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I )卷.doc_第1页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I )卷.doc_第2页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I )卷.doc_第3页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I )卷.doc_第4页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I )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II )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植物学家钟杨为守护祖国的植物基因宝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多次援藏,带领团队跋涉高原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B . 山东省日照市灯塔风景区海岸边风大浪急,但有游客不听劝阻,在海边礁石上正襟危坐玩自拍,结果不幸发生了意外。C . 近期前往越秀区廉洁文化教育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 广大党员群众在此学习廉洁人物的崇高精神,接受廉洁教育。D . 二月河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乾隆皇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 谋篇布局别出心裁,非常值得阅读。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石板至少重三百斤左右。B . 实现中国梦要积极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聚新时代的力量。C .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D . “小人物”虽然平凡,但在他们身上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填空。 (1)出师表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_的一篇表文。表中提到的“先帝”指是_。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_?” (2)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_,_”的意思一致。(4)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 (5)出师表中,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_,_,还于旧都。” (6)出师表中,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 bn_,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png w_,便是敬。我母亲对我们的ji j_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ln l_的年老水手走去。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5. (10分)“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随。”我国竹资源丰富。竹文化源远流长。为更好地传承竹文化,某校开展了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学校要营造浓厚的竹文化氛围,请你仿照示例提出两个建议。 如:在校园张贴悬挂竹画、竹诗。(2)请仿照下面的画线句进行仿写,注意语言连贯得体。 中国人自古爱竹,不但因为它形、色、音的自然美感,更因其刚劲挺拔、虚怀若谷的意蕴之美。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日奋进;竹外直中通 , 襟怀若谷,曰虚怀(3)请将下面收集到的新闻用一句话告诉你的同学。(不超过15字) 为充分展示竹文化,迎接扬州建城2500周年及“418”国际经贸旅游节的到来,4月1日上午,个园第三届“竹文化节”在北区草坪拉开帷幕。此次“竹文化节”的主题为“竹韵悠扬”,包括“丝竹雅韵”音乐会、琴咏个园、中国古琴“幽兰阳春奖”评选、空竹大赛、万只风铃展、“畅游江苏悦赏繁春”全民随手拍等十项主题活动。整个活动将持续到6月15日。“竹文化节”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体验不一般的“竹文化”,既丰富了游园内涵,又提升了游园品质,向扬州建城25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4)学校准备举行“丝竹雅韵”音乐会演,请改正下面通知中不恰当的地方。 通知为了弘扬和继承竹文化,我校将于4月1日在学校礼堂举办“丝竹雅韵”音乐会演。请我校广大师生准时参加。2017年3月26日中学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 (8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 , 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是发笑。节选自明朝 江盈科 雪涛小说【注释】邮馆:驿站的客舍。砉(hu)然:象声词。阍(hn):守门的人。良:很。(1)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鼠何名老虫了_ 惊错欲走 _(2)翻译句子 城中安得有此兽?(3)作者“徐而思之”后“发笑”的原因是什么? 7. (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天台多牡丹,大如拱把 , 其常也。某村中有鹅黄牡丹,一株三干,其大如小斗,植五圣祠前。树叶离披错处檐瓷之上三间皆满焉。花时数十朵,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萼楼穰吐 , 淋漓簇沓。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者,立致奇崇。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选自张岱天台牡丹)【注】拱把:指其径围大如两手合围。檐甃(zhu):墙壁和房檐。穰(rng)吐:丰盛的样子。漂发:分散,散开。奇崇:奇异的灾祸。蔽芾(b fi):茂盛的样子。(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濯清涟而不妖 濯:_陶后鲜有闻 鲜:_植五圣祠前 植:_花时数十朵 花: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B . 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C . 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D . 树叶离披/错处檐甃之上三间/皆满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4)两文都写到了牡丹。【甲】文写牡丹的目的是:_;文中“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了作者_的人生态度;【乙】文则表达了土人对牡丹的_之情。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8.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茱萸之谜余光中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1)下面对文章标题“茱萸之谜”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揭开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之谜。B . 揭开茱萸辟邪除害有医学根据之谜。C . 揭开唐代诗人喜爱茱萸并大量引入诗中之谜。D . 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之谜。(2)下面关于“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唐朝。B .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梁朝。C .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汉朝。D .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先秦。(3)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 . 屈原不喜欢茱萸的原因是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B . 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C . 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D . 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9. (20分)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问题。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2)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3)“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任选一题作文。(1)题目:_是一盏明灯要求: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有一种“港口茶”,是种在海岸上的。它的茶叶比平常的乌龙茶叶大一倍,而且也厚一倍,摘下来时好像仙人掌一样。这种茶叶很特别,因为它生长的土地富含盐分,它要与这样的盐分抗争,所以就长得像仙人掌一样,而它因为忍受了海风的侵蚀,所以味道也非常浓烈。恶劣环境可以考验一棵植物,恶劣环境当然也可以考验一个人!这就是苦难的力量,能摧毁人也能锻造人。要求: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八、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5分)11. (15分)名著阅读。 傅雷家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集,父爱流淌在朴实的文字背后,深沉而温暖。我们可以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将关注点聚焦在“父子情深”这个话题上。请你结合具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