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 1: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 延边大学 填表日期: 2014 年 4 月 2 日 论文题目 初中科学课程问题生成与解决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谢杰妹 2010 年 5 月 学科教学(化学) 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题目,刊名 ,时间,社会影响 ) “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实施策略”,化学教学, 2010 年第 2 期, 被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10 年第 5 期全文转载。 “ 情景 建构 生成 多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年第 7 期。 “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化学教与学 ,2010 年第 1 期。 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 ) 在省市做成果推广专题讲座 40 余次, 2013 年 8 月,在广西华南师大国际华人科学教育大会作初中科学问题生成与解决互动式教学策略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现担任温州市谢杰妹名师工作室和工作站主持人,开展初中科学课程问题生成与解决教学策 略研究优秀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并开展深化研究; 现担任温州市绣山中学教科室主任,带领老师开展“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促进有效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学校的科研氛围浓厚,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和有效的提升。 一、与学位论文高度相关的公开课 时间 讲授课程名称或其 他教学任务 授课对象 人数 地点 座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的教学策略 温州市名师大讲堂 500人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座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问题化学习设计 初中科 学名师工作室第五次专题研讨会 120人 乐清市教育局 座初中科学不同学习任务”问题卡“的有效设计、 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480人 浙江师范大学 座初中科学问题生成与解决互动式教学策略 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70 人 浙江师范大学 二、毕业一年后( 2012 年至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教研论文 题目 发表时间、刊物 初中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目标的构建和达成策略 上海华东师大全球教育展望(核心, 源期刊) 例析“基于问题生 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 中学生物教学(核心) 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生成与问题解决互动策略 教学月刊(核心) 问题卡:以问题推进学生学习 化学教学(核心) 问题卡:引领学生问题化学习的载体 教育理论与实践(核心) 三 、 指导学生获奖 获奖日期 授奖单位 奖励内容(荣誉称号) 2011 年 1 月 温州市教育局、科协、技术厅、共青团 指导学生张伊诺 , 获温州市第 25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 2011 年 4 月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科协、技术厅 指导 学生陈子安 , 获浙江省第 25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 2011 年 4 月 温州市教学研究院、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 指导学生张浩然 , 获温州市科学能力竞赛一等奖 出版专著 (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 问题与任务 主编 , 2013 年 12 月,天津大学出版社 获奖项目 (名称、等级及时间) 温州 市 优秀成果 二等奖 , 初中科学课程问题生成与解决教学策略研究 , 2012 年 12月 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 ,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均已把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的问题解决研究发展也比较迅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问题解决认识的提高及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尤其是对问题解决在数学学科领域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 展。 综观目前化学课程中的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现状,尚存在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解决教学与新课程发展的不一致表现明显。如初中综合课程(科学)的出现,目前的研究仍处空白状态。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使问题解决研究相对滞后。如探究教学的问题解决,动态生成课堂的问题解决的研究明显不足。 本研究在梳理中学化学新课程问题解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科学(综合理科)课程的问题生成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问题生成方面,注重课前预设问题的生成研究,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问题的生成研究。问 题解决策略方面,本文不仅注重良构科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更注重劣构科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当然,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教师角色已发生明显变化, 逐渐走向多元化,教学更具专业化。因此, 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问题,同样引人深思,值得研究。总之,通过对初中科学问题解决的关键点进行研究,把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推向深入,使问题解决与新课程改革协调发展,切实为初中科学教学服务。 本文在文献调查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预设、生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对科学课程中的问 题解决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使我们认识到, 问题解决学习是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更为高级、更为复杂的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能够训练学生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应用问题解决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进而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特点选择具体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 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每位教师都处于自己独特的教学系统以及教学环境之中,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尝试先走进问题解决教学的新天地,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陈爱芬,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辛自强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1014 马向真论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 2): 75 朱志平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基本问题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0): 38- 40 6 赵小雅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中国教育报 2006- 5- 17 7 张秀英关于塞尔“本质”观诸问题科学经济社会 1998, (4): 28- 30 8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9 王习胜科学问题与科学研究 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角度看科学问题的预设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 (4): 2010 夏基松,沈斐风,西方科学哲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142 11 彭蜀晋,林长春,科学教育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177 12 14方金秋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定义数学通报, 1996, (5): 28- 30 13 高文一,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2 14 皮连生,现代认知心理学:打开有效学习之门的钥匙北京:警官教育出版集社, 1998: 20315 张卿,学与教的历史轨迹 20 世纪的教育心理学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9 16 陈奇,刘儒德,当代教育心 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7: 15317 刘儒德论问题解决的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1996, (1) : 2218 吴剑平创设适宜创造力训练的物理问题情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01, (3) :819 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0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21 毕华林,斤英丽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育, 2000, (6) : 422 范良兰,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3 会利,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4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育研究, 1994, (1) : 1625 高文情境认知中情境与内容的作用外国教育资料, 1997, (4) : 1026 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其核心要素教育研究, 2001, (12) :3627 薛剑刚论学生自我提问能力及培养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1,( 4): 728 张建伟,孙燕青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 内在条件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1): 4329 冯青来中国古代教学思想与当代西方教学理念之比照反思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9( 5): 2330 美 H A 荆其诚张厚粲译人类的认知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931 英 S 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3832 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9,209,223 33 彭髯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台北:东华书局出版社, 2000: 33334 邓铸问题解决中对问题的 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心理学动态, 2001, (3) :19335 李桢化学问题解决中化学表征作用的探究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7) : 3536 H 1991, (7) : 7537 陶本,学科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160 38 刘爱伦,思维心理学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95 39 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6140 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6141 李永红,中学化学教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17342 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043 弓月挺,张镇化学问题解决的应用性研究再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 (4) :844 孟丽慧论化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硕士学位 论文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3 45 毕华林,元英丽,化学教育新视角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专家推荐理由 谢杰妹的硕士学位论文以“情景建构、问题生成”为主线,结合自身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深入探讨了初中科学(化学)部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谢杰妹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位论文的思想进一步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带动了 身边的同事,形成了以谢杰妹为中心的名师工作站,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基于谢杰妹的学位论文质量、教学研究水 平、示范影响,本人郑重推荐谢杰妹的论文参评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专家签字: 韩荣弼 单位推荐意见 同 意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尹成日 单位公章 2014 年 5 月 30 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 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教育 硕士学位 论文 初中科学问题生成与解决策略研究 N F 杰 妹 化学学科教学 延 边 大 学 教 学校代码: 10184 分 类 号: 育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初 中 科 学 问 题 生 成 与 解 决 策 略 研 究 谢 杰 妹 2 0 1 0 分类号 密级 U D C 学号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初中科学问题生成与解决策略研究 研 究 生 姓 名 谢 杰 妹 培 养 单 位 延边大学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金京一 教授 学 科 专 业 学科教学 研 究 方 向 化 学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0 年 5 月 8 日 本论文已达到理学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答辩委员会主席 (印) 答辩委员会委员 (印) 答辩委员会委员 (印) 答辩委员会委员 (印) 答辩委员会委员 (印) 延 边 大 学 2010 年 5 月 30 日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记和致谢的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学校有权保存其电子和纸制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对于保密论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 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 课程注重学生通过解决学科问题以及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获得新知识和信息。因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均已把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的问题解决研究发展也比较迅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问题解决认识的提高及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尤其是对问题解决在数学学科领域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初中科学(理综教材)在我国的问世较晚,问题解决教学在该学科的研究显然也会落后。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科学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综观国内外化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尚存在好多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解决教学与新课程发展的不一致表现明显。如初中综合课程(科学)的出现,目前的研究仍处空白状态。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使问题解决研究相对滞后。如探究教学的问题解决,动态生成课堂的问题解决的研究明显不足。 本研究拟在梳理研究者对中学化学新课程问题解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科学(综合理科)课程的问题生成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对于前者,笔者既注重课前预设问题的生成研究,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问题的生成研究。对于后者,笔者不仅注重良构科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更注重劣构科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当然,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教师角色已发生明显变化, 逐渐走向多元化,教学更具专业化。因此, 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问题,同样引人深思,值得研究。总之,通过对初中科学问题解决的关键点进行研究,把问题解决教学研 究推向深入,使问题解决与新课程改革协调发展,切实为初中科学教学服务。 关键词: 初中科学;新课程;问题生成;问题解决 t is of to of to by to of As a we to on to on s of by or By it of to be to of of of of of K, so of In as of it a on of on as a in in of on It is an to at of It is of to of of of is by of in of of of In to s of it is to of of to on as as on Of in of of It in a is s in of of it is 录 摘要 .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 1) 第二 章 问题生成及解决的本质和教学价值 堂的预设和生成 . ( 4) 设和生成的统一性 . ( 4) 设和生成的教学应然 . ( 5) 学教学中的问题(含义、特点、类型) . ( 7) 题的本质 . ( 7) 题的特征 . ( 8) 题的 类型 . ( 10) 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 ( 14) 题生成及解决的教学价值 . ( 15) 题解决教学与学生发展 . ( 15) 题解决教 学与教师发展 . ( 17) 题解决教学与课程发展 . ( 19) 第三 章 问题的生成策略 题与问题情境 . ( 21) 题情境及其含义 . ( 21) 设 问题情境的意义 . ( 23) 设 问题情境的策略 . ( 25) 设 问题情境的原则 . ( 26) 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 ( 28) 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 ( 28) 学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 ( 29) 学课堂教师提问策略 . ( 37) 学课 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 ( 37) 学课堂提问要讲究策略 . ( 38) 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原则 . ( 40) 第四 章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构主义教学观下的问题解决教学 . ( 42) 题解决的基本环节 . ( 44) V 学 问题解决中的表征研究 . ( 44) 科 问题解决中的策略研究 . ( 45) 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 ( 47) 识“问题情境化”,提高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的迁移性 ( 47) 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 ( 47) 建问题图式,提高问题 表征能力 . ( 48) 促问题解决中的自我提高,提高元认知水平 . ( 48) 计变式练习,提高类比迁移能力 . ( 50) 学传授“问题解决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50) 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原则 . ( 51) 中科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案例 . ( 54) 结语 . ( 60) 参考文献 . ( 62) 致 谢 . ( 66)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67) - 1 - 第一章 绪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课程改 革都把目标指向学生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我国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 要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然而,我国传统的分科教学从内容到模式上都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结构,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明显地具有专业化的特征与趋势,并倾向于应试教育。就教学过程而言,传统的 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用知识结果代替知识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从处理教材的角度看,几乎所有的 概念、原理、规律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新的空间,不少学生只会考试,一 旦 碰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其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大大扼杀,对学习感到厌烦和不满,创造性被泯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从谈起。这种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课堂与教学的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多维度、多视角的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范式不断生成 2。 问题解决教学就是其中 之 一。 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是当前发展科技事业,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极其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在知识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学科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学到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这对于他们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生活、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学科的这种特殊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素质,这种特殊的素质表现为:一种对了解自然奥秘强烈追求的愿望,一种善于根据 事物现象探求其内在规律,以及运用事物自身规律去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理解、善于调动各种手段特别是实验手段去研究其究竟、强调理论和观点的实验验证的习惯,一种善于分析事物的矛盾和抓住主要矛盾,注意时间、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素质不仅是从事化学的研究所必需的,亦是从事任何开创性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中学科学教育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数量,而且更加注重发展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已经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科学教学实践表明,科学 问题解决不仅可 - 2 - 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善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断的科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逐渐得到锻炼和加强,怀疑、批判、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得以培养和形成。 科学问题产生于科学学习过程中,自学生开始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时刻都会感受到科学问题的存在,解决科学问题是他们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课程标准规定:“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 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 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 “要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科学过程和情景,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学会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科学问题的生成与解决的策略研究,是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问题解决教学 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以积极的态度,自行探究,综合运用己具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搜集 信息、处理信息,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创造性的解决来自学习过程中或实际生活中的新问题。 综观国内外学科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尚存在以下不足: 对问题解决本身的理解不够。一直以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都不承认问题解决是不同于概念、规则的一种学习结果。 教学理论与实践对劣构科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重视不够; 对问题的生成策略研究明显不够 ; 关于综合学科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研究严重缺乏 ; 问题解决教学与新课程发展的不一致表现明显。如初中综合课程(科学)的出现,目前的研究仍处空白状态。 新课 程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使问题解决研究相对滞后。如探究教学的问题解决,动态生成课堂的问题解决的研究明显不足。 本研究拟在梳理研究者对中学科学新课程问题解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科学(综合理科)课程的问题生成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对于前者,笔者既注重课前预设问题的生成研究,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问题的生成研究。对于后者,笔者不仅注重良构科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更注重劣构科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当然,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教师角色已发生明显变化,逐渐走向多元化,教学更具专业化。因此,问题 解决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问题,同样引人深思,值得 - 3 - 研究。总之,通过对初中科学问题解决的关键点进行研究,把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推向深入,使问题解决与新课程改革协调发展,切实为初中科学教学服务。 - 4 - 第二 章 问题生成及解决的本质和教学价值 堂的预设和生成 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存在弊端,这使许多人对教学中的“生成”情有独钟,甚至在不少人眼中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学的终极目标。于是乎,人们见到,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有之;旁逸斜出,纠缠不清的局面有之;陷于一 点、无谓争端的局面有之事实上,脱离目标、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师生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表面的热闹弱化了教学的内在功能,所谓生成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的价值向导和智慧启迪。当前的症结在于:生成性教学的问题需要预设加以平衡。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预设 ” 与 “ 生成 ” 的统一性 对“预设”与“生成”的真正理解是我们解决实践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二者的内涵和本质,才能明白它们各自的功能与不足;只有理清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加理性地运用到课 堂教学中。 成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 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生成是对新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但并不是说建构就是生成,一个生成活动必然导致一种新的或者较好的关系产生” 4。 由此可见 , 生成是对建构的发展和超越。生成作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这是由其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所决定的。从人学的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具有不可预测性;它倡导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而 更是课程主体的“体验”;其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生成充分体现了整个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灵活多变性和艺术性。但是新课程中所倡导的“生成性”与传统课程中的“生成”又有本质的区别,传统课程把“生成”看成是一种意外收获,而前者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传统课堂偶尔的生成被看成一种难得的“教育智慧和技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它不仅仅是偶尔出现在课堂上的一个亮点,而且是我们教学的一种目标追求和内在要求。它的特征包括:参与性(即学生的建构感悟体验)、 非线性(即课堂教学的复杂灵活多变性)、创造性(课堂中的讨论质疑反思探究)和开放性(接纳系统外各要素的影响)。 - 5 - 设 永恒不变的话题 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备受批判是因为它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从实践上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其实我们对预设也有很多的误解和偏见,因为教学毕竟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没有预设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如何完成;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 堂的有效互动和动态生成。同时,部分教师甚至理论工作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就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维,但他们忽略掉了这些教育智慧应该从何而来。教学智慧的源泉就是在不断的预设中积累,在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转换中成长起来的。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关注“生成”,从本质上来讲这并不是要抛开预设,恰好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设要真正的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的活动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立统一的矛盾体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生成”反映的是教学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而课前“过细”的预设会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和否定。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 ” 5。 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预设是生成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6 预设”与“生成”的教学应然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为了更好的生成我们的切入点应是作好“预设”,以“预设”作为出发点,以“生成”作为落脚点。 体预设,为生成把握方向 课堂教学的生成首先要以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点。 如果过于强调过程,甚至出现了过程方法游离于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知识技能、学生发展之外,会使得过程方法的价值也丧失殆尽。当然,课堂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目标也需要 - 6 - 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对课堂生成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促进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另外,在对目标进行总体预设时要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即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预设不同层次水平的目标,并且用多元化的取向要求不同的学生。 心预设,为生成做足准备 这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首先,课前要研究疑点资源,致力于营造生成空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捕捉疑点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通过质疑探究,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当然这必须要在准确把握学生起点资源的基础之上。其次,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拓展生成空间。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教师要把错误看成是学生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第三,要善于抓住契机,并对生成 做出 及时 的评价使其具有时效性。另外,精心预设还要考虑到生成的一些保障因素,比如座位的安排,道具的准备,课堂氛围的调动管理等等,这些都应该在精心预设的范围之内,要尽一切可能为生成提供条件和机会。 性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精心预设应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真正的教学生成留足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等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教学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好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即方案应该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不要过于具体和详实,要给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MI插件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修路的可行性报告在哪查
- 消防干部考试题型及答案
- 旋铆机项目安全风险评价报告
- 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预测报告(2025-2028年)
- 消防电气员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肉用鹧鸪笼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消防安全试题与答案判断题及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服饰羽毛花边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在线辅导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
- 网络技术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物业客服的测试题及答案
- JJF(纺织) 020-2024 织物厚度仪校准规范
- 广西专升本(高等数学)模拟试卷2(共198题)
- 2025年陕西汉水电力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穴位埋线治疗
- 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物料搬运小车设计
- 《基础护理学》第七版考试题库大全-上部分(600题)
- DBJ45 024-2016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 LY/T 3419-2024自然教育评估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