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后期的政治斗争ppt课件.ppt_第1页
唐后期的政治斗争ppt课件.ppt_第2页
唐后期的政治斗争ppt课件.ppt_第3页
唐后期的政治斗争ppt课件.ppt_第4页
唐后期的政治斗争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唐代后期政治斗争1 藩镇割据 割据局面形成 藩镇 又称方镇 古义为屏藩王室 镇守四方 唐代指节度使 姑且处置叛军将领 安史乱后 其余部虽名义上归顺中央政府 但皆有一定实力 因而唐王朝并不能真正控制他们 唐代宗 李豫726 779 762继肃宗位后 为求得眼前安定 承认叛军将领合法地位 即 东京及河南 北受伪官者 一切不问 他们转变为唐朝节度使 1 一 唐代后期政治斗争1 藩镇割据 割据局面形成 唐王朝与藩镇斗争 德宗时期 宪宗时期 关于藩镇评价 2 中枢政治体制演变 翰林学士 枢密使 使职差遣制 2 相关人物 河朔三镇 势力最大 为害最烈 李宝臣 成德节度使 河北中 南部 李原名张忠志 奚人 安禄山手下勇将 故唐特赐其国姓 并名宝臣 田承嗣 魏博节度使 河北 河南 山东交接地区 李怀仙 柳城胡人 幽州 卢龙节度使 河北北部 辽宁南部地区 内地新封节度使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 内地一些州也设节度使 新唐书 兵志 方镇相望于内地 大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 四 节度使拥有一个地区的大权 兼有自己军队 四 五万 十几万 户籍不报中央 赋税不入朝廷 官吏自己委任 3 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 节度使职位或父死子继 或由部下拥立 全由他们自身 中央不得插手 藩镇与中央保持仅名义上的臣属关系 有时甚至不承认而叛乱 新唐书 兵志 喜则连横而叛上 怒则以力而相并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后期除江南 关中地区外 全国几乎都有藩镇割据情况发生 且唐末农民起义后 这两地亦同全国一样 4 唐王朝与藩镇斗争 德宗时期 斗争背景 由于实行了两税法 唐财政情况好转 唐德宗决心削平藩镇 斗争过程 A 第一回合 起因 节度使父死子继 大历十四年 公元779 魏博镇田承嗣死 侄田悦继位 李宝臣出面要求唐朝廷承认 代宗应允 781年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 其子李惟岳继立 行节度使权 要求朝廷承认 德宗坚决拒绝 田悦代为请求 亦不允 藩镇传子制被朝廷否认 5 结果 为维护节度使世袭特权 成德镇李惟岳 魏博镇田悦 淄青镇李纳 山南东道 治襄阳 今湖北襄樊 梁崇义四镇联合反唐 唐中央调集大军 于782年平复四镇 李惟岳被部将王武俊 契丹人 所杀 B 第二回合 起因 德宗怕成德镇强大难制 把其地又分为几个小的节度使 平定成德镇李惟岳的功臣朱滔和王武俊等为争权夺地 又勾结田悦 李纳 以及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再次发动叛乱 6 藩镇称王 唐军一开始便失利 叛军更加嚣张 相约称帝称王 朱滔自称冀王 田悦称魏王 王武俊称赵王 李纳称齐王 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 藩镇称王 反叛升级 表示他们与朝廷彻底决裂 唐军内乱 783年德宗调发关中一支军队赴关东平叛 在路经长安时 为要犒赏发动叛乱 他们攻占长安 拥立朱滔弟弟朱泚在长安称帝 国号大秦 德宗仓皇逃往奉天 而长安城里没来得及跟德宗逃走的唐朝百官 大都接受了大秦官职 7 援救德宗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 在攻克长安之后 因与朝廷发生矛盾 就联合朱泚共同反唐 784年德宗又从奉天逃到汉中 斗争结果 唐德宗后来依靠名将李晟等收复长安 但此时唐已无力用兵藩镇 784年 唐德宗下罪已书 承认自己的错误 封朱滔 田悦 李纳等为节度 朱等达到了获得朝廷承认的目的 也都顺势去掉王号 8 宪宗时期 君臣决心 唐后期皇帝中唐宪宗平叛藩镇最具决心 他任用一批态度坚决宰相 如杜黄裳 武元衡 裴度等 主要对手 宪宗时期 诸藩镇中 对唐王朝威胁最大的是淮西吴元济 豫南 淮西脱离中央三十多年 朝廷大军围攻四年不能奏效 9 调整政策 摆脱宦官监军 原来各道将领受宦官牵制 进退不能自主 战败过在将领 战胜功在宦官 817年 宰相裴度奏请皇帝取消宦官监军制度 给带兵将领以自主权 宪宗同意裴度建议 解除监军宦官 调动将领积极性 关键战役 悬军奇袭 元和十一年 815 西路唐军主帅李愬su在风雪之夜 率军长途奔袭70里 出奇不意攻入淮西老巢蔡州 活捉吴元济 平定淮西 10 平定缁青及其意义 淮西破灭后 其它藩镇纷纷归顺中央 淄青镇李师道自恃势力最大 继续与朝廷为敌 曾派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 刺伤裴度 但终于819年被平定 至此河北各镇第一次真正臣服中央 藩镇割据基础仍在 宪宗元和年间虽对藩镇用兵取胜 但节度使把持大权的局面没变 藩镇割据的基础没有消除 因而这种统一局面必然不能持久 宪宗死后 河朔三镇再次叛离中央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亡 11 关于藩镇评价 唐朝的道由监察区变为一级行政区是历史必然 中央政府直接统领三百多州 一千多县 很难进行有效统治 设立数目较少的一级机关来统领千百个州县 是封建统治者为解决统治技术落后与统治区域广阔之间的矛盾而长期摸索的结果 唐代藩镇局面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及其平定前后各种复杂的政治 军事形势和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朝廷与前线平叛将领的矛盾 皇权与宦官及宰相的矛盾 唐王朝与吐蕃的矛盾 12 2 中枢政治体制演变 唐前期以三省制度和宰相作为决策和发号施令最高机构 唐后期 朝廷大权逐渐让渡于翰林学士和枢密使 三省形同虚设 翰林学士太宗时期 秦府学士 唐太宗重视人才 着意搜集文人 在他还做秦王时便有 十八学士 听朝之隙 引入内殿 商量政事 如虞世南 欧阳询等 职责 太宗时学士不是官职 没有品秩 学士的主要职责是充作顾问 间或也有草诏的情况 不参与政府决策 13 武周时期 北门学士 武则天掌权后不信任旧官僚 主要依靠庶族地主 她把一些文人征召进官 朝庭奏议及百司表疏 时密令参决 以分宰相之权 这些人 不经南衙 于北门出入故云然 上官婉儿 主要职责 学士替皇帝起草诏令批阅公文 具有中书省制令之权 但这时的学士还只能出入皇宫北门 三省六部等政府部门在皇宫的南面 称为南衙 不能与朝廷大臣同列 学士既无品级又不是官职 14 唐玄宗时期 翰林学士 玄宗重视文学 在宫中设置翰林院作为学士办公之处 学士称为翰林学士 职责 翰林学士已由武后时的半公开变为公开合法 其职务是起草诏令批答表疏 以备顾问 人员 翰林学士多以文才极好的中级官员充任 如张九龄就是才子 开元初任中书舍人 为翰林供奉 文苑英华 就收入他起草的一些诏书 15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时期 权力日重 安史之乱爆发后 军机繁忙 军事行动谋划和命令很多 而且要保密 翰林受皇帝宠信 所以深谋密诏 皆出翰林之手 翰林学士权任加重 德宗时期 权趋宰相 皇帝重用学士 学士亦多真才实学之人 如德宗时陆贽在泾原兵变时 天下骚扰 远迩征发 书诏日数十下 皆出贽 德宗有事先与商议 当时称为 内相 大体上说 此时翰林院组织机构尚不严密 决策权亦不固定 16 宪宗时期 形成制度 法定 内相 宪宗时 加强翰林院制度 于学士中置一人为翰林学士承旨 时称 院长 国家重要机密 全由承旨学士专门受命起草 他人不得参与 承旨学士成为法定的 内相 决策出命 唐朝后期 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都有草诏权 但重要诏书由翰林学士撰写 直接从宫中发出 所以被称为 内制 而中书舍人仅能起草一般文书 其办公机构置于皇宫之外 于是便被称为 外制 学士可单独进见皇帝 而外朝官乃至宰相都不行 翰林院俨然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 17 办公场所 学士院在大明宫内 为宫中禁地 非本院人严禁出入 院门置有门铃 每有文书 送信之臣于门外晃铃 则有小判官出受 送交院长 公交保密 公交情况绝对保密 学士相互亦不知晓 如宪宗任命李吉甫 武元衡为宰相 以翰林学士裴垍ji和中书舍人兼学士李吉甫分别起草诏令 至暮 吉甫有叹惋之声 垍终不言 两制写成 要值日翰林签字署名 吉甫方知自己当上宰相 历史情况 从756 873年113年中共任翰林学士167人 其中55人做到了宰相 18 枢密使 背景内容 唐玄宗之后 宦官势力不断发展 唐后期值多事之秋 外藩镇割据 内常有将领叛乱 所以皇帝不信大臣 只信身边的人 设置枢密使 宪宗初年于宫内设枢密使二员 以宦官充任 宣宗时出现枢密院 过去政事堂下设枢机房办理具体事务 枢密院出现之后 逐渐接替枢机房职务 具体职能 枢密使的职责是为皇帝传宣诏令 承受外朝表章奏疏 枢密使是宦官专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19 使职差遣制 差遣制 差遣 指差派某官去任某事或某方面工作 如户口使 租庸使 转运使 度支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