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arr的Cool edit后期制作教程By CarrQQ 188168183Q群 75584822第一章:音乐欣赏如果有学过美术的同学,一定会上过美术欣赏课,目的是训练自己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也是一样,如果听不出音乐的好坏,那么肯定不能做出好的后期。多听高品质的音乐,如蔡琴、费玉清,或者交响乐,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听正版的CD,如果没条件,那就从网上找无损的格式,如APE、WAVE。一边听,一边了解自己的耳机性能,例如解析力如何,三频平均吗,有没有渲染了那个频段等等,从而知道自己耳机的特性。低音过重了?那做后期的时候就要注意应该添加多点低音,不然的话在别的发声器材上就不能做到一致的重现了。第二章:器材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不良的器材录制出来的音乐,任凭后期再高手,都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所以,硬件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硬件包括麦克风、话放、声卡、电脑、音箱和耳机,当然,这些都是按自己的经济能力去选择。有能力的话当然还有录音棚和调音台了,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自娱自乐的来说,麦克风、话放、声卡、电脑和耳机是最基本的东西。麦克风。可以分为一般电脑用的语音麦,家庭唱KTV用的动圈麦,和录音室用的电容麦。麦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资金!如果实在经费不多,纯属个人玩玩的,那就选好一点的电脑语音麦吧,各大电脑城有卖。但,绝对不能买耳麦,就是耳机连着个小小驻极体麦的那种。效果非常的不好,只适合普通语音聊天用,要买就买独立的麦,这是最基本的。(这种不能买,仅作普通语音用)(最普通的演唱用的麦,就算这种吧,各大电脑城有售)如果资金充足一点的,那就选动圈麦吧,比一般的电脑语音麦好太多了。什么是动圈麦?就是平时去KTV用的那种,还有歌手在演唱会上用的都是。但要注意的是,网上很多教程都是说买个转换插头直接把卡侬线转成3.5的音频插头插到声卡就可以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动圈麦的抗阻大,灵敏度没有一般电脑语音麦高,所以人声通过麦再传到电脑里后,音量会变得很小的,即使在音量控制里把麦克风增益了20db,也是无补于事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麦与电脑之间,加一台内置话筒放大的前置放大器,简称话放。把麦的音量放大后再输入到电脑的声卡去,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这就是转换插头,当然把麦这样连到电脑是不行的)(动圈麦,KTV里常用的,一般业余爱好用这种麦录音就够了)发烧的和专业的童鞋们,动圈麦当然满足不了要求了,这时电容麦就出场了。当然,电容麦价格都不便宜,想买好一点点的动轧数百元以上。效果当然比动圈麦的好了,清晰,各频段饱满,纯净不毛躁,灵敏度高。不过电容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对环境和器材要求很高。由于灵敏度高,所以录音的环境一定要够安静,所以一般电容麦都出现在录音室,普通家庭环境复杂,很多外来的噪音很容易会被麦拾进去,而且普通的家庭没有经过声学设计,房间反射和共震会影响人声的质量,所以,个人觉得,没有好的环境就不要用电容麦了。而且,电容麦都是要额外供电的,就是说要添置一部带幻象供电的话放才可以用,而幻象供电的话放也是不便宜的,所以,还是多金的大大们发烧吧。另外,淘宝上出现一种用5号电池内置供电的所谓电容麦,价格也不贵,但我听过朋友录音后总结,这种麦不好,只是通过电池把麦的灵敏度提高,但没有电容麦的特点,声音刺耳,毛躁多,所以不推荐。(非常漂亮的电容麦,当然价钱也非常漂亮)(带幻象电源的话放,电容麦不可缺少的东西)话放。除了一般电脑语音麦外其他类型的麦不可缺少的器材,种类繁多,价钱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用法上面有说到了,最好选能调节频段的话放,质量要好,质量不好的话放会很容易造成噪音的。(个人很喜欢的百灵达的话放,淘宝有售)声卡。好坏直接决定人声的音质,不推荐用板载的声卡进行录音,尤其是用了时间比较长的电脑,声卡一旦老化,产生噪音、串音的现象就会很普遍,那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最好选择独立声卡,如创新的声卡,加上KX的驱动更能发挥其性能。当然,这个也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为,好的声卡也是几千上万都有的。当然,如果考虑到后期使用的软件,那还要考虑声卡能不能符合ASIO规范和GSIF驱动标准,因为有的后期混音制作软件,如Adobe Audition、Cubase、Sonar、Nuendo等都需要用到ASIO,进行听湿录干,或者其他操作的,所以支持ASIO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选购声卡时要注意一个东西,那就是要区分播放用声卡和录音用声卡的选择,一般的多媒体声卡,或者什么5.1声道,3D播放等的声卡,都是着重播放,录音部分却很贫乏,这样的声卡不适合录音用。对于一般的平民用声卡,选择的时候要留意采样率,专业的录音声卡采样率最高为24dit/96KHz,当然,采样率越好越好,一般的声卡采样率如果能达到24bit/48KHz就已经很不错了,是适合录音的声卡了。耳机、音箱。如果只对后期制作感兴趣,不喜欢自己展示歌喉的童鞋,以上的内容可以忽略,但这个内容就绝对不能忽略。耳机是后期制作最重要的硬件之二,最最重要的硬件之一就是我们的耳朵,那怎么通过耳朵听到音乐的变化呢,靠的就是耳机。耳机又分头戴式、耳塞式、入耳式等,除了头戴式大单元的耳机适合后期制作外,其他款式的耳机都不适合。而且,想做出好的音乐,必然要直接的分析出最原始音乐的变化,所以,头戴式监听耳机就是后期制作最好的利器。因为头戴式的耳机发声单元都比较大,越大的震膜越能充分还原音乐的音质,而监听耳机有别于一般的耳机,一般的耳机总是根据自己品牌的特点,添加这样或那样的频段渲染,例如SONY的DJ耳机就渲染了很多的低频,森海塞尔的就渲染了很多的中高频,用这些耳机听音乐,不能听到原汁原味的乐器发声,这样做出来的音乐必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例如低频过多,或者中频缺乏等,而监听耳机则做到三段平衡,不会添加任何的渲染,忠实的还原乐器原本的音质。监听音箱一样具备监听耳机的特点,当然监听音箱更好,更专业,也更贵。通常运用在录音室里(SONY V6监听耳机,非常经典好用的神器,当然价钱也不菲)(JBL的监听音箱,价格过三万啊)第三章:系统录音设置准备好硬件后,现在正式进入录音的阶段了。首先,要设置一下我们电脑里面的录音控制。这是系统录音控制的板面,有的童鞋说为什么录音的时候,人声部分会把伴奏也录进去了,其实就是这里设置错了。这里有两个选项,一个是麦克风,一个是线路输入(有的电脑也叫波型输入或者立体声输入)。无论叫什么都好,一定必须只能选择麦克风!一旦选了线路输入,那就是等于把电脑里所有发出的声音都录进去了(不单伴奏声,你的QQ声,系统的声音等都会录进去) 选项里面有个高级控制,点上,然后麦克风下面就会出现个高级按钮,点进去其他控制那里会出现这样的选项(当然这只是我的电脑是这样显示,有的电脑可能只有一个选项)。勾选话筒增强,选了后系统就会把你的麦克风增大20db的音量,录出来的声音会更大,当然噪音也会更多。选不选就见仁见智咯,有的童鞋觉得平时录出来的声音很小,可以选上这个。至此,系统录音设置完毕。第四章:录音录音和后期制作的软件五花八门,有非常专业的非线性编辑软件,也有入门的软件,更有傻瓜式的一键搞定软件。这个视乎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去选择。专业的软件推荐Cubase、Sonar、Nuendo、Magix Samplitude等,入门的软件有Cool edit、Adobe Audition(CE的升级版)、WAVE等,至于网络上出现的什么在线录音软件,不推荐。Cool edit和Adobe Audition是现在最普及,最易用的两款制作软件,而Adobe Audition的前身即是CE,只是CE的公司Syntrillium Software Corporation被Adobe Systems(Photoshop的公司)收购后,改名为Adobe Audition,并在软件上作完善改进,添加了支持VST插件功能。当然两者的基本操作是大同小异的,但CE更入门,所以教程是以CE为平台而写的。CE原版为英文版,为了照顾很多童鞋爱国之情,特有高手制作了汉化版,虽然做到98%汉化,但正是有2%的内容不能汉化,导致有某些功能不能使用。最大的影响是Fade in和Fade out(淡入和淡出)这两个功能不能使用,虽然在多轨下利用包络线也可以做到类似操作,但Fade in和Fade out对于消除人声中多余的杂声是很有效的,所以,用英文版还是中文版,就见仁见智吧,我是用英文版的。由于使用CE录音的方法网络上很多,也很简单,我就不再阐述了,直接COPY了网络上的教程,哈哈,偷懒一下。 1.打开CE进入多音轨界面右击音轨1空白处,插入你所要录制内容的背景音乐或歌曲的mp3伴奏文件,wav也可 2.选择将你的人声录在音轨2,按下“R”按钮。3.按下左下方的红色录音键,跟随伴奏音乐开始演唱和录制。至此,录音完成。第五章:后期制作好了,录完歌后,最重要的步骤重要来临了。在制作后期前,先准备好自己,把室内的灯光放暗些,不能暗到看不清键盘,也不能刺眼,最好洗个澡,把精神放轻松,冲上一杯咖啡。如果唱的这首歌有原唱版,那就用制作用的耳机听一下原曲,听上4,5遍,充分了解整首歌的效果怎样、什么风格、用了那些手法等,通过对比,知道自己唱的需要用什么效果,首先在脑里有个大概的概念。一切准备好后,首先要做的不是降噪啊等的,而是设置好CE。这一步非常重要,设置好CE的非破坏性编辑(也叫FX编辑)。什么是非破坏性编辑?大家知道CE是有两个编辑模式的,一个叫多轨模式,一个叫单轨模式。单轨模式是编辑单一音轨的,可以直接在音轨上添加各种效果,但操作过的人都知道,在单轨下添加了一个效果后,如果不满意的话只能通过撤消(Ctrl+Z)来还原上一步操作,如果添加了多个效果的话,则只能一个个的撤消还原。这种通过直接在音轨上进行操作,直接让声音发生改变的方式叫破坏性编辑,就是直接破坏原声的结构从而达到添加效果。而非破坏性编辑则是在不改变原声结构下进行的添加效果,就算任何一个效果不满意,都能轻易调节,而非破坏性编辑是在多轨模式下进行,所以还可以一边调节效果,一边连同伴奏一起试听,以达到最佳效果。这个就是单轨模式,在此模式下做效果添加就叫破坏性编辑这个是多轨模式,在此模式下做效果添加就叫非破坏性编辑英文不好或者用中文版的童鞋将就点看吧,因为我用的是英文版的CE,呵呵。点这个(或者Alt+9)开启效果面版开启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效果都出现在左边的这个区域里,在这里可以轻松的添加各种效果点击音轨里的FX按钮,开启非破坏性编辑(FX编辑)开启后会弹出配置界面,左边的框里是各种效果,点选你需要运用的效果后,按Add或者双击,效果就会出现在右边的框里,表示将添加这个效果。按OK就开始运用,如果想撤消某个效果,只需要在右边的框里点选效果,按Remove,即可撤消再次点击FX调出界面,会看见正在调用的效果。在MIXER的选项里,可以调节各种效果的音量、总线音量、添加撤消某个效果等,基本这个不需要怎么调节的。至此,非破坏性编辑的设置完成。当然,除了降噪外所有的效果添加都可以在多轨模式下通过非破坏性编辑完成。对轨后期制作第一步,把伴奏放在第一轨,干声(录进去的人声)放第二轨,和声什么的顺序往下排。然后由头到尾听一次,调整一下分别的音量比例,保持伴奏和干声的音量都不能冒红(过载),听听节奏对不对得上伴奏,有的童鞋节奏感不太强,可能某些地方拖了拍,或者抢了拍,那就需要对轨了。在多轨模式下,把干声放大,框选一句与一句之间的空白地方,按键盘上的Delete键把干声截成两节,然后按住鼠标右键,通过拉动音轨对准伴奏的节奏。有的时候可能要把音轨截得支离破碎,对好轨后,删掉伴奏然后混缩保存一次,这样整个干声的节奏就对准了。如果想做得精细些,把音轨尽量放大,可以精确到0.001秒。修音准这个绝对是个技术活,因为这个是涉及到乐理知识,要有比较好的简谱知识才能做得好。当然软件上是利用Autotune这个插件了。在FX中加载DX的插件auto-tune,一个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软件界面。当然这个插件也能做电音效果,只是效果并不好而已。因为我本身比较少用这个软件,所以详细的使用方法我在网上收集了一些教程。准音有问题?那就苦练吧,靠后期修正出来的东西,始终是自欺欺人,呵呵。录音的时候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留到后期去解决,这是原则。打开AutoTune窗AutoTune主要分两种处理音高的模式,分别是Auto(自动)和Graphic(图形)。Auto界面是默认的界面,是按用户设置的音调进行自动音高处理的模式。而Graphic(图形)界面则可以由用户自定义每一个音频段落的音高。在Auto模式中,需要用户定义调式和音阶,并以此为标准进行音高自动处理。单击Key下面的调式菜单选择按钮,可以弹出下拉菜单,对调式进行选择。单击Scale下面的音阶选择按钮,可以弹出音阶菜单,由用户根据当前素材的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好调式和音阶后,播放试听,并可在AutoTune窗中看到音高变化显示于音高校准显示器中(其中心位置为标准音高)。如果对自动处理模式的结果不满意,或是不需要对过多素材进行处理,只需要对其中的某一段进行音高处理,则需要利用图形模式。单击Graphic按钮,可转换到图形模式。单击图形模式界面下面的Track Pitch按钮。播放需要改动的音频段落,AutoTune会将音轨音高记录在Graphic(图形)窗口中。用户可以调整左下方的缩放按钮和滚屏按钮,使窗口更适合查看。再次单击Track Pitch按钮,取消获取音轨音高操作。并单击Make Curve(生成曲线)按钮,点击后在音高显示条上会生成音高控制曲线。工具栏中最重要的编辑三种工具。从左开始,分别是:节点线工具、自由线工具和选择工具。选择节点曲线工具,可画出带节点的音高控制线。用选择工具可以调整节点位置,从而改变控制线的形态。用自由线工具可画出曲线,也可画出直线。用选择工具,同样可对自由线工具画出的线条进行选择修改。如图所示即是用选择工具将某控制线进行移动,从而改变音频素材音高的操作示例。用修剪工具可以剪开控制线。工具栏中还有一些工具。从左到右分别是:缩放工具(默认为放大,按住CTRL键为缩小)、区域选择工具(可拖选一区域范围来选择控制线)、移动工具(可对当前视图进行移动)利用控制线,AutoTune可以改变音频音高。在Graphic(图形)模式下进行了改动,则不要再点击Auto回到自动模式,只需要将处理结果导出成WAVE文件就可以了如果点击回到自动模式,则图形模式就会暂时失效,直到用户再选择回图形模式为止。降噪然后是降噪,去掉干声中的杂音,如环境声、器材发出的频响等。要求达到的效果:在一般器材的监听下听不出明显的杂音、噪音,人声不失真。因为降噪这个操作不能在非破坏性编辑下进行,所以首先进入单轨模式,框选干声的空白地方。注意一定只能选空白的地方,有的童鞋把整个干声都框选了,这是错误的。打开“效果-噪声消除-降噪器”准备进行噪声采样按声音采样进行采样后,按Close退出然后框选整个干声后再进入降噪器,开始降噪。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降噪的级别,一个是对采样图形的理解。首先是降噪级别,一般不推荐使用50以上的数值,即使录出来的干声噪音很少,很干净,也只能用30-40降噪。如果噪音大的话,那就只能用10-25降噪,而且不能一次完成,要每降一次后,重新采样,再降噪,再采样,这个过程大概重复5-10次才能完成。当然,重复的次数要根据噪音的量而定,务必要做到噪音尽量少而人声尽量不失真。降噪级别不能过大然后就是画降噪线。这个界面上,上面的部分有两条不同颜色的线,红色的是采样到的噪音范围,黄色的是将会把噪音降到的范围,线条越靠近底部,噪音越小;下面的部分是给自己画的蓝色的降噪控制线,降噪线的意义是,如果用默认的一条直线的方式降噪的话,那么会导致降噪不均匀,比直线高的噪音可能降不了,比直线低的噪音可能过降而导致人声失真了,所以要根据红色的噪音线,通过下面的蓝色的控制线,控制上面的黄色降噪线调整降噪范围,最好把蓝色的控制线画成噪音线的形状,越仔细越好。黄色的降噪线越接近红色的噪音线,代表降噪的力度越大,越容易造成过降失真,离得越远代表降噪力度越小。如果干声底噪较少,音质较好,可以把黄色的降噪线尽量画得靠近红色的噪音线,用30的级别一次性降噪成功。如果底噪大,又害怕人声失真的话,那就用10的级别,尽量把黄色的降噪线远离红色的噪音线,通过多次降噪来达到理想效果。记住,任何的降噪办法都会对干声造成影响,降噪越厉害,失真损害越大。这里可以探讨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噪音都要难逃一劫。其实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保留一定程度的噪音也未尝不可,譬如单纯的吉它作伴奏的音乐,为了保留那种质朴感,可以适当保留一点噪音,这样听上去更亲切。而考虑到一些质量并不高的干声,降噪的同时也会把一些换气声,某程度的低频也弄失真了,所以,面对质量不高,噪音又大的干声时,在合理程度上保留一些噪音是最好的做法。消齿音降噪完毕后,回到多轨模式下,听听,是不是觉得某些字眼的发音很刺耳呢,通常汉语拼音声母为C、CH、S、SH、X、Q这些字的发音都会产生齿音,造成齿音过大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咬字不正常,一部分是因为器材不好而导致。当然如果录音时能解决的话那就重录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靠Wave插件里的RdeEsser咯。要求达到的效果:齿音不刺耳,整体人声不失真,发闷。很简单的一个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男声(Made)还是女声(Female),如果想一次性全歌消齿音的话,那就选Wide,当然,不推荐整歌一次性消,因为很可能会把其他不是齿音的频率也消掉,这样的话人声就会变得很闷了。推荐的做法是框选齿音大的地方,用Narrow消除,虽然耗时可能很久,但在保持音乐质量的前提下,花点时间还是值得的。选定要消的齿音后,按播放键,播放的同时RdeEsser里的波形显示器也有显示了。这时通过调整Freq,一边试听一边拉动,以寻找到最合适的消音感觉,然后调节Thresh(阀门)的数值,Thresh就是输入音量到达时开始发生作用,譬如上图的意思就是说在-34.3db开始发生作用。Range(衰减度)就是要把齿音消掉多少,上图就是衰减-42db。要注意,消齿音后留意声音波形的变化,尽量不要与附近的波形相差太远,否则就会感觉很不自然了。 左边的图是消齿音过度的,右边是正确的消齿音。R3压限再试听,是不是觉得有些地方很大声,有的地方气息不够被伴奏淹没了。有的童鞋喜欢大起大落的歌,主歌的时候痛苦的吟唱,到了高潮就撕心裂肺的响彻云霄,结果一试听,主歌基本听不到唱什么,高潮就声音大得要甩掉耳机。呵呵,这样就需要压限了在FX模式下找到Ultrafunk插件里的Compressor R3,大名鼎鼎的R3压缩器,按OK调用。要求达到的效果:人声气息统一,音量平均,声音不会过大或过小,人声不能压过头,导致低音或者高音模糊掉,死气沉沉的活跃不起来(俗称压碎了)。至于压限的调节,很多童鞋都问我要具体参数,其实每一首歌的风格不同,人声不同,压限的参数就也不一样。主要需要调节的就是作用阀值、比率、强度、起始缓冲和结束缓冲。先说缓冲。就等于是一排人站在一起,个子有高有低的,个子低的人就用起始缓冲把他垫高,个子太高的人就用结束缓冲来把他的脑袋给削平一点(很血腥的感觉,哈哈)。起始缓冲,对于乐器的制作,可以把数值拉大些,一般人声的话就不用太大,控制在10ms以内就好了,结束缓冲也不能太大,我习惯是200ms以内,太大的话压限器没完没了的工作,就失去了削除过高的音量的作用了。作用阀值。指的是在多大的音量下开始发生作用,这时可以留意增衰的电平表,英文为gain reduction,俗称GR表,它显示的是压限器对输入的声音施加多大的压力,当GR表不动时,说明没有进行处理。留意这个表最顶端的数字,当在阀值输入一个参数,如-20db时,增衰的电平表就会显示响应作用。像上图显示,我填入的作用阀值是-6.8,强度是10,试听时增衰顶端显示的数字为4.5,表示阀值在-4.5db时开始发生作用,这时就可以把作用阀值修正到-4.5db。如果阀值过大,就会导致人声“口齿不清”,混浊而沉闷,就是压碎了。这个一定要注意,作用阀值一定不能过大,一般-20以下就好了。比率。一般控制在4以下,越大的话压限的痕迹就越明显,压限要做到的就是既能统一大小,又不让人感觉到出来。如果想人声丰满,有弹性的话,数值越小越好。比率越大被切掉的动态越多,声音就会越干涩,比率越小,增加的动态就越多,变成了增益状态了,是提亮声音的一个办法。强度。就是添加压缩力量的强度,数字越大,强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压碎了的情况。控制在5db以下就足够了,当然某些声音特别大的地方可以适当加大点数值,这个就需要反复的试听了。压限的原则是要根据音乐的风格是调节,不能一刀切,不能做成伴奏盖过了人声,或者人声独立了伴奏。越激烈,节奏越强,鼓点越多的音乐,处理越大。快歌比慢歌压得要大,慢歌比广播剧压得要大,快歌的作用阀值至少要-10db,要控制得住人声的气息,否则就会乱套了。当然,还有一种做法是,压掉小声音,提升大声音,这个是电子舞曲常用的办法。EQ(均衡器)EQ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整个后期制作中最花时间和精力的操作之一,将决定人声的音色、空间位置等。EQ在CE里面有很多类型。有自带的Grephic Equalizer(汉化版译为科学均衡器),也有各种插件里的。我比较常用的是Wave插件里,Q10里的EQ。先来看看界面这个EQ有10个频段供使用,把中间的那些1-10点亮,表示开启相应频段的工作。先来普及一下EQ知识1、 有些低频是不起作用的,于是我们要把它去掉,保持声音的干净。男声80以下,女声150以下的频段都可以去掉。在Type里找到Hi pass,会发现均衡表上的线往下压了。2、 听听高频和低频的比率,除非十分差的麦,否则一般来说低频都会比高频多,这里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房间没有经过声学处理,低频会混杂很多反射声,而且我们唱歌时离话筒很近产生的低频共鸣。这样我们可以用Low shelf把500以下的低频整体降低一点。3、 人声的主要发生频段来自2000-8000,这些频段间要精细调节。而高频可以提升2000-4000之间的部分,这里提升可以增加力度、亮度、清晰度。但提升过多就会感觉有电话的声音。4、 8000以上可以提升一点,增加磨嗓子的声音,就是一点的沙声,让声音听起来更有感染力,尤其唱苦情歌的时候哦。5、 如果高频太多,声音太尖的话,10000以上应该适当衰减,如果提升的话,人声就会发尖,发毛。6、 如果不明确有问题的范围属于那个频段,可以用扫频的办法。方法是,播放人声,打开EQ的一个频点,提升它,然后左右来回拖动慢慢扫,扫到某个地方突然发现声音变很大,或者明显有房间的回声,那么这个位置就有问题了,然后把它拉低,衰减一点,但不能太多。这样整个声音就会干净很多了然后也说一下常用的一些频段的作用。80Hz、100 Hz、125 Hz、200 Hz这四个频点附近是男低音的主要基音区,与低音的混厚感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此频点附近丰满,音色则显得较为厚实,反之,音色则会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如果过强,音色往往会出现低频共振声,听着会有“隆隆”的“同音轰鸣感”,有人将它形容为“极强重感”,尤其是200Hz附近,特别明显,甚至有击鼓样的共振音,总之给人的感觉不舒服,如果不是Rock风格的人声,建议不要大幅度正增益。250Hz、350 Hz、420 Hz、500 Hz这四个频点与中低音的力度很有关系,是中低音声的主音区,因此在调节增益时应特别小心,如果过度正增益,会出现让人心烦的“嗡嗡”声,让人觉得闷,在250 Hz很明显,正增益过了就好像感冒鼻音重一般,如果的确鼻音重的人声则可以考虑在此频点附近进行负增益。640Hz、800Hz、1KHz这三个频点是中的主音区,与声音的开阔度有一定关系,同时与听觉上的混浊度也相关,正增益是明晰而狭窄,即我们常说的“喉音感”,应该说,适当喉音能增长率加声音的感性,但如果过了,则会让人觉得不自然,就男女声来讲,这几个频点附近的增益应格外小心,在调音学说里将500-800Hz频率称为危险频率,意思是要谨慎使用;负增益则是混浊开阔,但太过则会显得人声松散无力。800 Hz和1KHz的提升是电话音模拟效果的主要手段。1.3KHz、1.6KHz、2KHz这三个频点是中高音的主音区,男声则略表现为偏高音。与声音(在尤其是中音)的硬度相关。负增益则相对舒缓,正增益则相对紧凑。 个人体会是1.3KHz附近与中音部的声音的明亮感还相关,适当提升能增加声音明亮度,但往往不宜超过3.5dB(此数值纯粹为个人的体会,仅供参考),不然就很不自然,会有生硬感。2.5 KHz 、3.2 KHz、4KHz这三个频点与人声的锐利度相关,也就是表现为声音的穿透力,而且与其它频段相较而言,与混音时的声场远近相关度最大。声学研究表明,人耳腔的谐振频率主要集中在1KHz到4KHz之间,因而人耳对这个频率相对也就非常敏感的。因此,不论是男声还是女声,在EQ上对24kHz之间这几个频点附近都不宜进行衰减。因为它的缺失和弱化会使声场较远,混音时就缺乏立体感,同时语音也显得较为模糊。当然也不可过强,不然容易产生“咳声”样的附谐音。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4 KHz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频点,对声音的锋利度影响最为明显,如果提升太过,会出现明显的齿音,往往是女声出现齿音的基频点。如果是做摇滚乐混音时,倒不妨试试适当提升增加人声的锋利度。8 5KHz、6.4 KHz、8KHz这三个频点是高音的主音区,男声略表现为极高音,频点附近与声音的清脆度相关,主要影响高音的清晰度、明亮度,适当的域值能让音色听起来清脆悦耳,增益不足则人声的音色平淡,增益过多则人声变得尖锐,甚至出现啸叫音及齿音,听觉上刺耳。10 KHz、13 KHz、16 KHz 、20 KHz其实但凡频率在8 KHz以上,人声就很纤细了,不主张进行提升,因为过分提升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发毛,如果这部分的高音的确缺乏,可考虑用BBE的高音激励来实现,那样出来的是谐波,不致破坏整体听觉感受。以上频点中,个人体会,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频点值,以10频段来考量为80、200、250、400、800、1.2K、2.5K、4K、6.4K、16KHz最为重要,分别调低音纯度、低音厚度、鼻音、低音力度、声音开阔度、声音明亮度、声场远近、声音锋利度、声音清晰度、高音美感(4K、6.4K两者兼调齿音,女声多出现在4 5KHz,男声多出现在67KHz);以6频段来考量,最为重要的是80、250、800、1.2K、4K、6.4KHz,具体调节声音的意义与前述一致。这里我随便做了一个示范。Gain是提升或者衰减频点的数值,一般不宜超过-2-2,Freq是频点,可以在里面填入任何频段数值,Q是调节曲线的波伏,意思是发生在该频点的范围,Q值越大,范围越大。EQ的调节是非常繁琐而且费神的,整个人声的好坏也决定于此,所以必须要有耐心,有毅力,毕竟做后期就是考人心思的事情。要反复试听,反复调节,才能找到一个最好的感觉,当然,连续工作时间不能太长,大概每半小时就要休息15分钟,因为连续听多了,听觉神经就会迟钝,再做下去也只会徒劳。混响后期做到现在,是不是已经觉得眼冒金星昏昏欲晕了呢,哈哈,坚持就是胜利!其实我也写得昏昏欲晕了XD做混响前大家先来了解一个原则,就是:混响越少,听起来越“专业”。近些年流行音乐的趋势是能干则干,甚至有的制作人完全不添加混响,要的就是那种很质朴的感觉。有童鞋会问,那样的话人声不是就会很难听吗,是的,当然如果你的水平也如那些实力派明星一样的话,还怕什么混不混响。有的童鞋自己做了歌,很高兴的拿给我听,结果被我批评混响太大了,人声模糊,他们不解,我听起来感觉很好啊,为什么还说不行呢?其实混响大,延时和混响把人声中某些不足的地方掩盖了,譬如尾音的不稳定,气息过大等等,所以听起来好像挺不错的。但是,大混响就把人声给盖住了,太湿,太模糊,拖拖拉拉的,不清爽,所以,在适当的范围内添加混响是必须的,但一旦多了,对人声的影响是很大的。加混响前,先听听原曲,感觉一下原曲用了多少混响,音乐与人声的位置是怎么摆放,原曲的风格是什么,做好后再对照原曲听听,接近原唱的感觉了,那就是成功了。这里的歌曲风格直接关系混响的多少。舞曲、电子音乐、HIP-HOP等的快歌,不适合加多混响,甚至不加混响也是可以的。快歌加大混响的话,人声会感觉很远,与伴奏不协调,也很拖拉,失去节奏的动态,所以必须紧记,快歌不能,甚至不需要加混响。至于慢歌,抒情歌,根据歌的感觉添加适量的混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90年代前期的流行音乐都喜欢加大一点混响,90年代后的流行音乐则逐渐干,所以如果唱一些老歌,经典歌曲的时候,不妨加多一点混响,更显老歌味道。然后再和童鞋们搞清楚一个概念,就是混响(Reverb),和回声(Echo)的区别。有的童鞋觉得回声就是混响,然后就拼命的加回声,这是错误的。回声是指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遇到障碍物后直接反射回来的声音,就叫回声,回声是会破坏人声的。回声是混响的其中之一,却并不代表混响,混响包含着延时、早期反射、衰减时间、空间类型等,通过各种参数叠加在一起而达到润饰声音的作用。回声某程度上仅是用作特殊效果,当然,如果混响加太多,那就变成KTV了。理论说完了,开始具体操作。CE里面比较常用的混响效果有Fullreverb(完美混响)、Reverb(一般混响)等,而Ultrafunk插件里有个很著名也很好用的混响,Reverb R3,是我最常用的,当然,还有TC插件的混响也很有名,这个看自己操作习惯吧。调出R3很华丽也很多东西可调的界面,每一个数值都直接对人声有明显的影响,我就简单的说一下具体的用法。低频切点:为了保证混响的清晰度和温暖度,需要切掉一些低频处发生的混响,数值越低,保留的混响越大,人声越模糊。所以除了老歌外,一般流行曲建议保持在400以上高频切点:同样,数值越大,保留高频的混响越多,人声越混浊,刺耳。一般5-8就足够了早期反射:简单点说就是原声与第一反射声的时间距离。如果空间越大,时间越长,空间越广阔,时间也越长。一般保持在10-60就好了空间广度:混响空间的大小,数值越小,人声越靠前,KTV效果就是把这个加得很大,人声非常靠后,就导致了模糊拖拉了。所以,数值也不能大,我一般都是在35-60之间扩散程度:也就是说混响从声源中向四周扩散出去的程度,而扩散的过程中会把回声掩盖,听上去柔和而圆润。数值越小,回声越明显,这个参数大点都没关系,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节吧。低混比率:调节声音的厚度和饱满程度,一般也就2-3左右分频点:调节高低频的界点,一般与低混比率一起调。分频点越高,低混数值就越高。我的理解是高频尖锐的混响与低频厚实的混响间的区分点,数值越高,高频的混响就越明显。一般我都是取100-400之间残响时间:整个混响的发声时间总长度,混响的灵魂所在。当然数值不能太大,保持在1-2之间就好了,数值大了就是KTV效果了高频衰点:可以同过它来调节你高音的不足,数值小的话高频很比较干,苍白,一般0.5-1.3比较合适原始干声:这个是调节人声的远近的,数值越小,人声越远,一般就是衰减-2或者-5就足够了,当然这个要根据伴奏而言,尽量调得人声和伴奏是在同一个距离出来的早反射声:这个一定不能调大,大了就是混乱的KTV效果了。一般起码都要-10左右混响音量:(又再一次提到KTV效果.)如果想做成KTV效果,那就调大这个吧,当然,如果想往“专业”靠拢,还是保持在-10以上。数值越小,混响越小,越“专业”声场宽度:如果做立体声效果的话,可以用100%,一般我们做歌,保持在20-50%就好了,或者直接选输出声场为单声道也可以尾音:修饰尾音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不过开了也无妨,呵呵C4压限说到Wave插件里的C4,其实它不单是一个四段的动态压缩器,还是一个简单的EQ,对于最后阶段的整体调节是非常有效的。界面上面的是实时显示器,显示当前压缩情况,下面是四段的EQ调节和动态效果器。对于一般对这个操作不熟悉的童鞋,可以选择预置里Pop vocal的选项,这里已经做好了一个针对流行人声的设置,只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略略调一下就好了。中间这条黄色线是显示压缩的状况的,往下是压缩,往上是提升。这整个紫色的区域中,最上缘是表示增益,也就是说将这个频段的声音提升多少,最下缘是表示能压缩的最大范围,也就是说压缩就是在紫色的这个区域内。下面三个点是可以随便拉动的,是可以设置发生作用的频段区域范围。这是设置当前频段最大的增益值,如果是负数的话,那就变成压限了,如果是正数的话,那就是提升扩展了。理论与R3的是一样的,具体规律是,在相同 threshold 下,range 越大(负号后的数字),压缩越大,range 越小,压缩越小;在相同 range 下,threshold 越小(负号后的数字),压缩越大,threshold 越大,压缩越小。另外,Knee 也影响到压缩, Knee 越 soft ,那么在 threshold 处压缩越小。如果你需要较大的压缩率,就将 range 设大(负号后面的数字)。如果需要,也可将 knee 设高,这样能够增加在 knee 处的压缩率。它表示当前频段的输出值,简单来说就是音量控制。这两项就是设置作用的时间和压缩释放的时间,如果大家对这个设置不了解的话,可以利用ARC全称是“auto-release control”,使用它就可以自动调整作用的时间和压缩释放的时间了这个是作用阀值,就是说在什么db下开始发生作用。在 C4 中,当 knee 是 soft 时,在 threshold 处信号就能获得 range 值的一半的压缩量。例如,knee = soft,range = -8,那么信号等于 threshold 的时候,信号被减弱 4 dB。这也就是说,在还没有达到 threshold 时,压缩即已开始。这样能获得平滑的压缩效果。除非 knee = hard 。这里面有两个模式可以选择,Opto 和 Electro 模式Opto:在压缩值越大的时候,有越快的释放时间,在压缩值越小的时候,有越慢的释放时间。这个选项适用于深度压缩。一般流行歌曲,慢歌,情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Electro:这是 waves 发明的方法,它跟 Opto 模式相反。它适用于中度压缩,尤其是当你想得到最大的 RMS(平均值)和高密度的地方(比如电子舞曲)。这个是指开始压缩时发生作用的尖锐程度,值越大,越hard(尖锐),越小,越soft(圆润)。C4的调节也是没有一个很固定的参数的,主要是根据声音的特点,歌曲的风格来调节。当然,可以参考预置里的Pop vocal,在整个后期制作里,压缩的主要任务还是放在前面的R3身上,C4的作用更多的是调节EQ与压缩的关系,譬如说一些地方动态太大了,或者声音不够亮,或太沙等,都可以通过C4来解决问题。Phase R3相位效果器有时我们听音乐,感觉有些音乐很有立体感,左右声道区分很清晰,有的立体感只集中在中间,中间和左右分开的这个概念,就叫相位。而Ultrafunk插件里的Phase R3相位效果器就是可以把一般单声道或者单一立体声的音乐变成伪立体声。当然这个并不算是真正的立体声,它只是通过把音源相位分开而达到立体声效果,所以叫伪立体声。在FX里打开Phase R3你会看到一个比较简单的界面,其中主要调节的是相位状态和声场宽度。相位状态:就是说A音源跟B音源相对开的角度,网上推荐的都是90度,但经过我实践后,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90度的,而且90度的话相位会变得比较大,就是说左右声道分得比较开,人声反而模糊了,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超过70度就好了。伴奏的数值可以大些,人声的数值小些就好了声场宽度:也就是左右声道分开的距离,最多也就120好了,过大的话会感觉在唱山歌一样XD就是这个很简单的操作,往往我都会在最后阶段在伴奏和人声上都加上一点点,让人声不用集中在一个点去发声,当然快歌还是集中点会更好。这个操作都不能用太大的数值,否则会弄巧成拙L2总体提升器之前在讲压限的时候,提到过两个概念,压缩和提升。当整首音乐都完成以后,可以利用Wave插件里的L2让音乐的所有频段都提升一下,让整首音乐都丰满而充满动态。打开以后是一个很简单的界面,就两个推子。右边的选项照着选就可以了。第一个推子是门限,就是降低所有频段活动的限制度,让频段都活跃起来。数值越大,频段越活跃,音量就越大。当然可以通过第二个推子把整体音量降低点,保持频段丰满活跃而不过载(爆音)就好了。这个效果不要在单独的声音文件里添加,最好是混缩成品后,在总线上加(就是在整首音乐上加)第六章:整体声音的精细处理到此,基本上用到的效果都讲解了,也都添加了,是不是就可以出成品呢?慢着,还差最后一步,也是最漫长的一步。先去休息一天吧,什么都不要听,什么都不要做,仅仅是睡觉,让耳朵得到充分的休息。然后,先用耳机试听,再用音箱试听,或者在各种不同的喇叭中试听,听听添加的效果在不同的介质里会不会有不同的变化,如果有不同的变化,说明某频段出问题了,应该把它找出来。一首好的音乐是应该在任何喇叭中播放都保持同样的特性,有着同样的细节。这个,要靠耳朵去听,去分析,当然,如果音量忽大忽小,或者主歌部分音量天大,高潮却被伴奏掩盖了,怎么办?这时候,就到了第六章要讲的,整体声音的音量处理。首先在多轨模式下,把顶端第二排的选项如上图点上重点是这两个一定要点上,然后你会发现音轨的上端会出现一条黄色线这条线就叫做包络线。它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声音的大小,和渐大渐小的效果。可以直接在音轨上画线,包络线越往下,声音越小。通过调节包络线的高低,来控制音乐音量的大小,而人声音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声音在伴奏里的相位(靠前或靠后)。我这里就做了个示范,声音的前后把包络线拉到最底,意思是让声音开头音量渐大,结尾声音渐小,中间利用鼠标画了一些波形出来,其中越靠上端的音量越大,越靠下端的音量越小。一般来说流行音乐的原则是,主歌部分突出人声,高潮分突出人声与伴奏的融合,所以,一开始到高潮前的部分,人声的音量可以适当大些,感觉人声比较靠前,高潮的部分人声就小一点,节奏明显的音乐就突出鼓点,整个音乐的音量不能过载(爆音)。整体的声音精细处理是整个后期制作中最花时间,也是最考听力的。要通过不断的,大量的试听,重复某一小节的观察,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当然,试听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调节各种效果,对比原唱,以做到最接近原唱为标准。这个过程可以花3分钟,可以花3个小时,也可以花3天甚至3个星期,做后期混缩就是一个烦人的,折磨耐性的过程,没有沉着的个性,太浮躁的性格都是不能做出好效果的。最后:混缩保存,面世!经过大量试听后,终于可以混缩保存为成品了。当然,一般都是保存为MP3,速率越高,音质越好。如果想追求更好的音质,或者烧录CD的话,保存成WAV或ARP是最好的。保存后不要急着给放上网公诸于众哦,用CE打开音乐,看看音量足够大了没有,看看有没有什么要修改的,然后,再安心的接受鸡蛋或者花花吧。 这里只讲述了最常用的最基本的几个效果的用法,特殊的效果在这里就不作阐述了。另外,有童鞋问我为什么不讲解BBE(BBE Sonic Maximizer)和麦克风模拟插件(Antares Microphone modeler),是因为这两个插件的效果基本上都可以用EQ代替,而且,BBE出来的效果并不好,例如激励高频的时候会把周围的泛音也激励起来,声音就杂了。一般来说BBE可以用,但不宜过多,增益在3以下就好了,毕竟它的低频激励还是有效果的。而麦克风模拟插件里面的麦克风选择基本没多大作用,唯一作用就是把它用做增加声音的温暖和拉近距离。其实温暖这个用EQ可以做到,而用作拉近嘴与麦克风的距离这个还是挺不错的,调节也很简单,所以就不阐述了。 我的后期制作的一些心得1、 不要追求所谓“最好的软件”,也没有最好的软件,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软件。当你花5年时间专注钻研一个软件的时候,你也能得心应手。2、 任何添加的效果都会对干声造成损失和伤害,所以,能不用的效果尽量不用。我教程里提到的效果不是每个都要加进去的,也不是必须的,这个都要根据声音来选用,当然,效果越少,对干声还原越好。3、 做后期制作,先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后期。首先,要忠于原声,对于唱不上去就升调,或者把伴奏整体降调的做法,我是反对的。首先,不要欺骗自己,我们不是靠声音吃饭的明星,我们只是娱乐自己娱乐别人的业余爱好者,正视了自己的缺点,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其次,每一个升降调对声音造成的损害都是非常明显而严重的,所以,能不用就尽量不用。然后,我们做后期是为了让声音更接近原声,更真实的还原声音的特质,就像炒菜一样,添加油盐酱醋目的只是为了让菜更好吃,更突出菜的味道,而不是把青菜炒成牛肉,我们不是魔术师。4、 对于唱得不好的或者不会用后期的,不要想着通过大混响来掩盖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只会让问题更多。越小的混响,越接近“专业”5、 任何效果的添加都不要过量,每一次一小点一小点的添加即可。即使宁愿味道不明显,也不要把原本有6成味道的菜炒成过咸或者直接炒糊了。过犹不及啊6、 不要连续工作3个小时,这样你的听觉神经已经麻木了,先休息30分钟吧,革命也不是一下就能成功滴。7、 确实消不去的噪音,或者电流声,就别跟它较劲了,记着每一次降噪对声音的损害都是非常大的,如果噪音确实很大,或者人声里录进了伴奏声,那还不如不降噪,直接加效果好了,音质肯定比拼命降噪要好。8、 录歌的时候不要录得过载(爆音)了,爆音了的干声,任凭后期再厉害也是无济于事的。当然也不要录得声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
- 护士长的科室管理
- 电气设备认识实训的心得体会模版
- 固定资产台账管理报告
- 小米手机发布会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财政学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崩漏的护理查房
- 邮政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支教活动总结模版
- 一级消防员考试题及答案
- 水库防汛知识培训
- 2025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含笔试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安徽省C20教育联盟2025年九年级中考“功夫”卷(二)数学
- 《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课件 教学项目6 蒙太奇剪辑
- 2025年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程 - 心理调适
- 《中国餐桌礼仪》课件
- 自愿援疆申请书
- 智慧照明系统施工方案
- DB37-T 5061-2024 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
- 高致病性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CR检测方法
- 2024年县乡教师选调进城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库附解析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