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的昆曲家_第1页
太仓的昆曲家_第2页
太仓的昆曲家_第3页
太仓的昆曲家_第4页
太仓的昆曲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曲大家,太仓不尽数!2015年7月10日,新华日报记者韩琛报导:“曲圣魏良辅剧组正式在省昆成立。由台湾曾永义教授创作剧本,讲述的是昆曲之祖魏良辅,革新旧腔, 创立新腔, 最终使昆山腔转变为昆曲的艺术历程。”2015年10月15日,姑苏晚报首席记者李婷报导: “著名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开讲苏昆论昆腔。”着重强调:“水磨调与文学性,他认为昆曲在明代中叶之后,因魏良辅创制水磨调,而风行一时,独占南戏传统的鰲头,由苏州传布到江南各地,再由江南散布到全国,备受上层精英赞誉喜爱。文人雅士竞相创作剧本,以昆腔水磨调作为演唱的模式,推波助澜,把水磨调的优雅,通过各种戏剧情节的展现,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昆曲推上了中国戏曲舞台的巅峰, 成为演艺艺术模范 。.昆山之源,以太仓魏良辅为祖,今自苏州而太仓、松江以及淅之杭嘉湖,声各小变,腔调略同。魏良辅在民间艺人的帮助下对流行在昆山一带的戏曲腔调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水磨腔” 的努力成为了可能, 并由此为戏曲表演开创新局面!”旅居台湾、香港的教授和曲家, 对昆曲历史了如指掌, 说得如此清晰、准确。今日郑重提供,最新打开封存500多年史料,“娄东三凤” 之中的文学家陆容书篆,诗人陆釴撰稿的太仓卫致士指挥,昆曲大家郭諱梁的真实史料,供大家分享。真实可信,有刻石为证。将军太仓卫致士指挥同知郭公墓誌铭: 赐进士及第奉训大夫, 右春坊右谕德同邑陆釴撰。赐进士及第兵部郎中邑人陆容书篆(自加标点便于解读)公姓郭氏,諱梁,字大用。其先凤阳寿州人。曾大父諱山, 国初累功授武略将军,绥徳卫副千户。大父諱亨进明威将军,汀州卫指挥僉事。两公之卒俱蒙。賻祭时人荣。之父諱 口口,玄黙翁调僉太仓卫正统,已未復调興州中屯卫公。玄黙翁长子,天性聪明,跌宕不修边幅。家故丰以财。與燕赵诸豪出入,驰聘鸡蘜口,闻有任俠之风。玄黙翁时时约束之。招致儒士日夕训迪。故公岩略史传多所记闻,非时流辈而及。玄黙翁既老,公代之锐意官业,以壮勇徵入神机口。丁卯闽冦猖獗,从甯阳侯讨平之陞指挥同知。天顺改元復回太仓卫,后诖误落职歎曰:“自吾得之;自吾矢之,而故物猶存何以戚为?”因谢事,命子煒承其世业,而止处闲间,名其所居曰: “省庵此吾之莬裘也” !一时乡曲叠为雅会,以觴酌自娱。“公善于新声,填辞度曲,流丽遷妙,时时出新意,使抵掌绝倒。舆之游处,薰然洽浹忘其迟暮,焉解音韻之学。闻客訛音謬字,戾於開闔者辙订正之。其谈笑之间,不忘规讽者,如此雖善於詩未甞示人。”其平生所为稿悉焚棄之。至其推敲鍼砭。则往往中度宛然一作者、识者,以公为善用,以长公生于永乐甲子三月十日,卒于成化庚子四月十八日春秋,六十有三。以乙巳年十二月初七日葬太仓城西贾岡门之。原初聘姜氏未婚而卒。继室陈氏、倪氏。长子煒太仓卫指挥僉事善举其职。有能声。娶李氏。次子煋娶洪氏。女素粧嫁百户杨埙二孙名乹坤。一孙女俱幼。煒等以葬期迫迩,奉毛君之韶状诣,余乞铭、余甞识,公而交于其子遂不晓。遂不能辞铭曰:猗嗟!郭公豪爽,疏郎燕垂赵际,蹋鞠掉鞅徵肄期,门从戎於闽。功自公登亦止。公身公,归於邑,無丧無得狐首正丘君子之福。迟到史料的公布,证实太仓是昆曲故里。太仓卫中的昆曲大家确实很多,致士指挥郭諱梁是早于魏良辅雅集昆曲先驱者之一。深刻理解太仓卫真是“名著三千,作家八百,皆从这里腾飞的地方”。才能产生如“娄东三凤”中诗人张泰,“百戸”过云适,魏良辅良师益友;“戍卒张野塘,魏良辅女婿、得力助手 魏良辅独具慧眼,寓居太仓南关,经常到太仓卫卧龙藏虎之地,得到大家的帮助,提高演唱水平,才能研制出“水磨腔昆曲来 。太仓给予他优越条件。更是他选对太仓这独特的地方! 我们做了一件益事,让大家初次了解太仓卫又位伟大的昆曲大家郭諱梁。同时告慰安徽凤阳寿州郭諱梁故乡的后代,那里还有张野塘等昆曲大家 ,应该起传颂,发扬光大!联想2002年10月苏州昆研社、石城昆研社 社讯联刊纪念张允和专刊小论文: 昆曲娘家太仓卫。吴蟠门作者注:(张允和大曲家)“电台采访,推都推不掉。她还在对昆曲日记书作最后的校对。她还说要写一篇文章,送给娄东昆曲社,我说我来写吧,文章未成,老师已逝,仅以此文纪念先师。”文中介绍魏良辅寓居太仓为友人知已拱簇拥,有较好创作环境。太仓卫驻有重兵,又是著名商港,造船中心,军人军务之余下棋歌唱,自然成了各种地方戏曲汇集的所在。魏良辅创立新腔,并非偶然,而是条件成熟,而地点就在太仓卫。魏氏在众人推崇帮助下,使音乐与曲调结合起来,创立了“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的昆曲。可见他“足迹不下楼十年”,不过是未登台演唱罢了。这个楼是太仓给予的,如今的魏氏博物馆,要是这个昆曲楼的出典才好其中还提一人,即昆山梁辰鱼。隆庆四年(1570年),他从金陵回乡与良辅专心习昆曲,得其真传,填词推敲,完成浣纱记这个标准的昆曲本。这是划时代的创造。民谣曰:“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从此昆曲从诞生地,真娘家的太仓卫,走向了昆山、苏州更大的市场。其后的名著三千,作家八百,皆从这里腾飞昆曲娘家太仓卫一文,不光代表苏州的曲友, 更代表身居美国的苏州昆曲大家张允和,都确定昆曲娘家在太仓。众所周知,在昆曲史上,太仓除了魏良辅、张野堂、过云适等大家外,还有很多著名人物。太仓州志载;“魏良辅居南关,善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叶、包郎郎之属争师亊惟肖” 。太仓州志卷十五的逸事中记載:“昆山梁伯龙效之,作江东白苧、浣纱诸曲谱行世,天下谓之昆腔。张进士新乃取良辅校本,偕赵瞻云、雷敷民辈,传板度节,又号南码头曲。”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137页载: 张野塘, 明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说河北人。善弹三弦,又善唱北曲。曾为戍卒,嘉靖间获罪谪发太仓,娶魏良辅之女;研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 协助魏良辅对流行于昆山、太仓带的戏曲声腔进行革新,创制出一种舒徐宛转的新腔 “水磨腔”, 即昆曲。他还改造北方三弦,使琴腹稍小而圆,称“弦子”; 并组建弦乐、管乐、鼓板等配置齐全的丝竹乐队为昆曲伴奏,从而衍生出江南丝竹的雏形-吴中新乐弦索。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199页载:赵淮,明太仓人。字长源,号瞻云,晩年人称“ 赵五老” 。魏良辅嫡传弟子。善医, 能诗。 尤精曲,酒酣耳热,曼为长讴, 四座辟易, 即群少年竹肉满堂, 噤无敢发声者。万历首辅王锡爵致仕归里后, 见重淮技艺高超, 延为家乐教习, 并以友待之。其时, 苏州虎丘曲会, 千人石清歌者, 皆以为非 “太仓赵五老” 莫属。有“ 瞻云亡后, 广陵散不可复闻” 之说。程嘉隧有听曲赠赵五老组诗,陈继儒有赵瞻云传。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笫128页载: 张新, 明太仓人。字铭盘,人称五云先生。隆庆元年(1567) 举人,万历五年(1577) 成进士,除工部主事,迁员外郎。其叔小泉曾师事魏良辅。新亦善创新声,时称大家。每广坐命伎,即老优名倡俱皇迁失措。尝偕赵瞻云、雷敷民, 与其叔小泉传板度节,踏月邮亭,往来唱和,号“南码头曲”。 钮少雅于万历十六年(1588) 专程赴太仓访魏良辅,知魏巳去世,乃向新问学。其弟子吴芍溪传其艺。有白罡集。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笫2728页载: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独主文坛二十年。明史称其:“才最高、地位最显、声华意气,笼罩海内” 的文学家。 对戏曲也有研究,所撰艺苑厄言,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有所独自创见,影响深远。留给世人传奇剧本鸣凤记、小说巨著金瓶梅、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明万历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太仓家中的昆班,创建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著名于太仓众多家乐班,更是江南杰出的戏班之一,历时两朝四代,八十多年光景,名播全国。太仓州志斯友堂日记云:“吾娄有张野堂者王文肃门下客,善三絃,其声疏宕而有节。州人多从学,识微謬误必诃责詰。正而后已。后土风渐靡,而声音亦遂移学。絃者十室”史料介绍太仓王锡爵家乐班老师是魏良辅得力助手张野堂、嫡传弟子赵瞻云。王氏家乐班人员众多,规模不小。戏曲史专家陆萼庭在昆剧演出史稿中曰: “王锡爵家乐班是用昆腔演出牡丹亭最早的记录。”王锡爵让家乐班把弟子汤显祖著成牡丹亭谱曲、教唱、排练, 成为昆剧, 成功演出于王氏府邸“鹤来堂”。让昆曲走上大雅之堂。 把牡丹亭推广传播;对汤显祖的成名影响巨大,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早已载入历史,成为不争的史实。王氏家乐班把牡丹亭演得生动逼真,感人至深,女伶俞二娘为此断肠。史上留下汤显祖哭娄江女子有序云:“因忆周明行(孔教)中丞言,向娄江王相国家劝驾,出家乐演此。相国曰:吾老年人,近颇为此曲惆怅。”王氏家乐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王锡爵家中也涌现多位昆曲大家。太仓作家凌鼎年明代著名杂剧家王衡一文中载:王衡(1561-1609),字辰玉,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大明首辅王锡爵儿子。 其子王时敏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王衡知名度很高。明史卷二二八页有其事迹记载;中国文学大辞典里也有他的条目;在明淸戏剧史上,他更是一位不可不提的杂剧大家。王世贞赞誉:“学殖益富,能诗善书,散华落藻,名动海内。”王衡辞官回太仓后,常有诗文唱和,与戏剧家汤显祖、屠隆等交往,著作甚丰,最出名是多部杂剧中郁轮袍、没奈何、再生缘、真傀儡、裴湛和合五部流传下来。亦属“永垂不朽”之士了。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2122页载介绍王衡类同的内容。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5页载:王抃(16281702),清太仓人。字怿民,后改鹤尹,别号巢松,时敏五子。王锡爵曾孙,太学生。“所著乐府,不让元人”的传奇家、剧作家,盛极一时。吴梅村品为“措词精密,落响雄高”娄东十子之一。有巢松集、北游草堂集问世。受王氏家乐班影响,自幼喜爱昆曲,创作筹边楼、浩气吟见于曲录等书,戴花刘、舜华庄、鹫峰缘等均遭兵燹毁。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23页载;王曦(17981846)清太仓人,原祁五世孙。王时敏的七世孙。监生。美丰仪,潇洒俊爽。少时喜跳荡鼓舞。工词曲、通律吕,每酒酣耳热,忼声为歌,或长笛洞箫谱之,曾著东海记传奇、 鹿门词。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106页载:吴伟业(1609-1671),淸太仓人。字骏公,号梅村。授翰林院编修等职。入清仍主持文社,声名甚重。学问渊博,诗尤工丽,娄东诗派领袖。圆圆曲、楚两生行等较有名。作诗记史,世称:“诗史”。如“里人度曲魏良辅; 高士填词梁伯龙(辰鱼)” 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120页载:沈秉麐,清太仓人。字苑宾。武生。隐居教授,工音韵之学。乾隆年间,耗时五十年,七易其稿,编就部南北音韵于一书的韵学骊珠。此书问世,即为曲界重视,成为后世曲界填词度曲所遵循的最主要韵书。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224页载:顾子惠,清太仓人。善音律。初苏昆生至太,珍其技,不轻授人。子惠窃听之,尽记其点拍,退而习焉。已诣苏歌之,苏惊曰:“子从何处窃我歌耶?” 遂悉指授。后子惠颇通韵谱二变七声之义,游京师有声。太仓历史人物辞典第163页载:陈九公,清太仓茜泾人,后迀扬州。优人。入姑苏秀集班。演达摩过江、打子诸出为绝技,名噪一时。太仓现代的昆曲大家也不少。昆曲音乐家高步云(18961984),太仓西郊人。正如其名字,步先辈后尘,努力走高端入云,努力成就为昆曲著名大家,出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把昆曲从故乡一直推广到苏州和津京地区,为挽救民族文化遗产,普及昆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昆曲名家朱传茗(19081975),太仓璜泾人。13岁进昆曲传习所学艺。工旦角,精于吹笛。京昆名家言慧珠、梅葆玖、杨春霞、华文漪、梁谷音、岳美缇、王芝炅、张洵澎等均得其悉心指授而名声益振。与俞振飞等名家一起演出,有力推动和促进昆曲艺术发展。现在艺坛还在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太仓籍世字辈名家汪世瑜、王世菊;继字辈凌继勤;新生代刘煜等。乐坛上更有金睿华、陈祖赓、张永生、包棣华、周品臣、高昌林昆曲大家,太仓真的不尽数! 娄东昆曲社 陈有觉、冯惠娟、冯惠芬 2016年 春 节附:小论文昆曲娘家太仓卫小论文 昆曲娘家太仓卫魏良辅创立昆曲新腔,为我国文学戏曲史上一件大事。但何时何地呢?众说纷纭。因为连创立者的生卒年月都被湮没了,仅留一个嘉隆年间人。魏氏两代皆为浪浪艺人。良辆寓居太仓“十年不下楼” 。既说明他创作的投入忘我,不分日夜、不计年月: 又说明他为友人知己拱卫簇拥,有一个较好的创作环境.。这就要重点考察一下当时太仓的历史状况了。 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2) 我国民间戏曲流传的规律,总是沿着商人经商, 军队驻军的路线传播。当时苏州是丝绸、茶叶的产地,南北客商来往如织,各地的戏曲也随之输入。昆山之东的太仓卫,驻有重兵,又是著名商港,造船中心。军人军务之余下棋歌唱,自然成了各种地方戏曲汇集的所在。据太仓州志载,明初建州以来,士民繁盛,于州衙之前和兵备之西,终日征歌选优,且每年四五月间,在通衙大道设立戏台,集优伶扮演台戏,狂欢作乐。当时演的何戏?已失考。但祝枝山猥谈记载,数十年来,南戏盛行妄名馀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抑场,杜撰百端,真胡悦耳。祝枝山,吴县大文人。他说当时南曲汇集,不但有昆山腔,还有浙江来的馀姚腔,海盐腔和江西来的弋阳腔。他斥责这四种南戏腔调到了苏州昆山,“改易”、“杜撰”,已非本来面目。其实这正反映开始汇综融合成新腔的局面。如此看来明代的祝枝山、况钟、唐伯虎等人都没福听到昆曲。这些南北戏曲为了竟争,必然相互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唱腔更圆润好听,以胜过对方。可见魏良辅这时创立新腔,并非偶然,而是条件成熟。而地点就是在太仓卫。见王骥徳曲律曰:“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魏氏祖籍江西,自会弋阳腔,后来流寓到距海盐很近的娄县,鹿城之间,学会了海盐腔,研究了昆山的南曲小唱。最后“ 变弋阳、海盐的故调为昆腔。” 当时南曲是率平直无意致,罕宫调的民间戏曲,经良辅改造,成为重视“曲情理趣”,也注意宫调、声腔、板眼|、最终成为“字正腔圆”的新曲调了。魏氏並非单匹马,而有吴中曲师袁髯、尤驼、娄东张少全,还有张梅谷、谢东泉、戴栴川、包郎郎等乐工名手,“皆从良辅游”,都折服他的唱腔设计。 魏氏在众人推崇帮助下,使音乐与曲调结合起来,创立了“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的昆曲。可见他“足迹不下楼十年”,不过是未登台演唱罢了,并非是闭门造车,能独创新腔的。但这个“楼”是太仓给予的,如今的魏氏博物馆,要是这个昆曲楼的出典才好。还有一件良辅招婿趣事。太仓卫罪卒,河北人张野塘,素工弦索。一日闻野塘歌,心异之留听三日夜,人称善,与野塘定交,并把女儿嫁给他。说明他对北曲雅乐的倾倒,巧的是善唱南曲的女儿,嫁给善歌北曲的张野堂,结果促进了南北曲会的结合。如今在琵琶记中,还能听到这翁婿的杰作遗韵。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改革北曲的弦索以配南曲,主伴奏的弦索即变,其金元遗风也随之消失,而完全化为的声调流丽的新腔。数百年后曲社还在叹惜“元曲昆唱”,其实这是潮流。只有在北集贤宾曲牌中还能领略到元曲遗风之二了。魏氏昆曲新腔既诞生于太仓,又经谁推荐而流行呢?第一人当推于太仓王锡爵,他是当朝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新腔立即赢得他喜好,并令家僮演习。昆曲的创立,改苏昆地区无宫调、罕节奏的南曲而成为种声音委宛,字少音多的新腔:艺术上提高了大步,经王太仓之示范,得从登大雅之堂。嘉靖、隆庆间在王公大族中风行的原是北曲:万历之后,公侯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 皆唱昆曲。这其中还要提人,即昆山梁辰鱼。隆庆四年(1570年)他从金陵回故乡,与良辅专心习昆曲,得其真传,填词推敲,完成浣纱记,这个标准的昆曲本。这是划时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