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第2课时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1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8套)鲁教版必修3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8套鲁教版必修3.zip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9.doc---(点击预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8.doc---(点击预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__以南水北调为例第2课时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11.doc---(点击预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__以南水北调为例第1课时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10.doc---(点击预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第2课时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13.doc---(点击预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与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12.doc---(点击预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6.doc---(点击预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整合提升学案鲁教版必修320200316017.doc---(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5页/共17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7513888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9.43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4-22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9.6
积分
关 键 词: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8套)鲁教版必修3 2019 2020 学年 高中地理 第三 单元 区域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打包 鲁教版 必修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8套)鲁教版必修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8套)鲁教版必修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打包,鲁教版,必修
内容简介:
第2课时水土流失的治理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学生用书p41)1合理利用土地(1)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3)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2综合治理(1)“三结合”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2)目的:改善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固沟工程: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沟谷继续扩展。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保塬工程: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防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2)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3)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凡不宜耕种的土地,必须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提高抗侵蚀能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退耕还林还草。(2)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3)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业综合发展。(5)控制人口数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三类治理措施:工程措施见效最快,生物措施是根本,而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一、判断题1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植树种草。()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山脊走向基本一致。()3修筑梯田能够改变山坡的坡向。()4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生物措施的功能是蓄水保土。()答案:1.2.3.4.5.二、综合题6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某地等高线地形(单位:m)图,回答下列问题。(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治理措施相对应的地点分别是:_处,打坝淤地;_处,植树种草;_处,修筑梯田;_处,平整土地。(2)甲、乙、丙三地,_地最适宜建窑洞,原因是_。(3)本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是_,在开发本地矿产资源时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只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解析:(1)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谷处打坝淤地;在缓坡地植树种草;在一些塬面上,平整土地。图中a为塬,c为坡,d为沟。(2)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附近,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适宜建窑洞。(3)本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在开发煤炭资源、发展经济时,一定注意生态保护。(4)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时一定要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答案:(1)dbca(2)丙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冬季风影响小,且地势较高,不易积水(3)煤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4)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洪水和泥沙会冲毁工程,造成更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的治理学生用书p42【合作探究】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图(见教材p55图319)。材料二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图(见教材p56图3110)。(1)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什么地形区?该区治理措施还有什么?其作用是什么?(2)在塬面上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3)在沟谷地带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分别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4)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在什么样的地区实施?该地区具有什么特点?(5)生物措施为什么要乔、灌、草相结合?提示:(1)黄土坡(缓坡)。封坡育林育草(生物措施)。作用: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证生产,增加收入。(2)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农业技术措施:喷灌、滴灌,节约水资源。作用: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3)工程措施:建淤地坝、修水库;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作用: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4)主要在黄土高原塬面上实施,该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主要耕作地区,平坦而且宽阔。(5)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达到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的目的。【核心归纳】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人民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这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做法值得借鉴。其治理措施如下图:【跟踪训练】 (高考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解析:关注图2的比例尺,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图2的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并且坡度变化不大,但是陡缓相间的特征明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不宜耕作,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高线稀疏处本身地势较平整,稍加整理即可耕种,综上分析,隔坡梯田最适宜。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适合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适合坡度更为和缓且缺水的地区,因此排除a、b、d三项。第(2)题,反坡梯田中的“反坡”坡向与整个斜坡的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而下,更有利于水土的保持,a项正确;“反坡”比顺坡工程量和难度都大,据此排除b项;对于机械化耕作和灌溉施肥而言,与其他形式的梯田没有大的区别,据此排除c、d两项。答案:(1)c(2)a,学生用书p42)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及判断方法【案例展示】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到春季都会出现浮尘和扬沙天气,比这再恶劣一些的天气就是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了。我国最大的两个沙尘暴来源地是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这两个地区的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地表的沙尘物质非常丰富。其实沙尘暴天气古已有之,只不过到了现在,变得愈发严重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表结构,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与地表植被,造成了土地大面积的沙漠化,并加速孕育了沙尘暴天气。【方法总结】1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成因措施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被开垦后,黑土层变薄;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破坏;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黑土地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注重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我国华北地区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发展立体农业;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气候异常。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消除贫困;早期预警;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冲刷;植被破坏;不合理开荒压缩农业用地;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矿区土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热带雨林地区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农场和牧场的开发;商业性伐木;焚耕开垦;采矿、筑路和城镇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建立雨林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如果出现“植被破坏”“降水集中”,则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水土流失;如果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湿地破坏等。(2)根据区域图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则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如下:区域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荒漠化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的变化,则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等。【针对练习】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1)(2)题。(1)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地区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合理的是()a新疆绿洲地区发展高耗水工业b内蒙古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c干旱的内陆地区减少水井数量d半干旱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2)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a在绿洲前沿地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b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封沙育草c在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在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解析:第(1)题,在半干旱农作区应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在新疆绿洲地区应发展节水工农业;在内蒙古草原牧区应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2)题,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答案:(1)d(2)b,学生用书p44) 对点练水土流失的治理近几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下图回答13题。1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种草护坡b打坝建库c平整土地 d修筑梯田2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防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图乙中,淤地坝应建在()a bc d3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少()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c径流下渗 d水分蒸发解析:第1题,根据四处的位置可知,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处坡度较缓,可以修筑梯田。第2题,淤地坝一般建在沟谷地带。第3题,平整土地,使坡度变小,不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答案:1.d2.c3.b4黄土高原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原因有()小流域遍及整个地区每个小流域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小流域是泥沙源地和水土流失地通过小流域治理,进行大、中流域的治理,从而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a b c d解析:选a。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针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保塬,护坡,固沟。小流域是指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这种沟道遍及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对小流域进行自然条件改造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学生用书p119(单独成册)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答12题。1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a华北平原b南方低山丘陵区c内蒙古草原d黄土高原2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壤盐碱化c森林减少 d荒漠化解析:图中显示坡度较小的地形区发展节水种植业,而坡度较大的地形区实行退耕种草种树,在沟谷实行筑坝蓄水,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一致。答案:1.d2.a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35题。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a保持水土b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c改良土壤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 d环境恶化5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利用和治理的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b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c丙处应植树造林d丁处打坝建库解析:第3题,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有机质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所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第4题,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第5题,乙处坡度较小,适宜修建梯田,但不宜种植水稻。答案:3.a4.b5.b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67题。6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7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a形态 b土壤类型c坡向 d物质组成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的修筑明显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答案:6.b7.a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梯田(如图乙)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坡度地形修建梯田时,应设计梯田不同的断面宽度,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土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快修建梯田的进度,并获得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多种,材料中的修筑梯田属于_措施,另外还有_措施和_措施。(2)如图甲所示,黄土高原某坡地分为1、2、3段,在第1段的坡脚处建有土石坝,试分析它的主要作用。(3)试分析图乙中三种形式梯田的各自优势。答案:(1)工程农业技术生物(2)拦泥蓄水,防止水土流失。(3)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增加耕作面积;坡式梯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梯田的修建成本;隔坡梯田在一个坡面上,每修建一级水平梯田,就留出一定面积的原坡面,这样在降雨时径流将坡面的土、肥冲入水平梯田并蓄积起来,使梯田土壤和水肥含量增加,可以满足雨养农业的要求,使农作物增产。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1a地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盐碱地面积较大土壤贫瘠,化肥施用量大 降水量小,盐分随季节变化小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 bc d2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解决的措施是()a大规模植树造林b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c营造草方格沙障d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地所在省区为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盐分聚集到地表,盐碱地面积较大,说法正确。新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少,所以盐分随季节变化小,说法正确。该省区地广人稀,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化肥施用量不大;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土壤盐碱化关系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b地位于宁夏平原地区,降水较少。森林耗水多,因此不适宜大规模植树造林;营造草方格沙障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并不是针对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答案:1.b2.b石漠化景观是喀斯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标志。下面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图。读图,回答34题。3关于地形坡度对石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地形坡度15以下地区无石漠化景观b在地形坡度20以上地区只存在轻度石漠化景观c地形坡度越大,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越高d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4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这是因为()a南坡地形坡度大b南坡是迎风坡和向阳坡c南坡降水少d南坡植被覆盖率低解析:第3题,读图1可以看出,地形坡度在1015之间的地区有极强度石漠化景观,故a错误;地形坡度在2025之间的地区除了存在轻度石漠化景观外还存在极强度石漠化景观,故b错误;极强度石漠化景观主要存在于坡度1030之间的地区,并不是地形坡度越大, 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越高,故c错误;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故选d。第4题,由图2知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南坡是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易形成地形雨,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南坡为向阳坡,一旦发生石漠化,植被减少,阳光暴晒,蒸发旺盛,造成水分不足,植被更难恢复,故选b。答案:3.d4.b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56题。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第5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6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答案:5.c6.d7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打包8套)鲁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7513888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