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传统证法的转化思路_第1页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传统证法的转化思路_第2页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传统证法的转化思路_第3页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传统证法的转化思路_第4页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传统证法的转化思路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传统证法的转化思路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传统证法的转化思路1四川张继海xx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由于立体几何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因而它成为历届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高考试卷中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集中体现在立体几何试题上)纵观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自主所命的试题,立体几何题多具有双重功能,既可用传统方法解答,也可用向量方法解答,且往往是一题多问,第一问一般是线面的平行或垂直等位置关系,第二至三问是计算空间的角和距离问题在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向量后,虽然一些问题可以用向量为工具来解决,但往往增大了建系、计算的过程和难度,削弱了对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事实上,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的传统证法依然是对中学数学教学评价必不可缺少的考查内容之一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垂直直线a与直线b (1)同平行于直线c的两直线平行 (2)?=b,a?,a?ab (3)?=b,a?,a?ab (4)a?,b?ab (5)两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则交线平行 (1)ab,bc?ac (2)a?,b?ab (3)三垂线定理、逆定理 (4)a?,b?ab直线a(b)与平面?(?、) (1)a?,b?,ab?a? (2)?,a?a? (3)a?,a?,?a? (1)m、n?,mn=B,am,an?a? (2)ab,b?a? (3)?,a?a? (4)?,?=b,a?,ab?a? (5)?,?,?=a?a?平面?与平面? (1)若?内的两条相交直线a、b都平行于?,则? (2)?a,?a? (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1)l?,l? (2)?,?根据上述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可知“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是立几中所表现出的线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互相转化的基本思路,掌握了这种转化思路,也就掌握了用传统方法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钥匙若是单纯的判断题,通常是结合图形(或另作,或想象)将三种语言(文字、符号、图形)互译互助,利用判定定理或性质定理解决;若是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问题,基本思路是由“已知”用性质推“可知”,看“欲证”想“要证”用判断,并借助图形直观,添加必要的辅助线(面);若是角、距离的计算问题,首先是在原有图形上千方百计地找到(或作出)符合相关定义的角、距离,然后加以论证,最后是计算角或距离的大小例1(08重庆理19)如图,在ABC中,B=90?,AC=7.5,D、E两点分别在AB、AC上,使AD:DB=AE:EC=2,DE=3现将ABC沿DE折成直二角角,求 (1)异面直线AD与BC的距离; (2)二面角AECB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思路分析 (1)因为与AD、BC既垂直又相交的直线是异面直线AD与BC的公垂线,两交点间的线段长是其距离,所以图文结合,仔细领会题意,不难发现BD就是异面直线AD与BC的距离 (2)在折叠后的图中,由于AD底面DBCE,所以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AECB的平面角,然后加以论证和计算E B A D C EC DB A解2 (1)AD:DB=AE:EC,BEBC又因B=90?,ADDE因ADEB是直二面角,ADDE,故AD底面DBCE,从而ADDB注意到DBBC,所以DB为异面直线AD与BC的公垂线如图,由AD:DB=AE:EC=2,得DE:BC=AD:AB=2:3又DE=3,BC=4.5,AB2=AC2BC2=36进而BD=2,即异面直线AD与BC的距离为2 (2)如图,过D作DFCE,交CE的延长线于F,连结AF由 (1)知,AD底面DBCE,由三垂线定理知AFFC,故AFD为二面角AECB的平面角在底面DBCE中,DEF=BCE,BD=2,CE=2.5,得54sin?CEBDBCE,从而在RtDFE中,DE=3,DF=DEsinDEF=DEsinBCE=2.4在RtAFD中,AD=4,35tan?DFADAFD,因此所求二面角AECB的大小为35arctan说明1现行教材及考纲中对异面直线的距离要求较低,在图中往往有现成的距离(不需要另作),只要根据题意加以说明(证明)它满足异面直线的距离所要求的两个条件既垂直又相交即可2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时,通常需要确定出(或找到)一个半平面的一条垂线,借助于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去作角(先作出),后证明3要善于熟练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例2(08安徽理18)如图,在四棱锥O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45?,OA底面ABCD,OA=2,M为OA的中点,N为BC的中点 (1)证明直线MN平面OCD; (2)求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角的大小; (3)求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思路分析 (1)要证直线MN平面OCD,只需在平面OCD内找到(若无现成的则需另作)一条直线,证明它与MN平行(这条思路本题不太容易);或者证明直线MN所在的某个平面(常常需要另作)平面OCD,注意到题设中有两个中点,于是再取AD或OB的中点(如下图),则问题立即解决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需要转化成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所以平行移动AB或MD,使它们相交,结合图形,发现ABCD,而CDMD=D,所以MDC就是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的角(或其补角)连结CM,在CDM中,不难得出DM=2,CM2=32,而CD=1,AC2=22,进而由余弦定理,得21212)23(21cos?MDC,得MDC=60?所以AB与MD所成的角为60? (3)由于ABCD,CD?平面OCD,AB?平面OCD,所以AB平面OCD,点A和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相等,设为h则OD2=OA2+AD2=5,AC2=1+1211cos45?=22,OC2=4+22=62,于是4245sin1121?ACDS在OCD中,有10152)26(152cos222?CD ODOC CD ODODC,B ADCE FM A C N B D O M A C N B D OE FMABDO MABDO342310111521sin21?ODC CDOD SOCD由V AOCD=V OACD得2423142331?h,所以32?h说明1充分利用“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垂直)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是顺利解答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的重要思路2第 (3)小题,若注意到OA底面ABCD这一已知,则有以下求解方法AB平面OCD,点A和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相等连结OP,过点A作AQOP于点QAPCD,OACD,CD平面OAP,AQCD又AQOP,AQ平面OCD,线段AQ的长就是点A到平面OCD的距离23211422?PD ODOP,AP=PD,所以32?OPAP OAAQ,即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为32例3(08湖北理18)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A1BC侧面A1ABB1 (1)求证ABBC; (2)若直线AC与平面A1BC所成的角为?,二面角A1BCA的大小为?,试判断?与?的大小关系,并予以证明思路分析 (1)图文结合、理解题意要证ABBC,通常是证AB垂于BC所在的某个平面或BC垂于AB所在的某个平面,于是转化为只需证明BC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为了转化并利用已知条件“平面A1BC侧面A1ABB1”,所以过点A在平面A1ABB1内作ADA1B于D,得到AD平面A1BC,进而ADBC根据ABCA1B1C1是直三棱柱,得侧棱AA1底面ABC,有AA1BC,而ADAA1=A,所以BC平面AA1D,故BCAB (2)连结CD,则由 (1)知ACD是直线AC与平面A1BC所成的角,ABA1是二面角A1BCA的平面角,即ACD=?,ABA1=?于是在RtADC中,ACAD?sin;在RtADB中,ABAD?sin由ABC是直角三角形,AC是斜边知ABAC,得sin?sin?,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