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五版题库试题选编(分析化学实验).doc_第1页
分析化学第五版题库试题选编(分析化学实验).doc_第2页
分析化学第五版题库试题选编(分析化学实验).doc_第3页
分析化学第五版题库试题选编(分析化学实验).doc_第4页
分析化学第五版题库试题选编(分析化学实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化学第五版题库试题选编(分析化学实验) 1分 (0703) 0703 EDTA的酸效应曲线是指-() (A)?Y(H)-pH曲线 (B) pM-pH曲线 (C) lgK(MY)-pH曲线 (D) lg?Y(H)-pH曲线1分(0703) 0703 (D) 2分 (0706) 0706 在pH为10.0的氨性溶液中,已计算出?Zn(NH3)=104.7,?Zn(OH)=102.4,?Y(H)=100.5。则在此条件下lgK(ZnY)为- () 已知 lgK(ZnY)=16.5 (A) 8.9 (B) 11.8 (C) 14.3(D) 11.3 2分(0706) 0706 (D) 1分 (0707) 0707 ?M(L)=1表示-() (A) M与L没有副反应 (C) M与L的副反应相当严重 (C) M的副反应较小(D) M=L 1分(0707) 0707 (A) 2 分 (0716) EDTA滴定金属离子,准确滴定(Et0.1%)的条件是-( )(A) lgK(MY)6.0 (B) lgK(MY)6.0 (C) lgc计K(MY)6.0 (D) lgc计K(MY)6.02 分 (0716) (D) 2分 (0730) 0730 已知乙二胺(L)与Ag+形成络合物的lg?1-lg?2分别是4.7与7.7。则AgL为络合物主要形式时pL范围是_。而pL为5.0时银的主要形式是_。2分(0730) 0730 3.0 pL ?Y(H) ?Y108.7 (1). lgK(PbY) = 18.0-8.7 = 9.3 pPb计 = (9.3+2.0)/2 = 5.7 = pY计 = pCaY计Pb2+计 = CaY计 = 10-5.7(mol/L)(2). PbY10-2.0 -4.3 CaY终 = Y终 = = =10(mol/L) -7.0+9.3PbKPbY10或 pCaY终 = pY终 = pY计+?pY = 5.7-1.3 = 4.4 2分 (0802) 0802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二甲酚橙指示剂只适于pH6时使用 (B)二甲酚橙既可适用于酸性也适用于弱碱性溶液(C)铬黑T指示剂只适用于酸性溶液 (D)铬黑T指示剂适用于弱碱性溶液 2分(0802) 0802 1分 (0804) 0804 用EDTA滴定Mg2+,采用铬黑T为指示剂,少量Fe3+的存在将导致-() (A)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以致无法确定终点 (B)在化学计量点前指示剂即开始游离出来,使终点提前(C)使EDTA与指示剂作用缓慢,终点延长(D)与指示剂形成沉淀,使其失去作用1分(0804) 0804 (A) 2 分 (0805) 铬黑T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它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显红色, pKa2=6.3pKa3=11.6 H2In- HIn2- In3-紫红 蓝橙 使用该指示剂的酸度范围是-( ) (A) pH 11.6 (C) pH = 6.311.6 (D) pH = 6.312 分 (0805)(C) 2分 (0806) 络合滴定中,若Et0.1、?pM=0.2,被测离子M 浓度为干扰离子N浓度的1/10, 欲用控制酸度滴定 M,则要求lgK(MY) ?lgK(NY)大于-( ) (A) 5 (B) 6(C) 7 (D) 82 分 (0806)(C) 1分 (0811) 0811 在Fe3+,Al3+,Ca2+,Mg2+混合液中,用EDTA法测定Fe3+,Al3+含量时,为了消除Ca2+,Mg2+的干扰,最简便的方法是-() (A)沉淀分离法(B)控制酸度法(C)络合掩蔽法(D)溶剂萃取法 1分(0811) 0811 (B) 1分 (0819) 0819 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时,一分子的EDTA可提供的配位原子数是-() (A) 2 (B) 4 (C) 6 (D) 81分(0819) 0819 2 分 (0820) 金属指示剂 PAN 在溶液中有如下平衡: pK a1=1.9 pK a2=12.2 H2In + HInIn-黄绿 黄 粉红 它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MIn为红色, 当使用PAN作指示剂时, pH范围应是_。 2+ 若使用PAN-Cu指示剂以EDTA溶液滴定Ca, 化学计量点前溶液是_ 颜色, 化学计量点后溶液呈_颜色。2 分 (0820)2.012.0 紫红(红色+蓝色)绿(黄色+蓝色) 2分 (0830) 0830 已标定好的EDTA标液若长期贮存于软玻璃容器中会溶解Ca2+,若用它去滴定铋,则测得铋含量将_。(指偏高、偏低或无影响)2分(0830) 0830 无影响 10分 (0841) 0841 在pH=5.5时使用0.020 mol/L HEDTA(X)滴定同浓度 Zn2+,Cd2+试液中的Zn2+,以KI掩蔽Cd2+,采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 已知: lgK(ZnX)=14.5, lgK(CdX)=13.0, pH=5.5时: lg?X(H)=4.6、pZnt(二甲酚橙)=5.7。 已计算得: lg?Cd(I)=5.1 lg?X(Cd)=5.9 lgK(ZnX)=8.6 pZn计=5.3 Et=+0.1 10分(0841) 0841 X XHi XCd2+i=13 化学计量点 10-5.310-11.210-6.6 10-7.1 终 点 10-4.910-10.810-6.2 10-7.1 提示:化学计量点时 X =Zn=10-5.3(mol/L)10-5.3 X = = 10-11.2(mol/L) 分析化学实验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47分) 电渗析法 。 3、用双盘半机械加码电光分析天平称量,在校正天平零点时(零线与标线相差不大时),天平应处于 开启 状态;在加减砝码和取放被称量物时,天平应处于 关闭状态,在试加圈码时,天平可以处于半开启状态;在读取称量数据时,天平应处于开启状态;为加快称量速度,加减砝码的顺序(原则)是从大到小 ,中间截取,逐级试验 ,判断左右两盘熟轻熟重的方法是指针总是偏向轻盘,光标投影总是向重盘方向移动。用分析天平称取试样的方法有指定质量称样法、递减称样法、直接称样法。 4、具塞(酸式)滴定管用来盛装 及 无氧化性溶液,不宜装 对乳胶管有腐蚀作用的溶液;滴定管在装溶液前需用待装溶液润洗 。50mL滴定管的最小分度是mL,如放出约5mL溶液时,记录数据为 3 位有效数字,相对误差为 0.4% 。若使误差0.1%,则滴定体积至少为 20 mL以上 。 5、以下酸碱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和颜色变化分别为:甲基橙基红 4.46.2,红黄;酚酞 810,无 紫红 。以下常见金属指示剂适用的pH范围和颜色变化(InMIn)分别为:铬黑T(EBT)6.311.5,蓝色酒红; 二甲酚橙(XO) 56, 黄紫红;钙指示剂 pH大于12, 蓝色酒红。氧化还原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的条件电位和颜色变化(氧化态 还原态)为: 0.85,紫红无色 。莫尔法的指示剂、颜色变化、适宜酸度为 24 6 7 8、为下列操作选择合适的容器 (1) 称取CaCO3基准物时,装CaCO3基准物用称量瓶; (2) 盛装K2Cr2O7标准溶液以进行滴定,用酸式滴定管; (3) 储存AgNO3标准溶液,用棕色玻塞试剂瓶; (4) 储存0.2 molL-1NaOH溶液,用 9、指出在不同酸度下作络合滴定时应选择的缓冲溶液 (1) pH=1时EDTA滴定Bi3+ (2) pH=5时EDTA滴定 Pb2+六次甲基四胺及其共轭酸缓冲溶液 (3) pH=10时EDTA滴定Mg2+ 3 (4) pH=13时EDTA滴定Ca2+ 1011、无汞定铁法(SnCl2-TiCl3联合还原Fe)实验中加入硫酸磷酸混合酸的作用是使黄3+-的生成,降低了Fe/Fe电对的电位,使化学计量点附近的电位突跃增大,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的变色点落入突跃范围之内,提高了滴定的准确度。钨酸钠和二苯胺磺酸钠两种指示剂各自的作用分别为钨酸钠起到指示控制消除过量TiCl的作用,二苯胺磺酸钠起到指 12、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显色剂是邻二氮杂菲,测铁的总量时需加入盐酸羟胺 将Fe3+还原为Fe2+,测定时溶液的酸度宜用 醋酸钠控制pH在 5 左右,酸度过高则显色反应速度慢 ,酸度过低则 Fe2+离子水解,影响显色 。 二、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以下是EDTA连续滴定Bi3+,Pb2+的简要步骤,阅后请回答问题: 移取一定量V0(mL)试液,在pH=1的HNO3介质中,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二甲酚橙由红变黄,耗去V1。 再加入六次甲基四胺,调至pH=5,继续以EDTA滴定至终点(总耗去V2)。 (1) 滴定Bi3+的酸度过高与过低对结果有何影响,能否以HCl代替HNO3? (2) 滴定Pb2+时加入六次甲基四胺调节pH的机理何在?调节pH是否可以用NaOH或氨水? (3) 加入六次甲基四胺后溶液为何色?终点为何色? (4) 写出计算Bi3+和Pb2+质量浓度(以g/mL表示)的公式。 答案 1. 酸度过高BiY-不稳,Bi也与指示剂显色不够敏锐,无法测定;酸度过低Bi3+则水解,无法测定。也不能以HCl代替HNO3,因易生成BiOCl沉淀,不能滴定; 2. 加入六次甲基四胺中和后形成缓冲液,NaOH只中和酸不形成缓冲体系,而氨水的 缓冲区在pH为910,均不能保证滴定过程的pH为5左右; 3. 为紫红色(PbIn络合物色),终点由紫红变亮黄; 4. ? (Bi3+) = cV1M(Bi)/V0, ? (Pb2+) = c(V2-V1)M(Pb)/V0 2、在用Na2C2O4标定KMnO4的实验中 (1) 溶液酸度为何要在1mol/L左右?若酸度较低有何影响?为何要在H2SO4介质中, 而不能在HCl或HNO3介质中进行滴定? (2) 为何必须用KMnO4滴定Na2C2O4而不能以Na2C2O4滴定KMnO4? (3) 为何要在加热7080下进行,且开始必须慢滴? 答案 1. 滴定必须在强酸性溶液中进行,若酸度过低KMnO4与被滴定物作用生成褐色的MnO(OH)2沉淀,反应不能按一定的计量关系进行。若用HCl调酸度时,Cl-具有还原性,能与KMnO4作用。若用HNO3调酸度时,HNO3具有氧化性。所以只能在H2SO4介质中进行。 2. 若用H2C2O4滴定KMnO4,则生成的Mn2+会与溶液中大量MnO4-反应生成MnO2影响计量关系。而相反的滴定在终点前加入的MnO4-均与C2O42-反应掉,不会过剩; 3. 在室温下,KMnO4与Na2C2O4之间的反应速度慢,故须将溶液加热到7080,但温度不能超过90,否则Na2C2O4分解。因KMnO4与Na2C2O4的反应速度较慢,第一滴KMnO4加入,由于溶液中没有Mn2+,反应速度慢,红色褪去很慢,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中Mn2+的浓度不断增大,由于Mn2+的催化作用,反应速度越来越快,红色褪去也就越来越快。 3、在用碘量法测定硫酸铜中铜含量的实验中,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KI?指示剂是什么?滴定到何时加入指示剂? (2)在接近终点时加入KS的作用是什么? (3)滴定时的酸度过高或过低有什么影响?调节酸度为何用H2SO4而不用HCl? (4)写出有关反应和结果计算式(WCu%)。 答案1、Cu2+与I-的反应是可逆的,为了使反应趋于完全,必须加入过量的KI,I-不仅是Cu2+的还原剂,还是Cu+的沉淀剂和I-的络合剂。指示剂为淀粉。将深色的碘滴至淡黄色时 再加入淀粉,若淀粉加得太早则它将与I2过早形成蓝色配合物,大量I3被CuI沉淀吸附, 终点称较深得灰色,不好观察。 2、因CuI沉淀表面吸附I2,这部分I2不能被滴定,会造成结果偏低。加入NH4S溶液,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而CuS不吸附I2从而使被CuI吸附的那部分I2释放出来与未反应的Cu2+离子发生作用,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但为了防止I2对S-的氧化,而NH4S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 3、反应在酸性溶液中进行,酸度过低,铜盐水解而使Cu2+氧化I-的反应进行不完全,造成结果偏低,而且反应速度慢,终点延长;酸度过高,则I-被空气氧化为I2的反应被Cu2+催化,使结果偏高。大量Cl-能与Cu2+形成配合物,使I-不易置换配合物中的Cu2+,使用H2SO4调节酸度则可克服这种现象。 4、2Cu2+ 4I- 2CuI I2; I2 + 2S2O32- = S4O62- + 2I-; CuI + S = CuS + I- 因为:2Cu2+I22S2O32-, 所以1Cu2+1S2O32- wCu%?(CV)Na2S2O3?10?3?MCu ms?100 4、铵盐中氮的测定为何不采用NaOH直接滴定法?加入甲醛的作用是什么,并写出其反应式。为什么中和甲醛试剂中的甲酸以酚酞作指示剂,而中和铵盐试样中的游离酸则以甲基红作指示剂? 答案(1) 因NH4+的Ka=5.610-10,其Cka10-8,酸性太弱,所以不能用NaOH直接滴定。 (2) 加入甲醛的作用是与NH4+反应生成酸性较强的六亚甲基四胺酸(Ka=7.110-6)和强酸H+,以便于用NaOH滴定,反应式为:4NH4+ 6HCHO=(CH2)N4H+6H2O+3H+ (3) 甲醛试剂中的甲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可完全将甲酸中和,若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指示剂变为红色时,溶液的pH值为4.4,而甲酸不能完全中和。铵盐试样中的游离酸若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至粉红色时,铵盐就有少部分被滴定,使测定结果偏高。 2分 (0902) 0902 以下电对中,条件电位随离子强度增高而增高的是 -() (A) Fe3+/Fe2+(B) Ce4+/Ce3+ (C) Sn4+/Sn2+(D) Fe()63-/Fe()64- 2分(0902) 0902 (D) 1分 (0903) 0903 在含有 Fe3+和 Fe2+的溶液中,加入下述何种溶液, Fe3+/Fe2+电对的电位将升高(不考虑离子强度的影响)-() (A)稀 H2SO4(B) HCl (C) NH4F (D)邻二氮菲 10. 1分(0903) 0903 (D) 2 分 (0904) Fe3+ 与 Sn2+反应的平衡常数对数值(lgK)为 -( ) ?3+2+ (Fe/Fe)= 0.77 V, (Sn4+/Sn2+)= 0.15 V) (A) (0.77-0.15)/0.059(B) 2(0.77-0.15)/0.059 (C) 3(0.77-0.15)/0.059 (D) 2(0.15-0.77)/0.059 2 分 (0904) (B) 2 分 (0906) 若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分别为 1 和 2 , 为使反应完全度达到 99.9%, 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 ) (A) 0.09 V (B) 0.18 V (C) 0.24 V (D) 0.27 V 2 分 (0906) (D) 2分 (0907) 0907 Hg2Cl2/Hg电对的能斯特方程为_。 已知: (Fe3+/Fe2+)= 0.77 V (Sn4+/Sn2+)= 0.15 V 则反应 Sn2+ 2Fe3+ = Sn4+ 2Fe2+的平衡常数为_。2分(0907) 0907 ?= (Hg2Cl2/Hg) - 0.059 lgCl- 2分 (0908) 0907 Hg2Cl2/Hg电对的能斯特方程为_。 已知: (Fe3+/Fe2+)= 0.77 V (Sn4+/Sn2+)= 0.15 V 则反应 Sn2+ 2Fe3+ = Sn4+ 2Fe2+的平衡常数为_。2分(0908) 0908 1.01021 2分 (0909) 0909 根据 (Fe2+/Fe)= -0.440 V, (Sn2+/Sn)= -0.136 V, (Cu+/Cu)= 0.522 V (Sn4+/Sn2+)= 0.154 V (Cu2+/Cu+)= 0.159 V 判断在酸性溶液中用金属铁还原 Sn4+时生成 _,而还原 Cu2+时则生成_。 2分(0909) 0909 Sn2+, Cu 2分 (0910) 0910 为降低某电对的电极电位,可加入能与_态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络合剂;若要增加电极电位,可加入能与_态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络合剂。 2分(0910) 0910 氧化, 还原 10分 (0916) 0916 计算pH = 8.0时, As()/As(III)电对的条件电位(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并从计算结果判断以下反应的方向: H3AsO4 + 2H+ + 3I- 已知: HAsO2 + I3- + 2H2O (I3-/I-)-=0.545 V (H3AsO4/HAsO2) = 0.559 V, H3AsO4:Ka1=10-2.2, Ka2=10-7.0, Ka3=10-11.5 HAsO2: Ka=10-9.22 10分(0916) 0916 0.059 x(H3AsO4)H+2 ? As(V)/As(III) =(H3AsO4/HAsO2) + lg 2x(HAsO2) 当 H+= 10-8.0mol/L时 H+3 x(H3AsO4) = H+3+H+2Ka1+H+Ka1Ka2+Ka1Ka2Ka3 =10-6.84 x(HAsO2) 1 所以 As(V)/As(III) = 0.559+0.059/2 lg 10-6.8-16.0 = -0.11 (V) 而 I3-/I-电对的电位几乎与 pH无关,仍为 0.545 V,故反应定量地向左进行。 2 分 (0919) ?3+2+ 已知在1 mol/L HCl 中, (Fe/Fe)= 0.68 V, (Sn4+/Sn2+)= 0.14 V, 计算以 Fe3+滴 定Sn2+至 99.9%、100%、100.1%时的电位分别为多少? -( ) (A) 0.50 V、 0.41 V、 0.32 V (B) 0.17 V、 0.32 V、 0.56 V (C) 0.23 V、 0.41 V、 0.50 V (D) 0.23 V、 0.32 V、 0.50 V 2 分 (0919) (D) 2 分 (0924) 0.05 mol/L SnCl2溶液 10 mL 与 0.10 mol/L FeCl3溶液 20 mL 相混合, 平衡时体系的电位是-( ) ?3+2+ 已知此条件时 ? (Fe/Fe)= 0.68 V, ? (Sn4+/Sn2+)= 0.14 V (A) 0.14 V(B) 0.32 V (C) 0.50 V(D) 0.68 V 2 分 (0924) (D) 2 分 (0926) 向 20.00 mL 0.1000 mol/L的Ce4+溶液中分别加入 15.00 mL、 25.00 mL 0.1000 mol/L FeCl2, 平衡时体系的电位分别为 _, _。 ?4+3+ ? (Ce/Ce)= 1.44 V, ? (Fe3+/Fe2+)= 0.68 V 2 分 (0926) 1.41 V, 0.72 V 2 分 (0927) 2 2 分 (0928) 根据下表所给数据, 判断用 0.1 mol/L Fe 3+滴定 0.05 mol/L Sn2+时, 化学计量点后 0.1% 的 2 2 分 (0929) 4+2+ 2 2分 (0932) 0932 溴酸钾法测定苯酚的反应如下: BrO3- + 5Br- + 6H+ 3Br2+ 3H2O Br2 + 2I- 2Br- + I2 I2 + 2S2O32- 2I- + S4O62- 在此测定中, Na2S2O3与苯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6:1(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