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十六年前的回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常亚歌出示图片。师:大家还记得这幅图片吗?生:记得师:这是五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画面,这是1938年日本轰炸上海南站后的情景,这个孩子眨眼之间就成了孤儿。任凭他怎样呼喊也无人问津。当时的中国人民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军发的双重压迫之下。很多人,他们的家园被毁,不得不远走他乡。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图画,来感受一下旧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师:出示一组战争期间的旧照片师:很多人有家不能回,沦落为乞丐,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人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立志改变中国的落后命运,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北方领导人李大钊(此时,老师加重语气和手势)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李大钊,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李大钊,来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3分30)(教师规范板书,并提示忆字的写法)本文的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李星华曾多次对她的妹妹们这样讲到(教师此刻走下讲台,去放多媒体课件的那张文字图片。文字图片内容:李星华对妹妹说:“父亲永远爱我们,可在他坚强的心中,革命事业所占的位置却比妻子、女儿、个人的安危重一千倍,一万倍”)师:(5分21)在我们的课文中,李星华同样告诉我们“革命事业所占重要的地位。那么,是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些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生:默读师:巡视师:(重复强调)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革命的事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带着这样的问题来默读这篇课文。生:已经在教师声音未落的时候开始举手了。师:继续巡视,学生继续阅读.观察:学生有的已经读完,有的心不在焉的翻书。该环节用时2分半钟。师:好,很多同学已经读完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那个男同学生1:22自然段师:同意的举手生:大部分举手表示同意师:走到多媒体前,调出已经做好的22段的文字图片,找一个同学泛读生:读,师:他相信革命事业会(做出加油的手势)怎样?生:必胜师:必胜,这个词用的好。(走到黑板前板书这两个字)也就是说他对革命的胜利有着必胜的信心。师:也正是父亲有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才使得父亲在敌人抓捕前不慌不忙。【有信心才不慌不忙是老师的推断。1、这个推论不成立,2、看似合理的拐弯时,学生已经被牵着走了两步了。第一步是必胜信心的得出,一个是不慌不忙的从容】师:好我们就来看一看,面对敌人的抓捕这一段。师:默读8到12自然段,用横线划出面对敌人抓捕时,“我”的表现,用曲线划出“父亲”的表现,并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目的是什么】生:开始边读边写。师:开始巡视师:提示,父亲的语言动作都属于父亲的表现,我的语言动作都属于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表现,批注到旁边。父亲的表现用一个词,然后批注到旁边。【教师这种重复性指令是很常见的,这种重复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思考,造成听讲的惰性】师:读完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先说我的表现,谁来说?生:读完后,给的词是“恐惧”生2:惊慌失措师:谁还有,大家是不是同意刚才两个同学的意见生:符合说是师:那么我为什么会“惊慌失措”和“恐惧”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生:听到一阵啪啪的枪响师:也就是说,这样一种场面让我感到惊慌失措,非常的可怕。师:说着“可怕”,板书“危险”师:父亲呢?生:第十段,读。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不慌不忙,神情稳定师:好,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怎么这么评价这个学生的答案】生2:从容不迫师:还有么(无学生应答)师:我读这一段的时候,感到父亲是“临危不惧”【教师没有等到这个答案,只能自己说出来,并板书,因为,“临危不惧”规范书写,而“从容不迫”被加上了括号】教师板书时,边写边说:“其实和同学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还为什么要说出临危不惧,且用括号加以区分呢?教师还是舍不得自己的答案】师:父亲为什么会从容不迫呢?【还是用这个问题往革命必胜的信念上引导】父亲为什么会临危不惧呢?【也可以回答为勇敢】生:因为.师:因为他心中怎么样.【极具明显的暗示性启发,让同学以填空的方式把那句话放在语境里,这是我们老师常见的明示法。】生:顺利找出“因为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师:齐读“因为他心中充满着对革命事业的必胜的信息”生:齐读师18分13秒:(面露喜色)【完成一个阶段的引导点拨】师:我没有听出信心来。(显然,教师对学生朗读是气氛不满意)【信心是怎么来的,声大就有信心了吗?】生:重读师:再次强调“必胜的信心”第二阶段18分46秒师:被铺的十几天,在法庭上,我和父亲见了面,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呢?师:打出幻灯片生:不看多媒体,只看自己的书本【有没有必要用媒体】师:走过来,示范着,让学生跟着自己读。师:同学们看屏幕上标红的部分“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标红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看似提示,实则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否这样,在这段文字读学生能读出什么?】师:你想到没有,这十几天里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师:经常看电视里生:老虎凳师:我们看一看,实事是怎样的。出示文字资料:关于李大钊被竹签钉入指甲缝,最后被剥去指甲等【这种资料的补充看似利于震撼学生,但脱离了文本。想想作者为什么用“没有戴眼镜”等轻描淡写的话来写受过酷刑的父亲呢?有人性的需要,更有表述的需要】生:听完学生的阅读之后,一片感叹声师:乘机说“刚才我们同学们说,又是鞭子抽,又是烙铁烙,又是老虎凳,但是大家想到敌人的酷刑没有?”生:没有师:十指连心啊!老师再次有感情地阅读了该材料。师:读完本段,同学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又想让学生往革命信念上引】生:没有人回答【但学生为什么没有应答,是没有感触,还是没有思维?】师:提示说李大钊始终大义凌然,始终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这两个始终告诉我们什么生:他特别伟大,因为他受尽的种种酷刑,敌人剥去了他的指甲,他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我觉得他特别伟大。【此处学生的理解和预期的答案不一致,而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其实,学生能说出这一点是正常的,伟大比信念更明了,更容易理解。看看老师接下来的引导】师:伟大,是啊,是什么支撑着李大钊大家想想生:(好像终于明白老师的目的)齐读:他始终充满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心【随着学生齐声读出这个答案,老师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但对于刚才回答伟大的学生来说,他的理解就不准确吗?这个齐读背后包含着哪些问题】师:站在法庭上的父亲是经受敌人严刑拷打之后的父亲,但他依然平静而慈祥。出示文本电子稿,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师生对读(师把眼镜误打成眼睛学生出现骚动,他们没有进入情绪或文本之中)(不知道为什么重复“我忍不住喊出声”并且在有意识地在一些地方加重、延长语气和速度,这样的接读,效果不如教师范读)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李大钊光荣就义的场景。出示文字资料,放出音乐,教师范读【音乐的合唱的声音过高,干扰了朗读效果】师:.直到舌头吐出,眼镜出血。用冷水喷醒,如此三次,历时40分钟.在什么如此的40分钟,在如此深受折磨的40分钟,是什么支撑了李大钊从容就义,决不投降。生:齐回答“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师: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正是有无数像李大钊那样为革命事业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师:让我们以追忆父亲李大钊。准备好了吗?相信我们这次朗读会对李大钊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师生继续进行对话朗读,但学生仍旧为眼镜错打成眼睛而窃笑,另在念“爹”时仍在窃笑).以下为多媒体文字:师:这个力量就是生: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师: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生:他毫不动摇师:面对敌人的呼喊时生:也不忧伤师:而且在敌人的绞刑架下(打着手势,合着学生的节拍)生:慷慨演讲,从容就义师:他要以自己的沉着影响亲人,使亲人-生:化悲痛为力量师:敌人想通过亲人的忧伤来软解他的意志,动摇他信念的阴谋生:不能得逞师:他要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来唤起民众生:与反动军阀作斗争师:重复“与发动军阀作斗争”师:走向黑板,指着板书说:“这就是父亲,一个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这个时间是1927年4月28日(老师在黑板两侧各板书这两个时间)师:同学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看看出现这样出现的好处是什么?【第三次回到文本】师:作者让这个日子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它在向我们表面这什么?【37分55秒这一问题开始涉及写作方法的问题】生:安静思考。(问题有一定难度)两分钟后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把父亲遇害的日子一直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这个学生就是刚才回答父亲受刑不屈而感到“伟大”的那个学生。这个学生没有因为上次老师没有给予及时表扬而放弃本次回答。】师:对,作者就是采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告诉我们把父亲被害的日子牢牢地记在心中【教师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不合理,首先学生没有说出什么“首位互相”的写作方法,而只是说了牢记的感情。此时教师应该怎样评价学生的回答呢?其他学生能否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那?师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说出了首尾呼应,并把两个时间用线连起来】师:这个日子不仅记在李星华的心中,而且牢记在全中国儿女的心中。【得出这个结论有点大,不是让我们记住每日烈士的忌日,而是让我们记住曾经牺牲过的哪些英勇烈士们,记住他们的事迹,更要传承他们为信仰奋斗的精神】师:课下,我们多收集一些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来了解一下那个时期革命烈士的,坚贞不屈的高贵的品质【落脚点出现偏差。不是记住这些事件和人物,而是记住他们的为了理想的而形成的那种信念。对今天的孩子来讲,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并为了这个信念应该做些什么?这一设问对信念缺失的今天来讲更具意义。】【总之,我们的设计应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只有基于文本我们才能和学生拥有共通的语言阵地,只有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我们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思维,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李大钊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本文作者。2、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革命者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概括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质。难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搜集关于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本案例选自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大家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吗?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啦!”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在祖国大地上挥洒了自己的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们还记得有哪些这样的民族英雄?生1:董存瑞炸碉堡生2:黄继光用胸口挡住敌人的子弹生3: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宁可被火活活烧死。师:这样的英雄不胜枚举,他们把满腔热血谱写成了一首首英雄的赞歌。同样,还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虽然没有冲锋陷阵,但他们用笔、用墨、用思想同样地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献出了生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诗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被鲁迅称为“革命史上的丰碑”的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我们跟随李大钊女儿李星华,一起去感受革命先驱李大钊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齐读课题:生:10、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二、精读细品,领悟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提出朗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2)在读到有感想的地方拿出笔把自己的随堂感受写到旁边。(3)围绕“捕”字,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为几个小故事。(被捕前、被捕时、被审、被害)三、认知贯通1、学习第一部分(捕前)学生再次朗读课文2-7自然段。师:父亲被捕之前局势的发展如何?生1:越来越严重(板书:局势严峻)师:你从哪几件事看出来的?生2: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生3:张作霖要派人检查。生4:工友阎振三的失踪。师:这些事说明了当下的局势越来越严重了,在这样的局势下母亲和父亲的朋友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李大钊又是如何回答的?生1:李大钊的妻子和朋友劝他快点离开,如果不离开很有可能危及性命。生2:李大钊回复“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师: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生3:连用两个反问句。师:谁能把它变成陈述句放在句子里再来读读?生3:“我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师:两种说法,哪种表达效果更好?生2: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加强语气,立场更加坚定。(板书:坚守工作)师:真是一个懂得感悟的孩子。其实父亲李大钊早就料到了这一天会来,你们瞧,他的屉子里.2、学习第二部分(被捕时)学生齐读8-18自然段师:“可怕的一天”是哪一天?生1:4月6日师:这一天怎么可怕了?生2:敌人来了!师:请大家画记描写敌人语言的句子。请一个同学来试着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敌人的凶残、暴力。师:接下来再请大家画记描写敌人动作的句子,哪些词语让你感到可怕了?生3:“一拥而入”师:“一拥而入”的速度如何?你从哪里看出了他们的速度?生1:我从第八段:”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有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这里我感到了时间的短促。师:你们怕不怕?作者怕不怕?作者此时的表现又是怎样的?生2:“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这句话我感到了作者十分害怕。师:那么父亲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你又感知到了什么?生3:父亲不慌不忙(板书:临危不惧、不慌不忙)师:文章写我的恐惧和父亲的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笔墨去写敌人和“我“的恐惧是为什么呢?生:衬托师总结:从反面和侧面衬托父亲的临危不惧,此时的父亲很镇定,没说一句话,就被残暴的敌军带走了。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生:因为,他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