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2)_第1页
4.4《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2)_第2页
4.4《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2)_第3页
4.4《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2)_第4页
4.4《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其他文言现象,能借助书下注释学习文言文。(2)了解孟子散文长于雄辩,气势充沛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教师引导;(2)以新带旧,形成体系。 (3)理清文章脉络,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子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2)结合时代,分析孟子思想得不到施行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可先由学生介绍,老师再作补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二、熟悉课文内容,总结文言知识 1.朗读课文,解决字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特别注明。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pio( )(3)鸡豚( )狗彘( )之畜( )(4)数( )罟( )不入w( )池(5)无( )失其时(6)谨庠( )序之教(7)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之义 答案:(1)y(2)涂t通假字,同“途”;莩(3)tnzhx(4)cg;洿(5)无w通假字,同“毋”(6)xing(7)颁bn通假字,同“斑”(8)悌 2.再读课文,分组归纳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积累一些常见实词A.词类活用(1)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2)可以衣帛名词用作动词(3)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4)王无罪岁名词用作动词B.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C.实词积累走(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 (4)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 (5)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 (6)太史公中马走司迁再拜言(仆人) (7)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快) (8)走虽为敏(谦称、我)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数(1)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命运)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shu屡次) (5)数罟不入洿池(c密、细密 ) (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计算) 发(1)百发百中(发射) (2)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征发、派遣 )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4)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5)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发出)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发出、抒发)D虚词“则”积累课文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表假设关系连词,如果就)(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比较阅读1.比较本文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构模式的异同。相同点是对话式;不同点是本篇孟子的论辩色彩更浓,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二、理清思路,欣赏论辩艺术2.朗读15段,小组讨论孟子如何操控对话“局势”?梁惠王开门见山问为什么自己国家“民不如多”,孟子首先通过比喻作答,指出梁惠王的虚伪,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前面孟子的设喻十分成功,此时梁惠王的回答只能是乖乖“入瓮”。接下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那么下文孟子就开始“侃侃而谈”,阐述他的治国理想了,这样就使对话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孟子手中。三、分析文本,体味孟子理想1.请学生快速找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并加以概括。56段。一共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2.请学生回答最后一段孟子是怎样讽刺当时统治者的言行的? 明确:由现象入手,十分形象化。“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最后指出这样,即实施“仁政”才能“天下归心”!四、朗读课文,总结孟子语言特色 的语言特色: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多用排比、对偶句式。五、深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1.有人说孟子此文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你如何看待?的确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见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不可“涸泽而渔”,不可掠夺式发展。2.请结合第5段谈谈孟子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做法? 加强“物质文明”的做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加强“精神文明”的具体做法:“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