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教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二、课程设置:2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课外文言文的命题原则: 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考查内容更注重能力的迁移,考的多是课内反复出现的,或在现代汉语中有较强生命力的一些重要词语,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二)课外文言文考题类型 :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感悟材料,结合实际评价(三)各考点分析举例考点一:实词解释(5年12考) 例 (2015株洲22题2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群鸟争来食之 其后数如此 2016年22题第一小题: 衣以文绣 本题词语采用方法多角度思维群鸟争来食之直接迁移法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词语印证法“食肉”的意思是“吃肉”,“食”就是动词“吃”的意思。其后数如此直接迁移法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成语印证法 数见不鲜作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可按照如下几步进行:1、快速浏览问题。 2、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3、“圈划”文本,理解全文。主要注意三点:关注注释,疏通文意;关注人物,圈划言行;关注议论抒情句,理解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步可加深对短文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 【思路归纳】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技巧: 技巧一:课文迁移法(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文阅读。如解释“与武决去”(2015长沙)一句中“去”字,如果联想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中“去”字的意思,就能判断出该句的“去”可译为“离开”。 技巧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几欲先走”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中的“走”来理解,译为“跑”。 考点二:虚词及用法举例(5年10考)2016株洲22题 :齐赵陪位于前:方法指导常见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辨别方法有以下几点: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检验法。 中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涉及虚词的一些较典型的用法,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其用法。如2016株洲第22题,常见的“于”的用法有“在”“从,自,由”“向、对,对于”“比”,分别代入句子“齐赵陪位于前”。可知该句中“于”应译为“在”。 3.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三:句子翻译(5年11考) 2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王惊而问其故。请以人君礼葬之。方法指导文言句子翻译时,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对:一般指把原句中的文言单音节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句中的“然”“懈”“追”“报”等分别译为“然而”“懈怠”“追念”“报答”等双音节词语。)(2)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 例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将句中的“宫”“府”分别替换成“皇宫”“朝廷”,“陟”“罚”分别替换成“奖励”“惩罚”等。)(3)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例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句中的“庆历四年”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可保留。)(4)删: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例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应删去。) 例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句中的“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 (5)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例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例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乱世苟全性命,不于诸侯求闻达。)播放录像考点四 : 文意理解(5年10考) 请概述优孟劝谏楚庄王放弃厚葬爱马的过程。(3分)作答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要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3.抓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4.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另外,解答指代类题目,要先审题,看题干是如何要求的,然后确定指代内容所在的位置,通过阅读定位,再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例 (2016长沙15题第二、三问4分)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思路归纳】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探究。邹忌劝谏齐王采用的是委婉劝谏的方式,邹忌由日常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谏齐王。陈禾冒着被贬官和杀头的危险,直言不讳,劝谏君王,所以用的是直接进谏的方式。赞同的理由从劝谏的方式、产生的效果和人能够接受并采纳的角度来谈即可。 【答案及评分】进谏方式:陈禾是直言进谏,邹忌是委婉进谏(或讽谏)。 若赞同“直谏”,理由为:直谏表达直截了当,让人迅速明白问题所在; 若赞同“讽谏”,理由为:讽谏表达委婉含蓄,让人乐于接受。(4分,意思相近即可。)方法指导文言文主观拓展类题主要考查形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所体现的思想,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和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重在考查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发表自己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2.审清题意,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3.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启示。注:要善于捕捉信息,对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注意紧扣文章,由事悟理,由古及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四)实战演练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王,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注】升概:指量酒。谨:恭谨有礼。挈:携带。迓:迎。龁(h):咬。明:使贤明,使动用法。万乘之王:有万乘的君王。乘,兵车。蔽胁:蒙蔽、胁迫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县帜甚高 ( ) 为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