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 CoordinationCompounds 第一节配合物基本概念 2 向Cu OH 2中加入氨水 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 3 向深蓝色溶液中加入乙醇 降低溶解度 析出深蓝色晶体 分析其组成为 Cu NH3 4 SO4 研究表明 Cu2 以新的物质形式 Cu NH3 4 2 存在 NH3与Cu2 以配位键结合 由一个离子或原子 中心原子 与一定数目的分子或阴离子 配体 以配位键相结合成复杂的结构单元 配合物的定义 中性分子 配位分子 如 Fe CO 5 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和配位分子统称为配合物 coordinationcompound定义 带正电荷的为配阳离子 如 Cu NH3 4 2 带负电荷的为配阴离子 如 Fe CN 6 3 如 Cu NH3 4 SO4 K3 Fe CN 6 Fe CO 5 结构单元是离子 配离子 如 Cu NH3 4 2 一 配合物的组成 位于配合物的中心 具有空的价层电子轨道 能接受孤对电子 多数是副族的金属离子或原子 非金属元素 少 BF4 SiF6 2 配位原子 ligatingatom 能提供孤对电子 并与中心原子形成配位键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 1 中心原子 centralatom 2 配位原子与配位体 Cu2 Fe3 Ni 配体 ligand 含有配位原子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 如 X H2O SCN NH3 CO等 一 配合物的组成 根据配体所含配位原子数目 配体 单齿配体 monodentate 含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 多齿配体 polydentate 含多个配位原子的配体 乙二胺 en NH2 CH2 CH2 NH2 多齿配体 单齿配体 X NH3 H2O CO 羰基 CN 氰根 OH 羟基 SCN 硫氰酸根 NCS 异硫氰酸根 S2O32 硫代硫酸根 NO2 硝基 ONO 亚硝酸根 C5H5N 吡啶 OOC COO 草酸根 H2NCH2COO 甘氨酸根 双齿 一 配合物的组成 乙二胺四乙酸根EDTA Y4 多齿配体 六齿 一 配合物的组成 配位数 与中心原子成键的配位原子总数 配位数 3 1 4 1 6 6 单齿配体 PtCl3 NH3 多齿配体 CoCl2 en 2 Ca EDTA 2 3 配体数与配位数 配体数 配合物中配体的总数 单齿配体 配体数 配位数 多齿配体 2 2 2 6 一 配合物的组成 4 内界与外界 内界 中心原子与配体紧密结合部分 内界 x 若内界不带电荷称为配位分子 由内 外界组成的配合物 内界是配合物的特征部分 内 外界之间以离子键相结合 在水中可几乎完全解离 K3 Fe NCS 6 Fe NCS 6 3 3K 内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水中难以解离 可象一个简单离子那样参加反应 外界 内界以外的部分 一 配合物的组成 Cu NH3 4 SO4 外界离子 外界 内界 中心原子 中心原子 Ni CO 4 配体 中心原子 内界 配体 K3 Fe CN 6 配体 内界 配体数 配体数 配体数 外界 一 配合物的组成 CoCl NH3 en 2 2 SO42 Co3 Cl NH3enClN46 练习1 CoCl NH3 en 2 SO4 内界 外界 中心原子 配位体 配位原子 配体数 配位数 二 配合物的命名 俗名 习惯命名法 硫酸铜铵 Cu NH3 4 SO4 K3 Fe CN 6 铁氰化钾 赤血盐 K4 Fe CN 6 亚铁氰化钾 黄血盐 Ag NH3 2 银氨配离子 二 配合物的命名 阴离子在前 阳离子在后 一般简单阴离子念 某化某 较复杂阴离子团念 某酸某 系统命名法的基本原则 NaClNa2SO4NaOH 1 内外界顺序与一般无机物的命名原则相同 二 配合物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的基本原则 2 内界中各物质的命名顺序 配体数 汉字数字 配体名称 不同配体间用 分开 合 中心原子名称 罗马数字表示的氧化值 硫酸四氨合铜 Cu NH3 4 SO4 K3 Fe CN 6 六氰合铁 酸钾 Co NH3 5 H2O Cl Cl2 二 配合物的命名 3 不同配体先后顺序 1 先阴离子后中性分子 先无机后有机 2 同类配体 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3 同类配体中配位原子相同 配体中含原子的数目也相同 则按在结构式中与配原子相连的原子的元素符号的字母顺序排列 4 同类配体中配位原子相同 配体中含原子的数目不同 则将较少原子数的配体排在前面 较多原子数的配体列后 如 命名时先NH3后H2O 如 先NH2 后NO2 注 复杂配体用 括起来 二 配合物的命名 练习2 命名下列配合物 H2 Pt Cl 6 六氯合铂 酸 Fe CO 5 五羰 基 合铁 K PtCl5 NH3 五氯 一氨合铂 酸钾 K3 Co ONO 3Cl3 三氯 三 亚硝酸根 合钴 酸钾 Pt NH3 2NH2NO2 一氨基 一硝基 二氨合铂 Co NH3 5 H2O Cl3 三 氯化五氨 一水合钴 CoCl NH3 en 2 SO4 硫酸一氯 一氨 二 乙二胺 合钴 氯化二氯 三氨 一水合钴 Co NH3 3 H2O Cl2 Cl 第二节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一 价键理论 1928年Pauling把杂化轨道理论应用到配合物中 提出了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valencebondtheory 理论要点 中心原子空轨道进行杂化 配体的配位原子提供孤对电子进入到杂化轨道 形成配位键 一 价键理论 一 中心原子的杂化特点 1 由于中心原子接受孤对电子 因此必须提供空的价层轨道参与杂化 2 中心原子除了提供外层s和p轨道参与杂化外 还可提供次外层的d轨道或最外层的d轨道进行杂化 从而形成sp sp3 dsp2 d2sp3 sp3d2等杂化类型 与杂化轨道理论区别 二 配合物空间构型 sp sp3 sp3d2 dsp2 d2sp3 取决于中心原子空轨道的杂化类型 配合物杂化轨道与空间构型的关系 杂化类型主要是由配位数所决定的 三 外轨型和内轨型配合物 外轨型配合物 内轨型配合物 中心原子全部采用最外层轨道 ns np nd 参与杂化成键的配合物 中心原子采用次外层 n 1 d轨道与最外层ns np轨道进行杂化成键的配合物 如sp sp3 sp3d2 如dsp2 d2sp3 中心原子构型 d1 d3 配合物类型 内轨型 次外层有空轨道 外轨型 次外层无空轨道 d9 d10 d4 d8 内 外轨型 外轨型和内轨型配合物 1 内轨型配合物中心原子d轨道必要时进行d电子重排 以保证有空的次外层轨道参与杂化 26Fe3 3d5 2 对于d4 d8构型的中心原子 若形成内轨型配合物 由于中心原子d轨道进行电子重排 造成单电子数小于自由离子的单电子数 故磁性降低 相反 外轨型配合物中心原子d轨道的单电子数没有发生改变 故磁性不变 n 0称为反 逆 磁性 n 0称为顺磁性 外轨型和内轨型配合物 3 由于内轨型配合物有次外层d轨道参与杂化 能量相对较低 稳定性较高 在水溶液中难解离为简单离子 4 对于d4 d8构型的中心原子可通过测定磁矩 来判断是内轨型还是外轨型 因此稳定性 内轨型配合物 外轨型配合物 同一中心原子外轨型配合物磁矩 较大 内轨型配合物磁矩较小 配合物的磁矩 B 9 27 10 24A m2 玻尔磁子 是 的单位 n012345 B01 732 833 874 905 92 磁矩 B 磁矩 与中心原子d轨道的单电子数n有以下经验关系 n 1 配合物的磁矩 通过测定 判断内 外轨型配合物的步骤 确定中心原子的3d电子数 第4周期 3d电子数 原子序数 18 中心原子的电荷数 Fe3 3d5 将电子排布在3d轨道 确定未形成配离子前自由离子的单电子数n1 n1 5 根据实验求出的配离子的磁矩 确定配离子形成后中心原子的单电子数n2 配合物的磁矩 K3 Fe CN 6 Fe3 3d5 实 2 25 n2 1 K3 FeF6 Fe3 3d5 实 5 88 n2 5 外轨型 内轨型 n 1 对比n1 n2 若n1 n2 3d电子未发生重排 属外轨型 若n1 n2 3d电子发生了重排 属内轨型 二 价键理论应用实例 配位数为2 1 Ag NH3 2 Ag 4d10 4d 5s 5p 杂化 sp杂化 Ag NH3 2 4d 47Ag 价电子层结构 4d10 直线型 外轨型 反磁性 4d价电子数 原子序数 氧化数 36 二 价键理论应用实例 配位数为4 30Zn2 3d10 sp3杂化 Zn NH3 4 2 Zn2 3d10 正四面体 2 Zn NH3 4 2 外轨型 反磁性 3d电子数 原子序数 氧化数 18 二 价键理论应用实例 配位数为4 28Ni2 3d8 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型 3 Ni NH3 4 2 外轨型 顺磁性 算得n 2 测得 2 83 B 二 价键理论应用实例 配位数为4 Ni CN 4 2 平面四方型 4 Ni CN 4 2 内轨型 反磁性 算得n 0 测得 0 B 二 价键理论应用实例 配位数为6 26Fe2 3d6 d2sp3 5 Fe CN 6 4 4s 4p 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型 内轨型 算得n 0 测得 0 B 反磁性 二 价键理论应用实例 配位数为6 26Fe2 3d6 6 FeF6 4 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型 外轨型 测得 4 9 B 算得n 4 顺磁性 练习 根据实验测得磁矩 判断下列配离子是内轨型或外轨型 1 Co NH3 6 3 2 Co NO2 6 4 0 3 9 B 练习 解 1 Co NH3 6 3 27Co3 3d6 算得n 0 内轨型 d2sp3 解 2 Co NO2 6 4 27Co2 3d7 算得n 3 外轨型 sp3d2 0 3 9 B 一 配位平衡常数 v配位 v解离 配位平衡 coordinationequilibrium 第三节配位平衡 Ag NH3 2 的稳定常数 解离 配位 Ks称为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 stabilityconstant Ks稳定常数说明 1 Ks与温度有关 与浓度无关 Ks的大小反映了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三节配位平衡 3 根据Ks的数值可以直接比较相同类型 配体数相同 配离子的稳定性 Ag NH3 2 Ks1 1 12 107 配离子浓度相同 Ks2 Ks1 Ag 1 Ag 2 当配体的数目不同时 必须通过计算才能判断配离子的稳定性 Ag CN 2 Ks2 1 26 1021 Ag 1 Ag 2 稳定 2 Ks的数值很大 常用lgKs表示 常见Ks见书附录 第三节配位平衡 例 室温下 0 010mol的AgNO3 s 溶于1 0L0 030mol L 1的NH3 H2O中 设体积不变 计算该溶液中游离Ag NH3和 Ag NH3 2 的浓度 反应前 mol L 1 0 0100 0300 0 x 0 010 2x 0 010 x 解 查得 lgKs Ag NH3 2 7 05 Ag 2NH3 Ag NH3 2 得x Ag 9 1 10 6mol L 1 107 05 NH3 0 010mol L 1 Ag NH3 2 0 010mol L 1 后 平衡时 mol L 1 0 0 0 010 0 010 二 配位平衡移动 一 配位平衡与溶液酸度的关系 1 配体 L 一般都属碱性物质 能与H 离子结合 形成难解离的弱酸 HL 造成了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的相互竞争 第三节配位平衡 增大溶液 H 浓度 可导致配位平衡向解离方向移动 使配离子稳定性降低 这种现象称为酸效应 acideffect 平衡移动 溶液的酸度越强 配离子越不稳定 配体的碱性越强 配离子越不稳定 第三节配位平衡 2 在碱性溶液中 中心原子M与溶液中的OH 离子生成难溶解的氢氧化物沉淀 这种因 OH 浓度增加 金属离子与OH 结合致使配离子解离的作用称为水解效应 hydrolyticeffect 通常在不产生氢氧化物沉淀的基础上 适当提高溶液的pH值以保证配离子的稳定性 第三节配位平衡 二 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关系 上述反应朝哪个方向移动 取决于沉淀剂Cl Br 与配体NH3 CN 争夺金属离子的能力 若Ks越大 Ksp也越大 越易形成配离子 反应朝配位平衡方向移动 若Ks越小 Ksp也越小 越易形成沉淀 反应朝沉淀平衡方向移动 Ag Cl AgCl NH3 Ag NH3 2 Br AgBr CN Ag CN 2 第三节配位平衡 例 在0 5L0 002mol L 1Cu2 溶液中加入0 5L2 008mol L 1NH3反应后 1 加入1 0 10 3molNa2S 问是否有CuS沉淀生成 2 若是加入NaOH1 0 10 3mol 问是否有Cu OH 2沉淀 已知Ksp CuS 1 27 10 36 Ksp Cu OH 2 2 2 10 20 lgKs Cu NH3 4 2 13 32 反应前 mol L 1 第三节配位平衡 例 在0 5L0 002mol L 1Cu2 溶液中加入0 5L2 008mol L 1NH3反应后 1 加入1 0 10 3molNa2S 问是否有CuS沉淀生成 2 若是加入NaOH1 0 10 3mol 问是否有Cu OH 2沉淀 解 Cu2 x 4 79 10 17mol L 1 x 1 0 4x 0 001 x 平衡时 mol L 1 1 0 0 001 0 0011 0040 0 后 0 0 1 000 0 001 第三节配位平衡 1 加入1 0 10 3molNa2S时 4 79 10 20 Ksp CuS 1 27 10 36 Q c Cu2 c2 OH 4 79 10 17 0 001 2 Q c Cu2 c S2 4 79 10 17 0 001 2 若加入1 0 10 3molNaOH 4 79 10 23 Ksp Cu OH 2 2 2 10 20 第三节配位平衡 三 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的关系 Hg2 Hg 0 851V Cu2 Cu 0 3419V 正向自发进行 在标准Hg2 Hg电极中加入KCN 使 CN 1 00mol L 1 求 Hg2 Hg 已知 Hg CN 4 2 的Ks 2 51 1041 4CN Hg CN 4 2 Hg CN 4 2 Hg 第三节配位平衡 Hg2 Hg Hg2 Hg 0 0592 2 lg Hg2 Hg2 Hg 0 374V 0 851V 第三节配位平衡 例 已知298K时下列电极反应的 值 求Ks Ag CN 2 Ag 2CN Ag CN 2 2 Ag CN 2 e Ag 2CN 解 1 Ag e Ag 1 0 7996V 1 式 2 式得电池反应式 Ks 5 63 1018 K Ks Ag CN 2 正极 负极 2 Ag 2CN e Ag CN 2 2 0 31V 第三节配位平衡 四 配位平衡之间的相互转化 向一种配离子溶液中 加入另一种能与该中心原子形成更稳定配离子的配位剂时 将发生配位平衡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三节配位平衡 例 在 Ag NH3 2 的溶液中加入CN 则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 已知 Ag NH3 2 Ks 107 05 Ag CN 2 Ks 1021 1 K值很大 故上反应正向进行 解 Ag NH3 2 2CN Ag CN 2 2NH3 Ks Ag CN 2 Ks Ag NH3 2 1021 1 107 05 1014 05 实际上此题要求的是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同型配离子 稳定常数相差越大 转化反应就进行得越完全 第四节螯合物 中心原子与多齿配体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一类配合物 螯合物 如 Cu en 2 2 第四节螯合物 一 配体的特点 1 螯合物中的配体为多齿配体 也称螯合剂 chelatingagent 2 在中心原子与配体间形成五元环或六元环 简称螯合环 由于形成螯合环而使螯合物具有特殊稳定性的作用称为螯合效应 chelatingeffect 第四节螯合物 1 螯合环的大小 2 螯合环的数目 二 影响螯合物稳定的因素 若螯合环为五元环或六元环 环的张力较小 稳定性较大 螯合环的数目越多 中心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瓶电池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高空吊物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市社工证报考试卷及答案
- URAT1-inhibitor-13-生命科学试剂-MCE
- Dimethenamid-d3-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京安全员a考试题库及答案
- 软件开发服务合同(编号5)
- 护士转正考试题及答案
- 个人与团队管理机考试题及答案
- 真菌学考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城镇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指导价》
- 悬赏合同范例
- 《小儿腹泻的护理》课件
- 新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 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成因
- 储能电池模组PACK和系统集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新学期学校导览模板
- 教学常规管理要求
- 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方法概要
- 2024长沙劳动合同范本长沙劳动合同样本
- 2024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学第一课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