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趣谈(语文S版).docx_第1页
【素材】《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趣谈(语文S版).docx_第2页
【素材】《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趣谈(语文S版).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趣谈民间有一谜语很是有趣:“三角四楼房,里面包黄娘,要吃黄娘肉,还得解带脱衣裳。”谜底就是“粽子”。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取五月阳气始感之意。民谣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一天,家家门楣上插着蒲草、艾叶等物,江河上鼓声如雷竞渡龙舟,而酒宴上粽子和雄黄酒则是必备之物。粽子又叫角黍,“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子,曰角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有六:一说是“龙”的节日;一说是起源地多禁忌的“恶日”;一说是纪念介子推;一说是纪念伍子胥;一说是纪念曹娥,故又称“女儿节”;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故又称“诗人节”。楚大夫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到放逐。当秦兵攻破楚都郢后,屈原闻之,悲痛欲绝,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自沉。唐代诗人文秀为屈原鸣不平,写端午咏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据考证,食粽并非始于屈原死后,荆楚岁时记曰:“夏至日食粽”,这可能与古人“尝黍与祭祖”以庆丰年的民俗有关。但食粽祭屈原,毕竟寄托了人民对屈原的哀思,因为此约定俗成为全国的一种文化节日。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世人作棕,并带五彩丝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世说记载:“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汩罗之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角黍于节日投江以祭之。”关于赛龙舟。传说,屈原投江时,百姓捞救的船只从四面八方驶入汩罗江、洞庭湖,为使遗体免遭鱼侵食,又往江水中凤放粽子一类食物,于是演化出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人拯之。”唐代诗人卢肇竞渡写得有声有色:“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啖,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关于饮雄黄酒。端午节还有饮黄酒,插艾、插菖蒲以“驱邪防病”的风俗。清顾铁卿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本草纲目载:“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带雄黄酒入山中,即不畏蛇。”农历五月,按节气已入夏,虫、蛇渐多,饮雄黄酒,并将之洒于墙壁间,以酒涂染孩子的额、手心、脚心,是为了祛毒杀虫,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宋人戴复古诗云:“柳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写的就是饮雄黄酒、插艾叶之俗。端午风俗还影响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郁达夫留日期间便有日本谣:“纨扇轻摇困倚床,歪鬟新兴赵家妆。红绡汗透香微腻,试罢菖蒲辟疫汤。”端午节还有绣荷包、佩香囊、分香袋和香球的习俗,如周作人的端午诗就这样描写: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吟咏端午的诗词也是情趣各异。苏轼的浣洗沙胸怀豁达:“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老舍的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则是苦中作乐:“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午此会鱼三尺,不似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