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力_第1页
第三节 重力_第2页
第三节 重力_第3页
第三节 重力_第4页
第三节 重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宁市友爱南路学校备 课 本 科目 物 理 年级 八 年 级 姓名 郑 兆 梅 时间:2016年3月至2016年7月课题第七章 力第1节 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准备橡皮泥、钢尺、弹簧、钢球、条形磁铁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一、力的单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例子: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表演举哑铃。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看课文图7.1-1甲、乙,交流图中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1)甲图中的橡皮泥用力捏后扁了。(2)乙图中的弹簧用力压或拉后,形状变短或变长了。请一个学生用力压钢尺,观察它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3.学生用图7.1-2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1)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2)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放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3)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放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速度或方向发生变化,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用力压足球,用力将足球踢出去时,足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等。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1)用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或压得越短),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说明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4.在研究力时,为了简单、方便地表示力通常用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上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这样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了。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观察或实验,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2)演示课本图7.1-5实验:两辆放有磁体的小车靠近时相互排斥。(一辆车排开另一辆车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辆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的手?(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5)看课文图7.1-8,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力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反思课题第2节 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制作及其使用。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教学准备弹弓、钢尺、钢锯条、弹簧、钩码、投影仪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说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道理?演示:用力捏水球,水球变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出示玩具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学生活动) 钢尺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 女同学扎辫子的橡皮筋用力拉时变长,松手后恢复原状。 用力按皮球时,球会凹下一个坑,松手后恢复原状。 提问: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变形后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 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 捏泥巴时也是一样,不用力捏时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弹性的物体。一、弹力 提问: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讨论、交流。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 分析实验现象,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车受到力的作用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表明小车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 (同学们讨论、交流) 我们用的自动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跳水运动中,跳板跳水是利用了弹力。 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撑起的。 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实验:拉弹簧。你有什么发现?弹簧被拉的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长短不同,说明了两个力的大小不同。即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来判定力的大小。 同学们可不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自己制作一个测力计呢?二、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观察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拉力的大小成正比。现请一位同学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注意观察其使用方法对不对。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观察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调整排除。 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看课本图7.2-3的各种测力计。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交流、讨论。板书设计一、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二、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使用 三、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教学反思课题第3节 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 了解重垂线及重心,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了解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教学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演示:(1)将一个小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2)把一个小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3)让一个小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提问: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提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重力。 投影:苹果落地和重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 一、重力的大小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还记得吗? 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大胆猜想。 1.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2.一小块铁比一大团棉花重很多,我认为密度大的重力大。 3.质量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提问: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同学们参考课本,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与学生的活动、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1.根据实验数据作出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2.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3.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说明单位是什么。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Gmg 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练习: 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二、重力的方向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都要落到地面。 演示: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它们方向是否相同?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依据。 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想想议议: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心 出示一根粉笔,问: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学生实验:让一支铅笔(或钢笔等)静止在手指头上。提问:怎样才能让铅笔静止在手指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集中在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请同学们确定一块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学生操作,然后交流)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木球: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 想想议议:请同学们双脚分开站好,大家一定能很稳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不动,只让你抬起一只脚,还能站稳吗?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走钢丝的演员为什么要握一根长杆?(实验、讨论,交流) 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展开讨论。随着我们国家“神舟”载人航天飞船的胜利发射与回收,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航天的知识,阅读课后的“科学世界”。 四、重力的由来想想做做: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图7.3-8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无云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月亮,我们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宇宙间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万有引力。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重力(gravity)板书设计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 三要素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点教学反思课题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教学难点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怎样解释惯性现象。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棋子、直尺。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问题(1)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滑板车用力向后蹬地就向前运动,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4)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2、实验探究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怎样进行实验呢?(1)让学生阅读课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3)学生分组实验(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3、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2)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二、惯性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将金属片放在支柱上,其上在放一个金属球。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迅速将金属片弹飞,上面的金属球会落在何处?提问:金属球为什么不和被弹飞的金属片一起飞出去呢?2、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习惯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1)引导学生尝试用惯性分析演示实验现象:金属球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2)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3)看课文后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而停止运动,由于惯性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4)同学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故?(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5)让学生阅读课文科学世界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板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实验现象 发展历程 伽利略的实验和推理 牛顿的总结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征 现象: 解释:教学反思课题第2节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通过活动体验,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分析概括和浯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二力的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分析两个力是否二力平衡教学准备长方木板、小车、两个定滑轮、钩码若干、细绳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二力平衡(1)提出问题: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2)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3)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二、二力平衡条件(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2)探究: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a、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b、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c、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d、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学生进行实验。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吊在空中重5N,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板书设计二力平衡 概念: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就说这二力平衡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教学反思课题第3节 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的定义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教学准备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长木板、毛巾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力?(重力、弹力)提问: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思考回答。二、引入新课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开始处于静止状态,用力推后运动,后来小车漫漫停下来。提问: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漫漫停下来?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三、进行新课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讨论举例举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讨论回答。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讨论、回答,补充) 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右。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师:(副板板)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生:控制变量法(讨论回答)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 用什么方法。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它学生观察进行评估、补充)师:针对情况进行引导(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找到了测量摩擦力的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的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进行实验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讨论 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进行评估交流)生:思考、讨论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教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太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轻轻向前推手指;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下体验生: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生: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讨论回答)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该为与压力大小有关师: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习。(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的有关。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必须相同。) (说明:次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师:(巡回指导)实验结束提问实验结论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辩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自由辩论。)生:自由辩论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到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板书设计 1、定义: 摩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擦 压力的大小 力 3、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压力 4、增大摩擦 增大压力 减小摩擦 使接触面光滑 力的方法 使接触面粗糙 力的方法 变滚动为滑动 变滑动为滚动 使接触面分离教学反思课题第九章 压强第1节 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会作压力示意图。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初步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观察现象、采集数据,较深入理解压强。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兴趣,提高自信心。教学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压强的计算。教学准备海绵状泡沫塑料、小方桌、钩码、三角板、铅笔、小刀。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演示:小刀削铅笔,用刀背削不动,用刀刃可以削动。同样的小刀,削同样的铅笔,所用的刀的部位不同,效果也不同,这是为什么?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背带。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背带好,还是窄背带好,为什么?问题2:菜刀为什么隔一段时间要磨一磨?二、新课教学1压力(1)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三角尺,两个手指有何感受?(2)看多媒体滑雪,说说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大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上述现象均由压力的作用产生,我们先来认识压力。展示小黑板:(图)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木块。GFGFGF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茶杯对桌面、木块对斜面、木块对墙壁的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力都垂直地压在物体表面上。)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引导学生作在小黑板上作出压力的示意图。请同学们再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思考:压力和重力一样吗?(学生画重力的示意图)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重力压力施力物体地球物体受力物体物体受压面力的大小G=mg根据二力平衡来分析推断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接触面力的作用点重心接触面得出结论: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与重力无关。2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实验1:请同学们用右手拿住铅笔中间,将笔尖压在左手食指上,先向下轻按,再向下重按。比较两次手指表面的形变有什么不同,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思考)学生实验2:将笔尖和笔尾分别压在左右手食指上,两手用力按。比较两手指表面的形变有什么不同,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思考)从刚才的体验中,我们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做出什么样的猜想?(学生思考、讨论)提问(选一个或二个小组):你的小组能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是什么?并简要说出猜想的依据。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依据轻按和重按压力不同,手指表面形变程度和疼痛感觉就不同。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依据两手用力相同,笔尖和笔尾对手指表面形变程度和疼痛感觉就不同。其他同学对刚才的回答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补充?提问: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利用桌上的器材思考、讨论)为了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将小方桌的腿朝下放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在桌面上逐渐增加钩码,观察桌腿对海绵状泡沫塑料表面的形变程度。为了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将小方桌的桌面朝下放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在桌面上放上相同数量的钩码,观察桌面对海绵状泡沫塑料表面的形变程度,并跟刚才桌腿对海绵状泡沫塑料表面的形变程度作比较。实验设计得很好,这种实验方法叫什么?控制变量法。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开始进行分组实验。(巡视指导)请各组交流讨论实验结论。总结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压力的作用效果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3、压强的概念现在我们思考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回顾: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受力面积相同,比较压力;压力相同,比较受力面积。当压力不相同,受力面积也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例题】:物体甲重600N底面积为1.5m2 ,另一物体乙重900N底面积为3m2, 都放在水平地面上。试比较两物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哪个明显?学生继续思考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一个物理量-压强。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受到的压力与它的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引导学生由压强的定义得到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压强的单位由公式确定是牛每平方米。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简要介绍帕斯卡)。1Pa=1N/m2。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课本上的例题。三、归纳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我们主要采取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实验、提出假设、控制变量法)四、作业1、课堂作业:你有这样的体会吗?睡在“席梦思”软床上比睡在硬板床上舒服得多。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仰倘在硬板床上和“席梦思”软床上,身体与床的接触面积分别约为0.1m2和0.4m2。请你通过计算压强来比较一下为什么睡在“席梦思”软床上更舒服(g=10N/kg)。(看多媒体)2、课后作业:(1)、课后习题: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2)、课后思考:生活生产中在哪些地方我们要增大压强,在哪些地方我们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设计一、压力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2、压力与重力的区别3、压力的作用效果二、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1、定义:物体所受到的压力与它的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2、公式: 即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Pa=1N/教学反思课题第2节 液体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