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_第1页
【精品课件】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_第2页
【精品课件】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_第3页
【精品课件】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_第4页
【精品课件】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 发展过程的两种形式 一、发展过程中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 一)自然运动是自在形式,社会运动是一种自为形式。 1、自然运动的自在形式:以一种自发的、无目的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的必然性通过一种自发的、无目的的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 2、社会运动的自为形式:运动的主体是人,人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事社会运动的,任何社会规律的实现都是离不开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与自为形式,即自然发展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 1、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盲目、自发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发展则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们的交叉力量作用的结果。 2、从发 展规律的形成机制来看,自然发展规律形成于自然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而社会发展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 3、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自然规律也是通过这种盲目的相互作用实现出来的;而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则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也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 4、从发 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动力学规律,而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 计学规律。 动力学规律提示的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确定的关系,它指明一种事物的存在必定导致另一种确定事物的发生,偶然现象可以忽略不计。 统计学规律提示的不是事物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提示的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 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随机性。 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动力学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所以自然科学可以准确地预见自然事件的发生,而社会科学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1、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个人愿望与个人行动的冲突构成社会发展的“合力”,并形成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因为: A 他人活动制约某人活动,他人活动是制约某人活动的客观条件;生产关系对个人活动的制约。 B 前人活动制约后人活动,前人活动是制约后人活动的客观条件;前人创造的生产力对后人活动及其关系的制约 。 C 他人活动在某人活动之外,前人活动在后人活动之外,因而它们都具有非选择性,即不以某人、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指社会活动具有规律性。 1、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 2、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制约性; 3、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运动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请分析: 在人类历史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东西,不可重复,因而不存在规律性,更谈不上发展的决定性。 答: 1、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2、该观点用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决定性,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并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 3、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 4、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也不可能是重复其中的偶然因素。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五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和依次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1、历史选择:是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 2、每一个民族作出一定选择的特定原因。 B 取决于交往。 (三)历史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1、历史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 2、可能性空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3、人们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从纵向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社会运动总是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二)从纵向看,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性就在于,不同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1、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后,越过奴隶制,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 2、北美洲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北美洲迅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大洋洲也如此。 (三)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各个民族的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也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的历史运行路线不可能是同人类总体进程逆向的。 (四)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横向上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第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其适合生产力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其不适合生产力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A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B 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C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应,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又可表述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 动 者 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 1) 劳动资料: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 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 ( 2) 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以生产工具为主体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统 , 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控制系统 、 信息及其传递系统; 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 、 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 3) 生产工具是最基本的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 ( 1)在劳动资料系统中,生产工具是主干,是其他物质资料得以成为劳动资料的前提;( 2)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是人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标志,并且对生产的规模、生产的种类都有直接的规定作用;( 3)在劳动者和人类发展史上,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改进标志着人们获得了改变自己身体结构的新的器官,表现为手的延长、体力的增强和脑力的补充与提高,进而使人类生活出现新面貌; ( 4)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上,生产工具的变化成为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基础,它的变化从根本主导致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但是,生产工具不能脱离其他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尤其在现代化生产中更是如此。生产工具和整个劳动资料系统的发展导致全部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新生产工具的发明导致新劳动资料系统的出现,也就是新生产力的形成。 生产工具 控制系统 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 ( 1) 劳动对象: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的对象 。 ( 2)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 , 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 。 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 , 即原料 。 自然物 劳动对象 原 料 ( 3)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的水平; 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只有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 劳动对象 3、劳动者 体力劳动者 科研工作者 管理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 ( 1) 劳动者: 具有一定科学知识 、 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 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 ( 2) 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 , 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者 。 ( 3)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素 。 劳动者 生产力的要素: 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 “ 硬件 ” 。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的要素: 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小平同志讲: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是一种 “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 。当其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力的要素: 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生产力中劳动者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 , 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 ,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 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 。 生产力的要素: 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科学管理 ,也是生产力中非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方面 。 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 、控制和管理 。 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 、 各环节的关系 , 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 , 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 总 结 生产力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属人性。它标志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和程度,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并占有自然和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 第二,社会性。它是个人的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是在质上不同于个人劳动能力的总体生产力。 第三,客观性。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是由客观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 第四,历史性。生产力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不断地从一种水平发展到另一种水平,由此而呈现出自身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此,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 、 由谁支配的问题 。 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 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 、 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 。 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产品交换关系 产品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地 主 所 有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私有制社会 公有制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决定作用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产品如何分配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如何 三方面的关系 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决定 决定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制形式 相互关系 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利润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 生产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客观性。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其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态随意地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虽然网络人际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并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因而也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第二,历史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条件的产物,都是与该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对应的。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生产关系,即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分别构成了五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五种社会经济形态。 第三,复杂性。当我们考察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结构时都会发现,在该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并不是只存在一种代表其特征的生产关系,而是往往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 1)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 2)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 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 生 产 力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运动,而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 1、分工与生产力直接相联,具有生产力属性。 A 分工使统一的生产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的部分。 B 分工是工具和劳动者的具体结合方式 ,是工具水平和劳动者水平的综合表现,是生产力水平的表现。 2、分工与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 A 分工是生产过程中人与工具的结合方式 B 分工是人与人的结合方式 ( 1) 基本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 产 力 生产关系 决 定 反作用 基本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 2)客观要求: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客观要求 生产力 社会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机器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铁 器 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适合 打破 适合 适合 适合 打破 打破 打破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生产力标准 ( 1)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 2)它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根本标准。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列宁 马克思 毛泽东 邓小平 ( 1) 对生产力标准本身要完整理解 。 ( 2) 要把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结合起来 。 ( 3) 结合 “ 综合国力标准 ” 和 “ 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 , 全面贯彻 “ 三个有利于 ” 标准 。 ( 4) 要从静态事实和动态发展的统一中把握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 坚持生产力标准 坚持生产力标准 是衡量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 理解生产力标准的提示 (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及其变化发展 B 上层建筑能动地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 其一,在服务方向上,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形成,巩固和完善;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其二,在服务方式上,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和控制(政治上层建筑用强制手段,观念上层建筑用非强制手段)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其三,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又可表述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具体展开,它们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2、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同人类社会共存亡。 3、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到的矛盾是根本的矛盾,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开始的。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运动,而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 1、分工与生产力直接相联,具有生产力属性。 A 分工使统一的生产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的部分。 B 分工是工具和劳动者的具体结合方式 ,是工具水平和劳动者水平的综合表现,是生产力水平的表现。 2、分工与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 A 分工是生产过程中人与工具的结合方式 B 分工是人与人的结合方式 (四)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中介 1、 政治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但是在人们的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 (五)社会心理是经济基础与观念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什么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即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能推动旧的社会形态过渡到新的社会形态 ,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质变。 2、阶级斗争还可推动阶级社会中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 (三)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 (四)阶级斗争的三种形式: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思想斗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里所谓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不是一个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特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二者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又有所区别。使用 生产关系 的概念,是同生产力相对应,它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社会形式。使用经济基础的概念,则是同上层建筑相对应的,它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 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 1)含义: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的总和。 ( 2)构成:政治上层建筑、观念(思想)上层建筑 ( 3)上层建筑两方面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为经济基础服务 ( 1) 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 , 排斥异己 。 ( 2) 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 ( 3) 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 , 阻碍作用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力 促进作用 适合 适合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力 不适合 适合 不适合 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1) 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 ( 2) 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 , 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 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 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 , 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 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生产 力 决定 反作用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中介 1、政治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但是在人们的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 社会心理是经济基础与观念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阶级的起源、实质和阶级的历史发展 1、阶级的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起源 人类社会最初的时期即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一个人劳动除了供他个人消费外,没有剩余产品。所以,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公有的,不存在人剥削人的可能,从而也就没有阶级。 随着历史的前进,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个人劳动出现了剩余产品,阶级产生有了可能。而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就使阶级产生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聚和集中,社会上一小部分人手中财富愈来愈多,他们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另一部分人,结果社会上出现了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不同地位的各社会集团,划分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于是阶级产生了 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两个对立的阶级是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阶级是沿着两条途径形成的:一是原始社会中担任某些公共职务的人;二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使氏族内部两极分化,一些家庭生产条件较好,占有更多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就吸收一个或几个外来的贫穷者到家族内,强迫他们生产剩余产品,供他们剥削。 被剥削阶级即奴隶产生的途径也有两条:一是战争中抓来的俘虏;另一是由于氏族两极分化,一些贫苦氏族成员,变成为奴隶。 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定义: “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 这一科学的阶级定义告诉我们 : 阶级是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生产体系、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来确定的。在生产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具体表现为:首先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这是划分阶级的基础。其次是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最后是取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即分配方式的不同。所以,阶级的实质就是一个集团能够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 非基本阶级 基本阶级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奴隶主与奴隶 地主与农民 资本家与工人 小商品生产者 自由民和手工业者 小生产者 2、阶级结构的演变 所谓阶级结构是指社会的阶级构成,各阶级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和总和。阶级结构是由社会生产方式主要是生产关系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有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的区别,在各个阶级中又有不同的阶层或不同的等级以及不同的社会集团。其中,两个基本阶级的对立和统一是各个阶级社会的社会结构的骨架。 历史上所经历的三个不同形态的阶级社会,是以基本的阶级结构不同为标志的。奴隶社会主要是由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基本阶级构成;封建社会有地主和农民两大基本阶级;而资本主义社会则十分明确地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 同一阶级中又分为不同的阶层。如奴隶主阶级分为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主平民,封建地主阶级分为大地主和中、小地主阶层,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 在阶级社会中还有等级的区分。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曾经存在过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这些等级。 阶级的 “ 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 3、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即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就在于不同阶级在一定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根本对立,在于他们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冲突。 阶级斗争的形式 1、 经济斗争 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形式,它是以争取和捍卫工人目前的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斗争。 2、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的具体形式有罢工请愿、游行示威、议会斗争、武装起义等等,武装夺取政权是它的最高形式。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 思想斗争 无产阶级为了广泛地开展经济斗争特别是政治斗争,必须开展思想和理论的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工人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 在这三种斗争中,政治斗争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只有经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改变社会的性质,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一切经济斗争、思想斗争都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发生质变,即社会形态的交替过程中。其次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如中国封建社会,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大小经历了数百次农民起义,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有的只是做了封建王朝更换的工具。 第三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及其特点 1、科学:是知识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 2、科学分为: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3、科学的特点: A 客观性。科学是一种客观真理 B 实践性。 C 逻辑系统性 D 发展性。 4、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A 科学活动生产精神产品 B 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C 科学生产的劳动方式带有明显的“个体性” D 科学活动具有不可强制性 (二)技术及科技一体化 1、技术: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 2、科技一体化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A 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 B 现代科学研究和发现也越来越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 C 科学的物化速度越来越快 18世纪照相机用 102年、蒸汽机用 100年 19世纪:无线电广播用 90年,电动机用 57年,电话机用 56年,真空管用 35年,柴油机用 19年 20世纪:电视机用 14年,原子弹用 6年,晶体管用 5年,太阳能电池用 2年,激光器用 1年 (三)科学革命、技术革命 1、 科学革命:指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发生了质变和明显的断裂,传统知识、理论、方法发生了重大危机,一系列发现导致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建立。 2、技术革命:指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发生质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力产生了飞跃。 3、科学的物化速度越来越快: 18世纪:照相机用 102年、蒸汽机用 100年。 19世纪:无线电广播用 90年,电动机用 5年,电话 机用 56年,真空管用 35年,柴油机用 19年。 20世纪:电视机用 14年,原子弹用 6年,晶体管用 5年,太阳能电池用 2年,激光器用 1年。 三、科学革命、技术革命 1、 科学革命:指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发生了质变和明显的断裂,传统知识、理论、方法发生重大危机,一系列发现导致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建立。 2、技术革命:指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发生质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力产生了飞跃。 3、近代以来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A、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于 18世纪 6070年代发生 在英国,到 19世纪 3040年代基本完成。以后美、 法、德、俄、日相继完成。以 17世纪牛顿力学和 18世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 B、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于 19世纪 70年代。以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感应定律 的发现和发电机的生产、电力的应用为标志。 C、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于 20世纪中期,以电 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 的出现为标志。 二、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标志 以六大技术群体 的崛起为标志 1、信息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计算机、激光、 光导纤维、光电子、卫星通讯等; 2、新材料技术群体,包括非晶态、多晶薄膜、 碳纤维、结构陶瓷、记忆合金、分离膜、超导体 等; 3、新能源技术群体,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质能 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4、生物技术群体,包括微生物、酶、细胞、基因等; 5、海洋技术群体,包括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 水提铀,海水养殖; 6、空间技术群体,包括空间探测、空间工业,航 天运输,空间军事等。 (二)微电子技术在六大技术群体中居主导地位, 因为: 1、它最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和要求。 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复杂化、精确化、系统化、 高速化。 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自动化、科学管理。 2、它对其它技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 泛的影响和渗透性。 A、 据国外统计,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已超过 6000种 B、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全世界国民生 产总值中 65%都与微电子技术有关。 C、 据日本调查,平均每个日本家庭有微处理机100个,大量用在各种家用电器和其他消费品上。 3、它的开发投资小,见效快。 (三)、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产业结构的冲击 传统产业不断衰退,“知 识密集型产业”日益增长。 某些发达国家第二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产业) 超过了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二产业(工业)的总和。 2、引起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脑力劳动者的人数超过体力劳动者。 3、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 20世纪初,世界大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 20%左右依靠科技; 20世纪 70年代,上升到 60% 80% 4、使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革命 劳动方式革命:脑力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 生活方式的革命: A、 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 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 学习方式、娱乐方式、消费方式。 地球越来越小,“天堑变通途”,令人有“天涯咫尺” 之感。 5、引起管理、决策方式的变化 由粗放式向精确 的计量性方向发展。 6、引起文化教育、智力开发方式的变化 7、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A、 促进各国资本或资金的互相渗透,近年,跨国公司发展十分迅速 B、 促进国际分工在深度和广度上迅速发展 C、 促进世界贸易空前迅速地发展 8、影响和推动着思维方式的变革。 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趋势。 (四)科技革命是一柄双刃利剑,既有正面效应 ,也有负面效应 “全球问题”的产生 1、人口爆炸 2、粮食问题 3、能源问题 4、资源问题 5、环境问题 三、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一)科学技术的四种社会功能 1、 认识功能 是人们思想解放的先导 2、生产功能 是“第一”生产力 3、经济功能 对产业、产品、劳动力结构具有 决定性作用 4、政治功能 要求改变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 制度,其中,对社会革命具有决定性影响和深刻 意义的是生产功能。 (二)科学技术活动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 约 (三)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 1、科技革命是整个社会革命的起点 2、产业革命是从科技革命到社会革命的中介 3、社会革命是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并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四)反对“技术决定论” 1、技术决定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独立自主的,不依赖社会条件,是社会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 (美)贝尔 2、“技术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A、 片面夸大科技的作用,忽略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 B、 片面夸大生产力的作用。忽略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在区分经济时期中的作用。 C、 只看到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不理解二者是不同性质的革命。不理解社会革命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 ( 一 ) 科学和技术 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 。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3) 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广义: 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 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 1713一 1784)在他主编的 百科全书 条目中开始列入了“技术”条目。他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是较早给技术下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阐明技术概念的这句话提出 5个要点: 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 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共同协作”完成的; 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 指出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 -“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 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 ( 1)科学和技术密切相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 2)科学的职能在于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技术的职能则是利用世界、改造世界。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也有力学。 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 技术 理论基础 手段 是什么 为什么 做什么 怎么做 可 能 现 实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 知识形态 物质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二)科学技术的特征 太阳系 银河系 月球漫步 飞船上天 蒸汽机车 集成电路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一 )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统一的历史进程 ( 二 )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及生产结构的变革 ( 三 ) 科学技术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 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知识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知识资本 知识与信息 知本家 知识分子 科技人员 农业经济 先干后学 工业经济 边干边学 知识经济 学好再干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 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747飞机 列车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 远程教育 信息网络 人群 、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标志 以六大技术群体的崛起为标志 1、信息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计算机、激光、 光导纤维、光电子、卫星通讯等; 2、新材料技术群体,包括非晶态、多晶薄膜、 碳纤维、结构陶瓷、记忆合金、分离膜、超导体等; 3、新能源技术群体,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4、生物技术群体,包括微生物、酶、细胞、基因等; 5、海洋技术群体,包括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水提铀,海水养殖; 6、空间技术群体,包括空间探测、空间工业,航天运输,空间军事等。 (二)微电子技术在六大技术群体中 居主导地位, 因为: 1、它最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和要求。 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复杂化、精确化、系统化、 高速化。 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自动化、科学管理。 2、它对其它技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和渗透性。 A、据国外统计,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已超过 6000种 B、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 65%都与微电子技术有关。 C、据日本调查,平均每个日本家庭有微处理机 100个,大量用在各种家用电器和其他消费品上。 3、它的开发投资小,见效快。 (三)、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产业结构的冲击 传统产业不断衰退,“知 识密集型产业”日益增长。 某些发达国家第二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产业)超过了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二产业(工业)的总和。 2、引起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脑力劳动者的人数超过体力劳动者。 3、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 20世纪初,世界大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 20%左右依靠科技; 20世纪 70年代,上升到 60%80% 4、使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革命 劳动方式革命:脑力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 生活方式的革命: A、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 学习方式、娱乐方式、消费方式。 地球越来越小,“天堑变通途”,令人有“天涯咫尺” 之感。 5、引起管理、决策方式的变化 由粗放式向精确 的计量性方向发展。 6、引起文化教育、智力开发方式的变化 7、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