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感悟《园冶》的借景手法.doc_第1页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感悟《园冶》的借景手法.doc_第2页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感悟《园冶》的借景手法.doc_第3页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感悟《园冶》的借景手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感悟园冶的借景手法 园冶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计成所创造的一部记叙造园手法的奇书。园冶共三卷,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也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因的主要表现是“因地制宜”。首先是因地理环境而变,北京的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在苏州河的源头,处于三面上坡中间低洼的低谷。因此随应洼地顺凿为池,形成以水面为中心的水景园,各种形式的楼阁亭榭临水随地势的高低环绕布列,相互间用游廊,小桥相连,隔水相望。在泉流出口处,利用水位高差,理石散流,构成瀑布,野趣横生。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借磐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临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山丘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园冶中借景篇专注于讨论“借景”这一概念,它是汉语园林文献中此类方向中最早的一篇。在现代学术中,“借景”经常被理解为一项远处景物与观察主体之间的固定关系。“借景篇”有4个中心段落,与四时相应。整个文本常被视为“诗意的”,主题看起来变动不居,整个文本充满了文学典故。当阅读此篇时,我发现了一个式样文章的要旨围绕自我、景致与行动这3个中心循环出现。在有关春天的段落中,这一流转清晰可见:“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 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巷帘邀燕子,间剪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一。”这一部分以4句写景开场,从“高原”与“远岫”的“彼处”再到开堂与门的“此处”。尾随的4行有关自我与经验,从前4句的“现在”转为可仿效的“过去”。“欣逢花里神仙”与冯梦龙所写的秋先有关。秋先爱花甚切,以至感动神灵,他得以夜会花仙。“山中宰相”则是陶弘景,梁武帝曾向这位隐士请教良多自我被类比为历史人物。这一段落接下来的2行将被动的“行动”联系到主动的“回应”以“闲居”作为写作的题目以回应我们的“芳草”。“闲居”典出潘岳的闲居赋。“芳草”则出自屈原的离骚,诗中有云“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平故宇”,这种植物因缺少人伴而寡欢。“闲居”与“芳草”既是典故,又均可涉及现实。这些文字让读者在“此处与现在”和“彼处与当时”之间穿梭。段落随后的4行似乎是在近旁景致中的动作:扫径与卷帘。接下来,更多有关景致的文字,这些文字以些许动作作结高架秋千。“料峭”是一个有季节专属意义的词,指的是人们在春天感受到的寒意,这呼应了之前以“间剪轻风”带出的归燕之想。“高架秋千”是对环境的具象回应,段落结尾的数行则进一步阐发了回应。这几行有关自我的内在情感,不像“山中宰相”之类对自我典故意义类比的强调,而涉及中国文学中广泛讨论的“尘世”“丘壑”与“画中行”,涉及对将来的体验。所以,很清楚,我执行并体验了一系列穿梭。同时,也穿梭于“此处与现在”和“彼处与当时”。在借景篇的其他部分,文本并不严格地遵循这一顺序,所以,有的只是可辨的模式,而非系统机械的想法。文中的这一样式回应了吴光明所称的“述行性思考”,他称其为“游走性的、模糊的。思考驱动自身漫游,步移景异,动态游走的我的所在为情境我所处的地方唤起,我开始讲故事,通过确认这一情形,于是思绪漫步,经历并将不熟悉的化为熟悉的,这一转化,就是汉语隐喻。园冶文本并不彻底检视“借景”,它定义复又推敲,缺乏以一种不含糊的方式告诉我们借景是什么;更准确地说,它蜿蜒游走,读者亦经历游走状的阅读与思考。循着文字之流,读者抓住了“借景”之旨。 园冶是详细处理“借景”概念的第一个汉语文本,而它并不强调其观念之新,这就让人意外了。相反,这一开创性文本主要处理的是普通的经验(例如“面对远岫环屏”)和格言短句(故事缩减成一个短语,例如“山中宰相”)。其重点在修辞性的平常之言。借用吴光明著作中对“新颖”与“鲜活”的讨论,我觉得借景篇避开了由不熟悉引向新鲜体味的路线,以鲜活的感觉更新熟悉之物。园冶借景论游思的特点在于借景篇的4个段落,每段对应不同的季节。四时景象的典型性和可预知性或能强调了熟悉的季节性经验,而破坏了提神的鲜活经验,对“夏-秋”文章写道:“苎衣不耐凉新,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对“秋-冬”,则“但党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 文中持续地指出四时之变的现象,而并不强调每个季节的独立完整。其重点存季节流变的经验,而非固定的季节特色,这正暗示了鲜活之途。此篇之末,文章写道:“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这里我们被引入奇径通达造园之心,通往设计构思的瞬间。园冶提供的不是借景的方法,而是如何设计一个思考过程的途径。它提供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文化的连续性;这暗含了缺失和转化。充斥于园冶借景篇中的典故是文化连续的媒介,而不只是修辞装饰。通过典故的运用园冶具有一种周全的自我指涉。现在,我可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园冶告诉我们“夫借景,林园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