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讨价还价博弈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讨价还价博弈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讨价还价博弈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讨价还价博弈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讨价还价博弈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 讨价还价博弈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北京大学: 目 录 摘要 1 1. 引言 1 2. 讨价还价实验设计 2 3. 实验数据分析 4 组破裂次数的统计分析 . 5 10, 50)一局谈判结果的机理分析 . 5 验结论 . 8 4. 模型 1:经济理论对讨价还价双方行为的影响 8 题的明确 . 8 型假设 . 9 理 1 及其证明 . 9 5. 模型 2:理论家与谈判者的交互 影响模型 11 ( 10, 50)一局为例引入交互影响概念 . 11 型 2 的建立 . 13 理 2 及其证明 . 14 型 2 的求解 . 15 型 2 的另一种解释 . 16 6.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1 摘 要 问题 1: 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预测是否会反作用与人,从而使人的行为表现得正如理论所预测的那样? 问题 2: 当人们同时掌握了不同观点的经济学理论后,行为是更加明智了,还是反而混乱了? 本文 将上述问题具体化到“讨价还价”博弈上 , 进行实验研究: 在四组被试(每组 50 人)进行 有限时间轮流出价博弈 之前, 按下表进行理论普及: 分剩余价值理论 在这一具体情境下 ,问题 1、 2 得到解答 。 此外,本文建立 两个数学模型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 关键词 讨价还价 实验经济学 博弈 论 1 引言 有 观点认为 :“经济学的理论,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活动,从而果真使人们的活动如理论所预测。” 果真如此 ?下面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找到答案。并进一步研究:“当人们同时掌握了不同观点的经济学理论后,行为是更加明智了,还是反而混乱了?” 为了能给出明确的回答,将上述问题具体化到 讨价还价博弈 这一情境中。 首先简单介绍 这 一 博弈的历史并定义本文所研究的讨价还价: 一百多年前, 出讨价还价问题,并 将其视为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 1。这之后很多人进行了饶有成效的研究。 972)研究 有限次 轮流出价博弈 2。 由于出价次数 是一个确定的 有限 数 ,故可知谁是最后出价一方。从而可以从最后一局向前 反推 得此博弈的精炼 衡。 982)则研究了 无限次轮流出价博弈 3,他假设谈判双方在充分多次 讨价 还价后达到均衡,从而某一方在充分靠后的相间两次出价相等,以此便可算出 衡解。 实验方面,自从纳什在 1950 年提出纯讨价还价问题并给出预测, 人们进行了一些列实验来验证他的理论。其中 包括七十年代的无控博弈实验和八十年代的序贯博弈实验。然而,利用讨价还价实验来探讨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本文尚属首次。 2 本文采用 有限时间轮流出价博弈 : 在一局 40 秒的时间中, A、 B 两人谈判分 100 元钱。 A 先给出分 100 元的方式, B 同意则谈判成功。不同意则 B 给出新的分钱方式。再由 A 来决定是否同意,不同意则 A 给出新的分钱方式进行下去。若到 40 秒 时 未达成一致,则 两人得到 “ 破裂收益”。例如, 若 破裂时 A 得 10 元 、 B 得 30 元 ,则破裂收益为 (10,30),这个破裂收益是在博弈开始前就告知双方的 。 下文 所说的每 一 局 讨价还价,都指上述过程。但破裂收益在各局中有所不同。 2 讨价还价实验 设计 将 200 名被试者 随机分为 4 组, 每组 50 人随机配成 25 对 。让每 对 进行 12局 上面定义 的 有限时间轮流出价博弈 。 每一 对 的两方被指定为 A、 B。他们得到一张 支付表 : 局数 破裂收益 谈判结果 局数 破裂收益 谈判结果 1 (0,0) 7 (20,40) 2 (10,50) 8 (10,70) 3 (20,20) 9 (40,40) 4 (10,30) 10 (10,90) 5 (20,80) 11 (20,60) 6 (30,30) 12 (10,10) 表 1. 有限时间轮流出价博弈支付表(共 12 局) 奇数局 A 先出价,偶数局 B 先出价。 若 在 40 秒内 达成一致,则将谈判结果填入表中。 例如第 4 局有人会写 (40,60)。这表示他们同意 A 得 40 元, B 得 60元。 若 到第 40 秒时 未达成协议 , 则填入 “ ” ,称这种情况为 谈判破裂 。 我们在这 4 组开始博弈前,进行不同的理论普及: 第 1 组 第 2 组 第 3 组 第 4 组 无理论 (直接开始博弈) 均分理论 股权理论 两种 理论 ( 普及 均分理论以及股权理论) 表 2. 理论普及模式 下面 以 无理、均 分、股权、双理 称呼这四组。 3 上表提到的 均分理论、 股权理论 含义 如下 : 均分理论 : 这种理论预测: A、 B 将平分“剩余价值”。例如 支付 表 中的 第 4 局,破裂后, A、 B 所得为 (10,30)。剩余价值为 100 (10+30)=60, A、 0 元,各得 30 元。故 A 得 10+30=40 元, B 得 30+30=60 元。A、 B 将按 (40,60)分钱。 注:这里的均分理论是 这一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实验时并没有向大家 提及 名字 。 股权理论 : 这种理论预测: A、 B 将 按 破裂收益所确定的股权 来分“剩余价值”。仍以 支付 表 中的 第 4 局为例: 破裂后, A、 B 所得为 (10,30)。 A 的股权为 10 / (10+30)=1/4, B 的股权为 30 / (10+30)=3/4。 从而 A 分得 剩余价值 60 元的 1/415 元,故 A 得 10+15=25 元。类似地 0+3/4(60)=75 元。 A、 B 将按 (25,75)分钱。 注:这是 我们 提出的一种分配方式。在实验中,两种理论的出处都未向大家讲明。这是怕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暗示。 由于均分理论所预测的分 配 方式易于计算,而股权理论所预测的分 配 方式难于计算。 我们提前为各组被试 者 计算好 参考价 (即相应理论对每一局分配方案给出的预测) 附在他们得到的支付表中。这样可以消除计算难度带来的影响 。例如,第 1 组(无理)得到的支付表就是 表 1。而第 2 组(均分)得到如下支付表: 局数 破裂收益 均分 参考 谈判结果 局数 破裂收益 均分 参考 谈判结果 1 (0,0) (50,50) 7 (20,40) (40,60) 2 (10,50) (30,70) 8 (10,70) (20,80) 3 (20,20) (50,50) 9 (40,40) (50,50) 4 (10,30) (40,60) 10 (10,90) (10,90) 5 (20,80) (20,80) 11 (20,60) (30,70) 6 (30,30) (50,50) 12 (10,10) (50,50) 表 3. 第 2 组( 均分 )的支付表 4 第 4 组(双理)得到如下支付表: 局 破裂收益 均分参考 股权参考 谈判结果 局 破裂收益 均分参考 股权参考 谈判结果 1 (0,0) (50,50) (50,50) 7 (20,40) (40,60) (33,67) 2 (10,50) (30,70) (17,83) 8 (10,70) (20,80) (13,87) 3 (20,20) (50,50) (50,50) 9 (40,40) (50,50) (50,50) 4 (10,30) (40,60) (25,75) 10 (10,90) (10,90) (10,90) 5 (20,80) (20,80) (20,80) 11 (20,60) (30,70) (25,75) 6 (30,30) (50,50) (50,50) 12 (10,10) (50,50) (50,50) 表 4. 第 4 组( 双理 )的支付表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被试的一些信息 (性别,年龄,是否认识对方,专业等) ,以及他 们 对自己和 谈判对手 在这次实验中强硬程度的评价 ( 7 点量表) 。这 4 组得到的 问卷如附录 1、 2、 3、 4 所示。 可以预见: 均分 组、 股权 组的 破裂次数 要比 无理 组 少 。 做出这一猜测的理由是 理论 可以规范 人的行动,使大家步调一致,减少了因冲突导致的谈判破裂。 甚至可以预见: 均分 组 与 股权 组 达成的协议将分别靠近各自理论的预测 。 但是, 双理 组将表现如何呢?一种可能 是:破裂数会更多 , 做出这一猜测的理由是: 同时知道两种理论反而扰 乱了参与者的判断。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股权小的人希望按照 均分 理论 进行分钱 , 股权大的人希望按照 股权 理论 进行分钱,由于有了理论支持,他们更加坚定,从而难以 达成一致,破裂增加。 但还有一种可能: 讨价还价双方 会在两种理论给出的预测值之间取 中。分别妥协一点, 破裂数反而 减少 。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请看下面的数据分析。 3 实验数据分析 本次实验的对象主要是来自北京大学 数学、光华、心理、生物专业 的 低年级本科生。详细 实验过程见附录 5。 在剔除了 5 对 “ 串谋骗奖品 ” 和 4 对 “ 总 是 破裂 ” 的样本后,我们得到 91 对 被试者博弈的结果 ,对 应于 182 人 。 详细 数据见附录 6。(上述两种 被剔除情况 的成因和剔除理由 在 附录 5 中讨论) 5 组破裂次数的统计分析 各组破裂情况 如下表 组 统计项目 无理 均 分 股权 双理 备注 对 的数目 25 22 21 23 谈判双方算一对 (已剔除无效的对) 破裂 局 数 36 23 21 10 每组 25 对,每对博弈 12 局,共 300局, 破裂局数是指其中破裂了的局的数目 平均每对破裂局数 裂局数 /对 的数目 发生过破裂的对的 数 目 17 10 10 8 一对谈判者只要发生过一次破裂 ,就被计入 发生过破裂的对 所占比例 生过破裂的对的 数 目 /对 的数目 表 5. 破裂 次 数分析 将 “ 平均每对破裂局数 ”和“ 发生过破裂的对所占比例 ”分别 绘于下图 左右 : 分 股权 分 股权 双理发生过破裂的对所占比例图 1. 各组破裂情况 可以看出,均分、股权两组破裂次数 少于无理组。而双理组较之其他 3 组,是破裂次数最少的! 经检验,认为各组中 平均 每对 破裂局 数 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方差齐性。 作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 ,发现 方差分析的统计检 验为有统计学意义。用 法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无理组与双理组之间破裂局 数有显著差异( p=其他各组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所以可以得出: 两种理论显著地减少了 谈判破裂 次数 。然而 这其中的 机制 是怎样的呢?下面 深入到数据内部进行分析: 10, 50)一局谈判结果的 机理分析 呈现在被试者面前的支付表, 是 经过设计, 又 打乱了顺序的。原设计为: A 先出价的 20 系列 : (20,20) (20,40) (20,60) (20,80) 6 B 先出价的 10 系列 : (10,10) (10,30) (10,50) (10,70) (10,90) 相同破裂收益系列 : (0,0) (10,10) (20,20) (30,30) (40,40) 共 14 局,有两局重复,故最终呈现 12 局。 我们以 (10,50)这局为例进行考察。下图为 无理、均分、股权、双理 四组在这局的协议直方图。横轴是达成协议中 A 的收益 x( y=100 x 即为 B 的收益,这里未列出) ,显然 10 x,因为若 x 证明: 设此 局博弈的破裂收益为 (a0, 满足: 0 b0,a0+100。 在没有理论影响时,由假设 4 知 A、 B 的谈判底线为 a0,而由假设 2 知 A 的谈判预期为 (100由假设 3 知 B 的谈判预期为 (00从而可以求得 预期差 : 10 c0=c(A,B)= (100 = 100掉绝对值符号的原因是已要求 a0+100。 在有 n (n 1)种理论影响时,设这 n 种理论为 , 们分别给出对 A、 B 分配剩余价值 100第 i 种理论预测 A 将分到剩余价值的比例为 0 由于 1 , 2 ,.,n不全为 0,故不妨设 1 0。令 (1)式中 i=1,将 1 乘上去,得: 11 1 a0 由 p( pn=p(及假设 1: p(c)关于 c 严格单调递减, 知 p0理得证。 5 模型 2:理论家与谈判者的交互影响模型 ( 10, 50)一局为例引入交互影响概念 下面,将模型 1 得出的结果反复应用,从而建立关于“经济理论描述人 人被经济理论影响,行为发生变化 新的经济理论被建立,用来描述行为发生了变化的人 新理论被普及,再度影响人 人的行为再次发生变化 .”这一动态过程的模型。并证明定理:关于讨价还价的两种理论 均分、股权 与谈判者相互作用足够长时间后,谈判者的选择将被锁定在一个点上。 12 现在回到实验分析中( 10, 50)的那局博弈。均分理论给出的预测为( 30,70),股权理论给出的预测为( 17, 83)。 A 认为 B 会相信对 B 有利的理论 股权理论,所以若谈判成功, A 至少能得到股权理论预测的 17 元。另一方面,B 认为 A 会相信对 A 有利的理论 均分理论,所以若谈判成功, B 至少能得到均分理论预测的 70 元。所以,现在产生了一局新的博弈 破例收益为( 17,70)的 有限时间轮流出价博弈 。但是,我们无法预测在新的博弈中 A, B 一定会达到怎样的均衡。 因为剩余价值 10030,仍有谈判的余地。 这时我们假设,均分理论家和股权理论家知道 了 “人们知道他们的理论”,所以他们知道谈判者会因为知道两种理论而面临一个新的博弈:破裂收益为( 17,70)的 有限时间轮流出价博弈 。这时他们为了预测人们的行动,同时 又 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会给出这样的理论: 2 阶均分理论 : 首先用均分、股权两种理论算出新的破裂收益( 17, 70),再对( 17, 70)应用均分理论,得到 2 阶均分理论的预测( 2 阶股权理论 : 首先用均分、股权两种理论算出新的破裂收益( 17, 70),再对( 17, 70)应用股权理论,得到 2 阶股权理论的预测( 19, 81) 但过了一段时间,两个 2 阶理论得到普及,人们利用这两个理论得到了新的破裂收益( 19, 但是仍然无法得到一个确定的分钱方法。于是 两类 理论家 分别 用 3 阶均分理论, 3 阶股权理论来进行预测。而这预测又催生了下一个破裂收益( 将每次的新破裂收益画在下图 : 图 3. (10,50)局中:理论家与谈判者交互影响模型的数值趋势 13 横轴表示谈判者与理论家的第 n 次交互作用。较低的线与直线 y=0 的距离是A 在第 n 次的破裂收益 。较高的线与直线 y=100 的距离表示 B 在第 n 次的破裂收益。 可以看出, A 的破裂收益 n 增大而单调递增, B 的破裂收益 n 增大也单调递增(图中是单调递减的是因为画图时取了 100- 并且当 n 充分大时有 an+00,即随着理论家与谈判者的交互作用,最终的破裂收益将使谈判没有进行的余地,谈判者必须按照最终的破裂收益进行分钱。这也就找到了经济理论与谈判者交互作用的均衡解,在 (10,50)这一局中, A,B 的最终选择将被锁定在大约 (20,80)处。 在一般情况下,上述分析仍然是成立的: 型 2 的建立 不妨设博弈的原始破裂收益 (,0a,0b)满足: 0,0a0b100, ,0a+0b100 (8) 1 阶均分理论预测 A,B 的分钱方式为: *1a = ,0a +21(100 *1b =0b+21(1001 阶股权理论预测 A,B 的分钱方式为: *1a = ,0a +000ba a(100 -,0, *1b =0b+000ba b(100- ,0可以 通过,0a0 有利(即股权预测 B 的收益比均分预测的高),从而 A 认为 B 会以股权理论为谈判根据。从而 A 最少也能拿到股权理论所预测的 A 的收益。类似地, B 最少能拿到均分理论所预测的收益。 设新的破裂收益为 (1a ,1b ),则有: 1a = *1a = 0a +000ba a(100, 1b =*1b =0b+21(100整理得: 14 1a =000100ba a, 1b =50+2 00 其中 1a 是由 (,0a,0b)通过股权理论得到的, 1b 是由 (,0a,0b)通过均分理论得到的。 可以证明: 0 1a 1b 100, 1a + 1b 100 (9) 0a 1a , 0b 1b (10) (9)式 与 (8)式的相似性保证了可以用“ 从 (,0a,0b)计算 (1a ,1b )” 的方法,从 ( 1a ,1b )算出 ( 2a ,2b ): 2a =111100ba a, 2b =50+2 11 且对 2a ,2b 仍有类似 (8)(9)的不等式。从而我们可以递推地得到经济理论与谈判者交互作用 n+1 次后的新破裂收益 ba 1001, 2501 且可以知道 0100, 100 (11) 1 nn 2) 至此,我们得到 理论家与谈判者的交互影响模型 (简称 交互影响模型 ): 对于一局 有限时间轮流出价博弈 ,设破裂收益为 (,0a,0b)。满足:00a0b100, 0a+0b100。第 n+1 次理论家与谈判者交互后的新破裂收益为 ba 10012501 , n=0, 1,2. (13) 理 2 及其证明 定理 2 均分,股权理论家与谈判双方交互足够长时间后,谈判者的选择将被锁定在一个点上。 15 证明: 由 (12)式知 和 别单调递增,由 (11)知两序列有界。从而两序列极限存在。命 a = a, b = b称( a,b)为交互影响模型的解。 由于极限存在,令 (13)式中 n 趋于无穷 ,解得:a+b=100。这表明交互影响模型的解给出了 100 元的一种分法,且可以看出这分法只依赖于0a,0b。即 (a,b)=f(0a,0b),故 (a,b)为足够多次交互作用后, A、 B 的选择。这表明谈判双方的选择最终就会锁定在 (a,b)上。证毕。 型 2 的求解 然而上述 a, b 并不容易从理论上 得到关于0a,0联想到 术平均、几何平均序列”问题,本模型解的显式表达也许能类似求出。 另一方面,数值解是容易求出的。下图给出 a=f(0a,0b)的图像 的等高线图 。而 b 可由 a+b=100 确 定。 图 4. a=f(0a,0b)的等高线图 对于等高线 C 上一点 (0a,0b),由交互作用模型算出的 (na,沿 C 运动到三角形区域的边 界 x+y=100 上一点 (a,b)。这点正是 (0a,0b)博弈的交互作用模型解。 16 型 2 的另一种理解 重新审视交互作用模型,我们可以把均分理论家和股权理论家看作谈判双方心中的一种观念。从而模型的解 (a,b)就不再是理论家与谈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是谈判双方反复应用这两种理论来进行分配的结果。所以交互作用模型也可看作一种对谈判结果的预测。 6 结论 通过实验的办法, 证实: 1 在讨价还价的框架中 , 均分组 、 股权组 谈判破 裂次数比 无理组 明显减少,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的均衡点 向相应理论的预测值靠拢。 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显著。 2 双理组 双方达成协议的均衡点 被两种理论的预测值夹在中间。破裂次数在四组之中最少。 两种经济理论不仅没有扰乱人们的行为,反而促成更多的成功谈判。 通过建立模型的办法,从理论上证明: 1 在 有限时间轮流出价博弈 中,没有理论影响时双方破裂的概率为 有n (1 n) 种理论影响时 破裂的概率为 则 2 均分、股权理论与谈判双方交互作用足够长时间后,谈判双方的选择将被锁定在一个点上。 上述 结论给出了“经济理论对人行为影响”问题的部分解答。其一般性未经论证无法外推。也即未必在所有 经济 领域,更多观点不同的经济理论将导致 人们更明智的选择。 但是,得出上述结论的分析方法,也许能为处理一般 “经济理论与人行为关系” 的 问题给出参考。 最后,我 们 想再利用本文分析思想得出一个不太严格的观点:经济学家假设人是理性的, 而此时人们的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但 同学甲学习了经济学后,认为大家确实都是理性的。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同学甲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处理各种经济事务。随着经济理论的普及,人们表现得 都像同学甲一样, 更加理性。从而经济学家的假设最终成立。 在处理个人遇到的经济问题时,理性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这应该是经济学家对人类 众多贡献中不可忽视的一个 。 17 参考文献 1 1932, on to J, 10. 2 A., 1982, in a J, 50:973 L, M, 972. 4 N L 2009, J, 8 附录 博弈心理学实验:讨价还价 第 _1_组 A B 院系、年级: 院系、年级: 性别: 性别: 年龄: 年龄: 是否与对方相识? 是否与对方相识? 说明: 1. ( 20, 60)表示 A 得 20 元, B 得 60 元。 2. 谈判结果的填写方式:破裂则画 , 谈妥则按 (A,B) 模式填入谈判结果。 3. 谈妥时,每人获得收益不能比破裂时少。且两人总和不能超过 100 元,否则不予评奖。 4. A、 B 组总分前三名将分别获得奖品。每人总分为 12 局收益之和,计算有误者不予评奖。 局数 破裂收益 谈判结果 局数 破裂收益 谈判结果 1 (0,0) 7 (20,40) 2 (10,50) 8 (10,70) 3 (20,20) 9 (40,40) 4 (10,30) 10 (10,90) 5 (20,80) 11 (20,60) 6 (30,30) 12 (10,10) A B 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强硬吗? 用 1 表示非常 不 强硬, 7 表示非常强硬 请在符合情况的数字上画 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强硬吗? 用 1 表示非常 不 强硬, 7 表示非常强硬 请在符合情况的数字上画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对方强硬吗? 对方强硬吗?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A 的总分: _ B 的总分: _ 计算总分时 A 的草稿区 计算总分时 B 的草稿区 19 附录 2. 均分组每对谈判者得到下表一张 博弈心理学实验:讨价还价 第 _2_组 A B 院系、年级: 院系、年级: 性别: 性别: 年龄: 年龄: 是否与对方相识? 是否与对方相识? 理论介绍: 有一种理论 预测: A、 B 将平分“剩余价值”。例如下表第 4 局,破裂后, A、 B 所得为(10,30)。剩余价值为 100 (10+30)=60, A、 B 平分这 60 元,各得 30 元。故 A 得 10+30=40元, B 得 30+30=60 元。 A、 B 将按 (40,60)分钱。 下表的“均分参考”即是这种理论给出的预测值。 说明: 1. ( 20, 60)表示 A 得 20 元, B 得 60 元。 2. 谈判结果的填写方式:破裂则画 , 谈妥则按 (A,B) 模式填入谈判结果。 3. 谈妥时,每人获得收益不能比破裂时少。且两人总和不能超过 100 元,否则不予评奖。 4. A、 B 组总分前三名将分别获得奖品。每人总分为 12 局收益之和,计算有误者不予评奖。 局数 破裂收益 均分参考 谈判结果 局数 破裂收益 均分参考 谈判结果 1 (0,0) (50,50) 7 (20,40) (40,60) 2 (10,50) (30,70) 8 (10,70) (20,80) 3 (20,20) (50,50) 9 (40,40) (50,50) 4 (10,30) (40,60) 10 (10,90) (10,90) 5 (20,80) (20,80) 11 (20,60) (30,70) 6 (30,30) (50,50) 12 (10,10) (50,50) A B 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强硬吗? 用 1 表示非常 不 强硬, 7 表示非常强硬 请在符合情况的数字上画 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强硬吗? 用 1 表示非常 不 强硬, 7 表示非常强硬 请在符合情况的数字上画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对方强硬吗? 对方强硬吗?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A 的总分: _ B 的总分: _ 20 附录 3. 股权组每对谈判者得到下表一张 博弈心理学实验:讨价还价 第 _3_组 A B 院系、年级: 院系、年级: 性别: 性别: 年龄: 年龄: 是否与对方相识? 是否与对方相识? 理论介绍: 有一种理论预测: A、 B 将平分“剩余价值”。例如下表第 4 局,破裂后, A、 B 所得为(10,30)。剩余价值为 100 (10+30)=60, A、 B 平分这 60 元,各得 30 元。故 A 得 10+30=40元, B 得 30+30=60 元。 A、 B 将按 (40,60)分钱。 下表的“均分参考”即是这种理论给出的预测值。 说明: 1. ( 20, 60)表示 A 得 20 元, B 得 60 元。 2. 谈判结果的填写方式:破裂则画 , 谈妥则按 (A,B) 模式填入谈判结果。 3. 谈妥时,每人获得收益不能比破裂时少。且两人总和不能超过 100 元,否则不予评奖。 4. A、 B 组总分前 三名将分别获得奖品。每人总分为 12 局收益之和,计算有误者不予评奖。 局数 破裂收益 股权参考 谈判结果 局数 破裂收益 股权参考 谈判结果 1 (0,0) (50,50) 7 (20,40) (33,67) 2 (10,50) (17,83) 8 (10,70) (13,87) 3 (20,20) (50,50) 9 (40,40) (50,50) 4 (10,30) (25,75) 10 (10,90) (10,90) 5 (20,80) (20,80) 11 (20,60) (25,75) 6 (30,30) (50,50) 12 (10,10) (50,50) A B 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强硬吗? 用 1 表示非常 不 强硬, 7 表示非常强硬 请在符合情况的数字上画 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强硬吗? 用 1 表示非常 不 强硬, 7 表示非常强硬 请在符合情况的数字上画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对方强硬吗? 对方强硬吗?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A 的总分: _ B 的总分: _ 21 附录 4. 双理组每对谈判者得到下表一张 博弈心理学实验:讨价还价 第 _4_组 A B 院系 年级 院系 年级 性别 年龄 性别 年龄 是否与对方相识? 是否与对方相识? 1. 均分理论 这种理论预测: A、 B 将平分“剩余价值”。例如下表第 4 局,破裂后, A、B 所得为 (10,30)。剩余价值为 100 (10+30)=60, A、 B 平分这 60 元,各得 30 元。故 A 得10+30=40 元, B 得 30+30=60 元。 A、 B 将按 (40,60)分钱。下表的“均分参考”即是这种理论给出的预测值。 2. 股权理论 这种理论预测: A、 B 将按股权大小来分“剩余价值”。仍以下表第 4 局为例:破裂后, A、 B 所得为 (10,30)。剩余价值为 100 (10+30)=60, A 的股权为 10(10+30)=1/4,从而 A 分得 60 元的 1/4 15 元,故 A 得 10+15=25 元。类似地 B 得 30+3/4(60)=75 元。 A、B 将按 (25,75)分钱。下表的“股权参考”即是这种理论给出的预测值。 由于破裂时 A 的所得 小于等于 B 的所得,所以均分理论对 A 有利,股权理论对 B 有利。 说明: 1. ( 20, 60)表示 A 得 20 元, B 得 60 元。 2. 谈判结果的填写方式:破裂则画 , 谈妥则按 (A,B) 模式填入谈判结果。 3. 谈妥时,每人获得收益不能比破裂时少。且两人总和不能超过 100 元,否则不予评奖。 4. A、 B 组总分前三名将分别获得奖品。每人总分为 12 局收益之和,计算有误者不予评奖。 局 破裂收益 均分参考 股权参考 谈判 结果 局 破裂收益 均分参考 股权参考 谈判结果 1 (0,0) (50,50) (50,50) 7 (20,40) (40,60) (33,67) 2 (10,50) (30,70) (17,83) 8 (10,70) (20,80) (13,87) 3 (20,20) (50,50) (50,50) 9 (40,40) (50,50) (50,50) 4 (10,30) (40,60) (25,75) 10 (10,90) (10,90) (10,90) 5 (20,80) (20,80) (20,80) 11 (20,60) (30,70) (25,75) 6 (30,30) (50,50) (50,50) 12 (10,10) (50,50) (50,50) A B 自己强硬吗? 1 2 3 4 5 6 7 自己强硬吗? 1 2 3 4 5 6 7 对方强硬吗? 1 2 3 4 5 6 7 对方强硬吗? 1 2 3 4 5 6 7 A 的总分: _ B 的总 分: _ 22 附录 5. 实验的具体过程 1 激励机制 首先,由于资金有限,我们不能真给被试者 100元人民币。但又要激发大家在谈判中多得钱的欲望。故采取给谈判较成功的个人发奖品的办法。 为此,我们共花 150元买了 20盆仙人球, 50元买了 30多支雪糕作为奖品。发奖办法如下:将每位扮演 A 的同学在 12 局中所获总钱数累加,对所有 A 同学排名,前 20名有奖品, 这样,激励机制其实发生了变化,这与真分 100元是本质不同的。所以如果进一步研究,这里一定要重新采用真分 100 元的办法再做一遍实验。 2 串谋现象 由于激励机制的缺陷,有的谈判双方决定一人总拿破裂价,另一人拿全部剩余价值,这样后者便一定能拿到奖品。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剔除了这种情况 共 5对。 3 总是破裂现象 也许是没听懂规则,也许是有抵触情绪,有 4对的破裂次数超过一半,我们将其剔除。 4 实验对象 由于一下子找 200多人很难,我们在北京大学分 5次完成实验: 时间 地点 课程 组别 有效结果数 5月 21日晚上 电教 心理学概论课后 无理 13 5月 22日下午 心理系 07自然班 无理 12 5月 26日上午 理教 数学模型课 间 股权 9 5月 28日上午 光华 博弈与社会课上 均分、双理 16、 23 5月 30日上午 二教 高等数学课上 均分、股权 6、 12 23 附录 6. 实验数据 数据格式:每一对谈判者对应一列,前 12 个数是他们在 12 局中达成协议中 A 的收益( 00 减 表示破裂)后 7个数表示 A、 否相识、对自己和对方强硬程度的判断。详见下面的例子: 1 45 第一局 A 得 45, B 用 100 减 2 41 3 50 4 45 5 20 6 55 7 0 破裂 8 29 9 49 10 10 11 38 12 50 第十二局 A 得 50 13 0 A 女 14 1 B 男 15 0 不相识 16 2 17 3 强硬度为 3 18 4 B 认为自己强硬度为 42 19 4 B 认为 A 强硬度为 4 无理组: 45 50 0 60 50 0 50 0 50 0 50 40 0 50 40 35 50 30 50 41 33 0 0 32 0 0 35 40 0 40 50 40 0 25 37 0 40 40 50 50 40 60 50 50 0 0 45 0 50 0 40 50 45 50 50 50 0 45 0 30 35 40 0 30 33 41 30 20 50 45 0 30 45 0 60 0 20 20 20 17 20 20 20 20 20 29 20 20 20 20 20 20 10 70 20 55 50 0 55 50 50 50 40 45 50 40 50 0 50 40 40 45 50 50 0 33 35 55 35 55 40 40 51 40 35 35 0 40 35 40 33 50 0 29 15 20 20 20 25 20 18 25 25 0 30 30 20 15 0 0 30 15 49 50 45 53 50 50 50 47 50 50 42 46 50 0 45 0 49 50 5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25 10 15 25 10 10 10 10 10 10 38 25 30 32 25 35 30 30 40 30 35 35 35 30 25 30 26 70 25 50 50 30 30 50 50 50 40 44 50 50 45 50 50 50 40 49 0 50 0 1 0 1 1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1 1 1 0 1 1 2 3 4 5 2 3 4 5 3 4 4 3 5 2 2 2 4 3 4 3 5 4 5 6 3 4 4 3 4 5 3 4 2 6 7 5 3 4 4 2 3 5 6 3 4 3 4 4 4 4 3 3 6 7 6 3 5 4 5 4 5 2 3 4 4 4 4 4 3 3 5 2 4 5 4 4 24 无理组: 均分组: 5 50 50 55 50 20 50 50 50 50 50 50 40 50 50 0 50 0 50 15 45 40 30 26 30 0 30 0 30 0 40 30 30 0 35 30 50 40 21 50 50 40 50 40 50 50 0 50 50 50 40 50 51 50 50 75 50 14 30 40 40 0 25 50 40 45 40 45 40 30 40 50 45 40 20 40 23 25 20 20 20 30 20 20 20 20 20 30 20 20 20 20 20 22 20 32 50 50 50 50 50 50 50 0 0 50 45 40 50 50 50 50 50 50 32 45 40 30 60 30 49 40 40 40 40 30 30 40 0 45 40 0 40 13 30 10 20 0 10 40 20 0 20 20 20 20 20 30 20 20 24 25 45 50 50 55 50 50 50 50 45 50 50 50 40 50 55 50 50 55 50 10 10 10 10 20 10 10 10 2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0 30 30 30 30 0 30 0 30 30 30 30 25 30 30 0 30 30 35 30 20 60 50 50 50 50 50 50 45 50 50 50 50 50 50 60 50 0 50 0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0 1 1 0 1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2 2 5 5 5 1 1 4 6 4 2 2 4 1 5 4 5 3 6 2 4 6 6 7 1 4 2 4 2 7 4 7 1 4 6 6 6 2 4 5 4 4 1 3 5 2 7 4 3 2 4 2 5 2 3 5 6 5 2 1 5 5 2 1 4 2 5 4 6 3 均分组: 股权组: 50 0 50 50 0 50 50 50 50 50 50 50 58 45 60 50 50 50 50 50 26 20 30 0 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