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doc_第1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doc_第2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doc_第3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重点:1. 从“自强”到“求富”;2. 状元实业家;3.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基本知识点: 一、“自强”到“求富”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 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3. 目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师夷长技”)4. 口号:前期 “自强”,军事工业;后期 “求富”,民用工业5. 内容:A. 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B.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中国最大民用企业之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C. 筹建新式陆海军(北洋、南洋、福建);D.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京师同文馆詹天佑,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6. 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1. 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2唐胥铁路:1893年通车,是当时中国最长、最早的一条铁路3. 设立天津电报局:1880年。 三、状元实业家张謇;大生纱厂张謇考中状元不做官而去办实业的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外国工厂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民间出现投资办厂的高潮。 PS.P29江南制造总局图;P30汉阳铁厂图;P31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情形图;P32张謇图;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重点:1.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2. 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3. 能够正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客观地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 基本知识点: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5年)1. 背景、原因: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2.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3. 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严复译述天演论物竞天择;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898年(农历戊戌年,“戊戌变法”)1. 主要内容(明确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分类):A. 发展农工商业;(经济)B. 训练新式陆海军;(军事)C.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政治)D.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文化教育)E. 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文化教育)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政治)2. 结果:失败3. 失败原因:A.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遇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客观);B. 没有发动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主观)4.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PS.P35康有为图、梁启超图;P36严复图;P36“康有为称赞严复的话” 第8课 辛亥革命 重点:1. 辛亥革命;2.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基本知识点: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 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口号振兴中华2. 同盟会:(1905;日本东京)A.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B. “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 二、武昌起义:1911年(农历辛亥年辛亥革命)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各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三、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巩固统治措施: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PS.P40孙中山图;P40孙中山话框;武昌起义形势图;临时大总统誓词;公式:1911+民国年公元年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重点: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2.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基本知识点: 一、新文化运动概况1. 背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思想革命,以解放人们的思想2. 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3.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 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5. 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6内容: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C.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D.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7. 意义: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二、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主张“文学革命”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PS.P45“新青年及青年杂志月刊封面”;P45陈独秀图;P45李大钊图;P46胡适图;鲁迅图;P48狂人日记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重点:1.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他们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2. 感受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本知识点: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维新变法运动期间1898年;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二、废科举,兴学堂1. 新学制形成标志: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实行的学制2. 新学制的主要影响: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三、申报的创办上海;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上海;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结构之一 PS.P50“京师大学堂校牌和大学堂旧址”;P51“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机和电影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基本知识点: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1. 相机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2. 电影的出现:A“西洋影戏”(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B. 中国人拍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二、剪发辫 改称呼(中华民国颁布的法令)1. 剪辫令2. 改称呼A. 内容: 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称呼;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B. 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三、服饰的变化表现:A. 西服的引进;B. 中山装的出现;C. 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中式旗袍 PS.P55“革命军在街头剪辫子”;P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