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抽测试题C卷.doc_第1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抽测试题C卷.doc_第2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抽测试题C卷.doc_第3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抽测试题C卷.doc_第4页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抽测试题C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抽测试题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勋(xn) 地壳(k) 诗兴不作(xng)B . 殷红(yn) 校补(jio) 气冲斗牛(du)C . 弥高(m) 迥然(jing) 妇孺皆知(x)D . 迭起(di) 彷徨(hung) 风悲日曛(xn)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喧闹 渊博 不屑置辨B . 镂空 萧索 触目伤怀C . 诧异 狼籍 大庭广众D . 字帖 堆叠 厌厌欲睡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 造型独特、雄伟壮观的“鸟巢”,是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呕心沥血的结果,它已成为我国奥运会场馆的标志性建筑。B .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C . 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 , 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物的供养。D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B . “阳光体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大力提倡。C . 我们要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D . 希望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参加“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5. (2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大家都下课了,就是他们班还不下课。坐在窗口的京京稍稍一侧脸,就看见了背着书包往校门口走的同学们。已经打过放学铃了。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A . B . C . D . 6. (2分)下列关于名著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的长篇小说变色龙就是他的作品。B .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杰作。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D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赞誉司马迁历史巨著史记的名言。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7. (5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足蒸暑土气,_。(白居易观刈麦)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诸葛亮出师表) (3)“今夜偏知春气暖,_。”表现了诗人真切地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刘方平月夜)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揭示戍边将士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 (5)请写出古代诗文中描写“愁”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_,_。” 三、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8. (2分)你认为这幅图适用于下面哪个情境?请简述理由。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6版)A某眼镜店的促销广告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睛,拥抱光明”的海报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生调查报告的封面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9. (1分)前面班级活动精彩纷呈,学校庆祝建国70周年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温二十三中开展首届“君子峰杯”爱国诗歌朗诵音频征集活动,作品内容为从浙江土地走出来的“诗坛泰斗”艾青的诗歌。为了更好地推广这次活动,请你结合自己对艾青的了解,以及活动相关信息,为学校拟写一段推广语,鼓励大家踊跃参加。(120字左右) 参加对象:全体师生比赛形式:个人、集体音频要求:以MP3音频的形式呈现,时长不超过5分钟截止日期:10月15日优秀作品将在校微信公众号上予以展播,并给予奖品与证书五、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10. (1分)(2012抚顺)把下面这句话抄写在田字格内,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工整。不抄标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 (10分)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1) 这首诗写了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12. (16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从流飘荡_鸢飞戾天者_(2)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选项是( ) A . 千丈见底B . 有时见日C . 窥谷忘反D . 泠泠作响(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三峡中哪句话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13.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B .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C . 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D . “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B . 第段与第段是总分关系,第分别介绍探测信号和处理信号,可以改变其顺序。C . “张衡一号”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D . 第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3)第段中的“初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4. (25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1)第段介绍了下列信息: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_;_。 (2)第段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B . 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C . 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D . 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4)根据上下文,第段不能与第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九、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5. (5分)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与吃有关的那些记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等。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1、2-1、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