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实证分析.doc_第1页
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实证分析.doc_第2页
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实证分析.doc_第3页
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实证分析.doc_第4页
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实证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实证分析以彭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为例林正雨1,李晓1,何鹏1,左丽莎2,秦雪莲1(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6;2.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成都市在多个层次上逐渐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循环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对彭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园区进行了系统和深入分析。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实证分析;彭州市Empirical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ark of Ecological Circul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Park of Ecological Circulation in PengZhou Lin-Zhengyu1,Li-Xiao1*, He-Peng1, Zuo-Lishao2, Qin-Xuelian1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Rural economy Institute of SAAS SichuanChengdu,610066;2.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Abstract: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widely accepted,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constructing circular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by developed countries。For the past few years,Chengdu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from practical exploration for Circular Economy at many levels gradually。The systematical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park of ecological circulation in Pengzhou is mad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ir own locality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ecological circulation practice learning at home and abroad。Keyword:Ecological Circulation; Agricultural park; Empirical analysis; Pengzhou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党中央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将之上升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新目标,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反思的必然结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升华,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目标。1 园区概况1.1 基本概况1.1.1地形地貌彭州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地处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交界处的山间起伏地带,所属区域地形比较复杂。示范区以北地势较高,南部由于受蒲阳河(青白江)切蚀,地势逐渐平坦,地形开阔、阡陌相连。海拔610720m,以低山浅丘为主,平坝区围绕低山浅丘布局。1.1.2植被概况整个园区植被可分为两大部分,即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景观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基质,一般分布在低山浅丘的中上部,树种以桤木、青杠为主。在丽春镇土溪村、跃进村境内有人工种植的巨桉分布。由于相对高差不大,因而没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小部分林竹散落在农家房前屋后,形成独特的植被景观。在浅丘下部、平坝区多镶嵌农作物植被,农作物植被主要以水稻、油菜、蔬菜、水果布局。1.1.3土壤概况根据彭州土壤志园区土壤肥力较高,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水稻土、紫色土两大土类,在蒲阳河、土溪河等河曲周边分布少量潮土,低山区少量黄壤分布。园区水稻土田块有机质、氮、磷、钾的全量养分达到三级以上含量标准,速效养分含量达到四级标准。1.1.4气候条件园区处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年均温15.7,年平均降水量972mm,主要集中在6、7、8三月。平均相对湿度为80%,多年平均光照时间1188.4小时。1.1.5水资源园区河流纵横,水源丰富。主要以地表水为主,湔江水系的土溪河,岷江水系的蒲阳河、清坡河、泉水河、薪河为示范区主要河渠。示范区灌溉渠道均按河曲流向呈放射状分布,这一特点在园区平坝尤为突出,部分渠道经人工改造后,实现灌排分家。1.2 园区脆弱性分析1.2.1缺乏有效的交换网络虽然彭州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已经集聚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形成了一定层次的副产品交换网络,但副产品交换网络还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要保持园区副产品的有效循环则必须建立起高效的副产品交换网络。1.2.2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调查,园区在企业集团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彭州市树立了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但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合作成员的介入增多,循环网络的复杂,园区内企业、农户、政府等角色间的契约关系、责任义务都需要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并且不断更新。1.2.3缺少生态技术的推广园区内的大多数养殖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借助科研院所,对生态循环技术做了很多成功的实践,但从企业生态工程技术的角度分析,园区普遍关注的生态化技术具有普适性。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园区内还没有上升到战略层次,主要体现在生态平衡与环境改进、能源和物料平衡等技术的推广还不够,道路还很长。1.2.4缺乏整体循环的理解在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中,大多集中在生产过程,一般采取的是末端治理技术来解决生态循环问题,生态技术、制度法规通常针对单一媒介、特定物质和特定的生产工艺,企业很少认识到生态循环是全方位联系的一个整体。企业如不提高对生态循环整体的理解,势必增加自身在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而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1.3 发展优势分析园区地处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交界处,地形起伏有度,山地平原效应明显,适合发展多种生态循环模式,辐射、示范效果作用强。园区种养布局呈现“立体垂直结构”,适合发展“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畜禽养殖规模效益明显,现代化养殖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生态养殖基础扎实。园区循环代谢量大,除满足企业小循环、示范区中循环的要求外,还为彭州区域生态大循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能量流。2 发展目标2.1 总体目标彭州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在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努力,控制示范区内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力争2015年实现创建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区的目标,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协调发展、自然和谐”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绿色消费型的“先锋示范区”。2.2 阶段目标根据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总体要求,制定彭州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的具体建设目标。表1 彭州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阶段建设目标Table 1 The stage construction goal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rcul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in Pengzhou一级指标(First index)二级指标(Second index)2010年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与绿色管理(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green management)人均GDP(元)100001500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3006500循环型产业比率85%95%企业清洁生产率90%100%环境友好型技术覆盖率95%100%资源循环利用(Resources recycling use)清洁能源(沼气)普及率65%80%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70%80%秸秆综合利用率80%95%农产品加工率25%3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10.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and construction)可降解农膜普及率20%35%生物农药使用率30%45%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90%99%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0%50%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85%95%污水处理率80%90%非化学合成肥料施用强度30%50%3 总体设计3.1 总体框架彭州农业生态循环园区以生猪生态循环养殖为核心,通过发展“猪沼果”、“猪沼蔬”、“林下养殖”三种循环模式将整个园区构建为一个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有机整体,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图1园区循环框架示意图Fig.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Garden Cycle Framewor图2 “沼气”生态循环链条架构示意图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Ecological Circulation Chain Architecture of Biogas3.2 循环链条3.2.1沼气链条“猪沼果”、“猪沼蔬”两种生态循环链条均以沼气为核心(如图2),按照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通过生物能转换技术,将沼气池、猪舍、果园、菜园、林地有机整合,组成科学、合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体系2-4。3.2.2林下养殖链条利用林地、草坡等资源,将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进行小规模放牧养殖,让鸡自由觅食昆虫野草,饮山泉甘露,喂五谷杂粮,通过补充有机饲料,以提高蛋、肉风味和品质,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禽产品,形成以草养鸡、以鸡促林、以林护鸡的良好生态循环5,6。3.3 生态分区园区基于以产品联接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以空间布局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两个分类层次作为重要划分依据7,其划分结构如下:(1)中部生态循环养殖功能区:园区桂花镇境内低山区,海拔650710m,桂花镇一笼村、衡州村、桂花社区。(2)西部“猪沼果”生态循环功能区:园区桂花镇西部平原区,海拔610650m。桂花镇三圣村、红石桥村、桂花社区部分地区,辐射周边清桥村、双林村、双红村、丰乐场、灯塔村。(3)东南部“猪沼蔬”生态循环功能区:园区东南部平原区,主要集中在丽春镇境内,海拔610660m。丽春镇塔子村、石匣村、跃进村、土溪村、东风村、利和村、长廊村。(4)东北部“林下养殖”生态循环功能区:园区东北部,桂花、隆丰、丽春三镇交界处,海拔660760m。4 建设内容4.1 中部生态循环养殖功能区加大优质生猪良种引进和彭州地方猪品种的繁育力度,推广以杜长大(DLY)、杜大长(DYL)等优良品种,培育鹏展、旭锋、康绿、佳美等7家养殖企业,形成提供各种优良商品猪70万头/年的规模。建立以西门塔尔、海福特等优良肉牛品种为主的良繁基地,到2015年实现出栏优质肉牛1500头。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家畜生产技术规范、防疫规程,在一笼村、衡州村、桂花社区建设7个生态循环型示范小区。鼓励企业参与质量认证、环境认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和引进重点龙头企业12个,龙头企业产品年营销额达到3亿元以上,占彭州畜产品销售份额60%以上。积极开发冷冻分割畜类、畜副产物等高端的精深加工项目。4.2 西部“猪沼果”生态循环功能区加快猕猴桃标准化园区建设,全面提高猕猴桃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2015年之前完成1万亩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其中重点打造1000亩生态循环示范基地。规划500亩猕猴桃良繁基地,抓好彭州猕猴桃品种的引进和现有品种的改良。加快猕猴桃产品的质量分级标准、农药等卫生安全标准以及猕猴桃产品的包装、储运、标识标准的制订工作。抓紧建立健全猕猴桃产品及农药安全、卫生监测体系,促进绿色和有机猕猴桃产业的发展。4.3 东南部“猪沼蔬”生态循环功能区建设彭州常年性城郊型蔬菜基地约1.5万亩。规划种植时令蔬菜、加工蔬菜,错季蔬菜、反季蔬菜等精品蔬菜。打造1000亩蔬菜生态循环示范园、2000亩设施大棚蔬菜基地。大力发展蔬菜设施化生产,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以高标准大棚蔬菜生产,发展高档日光温室生产。推广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重点发展绿色蔬菜生产。在2000亩设施大棚蔬菜基地内积极探索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蔬菜新品种。引导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开发脱水蔬菜、速冻蔬菜、蔬菜汁和蔬菜休闲系列食品等。4.4 东北部“林下养殖”生态循环功能区保护和繁育“彭县黄鸡”本地家禽特色品种,引进大发肉鸡(仿土型)、花边鸭(仿土型)、朗德鹅(肥肝型)等畜禽新品种,适度扩大苗禽基地建设。以园区生态禽产业协会为依托,建立以“彭县黄鸡”、“大发肉鸡”等优良品种为主的父母代种场,形成年提供鸡苗400万只的规模。引进或培育“林下养殖”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在隆丰镇大宝村、丽春镇黄龙村、桂花镇龙头村,规划形成5-6座年提供优质种蛋500万枚的种鸡场,生态“彭县黄鸡”40万只的规模。5 保障措施5.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筹布置与综合决策、协商的领导机制;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综合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行业协会配合的推进循环经济工作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的有关体制机制、政策、规划和工程等进行衔接,共同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合力机制。5.2 优化科学考评加快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循环经济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绿色GDP核算制度和建立相关的统计制度,将循环经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目标考核督查,确保循环经济工作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奖惩与监督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对各镇乡(社区)和各部门在规划实施中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实行绩效与奖惩相挂钩。5.3 强化科技支撑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技术供给机制的完善与技术的交流和推广,加强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特别是要开发各种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现阶段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