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发性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研究.doc_第1页
小学生自发性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研究.doc_第2页
小学生自发性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研究.doc_第3页
小学生自发性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研究.doc_第4页
小学生自发性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4年度编号中小学德育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申报书课题名称:“小学生自发性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 申报日期: 2013年5月 广东省教育厅制填写说明:1本表用计算机打印填写。2封面上方的2个代码框不填。3按照申报课题种类在封面“中小学德育”、“中职学校德育”、“中小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一种打勾。4表中所列“课题负责人”应为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的主要实际负责人,只能填写一人。5“一、数据表”中“研究类别”栏严格对应课题指南填写,“副标题名称”可不填。6课题组主要成员不超过12人(个人单独申报的此栏可不填),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不超过20项。7“一、数据表”中“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栏所填成果,“二、申报学校(单位)基本情况”中有关学校(单位)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业绩,均需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复印件(含证书复印件、发表论文复印件、出版书籍封面复印件等)。复印件请粘贴在“六、复印件粘贴处”。8申报书报送一式一份,内容须与网上申报内容一致。9网络填报无需上传相关佐证材料复印件。一、数据表课题名称小学生自发性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研究课题副标题名称研究类别应用研究负责人信息姓名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职务职称最后学历最后学位研究专长工作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联系电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沙头永兴路2号实验小学联系手机邮政编码528100电子邮箱课题组主要成员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学历学位课题分工1郑泳濠女1964.12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本科课题顾问2陆晓明女1979.10德育处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若干现状的调查分析,汇总分析资料3冯丹蕾女1984.9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小学一级教师本科负责课题研究具体工作,4王 琼女1976.3德育处副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若干现状的调查分析,汇总分析资料5李少清女1976.7级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各项相关活动策划与组织6胡文英女1979.4级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校本研修机制研究及班主任培训7李肖红女1970.2级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实践研究,个案分析8冼 慧女1980.11级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各项相关活动策划与组织9李小明女1976.3级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综合素质的评价研究10罗国群男1972.11级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综合素质的评价研究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佐证材料复印件贴在“六、复印件粘贴处”,表格不够填写可增加,不超过20项)成果名称著作者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发表出版时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家长学校的研究冼婉华、郑泳濠、陆晓明研究报告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指导中心立项课题(已结题)2011.1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家长学校的研究陆晓明研究成果三水区教育局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2012.4传统引领式养成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王琼中期研究成果三水区教育局科研成果评选特等奖2012.4传统引领 童话激趣 体验感悟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王琼中期研究报告广东省教育促进会广东教育学会南方日报社广东省创新成果评选三等奖2012.1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郑泳濠研究报告佛山市教育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2.3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探究胡文英行动研究案例佛山市教育局行动研究案例评选二等奖2011.12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课间活动得安全、快乐的研究李肖红行动研究案例佛山市教育局行动研究案例评选三等奖2011.12关于五年级住宿女生如何与异性健康交往的研究冼慧行动研究案例佛山市教育局行动研究案例评选三等奖2011.12二、申报学校(单位)基本情况1学校(单位)基本情况(学生、班级、教师数量与结构;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料占有情况、场馆、实践活动基地等)。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是三水区教育局直属的全日制小学,创办于1997年,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861人,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95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106人,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本科学历95人,占88.8%。在专任教师中,有广东省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1人,小学高级教师62人。学校德育机构健全,制度完善;重视队伍建设,改进德育方法;注重开发德育资源,实施全员德育。为了使德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德育专题培训二至三次,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技术培训、博客使用培训等。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建成功能齐全的校园网络、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教学和日常办公用的电脑,每间教室配置了液晶投影设备,所有教室、功能室均配置了实物展示台,均能连上互联网,并有多媒体电脑室2间(共116台电脑)、科学探究实验室1间。兼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科技探究教室等二十多个专用教室。生机盎然的生物园,温馨馥郁的阳光书吧等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优良的办学条件为学生们全面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我校2008年成为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 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校长挂职锻炼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成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2学校(单位)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业绩(佐证材料复印件贴在“六、复印件粘贴处”)。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多年的实践中确立了“成就每个生命的尊严与幸福”德育理念,重视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初步形成了稳定的、充满活力的德育工作格局。2007年被评为佛山市示范性家长学校,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书香校园、广东省优秀中队, 2010年获得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2011年被评为佛山市三水区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校,2012年被评为佛山市德育示范学校、佛山市首批科研示范校。我校多次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我们一向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我校所承担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家长学校的研究等德育课题均已顺利结题,并受到了课题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构建小学生“三维式”生命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已在省科研处立项,并有序地开展着相关研究。三、课题论证一本课题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尊重他人、不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不爱护学校环境、随意破坏树木或伤害小动物等请况,有的甚至不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常损害他人利益而使自我欲望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很有必要。我们认为,学校在实施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树立学生的利他意识,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二)核心概念的界定1、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他人以后报答的行为,它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众多心理学家认为利他行为的动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施助者帮助他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他人的幸福使他人得益,而不是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的奖赏。虽然利他行为不需要任何外部奖赏,但是也不可排除来自利他行为者内部的自我奖赏。客观地说,这种内在的自我奖赏有可能存在于利他行为者的潜意识之中,只不过在行为时不一定被意识到。一般行为完成以后,这种自我奖赏的感觉才会被意识到。2、利他行为有四个特性: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做出的;第三,利他行为是不求任何回报的,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它需要个人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这种以他人利益为重,不期望回报,不怕付出个人代价的行为动机就是利他动机。3、利他行为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自发性利他行为。即自主性的,不求物质回报、无偿的利他行为。如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被动性利他行为。即迫于社会道德或某种舆论压力,或为了补偿由于自己曾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损失而做出的助人行为。互惠性利他行为。互相提供帮助,各取所需,互惠互利。我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的,是第一种形式,不求物质回报、无偿、自发性的利他行为。(三)国内外现状评述在各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可谓不遗余力,从早教班到各种课外补习社,都体现出社会各界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大力关注。而在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成绩之余,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被忽略了。尤其是在利他行为的培养方面,许多小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暴露出来的弱点日趋明显。有关单位曾对小学生进行过有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调查,其中有这样的题目:“如果你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一位不相识的人被自行车撞伤摔倒在地,却没人管,你该怎么办?”学生的回答令人吃惊:“赶紧上学,全当没看见”、“要上学,没法帮他”等,没有一位小学生的回答是“愿意帮他去医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除了利己思想外,丝毫没有利他的思想。(四)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1、利他行为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其主要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包括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潜力,以帮助个体获得幸福为目标。利他行为是公民美德之一,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被定义为自愿帮助他人而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比更强调动机,是亲社会行为的最高阶段。利他行为使每个人在困境中不致孤立无援,情感上不致无家可归,它维系着人类必要的情感联系和相应的人类公德,是积极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2、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已有研究显示,利他行为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利他行为水平高的个体往往心理健康程度较高。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利他行为不仅能够改善人的情绪,而且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润滑剂。一方面,通过利他行为所体验到的快乐情绪会中和甚至消灭原来的消极情绪体验,再加上被助者的感激和社会的认可,会使利他者有成就感,并处于充满温暖与爱的氛围中,从而打从心底感到幸福快乐,这样平和愉悦的良好心态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拥有高利他行为的个体人际关系较融洽,朋友众多,人缘极好,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对于低利他行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朋友不多,人缘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高利他行为者。利他行为能够有效地排除人们的失落感、孤寂感和焦灼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嫌隙和隔膜,从而有效地将人与人相互联系起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紧密、和谐,进而有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二本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前期相关研究成果。至2013年3月前,课题组成员完成了“小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一般表现形式”的前期调查。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低年级的小学生利他行为产生是基于“遵从权威”“做好孩子”这两个理由。如:“老师让我们要相互帮助”、“这样做老师会表扬我”、“这样做父母会奖励我”等等,表现出明显的他律特征。当缺少权威的约束或者奖励缺少的时候,低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则很少发生。而高年级小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则较为复杂及多样化,性别差异、同伴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利他行为的产生,例如:高年级小学生会有“是好朋友就帮忙,不是好朋友就不帮忙”、“他帮过我所以我也要帮他”、“男生和女生不好意思互相帮忙”等想法。小学生对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涉及到荣誉的获得时自主性的利他行为发生的几率会有所增加。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发展趋势基本符合社会认知发展过程,从他律到自律,既是自身智力发展水平的一个体现,又深受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四、课题设计一、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包括重点、难点分析)和拟解决的问题。(一)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发性利他行为,使学生不需要通过奖励等手段就能自发地产生利他行为。与此同时,通过观察,研究利他行为与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二)研究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自发性的利他行为,发展学生的利他意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小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般的表现形式。2、如何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小学生的利他行为。3、如何把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由“具有目的性的利他行为”转变为“自发性的利他行为”,并发展他们的利他意识(三)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并把“目的性利他行为”转化为“自发性利他行为”,最终发展学生的利他主义意识。二本课题拟采取研究方法。1、教育学生学会爱别人为了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必须教会他们从爱爸爸妈妈,爱同学,爱老师,爱周围的人做起。我校有举行“十分钟队会”的传统,我们结合各种节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相关的主题队会,如:我与同学交朋友、我的爸爸妈妈、我爱我的老师等,并出版相关内容的班级板报,以此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爱同学、爱集体和关心、体贴他人的美德。同时我校也开展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利用一些游戏、体验式的情景教学,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突出利他行为的培养。2、利用榜样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过程中,榜样的作用十分重要。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形象对小学生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特别是那些在孩子们中间出现的好人好事,最容易使学生产生模仿的意向。因此我校结合“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通过发现、表扬同学当中的好人好事,评选班级、年级、学校的文明礼仪之星,树立起文明礼貌、关爱他人的榜样,肯定及鼓励学生的利他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以利他主义为中心的校园氛围。3、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要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尤其重要。儿童总是把父母看作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者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家长的态度、做法、行为习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一堂课、一次谈话要深刻的多。因此,我们也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提出以下请求: (1)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他们必须在尊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等具体行动中,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2)“爱”“教”结合,严中注爱。父母越是爱孩子,越是严格教育和管理孩子。要消除孩子身上的自我中心意识,消除孩子在家庭中的优越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普通成员,要关心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逐步培养起对家庭的义务感。(3)教育子女为他人着想。要让孩子懂得,不仅自己有愿望,家庭其他成员、邻居、同学、周围的人,也都有自己的愿望,要为他人着想,去克制自己的愿望、约束自己的行为。(4)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劳动是培养孩子“利他”意识,变“我要”为“我给”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锻炼不怕困难的意志品格的重要途径。4、成立校园志愿服务小队,邀请区志愿者协会的干部来做指导,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利他行为的理解,巩固利他意识。三本课题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利他行为是儿童亲社会性的一种表现。儿童的利他行为一般是受外在条件驱使而引发的,本课题从研究儿童利他行为发生的原因入手,了解儿童利他行为的一般表现,进一步探究如何建立有效机制刺激儿童自发性利他行为的发生,促使利他意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进一步加快儿童亲社会性的发展,并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四、本课题预期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时间及阶段性工作要点)及研究成果。(一)研究时间及阶段性工作要点1、准备阶段:2012年1月-8月。准备阶段要完成教育方案的制定,实施方法的选择,以及在教师队伍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同时还需争取家长的配合。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5年6月。实施阶段要全面开展全校学生的自发性利他行为培养,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随时跟踪记录,及时调整。同时还要形成一系列的阶段总结、反思、改进意见及论文。3、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汇总所有的资料,形成报告,检查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展示成果。(二)研究成果全体学生都能树立起利他意识,75%以上的学生能产生自发性利他行为,并在改善人际关系中有所体现。五、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如配套经费、所在单位条件等)。本课题顾问为学校副校长郑泳濠;冯丹蕾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王琼协助课题研究,资料汇总、分析;李少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