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1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2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3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4页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大庆市第58中学 何 伟【教材介绍】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突出母亲对自己“做人的训练”的深远影响,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教学设想】任何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胡适先生用质朴真切的语言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鉴于此,本课教学设计拟分四大版块:整体感知,宏观了解领会内容,细部探究分析选材,品味语言以文激情,拓展延伸。紧扣文章“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条理。教学过程运用诵读、合作、讨论、探究、质疑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自觉投入、积极思考、愉快表达的学习状态,教师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预设出生成机智与资源的空间。【学情分析】父母之爱是人类文字表达的永恒主题,此类叙事文章不仅经常见诸报刊杂志,并且也是中考中的重点热点阅读材料,学生对此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在心理上正处在成长的逆反期,他们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独立,很难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与期待,并因此引发出许多矛盾,带来很多烦恼。学习本文可通过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领悟到父母的拳拳爱子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4.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挚爱亲情,激发学生主动体会亲人之爱的感情。【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2.了解文章在真切、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做人训练,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学时安排】2学时【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解决。2.利用网络、图书等工具查找作者胡适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一)导入: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是亲人之间的爱。(右图)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是的,正是这山之厚重与海之博大谱写了人类最神圣的爱之乐章,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间至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把一位甘为孺子的中国慈父的“背影”定格在现代文学史上,今天让我们随胡适先生一起走近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去感受母亲那深如大海爱子之情。(板书课题、作者)(二)介绍作者:(以学生介绍为主,教师总结补充。检查预习情况,提问34人回答,以第一人为主,其他进行补充介绍。)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后又出版国学季刊和现代评论。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善良,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有不虚此行之感。其母冯顺弟,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胡适三岁时,父亲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二、明确学习目标:小组合作讨论:本文应该确立哪些学习目标?提示:结合对父爱母爱题材文章的学习以及课外阅读,根据叙事类文章的文体知识与表现形式,确立本文学习重点。(讨论后以组为单位汇报发言,教师补充并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正确流畅地表达。)提示:(板书要点:内容条理情感;事例人物;选材语言)1.领会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作者情感。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赏析文章选材特点和在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三、整体感知:(一)读课文,感受感受作者情感。(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全体齐读,检查预习效果。)(二)初步领会文章内容:思考问题:1.听读课文后,从大处着眼体会文章在行文条理上,可以分哪几大板块。(从宏观上感受即可,不要求精确划分到段。)点拨:文章分我的童年生活、叙写母亲、影响深远三个板块。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提示:前一句可以参考行文三大板块概括,后一句可以用原文句子。(训练获取信息及组织语言表述的能力)。点拨:文章的内容:文章作者在回忆了童年生活若干片断后,重点记叙了母亲对“我”教育以及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主要信息交代清楚,语言通顺即可。)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板书:慈母 严父)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用批注法自读课文,独立完成问题后回答,以一人为主答,其他人补充的形式完成。)提示:(不要求表达语言的一致性,但要强调语言的流畅性。能找出事例并从事例中体会出母亲的品性特点即可。)(1)叫我早起,给我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2)一语轻薄,关门教子,重重责罚责罚严厉,训导做人(3)除夕之夜,对付债主,面无怒色品质善良,气度宽容(4)婆媳相处,化解矛盾,隐忍负重忍让温和,仁爱宽厚(5)面对侮辱,气得大哭,当面质问正直刚烈,捍卫名节2.为上面5件事归类,体会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父母品性的。点拨: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板书:对我管教处理家事捍卫名节)3.讨论: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结合研讨与练习一.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点拨: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孩子成为她精神生活的全部,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4.齐读最后一段后,思考后回答“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中“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1)根据最后一段回答;(2)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板书:做人为学;对人对己)点拨: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说: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五、体验性作业: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在记忆中找出你的母亲(或父亲)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事,准备与同学交流,要求事件真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会思考,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检查作业,指名23人讲述母亲(或父亲)的故事。提示:学生互评角度:内容是否具体,感情是否真诚,是否打动人。(从学生回答中总结一个论断:有生活经历,有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但还需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赏析文章选材特点和在质朴的语言之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二、学习新课。(一)赏析选材特点。合作探究: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些内容是否“闲笔“?(小组讨论后以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学习结果。)(板书:选材)建议:每组可在“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中选择一处深入讨论。提示:1.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作者在前三段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可见前三段实非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板书:童年生活铺垫、呼应)2.本文有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母亲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如何“训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可见,此处也绝非闲笔。(板书:与家人相处“身教”)(二)品味语言风格。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品性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品析。(小组合作探究)提示:从质朴的叙述语言、童年的叙述视角、极具分寸的用词三个方面为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明确:(板书:语言质朴,感情真挚)1.文章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恰到好处,相得益彰。(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3)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倾吐真诚,饱蘸深情。2.成年的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叙写往事,是用仰视之心、爱戴之情、心灵之笔去抒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深沉的敬爱之情。3.作者在行文时极注意用词的分寸。(结合研讨与练习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明确:(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3)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三、质疑与发现:要求自选角度,对课文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发现、评价、赏析、质疑。对问题可以共同探讨解决,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为研究性作业课下完成。(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