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市 镇绿道建设项目镇绿道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二 一一年六月一一年六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1 1 1 项目概况 1 1 2 项目提出的理由 2 1 3 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 2 1 4 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 2 第二章第二章 项项目建目建设设背景及必要性背景及必要性 5 2 1 健康绿道概述 5 2 2 项目建设背景 6 2 3 建设的必要性 15 第三章第三章 建建设设条件条件 17 3 1 自然条件 17 3 2 基础设施 20 3 3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其他条件 21 第四章第四章 建建设设内容及内容及规规模模 22 4 1 建设内容 22 4 2 建设规模 22 第五章第五章 工程工程设计设计方案方案 23 5 1 设计依据及相应技术规范 23 5 2 功能 24 5 3 设计方案 25 第六章第六章 节节能减排能减排设计设计 39 6 1 节能设计依据 39 6 2 节能原则 39 6 3 节能措施 40 6 4 结论 43 第七章第七章 环环境影响境影响评评价价 44 7 1 环境影响分析 44 7 2 环境评价依据 44 7 3 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45 7 4 环境保护措施及防治对策 47 7 5 建议和结论 49 第八章第八章 项项目目实实施施计计划划 52 8 1 项目实施内容和建设阶段 52 8 2 建设工期安排 52 第九章第九章 项项目目组织组织与管理与管理 53 9 1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53 9 2 管理措施 53 第十章第十章 招招标标方案方案 58 10 1 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 58 10 2 招标方式 58 10 3 招投标相关要求 59 10 4 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 60 10 5 招标备案 60 10 6 项目招标事项基本情况表 61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投投资资估算及估算及资资金筹措金筹措 62 11 1 投资估算的依据 62 11 2 投资估算 62 11 3 资金来源 64 11 4 资金使用计划 64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社会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 65 12 1 项目与所在地的互适性 65 12 2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66 12 3 社会评价结论 69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项项目目风险风险分析分析 70 13 1 的风险分析 70 13 2 风险规避措施 71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结论结论及建及建议议 74 14 1 结论 74 14 2 建议 74 附附图图 绿道选线定位图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1 1 项目概况 1 1 1 项目名称 市 镇绿道建设项目 1 1 2 项目性质 改建 1 1 3 项目业主 1 企业名称 2 经营住所 3 经营范围 农业企业 农村新型社区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 项目投资服务 农业保险业务咨询 工程土地平整 以上项目不含国家 法律 行政法规 国务院决定禁止 限制和需前置审批的范围 集中 试供水 凭卫生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经营 4 注册资本 万元人民币 5 法定代表人 1 1 4 建设地点 市 镇 村 村 村 社区 1 1 5 建设目的 为将 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市市委 市政府提出 从 2010 年起 大力推进健康绿道体系建设 明确了市级区域绿道 3 年完 成的建设目标 镇位于 市区域绿道 6 号 茶马遗风 辐射范围 是区域绿道的重要节点 绿道体系的建设对 镇的产业发展 城镇 形象以及区域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 2 项目提出的理由 1 本项目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需要 2 本项目是完善交通体系的需要 3 本项目是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1 3 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 1 市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2 市绿道系统体总体规划 3 市绿道系统规划 4 委托方提供的资料 5 其他相关资料 1 4 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 1 4 1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 建设内容 改建绿道全长 20000 米 平均宽 3 5 米 其中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 面宽 2 5 米 两侧各有 0 5 米宽的绿化带 2 建设规模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铺装面积 50000 平方米 绿化带面积 20000 平方米 自行车租赁站 10 个 导视系统 20 套 驿站 10 个 一级驿站 1 个 面积 1000 平方米 二级驿站 4 个 面积 2400 平方米 三级驿站 5 个 面积 250 平方米 绿化带为 8000 垃圾桶 50 个 厕所 5 座 雨水管网 250 米 护栏 780 米 绿篱 580 米 标识标牌 200 个 绿亭 10 座 1 4 2 项目施工进度安排 建设期 6 个月 2011 年 6 月 2011 年 12 月 1 4 3 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为 1300 00 万元 其中 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为 1123 43 万元 占总投资的 86 42 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 114 67 万元 占总投资的 8 82 预备费为 61 90 万元 占总投资的 4 76 1 4 4 资金筹措 建设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资金支出 1 4 5 资金使用计划 根据工程进度要求 项目拟在 6 个月内完成 项目资金使用安排 为根据施工进度安排使用资金 1 4 6 结论 绿道建设综合涉及沿线环境综合整治 建筑风貌控制 河流水系 保护治理 乡镇村落建设 文化古迹遗址整理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田园保护 林盘保护等内容 实现绿道景观性 多样性 通达性 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完善城乡绿道设施 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量 将为 市下一步实现城乡建设规划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背景与必要性 项目规划及建设内容 建设 方案 节能减排 环境评价 项目组织管理 项目招标方案 投资估算 及资金筹措 风险分析 社会效益分析 结论与建议分析与评价 该项 目在实施方面是可行的 符合国家政策 2 本项目建设方案依据国家有关规定 符合节能的要求 对项目 效益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项目在担负社会责任的同时 也会带 来较好的社会效益 3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 市的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良好 的效果 综上分析表明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完全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 1 健康绿道概述 2 1 1 健康绿道涵义 1 健康绿道涵义 绿道源自发达国家 是一种连接公园 自然保护地 风景名胜区 历史古迹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空间通道 集合了生态 文 化 休闲 景观 通行于一体的综合功能 1 绿廊系统 主要由植物群落 水体 土壤等构成 是绿道的主 体 2 人工系统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 观线路 2 健康绿道涵义 根据 市健康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叙述 健康绿道是结合 特 色 贯通全域城乡的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 是连接水系 山体 田园 林盘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城市绿地以及城镇乡村 历史文化古 迹 现代产业园区等自然和人文资源 集生态保护 体育运动 休闲娱 乐 文化体验 科普教育 旅游度假等为一体 供城乡居民 游客步行 和骑车旅游的绿色廊道 2 1 2 绿道构成 1 发展节点 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 郊野公园等重要游憩空间 2 慢行道 包括自行车道 步行道 无障碍道等非机动车道 3 标识系统 包括标识牌 引导牌和信息牌等标识设施 4 基础设施 包括出入口 停车场 照明等配套设施 5 服务系统 换乘 租售 保安 厕所 小卖部等服务设施 2 1 3 绿道分类 1 绿道分为生态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 都市型绿道 2 绿道分级 1 区域绿道 与城乡绿道相结合 连接城市与城市 对区域生态 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2 城乡绿道 连接城乡重要功能组团 对城乡生态系统建设具有 重要意义的绿道 3 社区绿道 连接社区公园 小游园和街头绿地 主要为附近社 区居民服务的绿道 其中 市 镇绿道项目为田园生态型绿道 2 2 项目建设背景 2 2 1 市健康绿道建设规划 1 市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根据 市健康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叙述 市绿道由市级统一规 划 贯穿全域的骨干绿道 市绿道布局图详见图 2 1 图 2 1 市绿道布局图 考虑自然 人文资源的分布特点 总体形成 市绿道 九大主题 线 1 1 号线 主题 线路总长 约 158km 骑行时间 8 11 小时 核心资源 历史文化名城 时尚魅力之都 生态田园之城 图 2 2 市绿道 1 号线布局图 2 2 号线 主题 起止点 镇 线路总长 约 192km 骑行时间 10 13 小时 核心资源 千年古堰 道佛圣地 熊猫故乡 湖光山色 图 2 3 市绿道 2 号线布局图 3 3 号线 主题 运动挑战 起止点 镇 镇 线路总长 约 149km 骑行时间 10 12 小时 核心资源 山地挑战 果林野趣 客家文化 图 2 4 市绿道 3 号线布局图 4 4 号线 主题 新生 起止点 社区 线路总长 约 65km 骑行时间 3 4 小时 核心资源 湔江丽景 新貌 图 2 5 市绿道 4 号线布局图 5 5 号线 主题 水韵田园 起止点 绕城高速 线路总长 约 184km 骑行时间 11 15 小时 核心资源 精华灌区 农耕文化 多彩苗圃 文明迁徙 图 2 6 市康绿道 5 号线布局图 6 6 号线 主题 茶马遗风 起止点 河 城段 镇 线路总长 约 88km 骑行时间 4 6 小时 核心资源 茶马古道 山水古镇 庄园博览 图 2 7 市绿道 6 号线布局图 7 7 号线 主题 江岸 起止点 镇 镇 线路总长 约 92km 骑行时间 4 6 小时 核心资源 五津水城 南河渔家 金马碧波 图 2 8 市绿道 7 号线布局图 8 8 号线 主题 锦绣东山 起止点 绕城高速 镇 线路总长 约 87km 骑行时间 4 6 小时 核心资源 特色田园 现代农庄 东山画廊 图 2 9 市绿道 8 号线布局图 9 9 号线 主题 滨河新城 起止点 镇 线路总长 约 102km 骑行时间 5 7 小时 核心资源 生态河畔 产业新城 图 2 10 市绿道 9 号线布局图 2 构建绿道体系 根据 构建健康绿道体系 推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叙述 为推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市将从 2010 年起到 2012 年 底 以绿道体系建设为纽带 通过构建串联自然 人文景观等要素的 绿色线型开敞空间 使都市公园绿道 滨水游憩绿道 郊野休闲绿道 自然生态绿道 风景名胜绿道等多种绿道空间形式交织形成绿道网络 像 城市绿枝 一样触及城乡每个角落 将中心城区与自然山水林地连 接成城乡共融的绿色纽带 并与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历史名园 自然博物馆 名木古树 农业观光和风景游憩林地贯通融 合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系 充分梳理城乡开放空间 确定绿道网络重要节点 合理规划绿道 网络体系 构建互通共享的城乡绿色脉络 以绿带 道路两边 河流两 岸 串联城市绿岛 块状绿地 绿舟 楔形绿地 绿珠 林盘 小游园 小广场 历史文化建筑 形成城乡一体的健康绿道体系 并从生态 文化 休闲 景观 交通这五个方面来实施 两环一线 三山一陵 两湖四河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 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 外环路生态 带建设和田园风光保护六大类 140 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形成一线 多区 一区多景的景观格局 使 山 水 田 林 城 相互交融 实现 城在田中 园在城中 的生态建设目标 初步展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的基本生态特质 1 两环一线 健康绿道 指绕城高速两侧约 90 公里健康绿道建设 三环路两侧约 40 公里 健康绿道建设 快速通道两侧约 150 公里健康绿道建设 2 三山一陵 生态公园 指包括健康绿道 绿化 文化体育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凤凰山片区 和十陵风景区 天回山片区 以大熊猫繁育基地为主体打造生态公园 的虎头山片区生态环境建设 3 两湖四河 指北湖 犀湖建设和府南河南出口 江安河 东风渠 清水河的整 治及周边环境改造 4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 包括人民公园 新华公园 塔子山公园 永陵公园 南郊公园 5 个 公园开敞改造 16 个市政公园建设 84 个街头绿地及小游园建设 5 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 包含水井坊片区 大慈寺片区 浣花山庄片区 祠堂街节点 人民 公园对面 的改造和基督教恩光堂等 16 个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维修及 周边环境改造 6 外环路生态带建设和田园风光保护 以外环路两侧为主 结合 84 平方公里的外环路生态带建设 充 分利用 山 水 田 林 等生态本地资源 在保护现有农田的基础上 进行都市农林业 观光果园 林盘等生态建设 利用和改造水田 沼泽 滩涂 入河口 以及结合废弃砂石场的生态修复 进行湿地建设 保护 和提升田园乡村特色 传承自然与历史文化 构建自然生态明显 类 型多样的生态环境 3 又好又快推进健康绿道建设 根据 关于又好又快推进健康绿道建设的通知 叙述 2011 年是 市绿道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年 绿道建设目标已列入市委市政府民 生工程和重点工作 1 以人为本 提高标准 检验与评判绿道系统建设成效和成败的根本标准 是人民群众欢 迎不欢迎 接受不接受 使用不使用 绿道建设必须注意经济 环境 生态效益相统一 在具体规划设计上最大限度体现人文关怀 2 结合实际 注重特色 绿道建设要结合各地实际 重视生态建设 对绿道周边生态资源 条件较好区域做好保护工作 避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 天然植被 尽 量展现川西平原田园风貌 要因地制宜推进绿道铺设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多用本地和遮阴 树种 少用名贵和外来树种 要结合绿道的区段 类型和功能采用相 应的标准和材料 生态型绿道重在生态保育 应尽量选用木 石等生 态环保材料 或直接利用原有山间 林间小道 都市型绿道使用率高 且使用者较多 应选取耐用 美观的材料 以增强绿道的功能和作用 3 统筹协调 完善功能 各区 市 县要综合统筹 提升完善绿道系统的服务功能 根据绿 道所处的区位 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等特点 结合不同区段绿道的使 用人群 进而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 充分发挥绿道的综合功能和效益 完善体育服务功能 旅游休闲服务功能 科普教育服务功能 完善绿 道与各类交通方式的衔接 实现绿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的 零距离换乘 和 无缝衔接 提高绿道的可达性和舒适度 2 2 2 市健康绿道建设规划 1 市绿道系统规划 根据 市绿道系统规划 叙述 绿道将依托 市的茶马遗风古 道主线 充分考虑本土地形地貌特征和相关自然条件 对水体 林盘 道路等相关元素进行综合划分整合 构建一条互通共享的城乡绿色脉 络 市的绿道体系为 一轴三环 结构体系 一轴 即以西江河为主 的水体绿道体系 三环 即现代农业及田园城市绿道环 古镇风情绿 道环 山地慢性系统绿道环 通过山地慢行系统绿道一览 的美景资源 连通九龙沟省级风景 名胜区 鸡冠山森林公园的山地绿道将配置自行车道 徒步登山道及 旅游电车道 在饱览 湖光山色同时满足骑行登山等健身需求 山地慢行系统绿道以景观和现状道路为基础 根据自然条件 山 体地形等因素形成环形系统 线路总长约 29 公里 沿山体边缘 河边 田园小径和乡间道路分布 与山地慢行系统绿道紧密联系的古镇风情绿道 总长约 43 公里 主要沿河流 县道 村道两侧分布 连接街子 怀远和元通三个古镇区 域 行走于古镇风情绿道不仅能品味 古镇金三角 的独特风情 还 可亲近凤栖山森林公园的鸟语 林风 梵音 现代农业及田园城市绿道串联了现代农业发展片区 生态湿地以 及城市内公共绿化地带 包含了羊马新城创意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区和 羊马南部的农业发展片区 向人们展示了生态农田和现代农业的旖旎 风光 生态环境优美的羊马湿地将成为绿道构成元素中独特的亮点 市拥有丰富的水体资源 多条河道支流与西江河主河道形成了 自然独特的水网体系 西江河主河道贯穿 市南北 成为 绿道主轴 以水为线将山地慢行系统绿道 古镇风情绿道和现代农业及田园城市 绿道串连在一起 2 市 镇绿道 市 镇健康绿道项目处于 市区域绿道 6 号 茶马遗风 线上 是 市 6 号区域绿道的重要节点与组成部分 也是 市绿道体系中重 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节点 具有区域连接的重要作用 在区域范畴内 具有重要的地位 并结合 市 村 村 村 社区四个村自身的 发展思路与目标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整合资源优势 实现区域联系 与对接 为把四个村打造成田园风光城镇添砖加瓦 实现整体形象的 突破性转变 2 3 建设的必要性 2 3 1 本项目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需要 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彻底改变过去城乡分割 高消耗 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构建健康绿道体系 正是建设世界现代田 园城市的应有之义 是体现 自然之美 的支撑项目 更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市以健康绿道体系建设为纽带 串联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将 绿道划分为都市型绿道 生态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三种形式 集合了 环保 运动 休闲 旅游等多种功能 通过健康绿道体系的建设 必将 使广大市民更深切 更直观地感受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初步效 果 2 3 2 本项目是完善集聚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为特色的旅游业 的需要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也是一种新型旅 游活动项目 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 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 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 农业生态旅游 是把农业 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 利用田园景观 农业生产活动 农 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品尝 习作 体 验 健身 科学考察 环保教育 度假 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 型 健康绿道的建成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 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 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 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 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 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 实行专 业化生产经营 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2 3 3 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发展经济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新环境要求下 市 镇作为旅游开发的所在地 发展 现有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市 镇绿道项目的建设能够带动整个区块的发展和周边地块 的增值 同时 沿线有公共建设等设施对市政配套的要求也较高 因 此 在绿道建设的同时 也带动整个区块的市政配套建设的发展 使 该区块的建设逐步完善 为将 镇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经济旅游胜地 的建设连为一体 打开经济通道 市 镇绿道项目的建设 既美化环境又可吸附尘埃 减少空气 污染 在健康休闲功能方面 倡导郊外远足踏青 林间河畔品茗 户外 运动健身的健康生活休闲方式 完全开放 全民共享 对改善城市环 境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章第三章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 3 1 自然条件 3 1 1 区位 镇位于 市西南部 全镇幅员面积为 18 09 平方公里 东与大 邑县董场镇相邻 南与大邑县安仁镇接壤 西与燎原乡相连 北与隆 兴镇 集贤乡毗邻 距 市区 12 公里 县道 和 连接线穿境而过 对外交通便利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宜于生物生长 3 1 2 地形地貌 拟建绿道沿线主要为农田 沿线地表起伏不大 自然地面高差约 为 7 45 米 3 1 3 地层岩性构成 路段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 Q4me 和第四系全新 统冲洪积层 Q4al pl 各地层特征描述如下 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 素填土 灰褐色 黑褐色 松散 稍湿 湿 含少量植物根系 该 层在场地普遍分布 层厚 0 3 2 5m 2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高液限粉质粘土 浅灰 灰褐色 湿 软塑 主要由云母片和侵染 颗粒组成 结构较均匀 主要分布在河谷低洼地段及沿线鱼塘内 层 厚 0 40 2 60m 中液限粉质粘土 浅灰 灰褐色 稍湿 可塑 以粘性土矿物为主 结构较均匀 地基土承载力 fak 110 170kpa 全路段分布 层厚 0 30 4 00m 卵石层 自上而下为松散及稍密 中密 密实 地基土承载力 fak 160 320kpa 全路段分布 3 1 4 场区气象特征 属 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春秋短 冬夏长 雨 量充沛 日照偏少 无霜期较长 年平均气温 15 9 最热月 7 月平均 气温为 25 最冷月 1 月平均气温为 5 4 温差为 19 7 年平均日 照时数为 1161 5 小时 年平均降雨量 1012 4 雨日和雨量均为夏多 冬少 春季为 176 1mm 夏季为 588 0mm 秋季 218 4mm 冬季为 29 9mm 风向频率以静风最多 占全年的 37 其次是北风 占 9 年平均风速为 1 3m s 平均霜日 19 天 平均无霜期为 285 天 年平均 雪日 3 天 且雪量较小 主要灾害性天气为连续性阴雨 洪涝 干旱 大风 冰雹 寒潮 霜冻等 3 1 5 水文地质条件 市境内主要河流有 3 条 西河 黑石河和金马河 西河发源于 苟家乡内火烧营北麓 向东流自鹞子岩出山口入平原 至元通与味江 干五里河 泊江汇合 元通以上又称文井江 自元通以下转向东南流 有沙沟河 向阳河 白马河流入 再向南流经三江镇的蒙渡入新津县 境 全长 109 公里 市境内长 96 8 公里 流经 14 个乡镇 为全市最长 河流 黑石河又称 黑石大江 于 市柳街乡流入市境 向南流经 9 个乡镇 于三江大桥处与羊马河汇合流入新津县 总长 65 公里 市境 内长 32 15 公里 金马河系岷江之正流 自 市沿江乡流入市境 沿 市东界 断续为 与 双流的界河 市内河岸 右岸 全长 10 公里 上述 3 条主要河流同市境内 180 多条大小支流相联结 在全市构成水 道网 至新津县境内汇入岷江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埋藏于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 具较强的渗透 性 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 区域地表水等 路段区地表水主要为桤木河 地表水主要受上游河水和大气降水 补给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结晶类腐蚀 分解类腐蚀和结晶分解 复合类腐蚀 3 1 6 地基土的腐蚀性 场地路基土对混凝土结构无结晶类腐蚀 分解类腐蚀和结晶分解 复合类腐蚀 3 1 7 评价 1 路段区稳定性评价 路段区内及其附近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属稳定场 地 适宜建筑 2 地基土评价 1 路段区的素填土分布连续 结构松散 表层素填土含水量较 高 承载力较低 2 路段区局部路段分布的高液限粉质粘土承载力较低 全路段 分布的中液限粉质粘土具有一定承载力 3 路段区含土卵石 松散 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中上部 承载力较 高 含土卵石 稍密 中密 承载力高 是良好的天然地基土或下卧层 3 1 8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路段区内及其附近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属稳 定场地 地形较平坦 无不良地质作用 适宜建筑 2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 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 10g 特征 周期 0 45s 场地属 类建筑场地 场地属于可进行建设一般场地 3 路段区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2 建议 1 建议清除表层耕植土及局部杂填土 2 建议清除高液限粉质粘土 3 以碾压夯实后的素填土 中液限粉质粘土或换填天然级配的 连砂石作路基持力层 对换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并作相应检测 5 场地地下水水质较好 未发现场地及附近有污染源 地下水 场地土对混凝土无结晶类腐蚀 分解类腐蚀和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 3 2 基础设施 3 2 1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供电条件 市境内水量丰富 流速急 落差大 水能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目 前有乌木堰 前锋等大中小型水电站 在项目所在区域附近还有青峰 岭水电站 所以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用电的需要 3 2 2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供水条件 向阳水库等为主要供水水库 同时项目所在地附近有河流经过 有几座自来水厂提供生活用水 生活供水率 生产经营供水率均达 100 能够满足项目施工所需 3 3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其他条件 1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原材料供应 该项目处于 市 镇交通便利 材料供应方便 供水 供电 通讯 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 能有效保证该项目的正常实施 1 天然建筑材料 本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砂料 卵石 石料 上料 等全部能在区内市场就近采购 2 主要外来材料的供应 本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包括钢材 木材 等 均能在区内市场就近采购 3 施工电源 本工程施工电源由 市电力部门供应 因此 本工 程的施工供电可靠 电量充足 能满足施工要求 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文 社会环境 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社会稳定 治安状况良好 可保证工程建设的 顺利进行 本项目建设均符合相关规定 并得到有关部门以及当地城 镇居民的大力支持 这一系列的条件为正常的施工和项目完成之后正 常的运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第四章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内容及规模 4 1 建设内容 改建绿道全长 20000 米 平均宽 3 5 米 其中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 面宽 2 5 米 两侧各有 0 5 米宽的绿化带 4 2 建设规模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铺装面积 50000 平方米 绿化带面积 20000 平方米 自行车租赁站 10 个 导视系统 20 套 驿站 10 个 一级驿站 1 个 面积 1000 平方米 二级驿站 4 个 面积 2400 平方米 三级驿站 5 个 面积 250 平方米 绿化带为 8000 垃圾桶 50 个 厕所 5 座 雨水管网 250 米 护栏 780 米 绿篱 580 米 标识标牌 200 个 绿亭 10 座 第五章第五章 工程设计方案工程设计方案 5 1 设计依据及相应技术规范 5 1 1 设计依据 1 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 2020 年 2 市规划管理局市政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 3 市健康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4 市绿道系统规划 5 项目总体控制资料 6 项目立项批复 7 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5 1 2 技术规范 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 90 及 1998 年局部修订条文 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 95 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 2001 4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 2009 5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1 2008 6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 T82 99 7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14886 2006 8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 2006 9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 98 10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318 2000 11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 98 12 与设计内容有关的各规范及设计标准 5 2 功能 1 生态保护功能 镇绿道作为 市全域生态廊道 具有将城乡生态环境中多样生 态基质 斑块连接成网络 促进各生态系统间物质交流 平衡全域生 态结构的功能 2 健康休闲功能 健康绿道生动展现川西平原 宜居宜玩 的生活环境 体现 人 知快守慢 张弛有序 的生活态度 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渴望需求 倡导郊外远足踏青 林间河畔品茗 户外运动健身的健康生活休闲方 式 完全开放 全民共享 不断提升城市幸福感 3 资源利用功能 绿道是连接 市自然与人文资源的路径 是展示 市自然与人 文特色的主要窗口 通过市民 游客的参与 提升公众的资源保护意 识 增强资源自我造血功能 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利用双赢 4 慢行交通功能 镇绿道建设 能宣传推广现代慢行交通理念 为普及城市慢行 系统建设进行先行尝试 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不断拥堵的难题 5 经济发展功能 在绿道中适当注入 吃 住 行 游 购 娱 等要素 吸引居民 游 客进入乡村地区 整合提升现有乡村休闲旅游资源 推动农业产业化 项目与现代乡村旅游业的互动结合 提供就业机会 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 5 3 设计方案 5 3 1 道路工程 1 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 市 镇绿道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市 投资有限公司 工程位置 市 镇 村 村 村 社区 工程性质 改建 建筑规模 长 20000 米 平均宽 3 5 米 路面类型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 设计使用年限 路面 15 年 抗震设防标准 按七度设防 本绿道仅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路面结构采用人行道标准 有关 技术标准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对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要求 2 平面设计 1 路线设计 绿道选线原则 1 与 市 市绿道相结合 2 与自然人文要素相结合 3 少占耕地 尽量利用现状的田间小路和桤木河东侧已建水泥砼 路 4 尽量选择与现状道路或者远期规划道路不产生交通影响的路 线 减少外部交通对绿道交通的影响 保证绿道交通的安全性与封闭 性 5 尽量减少绿道对既有的过境交通和主要道路的交通干扰 6 与周边城镇绿道建设布局协调 形成连贯统一的区域性绿道体 系 2 平面设计 1 根据规划 路宽 3 5 米 其中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宽 2 5 米 两 侧各有 0 5 米宽的绿化带 以边坡的形式保护路基 局部路段设置有 边沟 道路的实际用地范围为边坡及边沟的外边界 2 全线设置圆曲线 36 处 最小半径 10m 最大半径 550m 3 在局部视野比较开阔的位置 考虑拓宽绿道设置观景平台 3 纵断面设计 1 设计原则 1 对沿线地形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管线综合考虑 2 纵坡宜缓顺 起伏不宜频繁 3 满足非机动车行驶 最大纵坡度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控制 4 在考虑各项技术指标及现场条件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土方量 5 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2 纵断面设计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绿道的最大纵坡为 0 55 最小纵坡为 0 15 最小坡长 60m 路面设计高程是指绿道中线处路面设计高程 4 横断面设计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 2 5 米 沿中线对称布置 道路横坡为单折 线形 单向坡 坡度为 1 5 5 路基 路面及其他设计 1 路基填料 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 砾类土 砂类土应优先 选作路床填料 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基底部 有采用不同填料 填筑路基时 应分层填筑 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 线路处于农田路段 清除表层 0 3m 厚的耕土后 采用连砂石作 为回填材料 表 5 1 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cm 填料最小强度 CBR 填料最大 粒径 mm 上路床0 305100 下路床30 803100 上路堤80 1503150填方路基 下路堤150 以下2150 0 305100 低填及浅挖路床 30 803100 2 路基压实度 采用轻型击实标准 其顶层压实度不小于 95 3 路基边坡 填方边坡坡度为 1 1 5 挖方边坡坡度为 1 1 对栽种绿篱的路段 绿道边坡设在绿篱的外侧 4 路基边沟 采用土质边沟 在沿线土地未开发时作临时排水用 边沟雨水就 近排入现状沟渠或桤木河 边沟视现场情况设置 5 路基处理 1 清除农田路段表层 0 3m 厚耕土 换填连砂石 2 对临河低洼地段及临鱼塘路段 清除淤泥及高液限粉质粘土 采用连砂石回填至路基设计高程处 3 对土路路段 直接开挖至设计路基高程 整形 碾压密实后方 可进行路面结构层施工 2 要求每层回填厚度小于 0 3m 碾压密实后方可进行路面结构 层施工 6 路基路面排水 为防止雨水浸泡路基 影响路基稳定 主要通过设置的边沟和雨 水管将路基路面水就近排入现状沟渠或桤木河 6 路面结构设计 本绿道仅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路面结构采用人行道标准 根据当地筑路材料 施工最小厚度 路基土种类 水文情况以及 当地经验 确定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 绿道分别位于土路 农田和水泥砼路上 水泥砼路的宽度基本满 足绿道要求 现状土路宽度 1 2 2 6m 彩色压印水泥砼 压印深 3mm 颜色 图案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由甲方 设计 监理 施工等相 关单位共同确定 为保证骑车舒适 现浇水泥砼上的压印应尽量选择 表面平整的图案 7 附属构筑物设计 1 雨水管 为保持水系畅通 避免绿道建设对周边农灌 排水 居民出行造 成影响 在沟渠穿越绿道的段落埋设雨水管 绿道边沟的雨水需穿越绿道排入沟渠或桤木河时 应在穿越位置 埋设雨水管 2 绿道安全防护 为确保行人安全 在高填方以及紧临河道和鱼塘的路段 应设置 护栏或绿篱 用绿篱代替护栏 即可降低工程费用 也可结合景观设计增加绿 化效果 1 护栏 对紧临河道和鱼塘路段 在绿道边缘设置护栏 栏杆材质和样式 结合景观确定 2 绿篱 对紧临河道和鱼塘的路段 在绿道外侧栽种绿篱 绿篱高度不小 于 1 2m 厚度约 0 5m 3 观景平台 在部分视野比较开阔的位置 考虑拓宽绿道设置观景平台 8 材料及结构层要求 1 C30 水泥砼面层 水泥砼的强度以 28d 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 其标准值不得低于 4 0MPa 水泥砼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 31 5mm 碎石 或 19 0mm 卵 石 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小于 2 5 水泥用量不得小于 300kg m3 2 水泥 硅酸盐水泥 强度等级不低于 42 5 普通水泥 强度等 级不低于 32 5 初凝时间应大于 4h 终凝时间应在 6h 以上 3 土 混合料中土的塑性指数以 7 17 为宜 土内有机物含量 8 可溶性盐含量0 80 8 p 0 60 8 p 0 4p 0 20 8 p 0 6 2 道路绿化 沿重要的步行路两侧种植行列式路荫乔木 形成林荫路的景观 或有序 或壮观 主路两侧注重种植乔 灌 草的层次 以减少单调感 使游人处处有景可观 3 景点绿化 根据每个景点的规划意境 对景点周围植被作重点梳理 4 硬 软 结合地 根据功能 景观及生态要求 特别规划了一些硬 软 结合地 软 即指绿化 硬 软 结合地主要分为三种 林荫广场 嵌草砖广场和生 态步道 5 树种及花的选择 采用广玉兰 杜英 天竺桂 小叶榕 桢楠 香樟 羊蹄甲 柚子树 含笑 朴树 银杏 栾树 白杨 皂荚树 水杉 羽扇豆 亚菊 非洲凤 仙花 花叶玉簪等 5 3 3 排水系统 为保持水系畅通 避免绿道建设对周边农灌 排水 居民出行造 成影响 在沟渠穿越绿道的段落埋设雨水管 绿道边沟的雨水需穿越绿道排入沟渠或桤木河时 应在穿越位置 埋设雨水管 5 3 4 公共厕所 1 在驿站内设置 设明显的标志 2 无市政管网的区域 采用环保型移动厕所 并定期维护 5 3 5 垃圾桶 1 垃圾实行分类收集 2 郊外区域的垃圾容器优先选用石材 混凝土 木材等耐久材料 5 3 6 驿站设计 本项目建设一级驿站 1 个 二级驿站 4 个 三级驿站 5 个 一级 驿站的服务半径为 10km 二级驿站的服务半径为 5km 三级驿站的 服务半径为 4km 本次规划中服务站点的设置上达到全覆盖化 为游 客提供便捷方便的服务 图 5 2 各驿站服务半径 1 一级驿站 1 个共 1000 平方米 1 布局要求 健康绿道每 20 30km 设置一处 2 规模要求 一级驿站占地面积不少于 1000 平方米或具备 50 人以上的接待能力 3 主要设施 健康绿道管理及游客服务中心 200 平方米 公共 停车场及自行车停车场 10 辆机动车停放 自行车停放 50 辆 自行 车租赁与维修点 餐饮 售货 点 医疗点 厕所 淋浴室 健身场地 治安报警点 消防点 信息咨询亭等 图 5 3 售卖服务厅 图 5 4 公厕 2 二级驿站 4 个共 2400 平方米 1 布局要求 宜每 5 公里设置一处 并优先在绿道沿线的节点区 域内进行设置 2 规模要求 占地面积约 600 平方米 或者具备同时接待 30 人 以上能力 3 主要设施 自行车租赁点 自行车停车场与维修点 厕所 小 卖部 健身场地 信息咨询亭 治安点 消防点等 3 三级驿站 5 个共 250 平方米 1 布局要求 宜每 4 公里设置一处 2 规模要求 占地面积约 50 平方米 或同时可供 10 人驻足 3 主要设施 休息亭廊 自行车停车位 20 平方米 坐凳 垃圾 箱 标识标牌等 5 3 7 导视系统工程 1 标识系统组成 1 绿道名称标识 主要在交叉路口设置 在交叉路口太频繁的 区域可做适当调整 一般间隔 500 米设置 2 景点或兴趣点标识 景点名称标识 在风景区处路口设置 并 标明相距距离 3 指示标识 引导游人走上绿道 在与绿道交叉的其他道路上 设置 距绿道 30 100 米远处设置 4 引导或指示性标志 指明方向或线路 指向两个或三个目标 方向 5 解释型标识 绿道管理规定 绿道比较大的兴趣点和休息处 放置 6 安全警示 路口和滨河水区域以及社区门口 图 5 5 市绿道标志 2 绿道 LOGO 根据 绿道主题 LOGO 设计出专属的绿道 LOGO 多种颜色可 供选择 充分体现 多彩健康生活 的特色 图 5 6 图 5 6 绿道 LOGO 3 标识系统设置高度与视距 1 高度 高度约 1 5 米 视角 15 度 标识设施的垂直高度控制在 1 4 米 2 视距 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 综合标识设施上的信息 文字 图形等 类 型和张挂形态 以容易辨识且简明易懂为原则 进行灵活设置 5 材质 选用耐久 环保的材料 如混凝土 石材 木材等材料 6 工艺 采用现代 简洁等风格 采取施工简单 更换指示内容方便快捷 的工艺 7 标示牌 标示牌根据不同分段采用不同样式 并结合该段地域特色进行设 计 详见下图 图 5 7 古镇印象段标识牌 图 5 8 自然风光段标识牌 图 5 9 古刹问道段标识牌 图 5 10 农庄新貌段标识牌 第六章第六章 节能减排设计节能减排设计 6 1 节能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7 77 号 2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 2007 年 6 月 3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2006 年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6 年 12 月 4 省实施办法 省人民政府 2001 年 5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 知 川府发 2007 39 号 6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川府发 2007 8 号 6 2 节能原则 1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 严格执行节能 技术规定 努力做到合理使用资源 2 在符合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在道路线路 布置等方面尽量按照节能要求设计 3 设计时 在保证合理布局的前提下 尽可能缩短供水 供电线 路 减少线路能耗损失 4 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 气候特点 经济现状及发展需求等 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做到节约能源 综合利用 保护环境 5 采用成熟的新技术 新材判 新设备 使奉项目能往各方面得 以优化 6 3 节能措施 6 3 1 综合利用中的节能 1 在废水 污水排放方面 尤其是道路改造工程中可以利用道路 周围原先就有的比较完备的污水排放系统 在早期施工中 即新排水 管线建设前 尽量保证原排水系统的完备 以便利用原排水系统排除 施工产生的废水 污水及施工过程中的降水 从而可以降低临时排水 设施费用 并且可以保护环境 2 对于路基开挖挖出的石子可用于局部翻浆处理或进行路基回 填 既减少了建筑垃圾外运量 又节约了购买回填材料的费用 3 由于旧路原有比较完备的地上 地下构筑物 在构筑物拆除过 程中能重复利用的成品 尽量保证其完整性 以备本工程及以后工程 中再利用 不仅减少了废物排放量更节省了材料 6 3 2 资源能源利用 1 排水采用先下游后上游的施工顺序 尽量采用自然排水 从而 避免了人工 机械排水的费用 严格按照先深后浅的基建程序施工 避免了工序颠倒造成的费用增加 回填材料采用置换法 将一块砂地 买下 取砂回填沟槽 沟槽挖出的种植土再运回砂地中 不仅节省了 买砂费用 更改良了原砂地的种植条件 2 在材料采购 运输 储存 利用方面 要充分考虑采购费用 材 料单价 需求数量及仓库保管费用之间的关系 使材料总费用最低 在材料的需用量方面要计算精确 采购多了会造成材料浪费 采购少 了又满足不了工程需要 尤其各施工段材料种类不同时 更要分段计 算精确 3 材料的存放地点 既要尽可能地满足减少二次倒运费又要在 不防碍施工工序的前提下设定 尤其是大型管材 最好采用随到随吊 装就位的方法 因若先储存在一处 用时再运到安管位置 就会增加 吊装次数 不仅增加吊装费用 也易造成管材断裂 损坏 变形等浪费 管材的后果 4 合理配备机械设备 防止机械闲置 合理选用施工机械 采用 摊铺机摊铺路面基层 提高了路面基层平整度 节约了路面面层材料 这些措施有效地节约了材料 5 机械化施工水平既可以加快施工进度 又可以减少劳动强度 更可以提高工程质量 合理配置机械 不仅增加功效还有利于节约费 用 6 3 3 施工中的节能 1 采用先进 科学 节能的施工工艺与方法 2 施工中的平整度是衡量节约路面结构材料节约的指标 若在 平整度不合格的路槽上进行路面基层的施工 由于道路施工工期紧 往往在路槽整不平的情况下就进行结构层的摊铺 造成大量优质材料 填补路槽坑穴上 既浪费了材料 还降低了工程质量 所以为了节约 路面基层材料 路槽的平整度必须符合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要求 为提高平整度节约路面结构材料 路面基层常采用摊铺机进行 摊铺 3 为了减少路面结构层边缘部分材料的抛洒 最好在边缘部分 支设模板 若不支设模板 边缘部分一则碾压不实 二则会外摊导致 边缘平整度及高程不合格 浪费大量松散材料 当然不支设模板 也 可采用先培路肩 或砌筑路肩 或先安路缘石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经 济可行的方法减少边部松散材料的浪费 6 3 4 人力资源节约 1 采用网络计划进行工程进度控制和管理 合理安排各施工工 序 根据工程量计算所需工人数量 防止人员窝工 缩短工期 减少人 工费用 2 测量 计量仪器应按照管理规范要求进行定期检测 仪器不准 确 工程检验结果不可靠 将导致工程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返工 投 入再多的测量 计量人员 也建造不出合格的工程产品 不仅浪费人 工 还影响工期 3 采用合理的工资形式及各种激励措施 提高工效 节约用工 4 提高技术管理人员工作技能 减少测量 计量 实验等工作误 差导致返工 误工 6 3 5 节水措施 1 提高用水效率 施工中采用合理的节水施工工艺 2 施工现场搅拌用水 养护用水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 避免无节 水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3 施工现场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 管径合理 管路简捷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4 现场机具 设备 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 施工现场 办公区 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 提高节水器具 配置比率 5 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和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 并 分别计量治理 6 4 结论 必须对各种节能技术措施有全面的认识 并努力推动节能技术措 施的实施和应用 同时 转变观念 对投入运行的节能设施和系统进 行科学管理 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七章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7 1 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对促进 市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程位于 市 镇 工程施工期间 噪音 废气 排污等对周边居民 环境有一定 影响 所以 工程建设应采取必要措施 使该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可以得到减轻 消除 道路作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除对交通需求提供良好 的服务外 还会对区域的环境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 从自然与社会 组成的大环境着眼 综合考虑各项工程建设期间 道路使用的环境影 响 按尽可能保护环境的原则 一方面密切注意对各类环境破坏的预 防和综合治理 另一方面加强道路沿线环境开发 7 2 环境评价依据 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