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一、单元教学目标:1. 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从中得到启示,对自己的学习观重新思考。2. 熟读精思,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位,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3. 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4. 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创造学思想录 2课时成功 1课时学问与智慧 2课时论美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4篇文章均为名家名作,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基本通其大义,个别难懂之处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对关键意思展开思考。学习本单元,首先,应当掌握“反刍”这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边读书边思考,对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反复品味,直至得其精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然,“反刍”式的读书方法并不是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应当是随着读书遍数的增加,对作品理解和思考的逐步加深。第一遍的读,可以以读通、理解作品为目的;第二遍的读则应当品味作者的结构与语言;第三遍还可以进一步的对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第四遍则可以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的文章探讨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总之,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分阶段的制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每读一遍,你都可能会有全新的感受。其次,应当重视在生活实际中锻炼自己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中,谈到了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活的关系,美貌与美德的关系而所有的这些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来,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此类的相互关系与矛盾。“生活无处不语文”,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第三、拓宽自己的阅读面。通过对同类作品的阅读与比较,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表现风格;在阅读中体会“泛读”与“精读”,加强自己的“反刍”能力。九.成功季羡林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4掌握牛吃草(学会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的读书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导入。晚清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板书)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板书)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板书)此第三境也。”当代著名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著文认为所谓“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十分简练地高度概括了这三种境界的内核。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掌握字词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赅,完备,概括。明白之至:明白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不期而来:不预定日期就来到了。期年:一周年。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蓦然:不经心地;猛然。囊萤(晋朝车胤)映雪(晋代孙康) 悬梁(西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晷:日影,日光。烦琐:繁杂琐碎。2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4),作者“大题小做”,谈他对成功的理解,并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 第一层(1),借助词典,诠释“成功”,由此进入话题。 第二层(24),提出“成功”的公式。第二部分(510),指出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第二层(58),具体地分析公式中的“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 第二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3浏览课文,作者究竟认为哪一点最重要呢?天资、勤奋、还是机遇?学生齐声回答:勤奋。4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能够找到这句话: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三、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作者先借助词典,诠释成功,这是议论文常用的手法。然后就定义中的“预期”作了说明,人的预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所以作者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谈。而且作者声明是“大题小做”,既是“小做”,就是可以择其要点而做,及泛泛而谈了。然后以自己“七八十年之经验”,就这个论题,用一个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2学习第二部分。思考:作者针对这个公式是如何逐层剖析的?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二部分。(一)第一层:具体分析“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1先谈天资:天资和天才有何区别:天资:资质,又称天分。天才:在这里指生来就具有的突出的聪明智慧。作者对天资问题持什么态度?首先承认有天资,同时,主张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至今不解”是客气,并非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是不屑于提那种荒谬,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不敢赞一词”,也是一种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去说”。2谈勤奋:作者对勤奋所持的态度:肯定勤奋的作用。他指出“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赞同。他认为,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观点明确,证据有力,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例证)、“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引证)都证明了他的观点。补充一些例子:【贾岛苦吟】唐代诗人贾岛作诗以苦吟著称,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送无可上人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琢磨了3年时间。众所周知的“推敲”的典故,也能够说明他的苦吟。【曹雪芹落魄写红楼】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晚年饥寒交迫,靠朋友周济和卖画度日。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矢志不移,勤奋地撰写长篇小说红楼梦。他写作有一个奇特的办法:在铜笔帽里放着几块小碎墨,把墨泡开,连同毛笔一起插入笔帽里,把书写纸订成本子,跟笔裹在一起,用一块大包袱包着,往腰里一扎,外边罩上长衫,一点露不出来。在家闲坐,出门访友,想写就写。他花了10年心血,增删5次,才完成了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巴尔扎克深居简出】巴尔扎克深居简出,每当他写一部重要的著作,一天24小时内要工作16到18小时,接连两三个月不停。在这些日子里,他不露一面,就是知己朋友也不知道他的去向,但是不久他从地下钻了出来,高高地举起一本杰作,笑声洪亮,十分天真地为自己喝彩。他成了自己著作的奴隶。福楼拜常年通宵达旦地伏案挥笔,书案上那盏带绿罩的灯终夜不熄。于是他的窗户也就成了塞纳河上夜间作业的渔人的灯塔,轮船航行的最可靠的船标。3谈机遇:作者对机遇所持的态度:因为“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作者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实例(现身说法)来证明。补充一些例子:【再试一次】凡尔纳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科幻小说家,自从他35岁那年发表第一部科幻小说起,平均每年有2到3部作品问世,是世界第一流的多产作家。然而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完稿后,先后寄了15家出版社,都被退了回来。凡尔纳一气之下,准备付之一炬时,他的妻子一把夺过,劝他不要灰心,再试一次。第16家出版社的经理赫哲尔读后,极为欣赏,不但决定立即出版,而且还与他订了一个为期20年的合同,他的科幻小说很快风行全球。【临时安排出来的喜剧大师】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在一次临时安排的特别演出中,显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能。那时他才5岁,当喜剧演员的母亲在演出里嗓子突然哑了,她不得不离开舞台。面对一片混乱,有人建议让卓别林上台代替母亲表演。5岁的卓别林面对灿烂的为桃和挤满剧场的观众,无拘无束地唱了一首歌,接着又 说又唱又舞,表演了几个节目,后来情不自禁地学着母亲沙哑的嗓音唱歌,得到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决定了卓别林今后的生活道路,成为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家。【飞来的遗产】美国有一位82岁的老翁,老伴早已过世,膝下无儿无女。他在1992年11月9日逝世前,留下遗嘱,将他50万美元的遗产赠给一位17岁的姑娘。生前,他的亲属提出异议,他却说:“她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个姑娘是一位在餐馆打工的高中生,而老翁则是这餐馆的常客。她看到老翁孤孤单单,就对他特别照顾,闲时还为他做杂务、读报纸。有时老人不来,她还要打电话询问。她的同事对她的做法也都非常钦佩。(二)第二层: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1学习第9段:先对上一层的分析作了一个小结,指出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天资”和“机遇”我们对它是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剩下的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勤奋”。这就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文章在前面对“成功之路”作了许多分析,都是为了铺垫出这条“成功之路”。由此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并引用韩愈的话来证明。2学习第10段:引用并分析了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的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了“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最后后再次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三句诗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这句写的是闺中人直接登场。她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作者解释为“预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这首诗写作者独自登上高楼,心中的愁苦难言。想借酒浇愁,强扮欢颜,终觉无味。最后两句点题:原来在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作者解释为“勤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妙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作者解释为“成功”。二、总结。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成功的各种因素,在充分的比较下,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因此有关“勤奋”的论述就更显得有说服力。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作者说“无能为力”是指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一样要靠主观努力。可以修改:“天资只能靠天吗”、“机遇未必不能创造”去考虑。第二题:第一句中的“不敢”,是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第二句中的“不敢”,是“没有胆量”的意思,有表示尊重的意思,也表示尚无足够的根据说王国维的疏漏,表明作者治学态度的谨慎。第三题:学生只要能说出“立志”“追求”“获得”的大概意思即可。最后一句,学生认为是“有志者总是在寂寞中走向成功”“真正的成功者是守得住寂寞的”,就视为有创意。教后记:组别初三语文人员初三语文备课组集体教案二次备课十.创造学思想录 教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2、品味文中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他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3、了解“思想录”这种形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穿插有关思维科学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学以致用即采用“读讲联用”的教学方法。 2、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感悟隽永智慧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转换观念,勤于思考,大胆实践 教学重点: 1、了解创造性思维思想录的主要内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锻炼、运用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极其运用。 教学方法: 教法讲述法、点评法、提问法、 学法点评法、笔记法、讨论法、练习法、生活实践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利用20分钟的早读作好预习工作(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做简单的点评;) 教师搜集相关的材料,并设计好相关的练习; 预告学生进行简单的搜集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进行举一反三的横向纵向联想,搜集类似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受创造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罗曼.罗兰也曾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也有人说:创新,新世纪之母,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创新伴你同行,你的理想则会成为现实,你的人生才能熠熠生辉。之后老师明确并检查预习成果。二、自主学习,感知创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如下:1.文中作者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本文思路如何?2.课文节选的八则思想录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那些道理?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有何特点?3.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并揭示其含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抢答积分)三、合作探究,品味创造 学生合作讨论发表意见后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1、文八个自然段,按照总分结构布局。第一部分(1)解决重大问题不仅需要严肃的态度,更需要灵活的头脑。第二部分(2-8)培养灵活头脑的途径和方法。即造就自己的规则,多问几个假若,使用你的想象力,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从你的箱子走出来,看到画面之外,顺其自然。2、一则将创造性思维的精神状态应放松,第二.五.六则讲的是转换思维视角,三、则讲的是发挥想象力,第七则讲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第八则讲的是按自然规律办事。总的来说创造性思维具有敏感性,灵活性,求异性,发散性,深刻性。3、(1.)“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保持艺术家的天性” 因为孩子不受世俗、环境等任何束缚,他们敢于大胆的想象,他们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这种艺术家的灵性就是孩子般不受局限的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作为长大成人的人应该永远不能丢掉孩子的这一秉性,只有这样,你才能永远富有想象力,具有创造性。(2)、“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固有的思维框框和种种思维束缚是永远也产生不了好的观念、好的主意,只有突破这些框框和束缚你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四、实践训练 强化创造1、为文中的每一则故事补充一个名人或普通人的故事(学生讨论发言后老师补充一些事例: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过程,哥伦布在桌子上竖鸡蛋,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揠苗助长的故事等)2、阅读经典的五个生活启示(其一)学习作者留意生活的习惯,模仿创作一则生活启示。3、假如你是一位藏族牧民,看到青藏铁路,你会想到什么?五、拓展延伸 学会创造学生讨论归纳:1、总结阐述本文和语录体的特点。2、回忆题西林壁内容,思考他与哪则思想录内容吻合,并进行成语新解。3、小结。教后记:组别初三语文人员初三语文备课组集体教案二次备课十一.学问与智慧教学目标 1、 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自读此文,并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明确】: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3、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2、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 【明确】: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 3、学问和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四、拓展延伸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速读第3段第6段思考。 【明确】: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明确】: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 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 【明确】: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 4、为什么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明确】: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灭。 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探照灯,是珍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5、在这里,作者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明确】: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6、可见,学问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阐述两者的概念时,在介绍两者的关系时,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小区讨论完成。 【明确】:顺序不能交换。因为学问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学问。 7、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对待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就是此文的中心论点。 8、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什么呢? 【明确】: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在当时封建教育思想尚存的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9、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的作用? 【明确】: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10、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一种论证方法论证的? 【明确】:比喻论证。把“学问”比喻“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成“建筑师的匠心”,把“大智慧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比喻成“建筑”,告诉我们两者相辅相成,大智慧显得更为重要。论述生动形象,贴切恰当。 三、总结: 这篇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辨证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一观点,同时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四、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第2段、第4段】至此,课文的主题已经揭示出来了,课文是一篇完整的课文。为何还要写第2、4段?一起探讨。 1、齐读第2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论述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问”。 作用:是对第1段的补充。 2、自读第4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什么是有智慧的书,什么是无智慧的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读书?这一段的论述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启发:启示读者要选择有智慧的书读,且要获得知识、要有所发现。发人深省。【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本文强调了智慧的重要,作者的语言也充满了智慧。 一是作者正确的、体现进步思想的观点。 二是作者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三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 四是比喻与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两者兼有,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行文足见作者是一代饱学之士。 三、投影五拓展延伸。 1、 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罗家伦说“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学问”,罗曼罗兰也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学了本文,你在学习上有何启示呢? 教后记: 组别初三语文人员初三语文备课组集体教案二次备课十二.论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懂得美德是美的最高境界。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过程与方法认识并正确理解作者“美”的观点,形成个人对于“美”的独特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并激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个人美德。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学习作者惜墨如金的写法。2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教学要点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作者观点,感悟精美语言,发表个人见解,激发赏美兴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究竟什么是美?究竟什么是美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听听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是怎么说的。二、课堂活动活动一、走近作者,积累常识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活动二、细心听读,提炼主旨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字里行间圈点培根关于美的主要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培根在本文的主要观点(可参看“探究练习”一)如下:1美德最美。2行为之美最美,形体之美次之,颜色之美又次之。3老人因作风优雅而美。4形貌美+德行美=真美。可见,美德最美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活动三、梳理结构,分析论证“美德最美”这一观点是怎么被作者展示出来的?又是怎样被论述的?培根是哲学家,本文是杂感,他的论说常常是断想式的,有跳跃性,看上去似乎是不连贯的,因而在梳理结构时会感到很困难,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性。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第三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活动四、引领探究,理解文本本文共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分别用来说明什么观点?学生发言,教师点拨:1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属概括实例,直接说明不要一味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2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属具体实例,用来与“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的人形成对比,论述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为下文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作铺垫。3两位画家阿皮雷斯、丢勒认为几何作画可得最美人像。属具体实例,用来类比论证“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4朴素的老人作风优雅而可敬,一些美貌的年轻人因缺乏修养而不可爱。属概括实例,对比论证,进一步说明唯有美德最美。活动五、七嘴八舌,品味语言这是一篇杂感,这就决定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一方面,作者重在谈“感”,论述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另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商银行赣州市赣县区2025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广发银行石家庄市长安区2025秋招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南宁市马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外聘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中信银行哈尔滨市松北区2025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招商银行沈阳市于洪区2025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民生银行石家庄市藁城区2025秋招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真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年湖南工程学院第一批专任教师招聘(2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中信银行青岛市莱西市2025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江苏历年语文高考真题答案
- DB51T 2975-2022气凝胶复合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外科学-第十一章-外科感染(含案例分析)课件
- 《ch棘皮动物》课件
- 急诊科岗位职责
- 中国服用过兴奋剂运动员名单 兴奋剂真的是毒品吗
- 小学英语语法时态讲解与归纳
- 《生存与修炼》熊厚音讲《道德经》教学文案
- 淘宝新店运营计划书文献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修改版ppt]课件
- ICH Q6B 生物技术产品和生物制品的检验方法和可接受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