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案.doc_第1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案.doc_第2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案.doc_第3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案.doc_第4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94 -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案全册教学总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较容易的应用题。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图,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作简单的统计图。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强对小学阶段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册教学重点1、 正反比例的意义。2、 加强操作、重视研究图例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加强教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全册教学难点1、 加强操作,重视研究图例的特征。2、 加强教学知识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第一单元 比例单元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 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3、 学生能够正确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4、 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单元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会准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单元教学难点:能否准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量。课时安排:(14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4课时3、比例的应用 .2课时4、整理与复习 3课时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P1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灵活地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教 具:投影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 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2、 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12:16 3/4:1/8 4.5:2.7 10:6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1、引入:如果有两个比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2、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教学比例的意义。(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表格后回答:A、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B、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C、这两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板书: 80:2=200:5 或 80/2=200/5(2)引出比例的意义。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B、讨论: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如何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组成比例的?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C、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D、第2页做一做。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看书后回答:A、什么叫做比例的项?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再计算两个内项的积,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3、练习:判断下面的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1.4:2和7:10四、巩固练习:练习一第1、2(1)题。五、总结: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方法。六、作业:P4第2、3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解比例,例2和例3。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熟练地解比例。教学重点:正确解比例。教学难点: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教 具:投影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 判断下面每组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3.2:4.8和2:3 5:6 和8:92、 把56=103写成比例式。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1、 引入: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板书:解比例)2、 引入新课:这节课你想学些什么?三、讲授新课。1、 什么叫做解比例?看书后回答。2、 教学例题2。 解比例:3:8=15:X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总结解题步骤:(1)先写解字,等号对齐。(2)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外项=内项内项,(3)然后再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求出末知数X。(4)最后写检验。3:8=15:X 3:8=15:X解:3X=815 解:3X=815 X=40 X=8153 X=403、 让学生尝试:解比例:9/X = 4.5/0.84、 同步反馈练习:课本第一题.四巩固练习。课本P3做一做第2题。五、总结: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格式应注意什么?怎样检验?六、作业。P4练习一4、5题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67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使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学会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难点:比例尺的应用。教 具: 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 1千米=( )米,1米=( )厘米,2千米=( )厘米,9000000厘米=( )千米。2、 解比例:10:X=1:600 3/X=1/6000000二、讲授新课。1、 引入新课。(1)出示两张不同的比例尺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为什么中国地图的形状一样,面大小不同?是不是大地图表示中国大,小地图表示中国小?(2)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要把实际距离引人注目缩小一定的倍数或扩大一定的倍数,即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2、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1)教学例题4。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要求什么问题?谁和谁比?题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相同,应怎么办?10米=1000厘米,10:1000=1:100或1/100答:-。(2)归纳出比例尺。A、我们把1:100叫做什么?B、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C、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什么?能带单位吗?注意: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比的前后项单位要一致,比例尺不能带单位;比例尺的前项必须化成“1”。3、 教学比例尺的应用。(1)教学例题5。(先阅读例题5,然后分小组讨论)A、例题用什么方法解? B、为什么X的单位不是千米?C、列方程的根据是什么?D、怎样求X(解比例)解: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 15/X=1/600000 X=9000000090000000厘米=900千米。答:-。4、 同步练习。做一做。5、 教学例题6。讨论:(1)已知什么?求什么?(2)用比例解,为什么要设两个末知数?单位是什么?(3)列式时注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否相同?解:-(4)写答数,画图。6、 同步练习:P9第5题 三、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四、作业。第1、2、3题,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8线段比例尺。教学目标: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点: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难点: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教 具:挂图等。教学过程:一、 复习。一座工厂占地长600米,在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1、引入,我们在看地图或平面图是,除了会看到数值比例尺1:6000000等外,还有没有其它类型的比例尺?2、引入新课,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应用。三、讲授新课。1、 教学线段比例尺的意义。(1) 出求自学提纲:A什么是线段比例尺?B:线段比例尺有什么优点?C: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2)自学后解决问题。A、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的实际距离。B、0 50 100 千米,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3)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的互化,主要是化实际距离。2、 教学线段比例尺的应用,先解决书上操作计算题。 在一幅世界地图上,有线段比例尺0 300 600千米的地图上,从A地到B地的距离是4.2厘米。求AB的实际距离。 3004.2=1260千米答:-。四、巩固练习。练习二第4、6、7题。五、总结:线段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六、作业。练习二第5、8题。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P1113正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关系的量。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教学用具: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说出下面各数量间的关系。1、 速度、时间、路程式。 2、 单价、数量、总价3、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 教学成正比例的量。(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例题1、2。A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怎样变化?B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比怎样?表示什么意义?C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式?(2)先讨论后回答问题。(3)师补充板书: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除法) 扩大而扩大 缩小而缩小 比值不变(商一定)(4)总结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及正比例关系 (5)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Y/X=R(一定)(6)同步练习。做一做。2、 教学判断成正比例的量。(1)出示例题3。A、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有什么关系?比值一定吗?B、格式:成正比例:因为: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所以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2)小结: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方法。(3)同步练习。练习三第3题。四、巩固练习。练习三第1题。五、总结:正比例的意义及成正比例量的判断方法。六、作业。练习三第2题,。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P1416反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理解成反比例的量,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重点:理解成反比例的量。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个是否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用具: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 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2、 说出一面数量间的关系。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3)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4)每份数、份数、总数。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1、 提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2、 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 教学反比例的量。(1)出示自学提纲后,自学例题4、5。A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有什么关系?它们是怎样变化?B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怎样?表示什么意义?C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2)讨论后回答问题。(3)教师补充板书。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乘法) 扩大反而缩小 缩小反而扩大积(一定)(4)总结:反比例关系的量及反比例关系。(5)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关系:XY=R(一定)(6)小结:反比例的量及反比例的关系。(7)同步练习。P16做一做。2、教学例题6。(1)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有什么关系?(2)积一定吗?怎样书写?让学生参照上一课的书写格式,然后师生共同更正。3、同步练习。4、小结: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量的方法。四、巩固练习。练习三第四、六题五、总结。反比例的意义及判断两个量成反比例的方法,六、作业。练习三第五、七题。 第七课时教学内容:P1920正反比例的比较。教学目标: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教学用具: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二、提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三、指导练习。1、教学例题7。(1)在表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2)在表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学生填表后,提问:A表1中,你是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你是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B同理提问表1。2、比较正反比例关系。(1)相同的地方是什么?(2)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A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C都有一种量不变。不同:A正比例有除法关系,反比例有乘法关系。 B反比例变化方向相反,正比例变化方向相同。 C正比例比值一定,反积一定。3、小结: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步骤。4、同学反馈练习。做一做。四、课堂练习。练习四第1、2题。五、总结:正反比例的比较及判断方法。六、作业。练习四第6题 第八课时教学内容:P2324比例的应用,例1、2。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提高对正反比例意义的认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正反比例的应用题。教学用具: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说出下面各种量的关系。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1。(1)用以前的方法解。分析:题中讲的有哪些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类型)、解题方法、学生自学解答。(2)用比例知识解答。(讨论)A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哪种量一定?成什么比例?为什么?B解题步骤怎样?解:设- 140/2=X/5 X=350 答:-(3)同步反馈练习:(先练习,再集体评讲)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要行驶多少小时?2、教学例题2。(1)先用以前的知识解答。(2)再用比例知识解。A思考:这题里( )是一定的,( )和( )成( )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B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评讲。解:设:-。 4X=705 X=87.5 答:-。(3)同步反馈练习。做一做。3、小结: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已小结)四、巩固练习。练习五第14题。五、总结: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及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对比。六、作业:第五、七、八题。第九课时教学内容:P2526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练习。教学目标: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正反比例的应用题。教学重难点:正确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及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对比。教学用具: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说出下面各数量间的关系。(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4)每份数、份数、总数。2、列式解答:(1)第一车间3小时装订180本书,照这样的速度,要装订900本书,需要几小时?(2)某修路队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50米,48天修完成,结果40天就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二、指导练习。第6、9题。1、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把几种不同的解法展示出来。(可能情况)A解:设- B解:设-100克=0.001吨,3克=0.000003吨. 585000吨=585000000000克.0.000003/0.0001=X/58500 3/100=X/585000000000 X=17550 X=1755000000000 1755 0000000克=17550吨.C解:设- 3/100=X/58500 X=17550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讨论)2、第9题。要提示学生选用哪三个数据都可以,但要求所叙述的题意要符合实际情况。三、课堂练习。1、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黄豆可以榨出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用3吨黄豆可以榨出多少吨豆油?2、课本上的星号题。四、总结: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应用题的方法。(学生先说,教师补充)五、作业。练习五7、8、9题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P27复习有关比例的概念、判断。教学目标:加深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能熟练地解比例,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教学重点:解比例。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教学用具:投影片、口算本等。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什么叫做比?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2、解比例。5/X=10/3 40/24=5/X 7/21=0.4/X 6.5:X=3.25:4 2/3:5/6=X:9 1/3:1/20=16/9:X二、指导练习。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1) 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关系式是什么?(2) 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关系式是什么?(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讨论)2、完成P27第3题。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第2题)三、课堂练习。1、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1)0.5:0.5和5/8:1/4 (2)3/4:1/10和7.5:12、解比例:1.25/6.25=X/1.6 19/4:X=3/123、P27第5题。 四、总结: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方法。五、作业。P28 2、3题整理和复习(2)教学内容:P2829练习题中的应用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比例解应用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所用不同方法解答。教学用具:口算本、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填空。(1)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人数是六年级1班少先队员人数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的比是( )。(2)小圆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小圆周长与大圆周长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3)12的约数有( ),选出其中的四个约数,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2、说出下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3)份数、每份数、总数。二、指导练习。1、复习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2、练习。(1)农场收割小麦,前3天收割了165公顷,照这样计算,8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2)甲乙两数的比是4:3。甲数是60,乙数是多少? (3)完成练习六第1题。三、总结。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四、作业。第3、4、5、6题。教学后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发现:学生在学习比例时,学生掌握的比较理想,在解比例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学生在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时,中下生感到困难,主要是对判断的方法掌握不好,从而影响到比例的应用的学习。而优生在这方面就掌握的较好。在复习时大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了。在测试中学生的得分率也较平时的练习中有所提高,争取在总复习中再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力求人人过关。 第二单元 圆柱、圆锥和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4、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重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学难点:帮助推导计算公式,并在具体计算时,注意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1、圆柱5课时2、 圆锥 3课时3、 整理与复习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133圆柱的认识、例1。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教学用具:实物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周长?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二、提示课题、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并简单说一说特征,然后出圆柱体实物引入课题。三、讲授新课。1、圆柱的认识。(1)观察实物圆,引出概念。(2)举例说明那些是圆柱体。(3)圆画。(4)认识圆柱的特征。问:上下有什么特征?板书:上下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问: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多少条?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教师说明。(5)让学生对着实物图分别说出名称。2、同步练习。(1)说出日常生活中圆柱体的实物。(2)投影出一组图形,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圆柱体。3、 教学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1)出示一个教具,指出侧面是哪个?然后沿高剪开,并把展开后的图贴在黑板上。(2)观察并讨论:长方形与侧面的关系。(3)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柱侧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即: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面=C h =2rh =dh4、 教学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师生评讲。四、引导学生总结: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侧面积的计算。五、作业。练习七第1、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334圆柱的表面例2。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求表面积的方法。教学重点:求表面积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准确计算。教学用具:圆柱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出圆柱的特征,侧面积的计算公式。2、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1)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0.8米.(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3)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0.5米.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2、引入新课。(同上)三、讲授新课。1、认识圆柱的表面,是由侧面和两个底面组成2、讨论:圆柱的表面展开得到什么关系?(侧面+2个底面积的和)3、一般来说,要求表面积,先求什么?4、教学例题2。(1)理解题意,把题意转化成直观图。(2)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全班评讲。(3)然后让学生说出每步求什么?5、 同步反馈练习:P34做一做1、2题。四、巩固练习。把复习的第二题改为求表面积。五、引导学生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六、作业。练习七第3题。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34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例3。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求哪几个面的面积的和。教学用具:各种圆柱的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1、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1)底面半径是2CM,高是3CM。(2)直径是5分米。高是4分米。2、求两面各圆柱的表面积。(1)、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厘米。(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5米。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3。(1) 让学生讨论:说出没有盖的铁皮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为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3.142024+3.14(202)的平方=1821.2( )(3)师生评讲。2、教学进一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材料总要比计算得出的结果多一些,所以省略的尾数,即使是4或比4小的数都要向前进一,这种取近拟值的方法就是进一法,进一法适用于计算材料的面积。 3、让学生用进一法取下面的近似值。(保留整百数)1821 1822 1820 1803 1901 18193、 同步反馈练习。补充练习1、2。四、巩固练习。1、做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汽油桶。做这样的汽油桶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2、用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的通风管,底面直径是16厘米,长2米,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做30节呢?五、引导学生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六、作业:练习七第4、6、7题。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36圆柱的体积、例4。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公式。教学难点: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圆柱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答下列各圆的面积。(单位:厘米)(1)半径是2, (2)直径是20, (3)周长是6.28.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揭示课题。想一想,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转变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面积的?能不能把圆柱也变成一个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们的体积呢?2、引入新课: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三、讲授新课。1、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1)把圆柱的底面积平均分成16个扇形,把它们拼成可得到近似一个长方体。(2)总结规律。(分小组讨论):A拼成后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B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C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D边讨论边板书: (底面积) 长方体积= 长 宽 高圆柱体积= 底面积 高 V = S h (V=Sh )还可以怎样表示?2、教学圆柱体积计算。(1)出示例题4。A已知什么?求什么?B能否根据公式直接计算?C计算前要注意什么?单位的进率是多少?D学生独立完成。3、看书质疑,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的半径r和高h,体积公式怎样?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柱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5米.求体积.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是8厘米。求体积。五、总结:1、说一说圆柱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2、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3、应用圆柱体积公式时,应注意什么?六、作业:练习八第1、2题。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P37圆柱的容积例5。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容积的意义,能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容积。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圆柱的容积。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柱容积及理解“去尾法”取近拟值的方法。教学用具:一个圆柱体,一个圆柱杯子。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用口算本)2、计算圆柱的体积。(1)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5厘米.(2)底面积是5.4平方米,高是2米。(3)底面直径是200厘米,高是8厘米。(4)底面半径是1分米,高是2分米。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我们已知道容器的容积指的是什么?那么怎样求圆柱的容积呢?计算时要什么数据?注意什么?2、引入新课:正确计算圆柱的容积。三、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5。(1)理解题意。A知道什么?求什么?B求水桶的容积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公式?为什么?C应先求什么?D水桶的底面积应怎样求?E应怎样取近似值?为什么?(强调用去尾法)3.14(20/2)的平方25=7850(立方厘米)7.8立方分米。答:-。2、 同步反馈练习。做一做第五题,先讨论再做:(1)粮囤是什么形状?怎样求容积?(2)要求装稻谷多少千克,先求什么?(3)得数保留整千克,用什么方法?四、巩固练习。一段圆柱形钢长2为,底面直径是2厘米,每立方厘米钢重75千克,这段钢重多少千克?五、总结:求容积的计算方法及去尾法的正确使用。六、作业,练习八第4、5、6、7题。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P3940圆柱体积的练习课。教学目标:熟练地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灵活地用公式计算。教学难点:正确地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圆柱模型等。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填空:(1)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体积公式是。(2)如果只知道底积S和高H,求体积是。(3)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9厘米。那么:A底面半径是( ) B侧面积是( )。C底面周长是( )。D表面积是( )。E体积是( )2、课本练习八第8、9题。二、指导练习。1、第9题。先说明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步骤怎样?不要用错公式、写错单位。2、第10题。教师先用教具在桌子上滚动,帮助学生理解求压路的面积实际是求圆柱的前轮的侧面积。3、第11题。圆柱的高=体积/底面积。然后求水面高。4、引导学生判断出体积和高成正比例关系,然后求出第二个圆柱的体积。 5、多练题,第14、15和思考题,让学生课外完成。 三、总结: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及体积公式。四、作业。 第8、9题。教学后记第七课时教学内容:P4142圆锥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教学用具:圆锥模型实物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28.26平方米,高5米,求体积.2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3米,高是5米.求体积.3 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6米,高5米,求体积.二、揭求课题,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教学圆锥的特征。(1)学生观察,并说出特征。A顶部 B侧面 C底部。(2)让学生摸一摸,感知圆锥各部分的形状。(3)显示圆锥的立体图,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特征。(4)认识圆锥的高。(5)同步反馈练习。做一做。2、教学测量圆锥的高。(1)圆锥的高在哪里?讨论。(2)怎样测量?师示范。A把圆锥的底面放平。B用块平板水平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C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3)让学生自己测量圆锥的高。3、教学圆锥的展开图。教师示范剪开铺平就是展开图,同时让学生明白,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记扇形,底面是一个圆。四、巩固练习。1、 说说你见过的圆锥体。2、 练习题第1题。五、作业。练习九第2、3题。第八课时教学内容:P4243圆锥的体积、例1、2。教学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用具: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及适量的水。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锥有哪些特征?什么叫做圆锥的高?2、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S和高H,求体积体积公式?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教师演示实验法。(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A先把教具取出来,问:这说明了什么?再把高相比又说明了什么?B在空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容器中,看倒几次正好装满,这又说明了什么?C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V=1/3SH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教学例题。A已知什么?求什么?B这个零件的形状是什么?要什么条件才能求出体积?C为什么要乘1/3?D学生独立完成。(2)教学例题2。A让学生独立解决。B让学生明白,求得小麦体积合,怎样求小麦的重量?3、 同步训练。P43做一做第一、二题练习。四、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3、4题,五、总结: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六、作业:练习九第五题。 第九课时教学内容:P4445圆锥体积的练习课。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圆锥、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填空。(1)一个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体积相当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倍。3、口答。(说出算式或结果)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高。(1)已知圆锥体积是3立方米,求圆柱体积。(2)已知圆柱体积是3立方米,求圆锥体积。二、指导练习。1、练习第6题。2、第7题,抓住关键字,圆锥、高、半径。3、第8题。注意,这是一个圆柱,2米长,横截面就是底面,取近似值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4、第11题。(1)利用题中的圆锥和圆柱体积的比。设:圆柱高为X厘米。V圆锥/V圆柱=1/61/34.8/X=1/6 X=9.6(2)因为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可知:1/3除以1/6=2(倍)4.82=9.6( )答:-。三、总结:求圆锥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区别。四、作业:第9、10、12题。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锥、圆柱体积公式,并会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灵活地应用和计算。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求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1)底面半径是3,高是4。(2)底面直径是2,高是5,2、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单位:分米)(1)底面半径是3,高是12。(2)底面直径是20,高是9。二、指导练习。1、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1)圆柱有什么特征?圆锥呢?完成后让学生回答第2题,(2)练习第1题。2、复习圆柱的表面积。练习第3题。(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底面积=(3)表面积=3、课本练习第1题。通风管只有一个侧面,求铁皮的面积就是求通风管的侧面积。4、课本第3题。三、课堂练习。P48练习题中的第3题。四、总结: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等公式。五、作业。练习十第2、4题。 整理与复习(2)教学内容:P4950圆柱、圆锥的综合练习课。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求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分米)(1)底面半径是2,高是5。(2)底面直径是2,高是5。2、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单位:米)(1)底面半径是1,高是3。(2)底面直径是8,高是9。二、指导练习。1、课本第5题。(1)先求圆柱的高。解:设高是X分米。X/4=3/1或4X3=12( )(2)理解需用铁皮就是求一个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和。所以,23.14412+3.144 的平方2402( )(3)先理解容积和升.50.2412=602.88立方分米=602.88升.答:-。2、第6题。(1)先理解“等积变形”,即圆锥体积=长方体的体积。(2)明白长方体的长=体积/宽/高。(3)单位不同先统一单位。(4)列式解答: 2厘米=0.02米. 1/312.56100.02=25.12(米)3、第8题。让学生理解把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直径和高都等于原正方体的棱长。4、第7题。钢管的体积=大圆柱体积小圆柱体积。小半径:20/2=10CM 大半径:(5+20+5)/2=15CM(3.1415的平方3.1410的平方)34+68516=67745(平方CM)5、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思考题。三、总结:求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四、作业。练习十第4、5、6题。教学后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中下生对计算表面积和计算体积很容易混淆,还有对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推导大部分学生还不清晰。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对中下生的辅导更是抓住基础知识为主,让他们吃透基础知识,而优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课外知识,训练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在单元测试中,这几方面的效果得到比较好的提高。第三单元简单统计(二)教学内容: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2、使学生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制一些简单的统计图。4、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分析,使学生受到教育。教学重点:1、根据含有百分米的统计图表,学会作一些简单的分析。2、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教学课时:约7课时。1统计表.2课时2统计图.6课时.3整理与复习.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5152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作用,会制作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并结合题材的数据,渗透国情教育。教学重点:会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教学难点: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教学用具:挂图、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1)43元是5百元的百分之几?(2)1.2万元是1.5万元的百分之几?(3)60万元是100万元的百分之几?3、 填表。课本例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