构 始终不能统领六 部 不选 b 项 23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 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 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 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12 b 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 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 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理解 从地方行政制度这一限定来看 d 项首先排除 因三省六部制不是地方行政体制 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地方政治 但诸侯势力壮大不利中央集权 易形成地方割据 a 项说法正确 b 项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 政治 说法错误 而应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项 满洲族 说法错误 应是蒙古族 其为元代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 罢除中书省 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 这样 皇 帝既为国家元首 又为行政首脑 该学者评价的是 a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时 中央设三公 还没有中书和六部 故 a 项错误 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中的 罢除中书省 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 不符 故 b 项错误 明初设中书省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材料中 罢除中书省 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 说明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 故 c 项正确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 集中到皇帝手中 与材料信息不符 故 d 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名师点睛 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13 宰相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中央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5 历代名臣奏议 称 元代 行省 有诸侯之镇 而无诸侯之权 据此可知 元行 省 a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 b 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 长官不再受朝廷任命 d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 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 故 a 项错误 元代行省的权力 大 故 b 项错误 行省 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 防止 其割据一方 表明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故 c 项错误 尽管权力很大 但受中央政府节制 故 d 项正确 26 公元前 127 年 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 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 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14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 b 解析 详解 从法令的内容 诸侯王死后 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 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 子弟 可知 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推恩令导致王国越分越小 实力削弱 无力与中央相抗衡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故 b 项正确 推恩令打击了地方豪强 势力 限制了地方自主权力 故 ad 项错误 材料 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说明 c 项错 误 27 内朝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所构成 外朝 由以丞相为代表的公卿大夫构成 汉武帝时 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内朝做出决策 这表明汉武帝时 a 皇帝勤于政事 b 亲信拥有重要政事的决策权 c 相权遭到削弱 d 内朝已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 答案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汉代推行 内外朝 制度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汉武帝的表现 故 a 项排除 内朝 的官员没有决策权 排除 b 项 内朝 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组织 并不是正式的机构 故 d 项错误 28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 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15 c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主要包含两对矛盾 一是君权与 相权之间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君权逐步加强 相权逐步削弱直至被废除 二是中央与地 方之间的矛盾 趋势是中央权力逐渐加强 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 题干中的图示反映的是 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其实质是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故答案为 c 项 a 项 与材料反映的君臣关系不符 排除 图示并非只反映明朝内阁制度 排除 b 项 图示并非 只反映三省六部制 排除 d 项 点睛 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 以此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 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 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 提高行政效率 北宋 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 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元代中书省是最高 行政机构 六部归入中书省 相权重新加强 明太祖废除丞相 权分六部 设置殿阁大学 士协助处理政务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为皇帝提供顾问 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 加强 皇权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9 许有壬云 都省握天下之机 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 分行省以治外 元史 中载 行中书省 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 与都省为表 里 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根据 分天下之治 分行省以治外 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 与都省为 表里 等信息分析可知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 且是朝廷派出机构 由中央委派官员 管理 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故 d 项符合题意 元代中书省是 最高行政机构 故 a 不符合题意 元代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 故 bc 不符合题意 16 30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也是两宋否定唐 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材料认为行省制 a 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 b 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 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 完全摒弃了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缺点 答案 a 解析 详解 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中央集权模式的高级演化形态 但又是地方分权的继续 由此 说明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 故选 a 项 bc 项仅反映了中央集权 没有全面涵盖题意 排除 d 项说法过于绝对 不符合史实 排除 31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 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答案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 会向学风气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选项符合题意 科举制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a 选项 排除 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道德水平不一定高 b 选项排除 d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 32 伏尔泰说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在那里 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 的大衙门审理 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这些衙门任职 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 些衙门自我调节 材料中涉及古代中国的 a 三公九卿制 察举制 b 三公九卿制 九品中正制 c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d 内阁制 科举制 答案 c 17 解析 据材料 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 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这 些衙门任职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互制约 分工明 确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故 c 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中 太尉没有实权 无法体现相 互制约 察举制以 孝 廉 等为选官依据 不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故 a 项错误 九 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依据 被世家大族垄断 故 b 项错误 内阁制没有体现内部的相互 制约 故 d 项错误 故选 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 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 严格考试的人才 能进人这些衙门任职 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据此即可排 除干扰项 得出正确答案 33 易中天指出 作为集权主义者 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 雄略之主 几乎 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 他 们吸取的教训 也只能是专制 专制 再专制 集权 集权 再集权 汉武帝 宋太祖 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 b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 维护丞相地位 c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 加强专制皇权 d 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内朝 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 宋太祖设立参知政事 三司等措施来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 明成祖则设立内阁以加强皇权 故选 c 项 不选 a b 两项 科举制 行省制均确立于汉代以后 不选 d 项 34 明初废丞相 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 阁首辅操纵朝政 权倾一时 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解析 18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 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 所以排除 a 项 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 合 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 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 d 项与史实不符合 材料中的所 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 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35 史实 史论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 分析大量的史实 然后得出科学的结 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 史识 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 影响深远 d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答案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对 史实 史论 史识 概念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 a 选项叙述的是 历史事实 是 史实 而非 史识 a 选项错误 b 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 是 史实 而非 史识 b 选项错误 c 选项叙述的是对郡县制的评价 是 史论 而非 史识 c 选项错误 d 选项叙述的内容是以科学史观为指导 分析郡县制度大量的史实 得出的科 学结论 即科举制是怎样的制度 属于 史识 因此 d 选项正确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 史实 史论 史识 三大史学要素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 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 辨析他们所属的类型 得出正确答案 二 材料题二 材料题 3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 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秦无尺土之封 不立子弟为王 功臣为诸侯者 使后无战攻之患 摘自 左传 史记 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秦汉 隋 唐 宋元明清 19 高层 政区 州 东汉 道路布政使司省 统县 政区 郡州州 路 府 州 府 州 府 直 隶州 县级 政区 县县县县县州 县 据人民版 历史必修 历史必修 图册 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 分别指出周 秦地方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 说明秦地方政治制度 使后无战攻之患 的原因 2 请完成材料二表格中括号部分的填空 结合所学 简述元朝 高层政区 设置 的历史意义 3 综上 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 1 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原因 郡县制的实行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不得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样板房精装修设计合同
- 企业邮箱服务合同
- 瑞典汽车安全培训班价格课件
- 安全文明驾驶培训横幅课件
- 东莞清溪工程防水方案(3篇)
- 球场操作安全培训课件
- 环卫服务流程课件
- 猫生产急救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房屋厂房拆除工程方案(3篇)
- 美趣导学: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路径的实践
- 中医调理男女生殖系统疾病的技巧
- 2025年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4年设备监理师历年真题答案
- 杜绝“死亡游戏”(梦回大唐)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中主题班会
- 脑脊液漏的健康宣教
- 2025年静脉输液考试题及答案2024
- 政府机关保安职责及安全政策
- 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
- 房产中介行业智能经纪人与信息共享平台方案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专家团队版-)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