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下《芙蕖》教案3篇【精品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八下《芙蕖》教案3篇【精品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八下《芙蕖》教案3篇【精品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八下《芙蕖》教案3篇【精品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八下《芙蕖》教案3篇【精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八下芙蕖教案3篇【精品教案】 芙蕖【作者介绍】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 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 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县)。 前半生家庭生活富裕,清人入关后,家道衰败。 他自幼聪明好学,曾参加过几次乡试,屡不及第,从此醉心于小说,戏剧的创作。 家设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 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 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 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题解】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蕖(q)一文。 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 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 本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讨论、慨叹,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 芙蕖,亦作“芙渠”、“扶蓉”。 郑玄说“未开日菡萏,已发目芙蕖。 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注评】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草本即草本植物,有草质茎的植物。 诸众,各种。 然有根无树,然但是,可是。 连词,表示转折。 树木本植物的总称,此指木质茎,即木质部发达,质地比较坚硬的茎。 一岁一生,一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开花、结实、植物体死亡)。 岁,年。 其性同也。 其性它的本性。 同指与草本诸花相同。 提出说明对象,从茎质、生活周期说明芙蕖与草本诸花性质相同。 文章起笔从“稍异”宕开,收束于“性同”,曲折生动。 谱云谱作示范或供寻检的图书、样本。 如明代王象晋撰有群芳谱,但无下面所引之文。 “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出产,生长。 曰叫做。 草芙蓉荷花的别名。 清代汪灏等编广群芳谱花谱八“荷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注引杜诗注“产于陆者日木芙蓉,产于水者日草芙蓉。 产于陆者日旱莲。 旱莲辞海释为“喜树”。 按喜树为落叶乔木,通常栽培为绿化树、行道树。 此处疑指“木芙蓉”,俗称为芙蓉花的。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即“则不得谓非草本矣”,就不能说不是草本了。 则连词,就。 以引证带出结论,并以双重否定句式强调说明芙蕖应属于草本花。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予我,代词。 倚此为命意谓靠着有芙蕖才能活下去。 倚,依赖。 为命当作命。 李渔在笠翁偶集“种植部刀“草本类”中的水仙一文中说“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为命”二字,见作者爱重芙蕖之情。 非故效颦(pn)于茂叔丽袭成说于前人也,故故意,有意。 副词。 效颦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瞎其里(在她的村子里作皱眉的样子),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西施,美女名矉。 同“颦”,皱眉。 捧心,用手按在心口上。 后人称这个故事中的“丑人”为东施,把胡乱模仿,效果适得其反的行为称为“东施效颦”,也说“效颦”。 效,模仿,师法。 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的字,名文爱莲说的作者。 袭相因、因袭。 成说已定的学说、著述。 此处意谓已经形成的说法,早已有的说法,即指爱莲说中所说过的话。 于介词,从。 前人以前的人,古人。 以芙蕖之可人,以因为。 可人,犹言可人意,适合人的心意,即称人心意。 可,适合,动词。 “可人”二字,总括说明芙蕖之长处,统领全篇,为贯串全文的意脉。 其事不一而足,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来意为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请备述之。 请表敬副词,请让我。 备全,尽。 述说。 之指芙蕖可人的情况。 代词。 说明芙蕖应属草本花,并揭露全文主旨,总述其可人之处不一面足。 群葩(p)当令时,葩花。 当令正当(花开的)时令。 先宕开一笔,不直叙芙蕖而述群葩。 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盾过而不问之秋矣。 前此后此指前于此后于此之时。 此,指“花开之数日”。 属系,是。 过而不问经过它旁边也不理睬,意即无人过问。 秋时候。 群葩竞放,虽然美丽,但争艳之日甚短,只能赢得人们一时的观赏。 极言群葩之平常,为突写芙蕖之不凡蓄势运气,陪垫一笔,跌宕有致。 芙蕖则不然则却,连词。 不然不这样。 然,代词。 笔锋一转,并在句后着一冒号,总冒领起下文。 自荷钱出水之日,自从,介词。 荷钱初生的小荷叶,其状如铜钱。 便为点缀(zhu)绿波;为介词,为(人们),宾语省。 点缀衬托装饰。 绿波荡漾,加上荷钱着意装点,增光添色不少。 “荷钱”一词,见荷叶初露出水面之状,用语颇为新颖,描摹极为形象,此处更着一“为”字,运用拟人手法将芙蕖写活了。 上写荷钱之“可目”。 及其茎叶既生,及等到,介词。 茎叶既生,此指茎叶长出水面以后。 由荷钱写到茎叶。 则又日高日上,则表承接,就。 日高日上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向上。 日,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上日妍(yn)。 妍美。 顶真、层递并用,写其长势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蓬蓬勃勃,生机盎然。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飘摇飘荡摇曳。 无风亦呈袅(nio)娜(nu)之姿,呈呈现,显露。 袅娜本形容草木柔软细长,这里指姿态优美。 既亦。 两个副词前后呼应,表并列关系。 有风则摇曳生姿,无风则柔美动人。 对偶与拟人兼用,不仅声调和谐动听,琅琅成诵,而且维妙维肖,摹尽其动态静态之独特风韵。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是这样,代词。 这里起关联上文的作用,表示推论。 逸致悠闲的情趣。 归结一笔,以实感写芙蕖在开花之前已饷人以无穷的情致逸趣,与群葩开花之前无人过问形成鲜明对比。 上写芙蕖花开前之“可目”。 迨(di)至菡(hn)萏(dn)成花,迨及,等到,介词。 菡萏即荷花。 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花)菡萏。 此处指荷花的花苞。 由茎叶写到花。 娇姿欲滴,娇姿妩媚可爱的姿色。 欲滴充沛得快要掉落下来似的,此言美到了极点。 姿色娇艳明媚。 着一“滴”字,见其浓艳之极。 后先相继,自夏徂(c)秋,徂往,到。 这里指一直开放到。 争妍斗艳,连续怒放,历时二季,花期颇长,与前文群葩“花开之数日”对比鲜明,与后文“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亦相呼应。 此则在花为分(fn)内之辜,分内之事本职应做的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应得之资应该得到的享受。 资,资财,此处指获得的享受,是比喻用法。 花为人开,尽其本分,人皆爱花,赏心悦目。 花似有情,物我无间,荷花与人,感情互通,写得别开生面,新人耳目。 上写花开时之“可目”。 及花之既谢,既已经、副词。 谢凋落。 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亦副词,也。 告宣告。 于介词,向。 承上小议,言荷花未开之前、盛开之时,已将自己的娇姿丽色奉献于人,故“可告无罪”。 作者情思满溢,墨饱笔酣,直抒荷花心境,使所描之物,生动活脱,充满人性,读来令人遐思无限。 拟人手法妙用于说明文中,委实罕见而别具匠心。 乃复蒂下生蓬,乃却,副词。 复又。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蓬莲蓬。 由花写到蓬。 蓬中结实,运用顶真手法描述,显得分外简炼紧凑。 亭亭独立。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犹似宋开之花,犹仍然,副词。 与翠叶并擎(qng),并副词,一起。 擎向上举,此处指耸立。 描摹工巧,莲蓬与翠叶交相辉映,意趣横生。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白露为霜白露变成了霜。 语出诗经秦风蒹(jin)葭(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白露,深秋的露水。 露水本无色,因凝霜呈白色,故称“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九月八日前后)以后,“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而表顺承,就。 能事不已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能事,所能之事,能擅长之事。 已,止。 言其本领和长处施展不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群葩开后无人过问亦成鲜明对比。 上写芙蕖花谢后之“可目”。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目适合于眼睛观赏,看着好。 点明“可目”二字,缘因上文所写,皆可人悦目之类。 总括一笔,收结上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上为一层,详写芙蕖的可人之一予人以可目之美。 是本段及全文的重点。 可鼻,适合鼻子的嗅觉,嗅着好。 首先点明“可鼻”,开启下文,叙述之法,与上层有所不同。 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f),异馥异乎寻常的香味。 馥,香气。 避暑而暑为之退,暑为之退暑气因为它而减退。 之,指荷叶的清香与荷花的异馥。 纳凉而凉逐之生。 逐之生,跟着它产生。 逐;跟随。 写芙蕖花叶予人以清香凉爽的感觉,令人情逸神飞。 上为二层,略写芙蕖的可人之二予人以可鼻之美。 至其可人之口者,至至于。 其它,指芙蕖。 则蓬实与藕(u)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ji)者也。 皆并列盘餐都同时列入盘中餐。 互芬齿颊指莲实和藕一块使人的牙齿和嘴边感到芬芳。 芬,使芬,使动用法。 颊,面颊,此处指嘴边。 盘中上品,味美可食,满口生香。 上为三层,略写芙蕖的可人之三莲、藕予人的可口之美。 只有霜中败叶,败衰败,枯萎。 零落难堪(kn),零落稀疏,不集中。 亦作“零零落落”。 难堪难以忍受。 似成弃物矣;弃物抛弃不要的东西,犹言“废物”。 欲扬先抑,用一“似”字,已寓扬于抑中了。 乃摘而藏之,乃副词,表转折。 然而,可是。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备准备着供(使用);经年长年,整年。 即使败叶,亦复有用。 前后两句,一实一虚,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上为四层,略写芙蕖的可人之四败叶予人的可用之处。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邑之观,是指示代词,承上起连接作用,可译为“这样看来”。 也者语气词连用,起强调主语的作用。 耳目偏义复词,此处专指目,耳无义。 紧扣“可人”二字,承上进行综合说明,先言其观赏价值,囊括前文“可目”、“可鼻”分说之内容。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家常之用家居日常之所用。 次言其实用价值,包举前文“可口”、“可用”分说之内容。 行文前后钩连,一一对应,环环相套,丝丝入扣,细针密线,结构谨严。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五谷古代对五谷有多种说法,最普通的一种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兼兼有,同时具有。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在前文综合的基础上,再与“五谷”、“百花”作一比较,从而推断出结论,揭示全文中心思想。 上为五层,总结全段,点出题旨。 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诸方面分述芙蕖的可人之处,从而说明芙蕖的种植之利极大。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与首段“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遥相呼应,言作者对芙蕖之极重极爱。 无如酷好(ho)一生,无如无奈,用于转折句的开头,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如上文所愿。 含有“可惜”的意味。 酷好极爱。 酷,甚,极。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半亩方塘语出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依托。 此指芙蕖得到寄托。 仅凿斗大一池,斗大象量粮食的斗那样大。 此处是极言其小。 植数茎以塞责,茎根,株。 塞责本谓抵塞罪责,弥补所任事的不足,此言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敷衍了事。 又时病其漏,病其漏以水池向地下渗水为病。 病,以为苦。 望天乞(q)水以救之,望天乞水盼天下雨。 乞水求雨。 殆(di)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jin)其命者哉。 殆大概。 草菅其命把它(芙蕖)的生命看得象野草一样,随便处置。 此四字由成语“草菅人(民)命”衍化而来,因为这里说的是芙蕖,故把“人(民)”字改为“其”字。 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殆哉”,表示不十分青定的语气。 慨叹自己酷好芙蕖而不能使之安身立命,善养其生。 写作者视芙蕖为“四命”之最,为酷爱芙蕖智不能得半亩方塘为之安身立命而不胜慨叹。 【译文】芙蕖给人感觉似乎跟各种草本花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却没有本质茎,一年一个生长周期,这个性质与各种花是相同的。 花谱上说“生长在水域中的叫做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做旱莲。 那就不能说它不是草本了。 我在夏季里,依靠它才能活命,这并不是故意向茂叔胡乱模仿,因袭古人早已有了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称人心意,它的长处不止一种,请让我来全面地说一说。 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芙蕖却不是这样铜钱似的小荷叶露出水面的那一天,它就替人们装点绿波,等到它茎叶一长出水面,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向上长,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 有风的时候,固然作出飘荡摇曳的娇态,没有风的时候,也呈现出苗条柔美的丰姿,这样,我在荷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到了无穷的悠闲情趣。 等到苞蕾开成花,妩媚可爱的姿色就象要滴落下来,一批接着一批,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在荷花是本职应做的事,在人却是应得的享受。 待到花儿凋谢,它也可以向主人宣告自己的无罪了;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在莲蓬中结出莲子,莲蓬高高地挺立着,仍象没有开放的花,和翠绿的荷叶一同挺立着,不到深秋露水结成白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呈献完毕。 这些都是讲它适合子眼睛观赏方面的事。 适合于鼻子的嗅觉的,那就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暑气就因它而消退,乘凉,凉气就随它而产生。 至于它适合人的口味的,那么莲子和藕都是一道列为盘中餐,使人的牙齿和嘴边都感到芳香的呀。 只有霜露季节中衰败的荷叶,零零落落使人感到不好受,似乎成了可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把它采摘下来收藏着,又可供一年中包裹东西之用。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着家常的用处。 它有当五谷之用的实际,却没有五谷的名气;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却摒弃了百花的短处,种植作物的利益,有比这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简析】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 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但他过分强调了芙蕖的观赏价值,甚至夸大它的种植之利在“五谷”之上。 这是悖逆实际和事理的,表现出一种脱离劳动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与劳动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文章主要说明“芙蕖之可人”。 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 它以“可人”二字为“意脉”,以芙蕖生长的时间(春、夏、秋,即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为“时脉”,以芙蕖生长的规律(叶、茎、花、蓬、藕)为“物脉”,将三脉理成三线,交织于文、中,缝合为一体,脉络清晰,条理井然,层次分明,结构谨严。 文章中段主要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是全篇的中心,重点。 而中段又以“可目”为“主脑”,“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用语生动形象,精炼俏丽,活泼新颖。 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一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些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落俗套,新鲜动人,不仅颇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清雅流畅,富有韵味。 终章发抒感慨,也使文章生情增色不少。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则“则”可用为连词,也可用为副词。 本文中“则”的用法比较全面。 1连词表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可译为“就”。 如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表前后两事的互相对待或平列。 可译为“就”。 如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表上下文之间的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如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2副词。 用在判断句的谓语前边,起加强判断语气的作用。 如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这在花看来是分内的事,在人看来是应得到的享受。 )然在本文和前一篇文章里,“然”有三种用法1代词。 用以指代前面所说的内容,在句中常作谓语,可译为“这样”。 如芙蕖则不然。 (“然”指代上文所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一情况。 )2连词,用在复旬的后一分句或一个句群的下一句的开头,表示转折。 可译为“然而”、“可是”、“但是”等。 如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然是说也,杂尤疑之。 (石钟山记)3助词,粘附于形容词(或副词)后边作词尾,可译为“地”、“的样子”等。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声,铿铿地发出声音。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森然,阴森森地)是。 这里要讨论的是“是”作为指示代词的用法。 “是”用为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人、物、事、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可译为“这”,或根据文意灵活译出。 如“是非贿得之。 (记王忠肃公翱事,这不是受贿得来的。 )“是日大雨后,申末酉初,虹亘中天。 (三元里抗英,是日,这天。 )“是”作为指示代词,有时放在句子的开头,一方面指代上文所说的内容,一方面起连接的作用,表示结果或推论,可译为“这样”、“这样说来”、“这样看来”等,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这样,我在荷花没开的时候,就先享受到无穷的悠闲情趣了。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这样说来,芙蕖这种植物,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家常的用处。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这句译出来是等到荷花凋谢以后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它自己无罪了。 “及花之既谢”,是一个充当状语的介宾短语,“及”是介词,它的宾语“花之既谢”是一个主谓短语。 古汉语里,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往往在这个短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结构助词“之”来取消这个短语的独立性。 译成现代汉语时,这个“之”不能对译,“花之既谢”只能译成“荷花已经凋谢”,译成“荷花的已经凋谢”就不通。 再举两例如下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乐趣矣。 (“花之未开”是主谓短语作介词“于”的宾语。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兵之来”是主谓短语,充当谓语动词“患”的宾语。 )教学目标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教学设想理由(一)、此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学生尚能自译,个别难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亦能弄懂。 理由(二)、此文虽以说明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律。 如果仅把他当成一般说明文来上,停留在文字和结构的处理上,则将索然无味。 构思以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李渔的创作理论为线索,以朗读为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 在实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结构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情感起伏为重点、难点,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特点此设想线索清楚,知识点形成块状而又衔接自然,符合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认识规律,并和单元知识诵读的要领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课文自读提示中对李渔创作理论的介绍,容易操作。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时速一课时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并熟读之,完成课后练习一。 二、制作投影片。 、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一张。 、课文内容提示投影一张。 三、准备课文配乐朗诵带一盒(配古筝曲为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半节课的翻译,半个小时的朗读后,今天我们来上芙蕖这篇文章。 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 初中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背出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一句。 芙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作家。 他的主要贡献在他的创作理论,这节课,我们将结合一下李渔的创作理论,从结构、语言、立意上来欣赏这篇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学生听配乐朗读,问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和“埋伏”在哪里?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可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自然段哪些方面?出示投影写戏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 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它的人只是“陪宾”。 本文中“主脑”为何?“陪宾”为何?、读第二自然段,问“主脑”“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 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 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明确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 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 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 这些虚问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 在细心体会虚词作用的同时,找出本段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其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则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 (学生回答有可能会把反衬当对比,可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 反衬一主一宾,以宾衬主,对比一个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不同方面,无主次之分)。 出示投影“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要求语言要清新、活泼、平朴自然。 教师小结如下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 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 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 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高潮。 下面请同学听朗读,并轻声跟读,仔细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动。 (放配乐朗读录音)、以上我们感受到本文的结构之新,语言之新,这正如作者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那么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明确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来比较两文不同。 从立意上看爱莲说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则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 从表现手法来看,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则采用一般性描述。 、出示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作结束语。 投影内容“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xiao相似;像)于今,下不觊(ji希图)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 “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 结束语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和新,同学们还将有更深的体会。 三、出示课文朗读内容提示投影。 听录音,合上课本学生轻声跟读。 接着关上录音机,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背出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巩固背诵。 附课文内容提示投影群葩当令时,只之数目,前此后皆属。 芙蕖则不然自,便,及其,则又,。 有风既作,无风亦呈,是我于花之未开,。 迨至,自夏徂秋,此则在花,在人,及,亦,乃复,犹似,与翠叶,不至而。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荷叶之,荷花之,避暑,纳凉。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而者也。 只有,乃,又备。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无一物一丝。 有,兼,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附板书设计群葩荷钱出水点缀绿波茎叶既生飘飘之态可目袅娜之姿(主脑)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可人可鼻花之既谢亭亭玉立(主脑)可口与翠叶并擎可用便则又此则乃复感情起伏自及迨至乃芙蕖教案 一、知识结构(一)字词颦葩妍迨菡萏徂擎馥颊擎菅(二)语法1.介宾短语后置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 二、疑难辨析 一、“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 “当令时”即“当令之时”。 当值,遇到,在。 令美好。 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 二、“菡萏”应如何解释?“菡萏”课本上未加注解。 有的书则注为“荷花的别称”,这不妥当。 菡萏应当解释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三、课文解析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荷花和其他草本的许多花相比,好像觉得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没有树干,一年生长一次,那些情况(却同其他草本花)一样。 花谱里说“生长在水里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 那就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了。 我夏天全靠荷花才能活下去,(这)并不是故意机械模仿周敦颐爱莲说,套用前人已成定论的学说,(而是)因为荷花适合人(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把这些优点)全部说出来。 【注释】然然而、但是。 岁年。 予我。 倚依靠。 故故意。 效颦“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 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 袭套用。 以因为。 可以适合人的心意。 可,适合,动词。 备详尽。 【评点】第一层,揭示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各种花适合时令的时间,只是在花开那几天,那几天以前(和)那几天以后(就)都属于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荷花却不(是)这样打从小荷叶出水的时候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水面上到了那茎叶生长以后,就一天天高起来,一天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它)呈现出飘摇的美态,没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 这样,我们在荷花还未开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飘逸超群的情致了。 到了荷花开花,(它那)娇艳的姿色(浓得好像)就要滴下来(似的),(一朵朵,一批比)先后开放,从夏天到秋天。 这在花来说(开花供人欣赏)是(它)分内的事,在人来说是应该得到的享受。 到了荷花谢后,(它)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已尽了责任,把他所有的姿色都献给了人们)没有什么过错了。 (可是它)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莲蓬中结出莲子,亭亭独立,还像那未开的花,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结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合观赏的事。 【注释】葩花。 当适合。 秋时候。 然这样。 日一天天。 迨及、到。 自从。 徂(c)到、往。 资财物,这里是比喻的说法。 乃却。 擎向上举,这里指耸立。 能事不已能事,擅长的本领。 不已,不止。 【评点】第二层,着力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 先用作比较的方式,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其次,又按它的成长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适合人们鼻子(嗅觉)的,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的奇异香气,(用来)避暑,暑气因为它而减退,(用来)纳凉,凉气跟着它而产生。 【注释】馥香气。 为因为。 退减退。 逐跟随。 【评点】第三层,说明芙蕖“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芬芳和清凉。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至于它适合(人们)口味方面,莲子和藕都(是)一起陈列在盘子里的菜肴,交互使人感到满口芳香。 【注释】并一起。 列陈列。 芬使感到芳香。 颊(ji)面颊,这里指嘴边。 【评点】说明芙蕖“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只有经过霜打以后的残枯荷叶,衰败不堪,好像(已经)成为可以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摘下它收藏起来,还可以在一年中用来包裹东西。 【注释】似好像。 备准备。 【评点】说明芙蕖“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宕荡起伏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大于此者乎?这样看来,荷花这种东西,(是)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眼睛观赏的,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家常用途的。 (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有比种荷花(更)大的吗?【注释】是如此、这。 适适合。 备具备。 实实用价值。 长长处。 于比。 【评点】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的四项内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 并以一句反问句式,有力点出题旨。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 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我的四个生命攸关的东西,这荷花是头等重要的。 无奈(我)热爱(它)一生,却得不到半亩池塘(种荷花)作为安身立命的地方。 只能挖一个斗大的池子,种几株荷花勉强敷衍过去,又时常因水池向地底下渗水而发愁。 (时常)盼望下雨来救它,我大概就是所谓不善于培养(它)而把它的生命随便处置的人了。 【注释】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如无奈。 半亩方塘指小池。 仅只有。 凿挖。 塞(s)责敷衍。 塞,来、应付。 病以为苦。 望天乞水盼望下雨。 殆(di)大概。 草菅(jin)把当作野草。 菅,草名。 有成语“草菅人命”。 【评点】再次总结全文,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