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N市救助站为例-人文社会科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N市救助站为例-人文社会科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N市救助站为例-人文社会科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N市救助站为例-人文社会科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N市救助站为例-人文社会科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南京林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 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 N 市救助站为例 学 院 : 人文 社会科学 学院 专 业 : 社会工作 学 号 : 070707104 姓 名 : 丁娟 指导老师 : 苏雷 职 称 : 助教 二一一年 五 月 二十五 日 2 对 城市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服务 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 N 市 救助站为例 摘要 流浪 行乞人员 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 弱势 群体,他们 被 社会保障制度 排除在 外, 存 在于救助站的救助范围之内,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经历了 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 变迁 ,这一制度的改革给千千万万 流浪乞讨人员 迎来了新的希望 。 经调查资料显示 ,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之后 ,救助站内就再无流浪人员被虐待的事情发生。有人曾预言,随着 新的救助管理制度的颁发,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到底问题出在何处?根据调查,流浪乞讨者的救助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工作人员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不再实行强制的“收容遣送”,但是他们的救助理念和工作目标还是停留在“收容遣送制度”的阶段。 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科学化、人性化的救助, 本文将以 N 市救助站为例, 对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工介入进行一次探索性的研究。此次社工介入是对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在个案介入过程当中,根据案主在不同阶段的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社会工作技术去帮助案 主实现自助。 根据个 案管理模式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中的实地应用,反思了当前救助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 对策建议, 为以后完善救助管理制度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 流浪乞讨 社会工作 救助服务 3 in is a is at of in of to of of in no no on to It of of in is in to of of no in of or in to of be on in an in is of In to in of to to in of to to of 目录 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2 以 N 市救助站为例 . 2 . 5 究目的: . 5 究意义: . 5 . 5 . 5 . 5 . 5 . 6 . 6 . 7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诞生 . 7 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发展 . 7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 . 8 . 9 . 9 动 ”甚少 . 10 救助方法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 10 . 10 .究范围 .例介绍 . 12 . 13 . 14 . 14 . 15 民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社会工作机构 . 15 . 15 靴搔痒”的阶段 . 16 . 17 民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救助机构 . 17 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 . 17 . 17 . 18 致谢 . 19 参考文献 . 20 附录: . 21 5 究目的: 探索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在社会救助中的实务操作;通过具体研究,反思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推进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究意义: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进行社工介入实务上的探索,可以拓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工作思路,有利于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科学化、人性化的救助,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者职业岗位在救助站的设立,有利于政策部门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政策,有利于更加合理 充分利用我国的救助资源。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对于拓展社会工作的应用领域、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应用的水平、促进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的本土化、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及政策参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采用个案访谈法、小组活动、实地观察法和文献等形式进行调查和资料搜集。资料搜集主要是图书馆的文献、网络资源以及救助站、民政部门等,搜集资料后期会进行整理。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流浪乞讨者的救助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工作人员对流浪乞 讨人员的救助不再实行强制的“收容遣送”,但是他们的救助理念和工作目标还是停留在“收容遣送制度”的阶段。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科学化、人性化的救助,本文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社工介入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围绕这一研究主题,笔者6 将以 N 市救助站为例,对站内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实务介入,探索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运行了 22 年的收容遣送制度以 “ 孙志刚事件 ” 的发生 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 )。新的救助管理办法本着 以 自愿和无偿为救助原则 , 对 城市当中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临时性的救助。 虽然新的救助管理 办法保护了流浪乞讨者的权益,但在救助理念和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研究表明,伴随着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很多人预言流浪人员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近几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 员的数量日渐增加,制度改革了,却没见效,问题出在哪呢?经过调查显示 ,问题并非出在救助管理制度上,而是出在了制度的执行者身上。 流浪行乞人员是一个有着各种问题的复杂群体, 而平时 跟流浪乞讨人员接触 最多的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 但是大 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 求助者的 需求与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形成明显的落差,求助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所以越来越多的流浪乞讨者宁愿 在街头乞讨,也不愿进救助站接受救助;另外,救助站中也出现了反复救助的现象 如何更科学化、人性 化地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 救助,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社工介入的工作方法引起了学界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更好的将社工介入方法应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服务当中,已是众望所归 , 同时 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开拓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目前,在社工介入这一领域, 学者们已经作了很多研究工作 。 山东大学的高鉴国教授和加拿大华人 黄智雄先生在对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济南市山大附中学和济南市历下区老年公寓等机构进行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后,提出 社 会工作本土化的前期阶段必须借助于行政力量推动的观点,认为社工应 在 征得机构 的 支持与理解的 前提下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理念和技巧去开展专业性的助人活动。 夏学蜜教授则提出了社会工作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纬度的性质的观点,认为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是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夏学蜜, 2000)。 面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任务,王思斌认为, 我 们应用 夏学蜜 J哲社版 ), 2000(1). 王思斌 浙江学刊, 2001 (2). 7 国际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来补充、改造我国的社会工作; 在 本 土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两种社会工作的亲和性,注重我国的体制和文化特征,实践中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王思斌,2001)。 张齐安以郑州市救助 站为例,提出了救助站社会工作者设岗的观点,认为应在救助站设立社工工作站,负责全站社会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社会工作者活动 ;同时,设立外联社会工作岗和机构内部社会工作岗位 (张齐安, 2007)。 童敏认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与西方明显不同,需要将日常的服务转化为专业的服务,督导者在督导过程中需要承担以下角色 :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 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 (童敏, 2006)。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围绕 社会工作本 土化等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和研究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但是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介入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经验积累上还比较薄弱,专业的助人理念和方法还没有 普及 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度 回顾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诞生 提及救助管理制度,不得不提 1982 年的 收容遣送办法。收容遣送作为一种对特殊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措施早已有之。 早期的 遣返制度 是针对 街头乞丐、流浪 人员、社会无业游民 以及其他社会团体 等人群 进行的遣送措施。 政府通过把这些人 组织起来 , 进行劳动改造, 将他们 转化为从业人员 并 予以安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的 经济 和 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 “ 移民 ” 的情况 也 发生 了很大的 变化 。 流浪行乞人员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因贫穷而流浪乞讨的人的比例大大减少, 而 外出逃避计划生育的人 越来越多 , 另外 以乞讨作为 谋生手段的 人 也 越来越多,这些都 使得流动人口问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收容遣送制度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正式 诞 生 了。 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发展 收容遣送制度是在充分吸 收 了 新中国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控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出 张齐安 以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为例 J2007(10). 童敏 32006(3) 8 台 的, 在 解决城市流浪乞讨 的 问题 上,党和政府是 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的 。 收容遣送制度是一 种 兼具救济安置和治安管理双重性质的制度 ,为了 实现 这一双重目的,收容遣送办法规定了 收容对象 为 “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的”、“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的”及“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这三类人。 随着收容遣送制度 的实施,遣送 对象不断扩大, 其工作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本质性 的变化 。 1991年,国务院将 “三无人员 ”纳入到收容遣送的范围,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三无”原则被 一些地方的执法人员简化为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三证”缺一不可。 更有甚者因为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 甚至 出现了下达收容指标任务 现象 ,强迫收容对象劳动 、收取各种费用,甚至还有收容机构之间 出现收容对象买卖等违法行为,这个时候 收容 遣送的初衷 已经 完全不复存在, 他们已经成为 少数利益相关者完全以充实 自己的小金库和 个人财富的工具,许多公民 的 政治 、 经济和人身权利受到 了 严重侵犯 。 至此,收容遣送 制度已经完全异化为限制流动人口 的 治安管理制度 ,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 一方面, 它 已经 蜕变 为单纯的治安管理制度,制度原本的救济初衷已经 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制度最终 成 为一项主要 限制 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制度, 这不仅仅侵害了一些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忽略了对许多弱势群体的关心 。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 2003年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 的死的文章,这就是 众所周知的 “孙志刚事件”。“孙志刚事件” 的发生使得收容遣送制度 存在 的种种问题浮出水面, 引发了我国城市救助管理体制的变革 。 2003年下半年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 ,新的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 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出台 , 这无疑是对实施达二十二 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反思和检讨的结果。 在中国运行了 22年的收容遣送制度以孙志刚事件的发生宣告终结, 我国城市救助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以自愿 的原则 无偿为 在城市流浪乞讨的人员提供临时性的救助,新的救助管办法保护了流浪乞讨者的权利和利益 。 有人曾 预言 : 随着 新的救助 管理办法的实施 , 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将迅速减少。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研究表明,新的救助制度实施后, 各大 城市 中 流浪乞讨街头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 , 这些流浪行乞的人员拒绝接受救助,他们宁愿待 在街头乞讨 ,也不愿进救助站接受救助; 另外,救助站也出现了 重复 救助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与 社会秩序 。 “三无人员”即 “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的人员 。 9 如何更科学化、人性化地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社工介入的工作方法引起了学界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但是,如何更好的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理念融入到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中, 成 为社会工作事务领域开拓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重点。 本文是以 助站为例,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工介入所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研究, 此次社工介入是 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这次探索过程中我采取了个案访谈 的模式展开 相关的 活动, 根据 案主 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社会工作方法和助人技术去 使 这群弱势群体 实现 “ 自助 ” ,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在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实地应用,反思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开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清楚地认识目前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 在的问题 救助管理办法 规定: 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明确由民政部门负责该项救助工作,负责机构为救助站 。 在 这一规定 的指导和要求下,我 国的救助管理工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对 收容遣送制度 的依赖,救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根据 图标 1我们可以发现,救助站的管理工作一般分为三个大的环节:入站工作、站内管理工作和离站工作,从整个救助流程来看, 每个接待细节 还是很到位的,不但有物质上的救助,还有心理辅导、文体活动等精神上的慰藉。但是通过对工作人员这三项工作的实地参与观察和了解, 真正将这些工作落实到位的工作人员很少 。 在日常管理服务中, 工作人员在救助服务 中普遍缺乏耐心与亲和力。通过跟站内求助者的沟通 ,很 多求助者都反映站内 工作人员很少 主动 跟 求助 者 聊天、谈心,只是就他们的吃住给予暂时性的帮助,而真正了解求助者的相关信息很大一部分都是从 平时沟通 的过程中获取的,这样求助者就很难得到一些深层次性的帮助,当然求助者的需求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满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还 是救助理念 专业化水平不高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相对于救助服务的要求来说是普遍较低的,尤其是受旧有制度“收容遣送办法”影响,收容遣送的思想在他们的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真正的助人理念还很难深入到10 他们平时的救助工作中,这就导致了求助者得不到真正的关心, 其所遇到的问题也不能根本的得到解决,这也是出现“反复救助”现象的原因之一 。 助者与学习娱乐设施“ 互动 ” 甚少 目前 助站的环境、服务 、教育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还算是比较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求助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关心,其需求也 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救助站不比收容所,在各方面都做的很到位, 助站对求助者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吃、住以及车票等物质上的提供,这里还提供心理辅导、医疗护理等精神层次上的服务,而许多流浪乞讨者都是由于心理上出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选择离家出走流浪在外这条路,这种现象尤其在 儿童身上较为多见。 但是笔者 发现在这样一个环境相对较好的 临时庇护站 站 内 气氛却不是那么活跃 ?图书馆虽然开放的,但是 很少有人光顾;娱乐设施 是开放的,且种类还很齐全,却 鲜 有人使用;有的也只是在看电视,我们看不到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看不到服务人员跟求助者一起进行一些活动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看不到工作人员跟儿童沟通聊天 整个站内互动显得很奢侈 ,大概这就是许多流浪人员宁愿在街头乞讨也不愿进救助站的原因之一吧。 救助方法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通过跟站内管理人员的沟通了解到 ,救助站对前来求助的人员只是简单的进行年龄层次上的分类,在各自需求上 并 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类,工作人员在救助工作中也只是 机械的按照救助程序实施救助工作,这样很容易忽视求助者各自的需求;另外, 在离站这一块,求助者的最后去向一般是 被遣送回户籍所在地 或者 是自行主动离开救助站, 这种过于僵硬的救助程序和管理办法导致了“反复救助”和“拒绝救助”的现象。 救助机构就是给求助者提供帮助的避风港,但是为什么被救者在自身还没有脱离困境的情况下却不想呆在就主张继续接受帮助呢?是工作人 员对他们实施暴力了吗?还是他们在这边接受帮助还比不上在外流浪?根据调查显示,自 03年孙志刚事件发生,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出台之后,救助站就 再没有 出现求助者被殴打虐待的现象。经过在救助站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被救者表示想离开救助真的原因是在救助站只是单纯的解决了吃住问11 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而这种消极的救助管理模式还带来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一是很多救助资源被白白地浪费;二是单纯的物质救济有时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救助中 工作人员有意无意的 伤害了案主的自尊心, 长时间在救助站 养成了案主的惰性及 对救助的依赖等。 综合来看, 流浪行乞人员的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并非出在 救助管理制度上,而是制度应如何执行,应该由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来有效执行。 假设现在让我们的社工来替换所有的工作人员, 结果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 首先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社工就占了绝对的优势。 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科学的助人活动。社工是以助人自助为终极目标的专业团队,当然社工不是神,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只要到了社工这边就迎刃而解,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是社工可以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还可以及时有效的预防各种社会问题,协助启发人们发 挥自己的潜能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为拥有专业助人知识和技能的社会 工作者跟传统的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相比,社工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 其次,社工具有专业的助人技能 。社会 工作者在实务介入中需要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说社工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为了胜任这些角色,在社会工作的学习中对于角色扮演都是有专门的 训练的,社工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技能,比如有耐心的倾听案主 叙述,做到充分的理解; 建立专业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 观察案主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 洞悉案主的内心世界;做 到以诚待人,获得案主的信任,帮助案主达到自助的目的;以轻松 的方式与案主讨论敏感问题;在冲突各方之间进行调停和谈判;联系不同服务机构,灵活的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 与传统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相比,社工能够更好的去执行救助管理制度 。下面是我在 助站介入的一个案例,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社工的专业可以更好的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索 955年建立的,承担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其中, 07年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09年设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依法12 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 个郊区县救助管理站及全市二十一个社区救助点的业务指导,承担其他五市特殊困难救助对象的跨省救助返乡工作。 来救助站求助的人分为两类:一是主动前来救助站求助的,其次是由公安局、福利机构、社会引导来求助的。根据年龄上的划分,我的访谈对象分为老年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但是由于 以我将这次的介入对象 锁定在儿童身上。下面是 图表 1 案例介绍 在开展介入之前 我先 将 一些 这次要介入 的 求助者组织起来,开展了一次“才艺大比拼”活动。在这次小 组活动中,大家都表现得十分踊跃,有表演唱歌的、也有讲笑话的。在活动中,我 穿插了让大家作自我介绍的游戏活动 , 通过这一活动,我了解了一些 我要介入对象的 信息。 小组活动结束后,我 主动跟 并告诉他我来的目的是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并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他 , 由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 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 一次访谈我们没有聊 太多的私人问题,而是询问了一些案主生活方面的情况, 并表现出对他 的关心, 这使得我们的谈话氛围没那么紧张,渐渐 地13 戒心 ,结束这次谈话,我又跟 接下来,我和 次会谈都会持续近 1个小时,原来 是因为觉得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喜欢他,其他的人肯定也不会愿意和他谈心甚至还要帮助他。下面就是来自 市,今年 13岁,他长的比较可 爱,头显得有点大。嘴巴甜,很会讨好人,花言巧语,从其言行来看 貌似还 是个老江湖,自称这是他第三次离家出走,这次 离家有三个月了。在救助站是最小的一个,喜欢模仿“江湖老大” ,但却是救助站的小弟。 在谈到往日的生活 时, 委屈。他说自己的母亲是以卖小吃为生,父亲是卡车司机,可能与他们聚少离多。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据他说弟弟发育不正常, 每个月都需要五六百的医药费, 所以在家中比较受父母疼爱。在家里, 弟弟的关系,所以提及自己的弟弟时他的情绪很激动,眼神充满 了嫉妒 。谈到自己的母亲时, 先他对母亲偏袒弟弟很气愤,其次他又很爱自己的母亲,在我问到他有什么愿望时,他说想学武功,因为他的母亲曾被小偷偷了 300元,他说如果他会武功的话就可以帮母亲出气了。 奈之下只好离家出走。 望父母能够像疼爱弟弟一样疼爱他,而令他失望的是,他离家出走父母并没有找过他,因为他两次出走都是自己回家的,父母认为他反正会回来,所以对他也就有点不闻不问了,这给 。他说这次他决定不回家了,他要让父母来找他,他想看到父母紧张自己的样子。 由于自己年龄小,根本找不到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所以 了就行乞,困了就找个地下通道睡觉,在偶然的一次机会听“同伴”说可以到救助站寻求帮助,他这才来到救助站寻求帮助。 在以上几次会谈中,我充分运用了 访谈 技术中的支持、探讨与描述、宣泄。应用支持技术的主要方法是 :通过专注的聆听、温情 的语调、友善的笑容等技术向案主表明我理解、同情、信任和乐意帮助他 的态度。应用探讨与描述技术的方法是 :用点 头、微笑、沉默、严肃、不了解的神情或语气来表达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技术的应用就是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其负面情绪,如愤怒和 嫉妒 、悲伤。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与案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 14 析 第一次会谈反思 :果以一种直接介入的“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带给他的只能是一种更大的压力;但是,间接的小组活动却为我和 第二次会谈反思: 上述的 相对来说,救助的困难 还是不大的 ,救助的重点是修复 鼓励 个案工作者在实务介入中除了要考虑案主 本身的问题 之外,更应该考虑案主 整个家庭成员 的一些障碍因素。在 个过程中, 他的父母没有寻找过他,这给 精神上得不到任何支持的 庭渐渐失去了信心,他 感觉没有人在乎他 。 对父母的感情从气愤上升到失望 。 因此, 绪问 题是他 首先需要克服的障碍;其次, 我要让 弟更好的相处,让他断绝离家出走这种念头 ; 最后 我们要先跟 与其父母进行沟通 。 接下来的一次会谈中,我跟 面对的问题,并一同商量解决的方案。经过不断地交流,我和 首先,帮助 伤 等负面情绪, 建立对父母、对弟弟的理解 ; 其次, 我告诉他当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首先想到的就是离家出走,这是一种逃避的方式,而逃避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 只有真正面对问题才能把问题解决,使其断绝离家出走的念头 ; 最后,我告诉他一些怎样跟父母 沟通 相处的技巧,并告诉他我的联系方式,告诉他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我, 并送了他几本有关父母与子女相处之道的书 。 说他跟爸爸说了我们的相遇以及我我们的谈话内容,爸爸在听了他的经历之后对他承诺以后再不打他了,他说当他听到爸爸这样说的时候他开心极了,他说自己怎么也没想到爸爸会说这样的话, 很开心、很 高兴的激动; 更让人高兴的是,现在 有了以前的嫉妒,有的只是对弟弟疼爱。他说看到弟弟被病魔折磨的痛苦时他才知道自己以前是多么傻 。 听到 也很高兴,虽然只是一个 13岁的孩 子,但是他已经懂得了很多小朋友还没有领悟的道理。 15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服务 中的社工介入涉及到了中国方方面面的问题,上至国家的 政策和制度问题 , 下至普通百姓的 生活保障等问题 ; 同时,还有社会工作介入中的一些专业问题。现将这些困难与问题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 民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社会工作机构 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余 年的历史,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值得一提的是上 海社会工作“专业化”与“平民 化 ” 的发展。在国内,目前只有浦东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是针对流浪乞讨 者实施救助的专业机构,它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机构,是上海首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管理的非政府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将社工的 助人 理念融入日常救助工作中,真正做到“从心做起”,这种因人制宜的服务方法, 使救助机构兼具“平民化”和“专业化”。 我国的流浪行乞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但是这样的机构却屈指可数,虽然现在也有很多福利社、慈善机构,但是他们大多都只是做到了“平民化”而忽视了“专业化”,另一方面由政府出资的救助机构即救助站,又处于一种“半专业化”与“半行政化”的状态,所以,想要对流浪乞讨人员进 行专业的介入、开展任何活动都必须取得相关行政部门的同意才能执行, 而这些政府机构碍于舆论、媒体等的压力,往往会婉言拒绝社工介入。 例如本文中所提到的 救助站待了很长时间,但是救助站却没有根据 是给予了“平民化”的救助。试想如果 许 综上所述,要想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我们急需大量的“平民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社会工作机构。 社工想要介入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要同时得到机构 工作人 员和求助者的同意。而在实际工作者,我们很难得到二者的同意。 首先是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机构对社工这块根本不了解,当我们询问是否可以做一些活动或者介入时,总是被冠以“吃饱了没事找事”的帽子 ,而这次到 助站进行社工介入也遇到了很多的阻碍 ; 16 其次就是求助者对社会工作、社工这些字眼完全不了解。虽然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社工还没有达到大众化的程度。学这个专业的同学都知道,同学问你是学什么的,你脱口而出的社会工作总是被问一句“社会工作是干什么的”、“社会工作什么意思啊”,受过 这么多年教育的大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