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龙岩)PPT课件_第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龙岩)PPT课件_第2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龙岩)PPT课件_第3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龙岩)PPT课件_第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龙岩)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己知彼,做最好的自己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王曙光,邯郸市第三中学,2016年4月17日,距离高考还有50天,.,2,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二、了解学情(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四、狠抓文综备考,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模拟演练,强化规范;,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灌输“抢分”观念,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2.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3.命题规律(将选择题、非选择题分开),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历史试题的位置由第二科变为最后的学科,并且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第41题)、选做题为“四选一”,答题时间紧张!,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2.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1)从通史角度看,以中国史为主,略偏重于中国古代史(2)从专题史角度看,2011-2013年、2014年以政治史、经济史为主,2014年卷、2015年卷、2015年卷文化史比重大幅度增加(3)不照顾知识覆盖率;不考虑各模块间的均衡(4)重点内容反复考查,2.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按考纲),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2.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3.命题规律(将选择题、非选择题分开),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1.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文综试题的试卷结构,2.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3.命题规律(将选择题、非选择题分开),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历史)(1)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3)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历史学科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要素与提升),4.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能力、基本素养,新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与描述(修改中)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集中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叶小兵,新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与描述(修改中),新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与描述(修改中),.,33,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二、了解学情(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2013-2015年河北省高考学生答题情况,1.对背书的认知差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储备贫乏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准确。3.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缺乏历史核心素养,未能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价值观,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4.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答案组织啰嗦5.书写规范有待加强,未能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6.未能掌握开放性试题(第41题)的解题方法,审题不清,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充分。7.学生日常文综训练强度不够,明显不适应文科综合试卷,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历史答题时间不够,导致部分试题零分人数较多,尤其是第41题。8.对纠错的敷衍与自满,没有对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的命题意图、考查角度、解题方法进行总结。9.个别试题耽误时间过长,影响正常水平发挥。10.涂卡不规范。(选择题忘涂、涂改不规范;选做题未能正确填图),二、了解学情(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0.涂卡不规范。(选择题忘涂、涂改不规范;选做题未能正确填图),.,37,一、高考考什么?2011-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二、了解学情(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模拟演练,强化规范;,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二轮复习课教学要处理好四对关系:(1)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复习)和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的讲解)的关系(2)明确二轮通史复习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温故与知新的关系;(3)处理好看教材和看自编资料的关系(4)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集体备课、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4.高效训练,5.适当关注时事热点和周年问题,6.关注命题组专家,7.推荐书目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集体备课、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二轮不能够是对一轮的重复,不能炒冷饭。所以对基础知识不再进行过多的梳理(但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并及时检测),而应该更多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多角度解读,用灵活的、多元的材料来活化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定式。认真加强集体备课,依托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采用“一纲多本”,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相结合,注意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史学观念,采用单元内小专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形式,强调学生对阶段特征(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重点概念、主干知识的掌握,并适当补充相关历史材料(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精心设计区别于新授课、一轮复习课的问题角度,关注史学前沿的最新动态,或进行高考试题的变式训练。通过备课中准备的高关联度的知识点,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图表。锻炼学生跨地域、跨时间,相似历史事件的对比、相关历史事件的关联。,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通史复习中外对比,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2011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点分布统计】,【通史坐标】,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学生程度:学生整理、教师印发,【阶段特征】(一)政治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统一中国。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开凿了大运河。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907年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为了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割据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一些分散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措施,虽然武装割据不再出现,但宋朝却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为改变这种局面,北宋统治者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元朝重新完成统一,实行行省制度,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二)经济唐朝沿用均田制,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推向成熟;制瓷等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商业与城市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城市,都城长安尤其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宋元经济继续发展。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宋朝出现纸币交子,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繁荣的局面。元朝的商业有很大发展。(三)思想文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对外来宗教也不排斥,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发明;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书法的鼎盛时期,绘画艺术也大放异彩。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科技上,中国的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宋朝的文学成就是宋词,元朝是元曲。宋元的绘画艺术也引人注目,出现画学、文人画、风俗画等。,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注意:必须限定学生思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时间选择题1分钟,非选择题2-5分钟,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材料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行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加以制约,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这是“朝议”的发展,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也是官僚制度发展成熟的表现。国家政令从出台到执行的一整套程序,使政权的中心转移到政府。三省制将皇帝的最后决策权纳入政务运行的程序之中,已不单纯是皇帝的个人行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课程必修专题解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三省六部制。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唐中宗软弱无能B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C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D唐朝皇帝的决策具有真正的民主性,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思考:根据示意图,分析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比较,加强皇权,防止专制维护民主,决策、审议、执行,立法、行政、司法,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运行的一条政治规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运用中,均与当时的国情密切相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约方面屡次创新,以唐宋为例,叙述政府权力结构是如何解决相互制约问题的?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管决策、审议、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实质:加强皇权,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2)美国是怎样调整美国的权力和利益基层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的?试分析形成这种均衡关系的原因。,调整:采用三权分立的原则;通过两党制来调整不同利益阶层的均衡关系。,美国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3)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分权制衡的政治智慧上有所创新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当家作主;推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实行民主参政和民主监督;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分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中国资产阶级: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专政。,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材料当时士人大都趋向明经、进士二科。明经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主要考查士子对儒家经典的记诵。这种死记硬背、不求义理的考试使国家很难选拔出优秀的政治人才,相比起来,进士科更符合统治者延揽人才的要求,久而久之,明经科逐渐不为人所重,进士科日渐尊贵。唐初,进士科以文学取士,衡量的标准是文章的辞华和诗赋的优劣。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士子们加强了对文章内容的重视,一批政治人才通过进士科被选拔出来,进而巩固了此后进士科高踞诸科之上的地位。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稳固了政权的统一;能够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加强了思想的统一。门荫和科举的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力地位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2011年江苏高考2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变式题)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科举制注重出身门弟B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C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D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要,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科举制度的特征:1.文化渊源: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2.选才方式和原则: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3.发展轨迹和功能: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4.经历时间: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00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目的、对象、内容,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宋代有经筵进讲故事以供皇帝鉴戒之制。读下表,可以判断宋朝,A力图实现王朝复兴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汉唐故事影响深远D制度多承袭于汉唐【解析】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使居于九重深宫的帝王储君能够经常性地接受儒臣教育,增进君主品学,和历代谏官制度、宰相制度、封驳制度、史官制度一样,是对皇权的制约,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对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看法:王辉: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田制不立”政策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是土地兼并不会影响到封建国家土地税的征收,只是由“舍地税人”转变为“舍人税地”;其二,是北宋政权建立在军事政变上,社会没有经历剧烈的动荡,没有出现大量无主荒地,官无闲田,难立田制。实行这种政策虽然导致兼并成风,但兼并的形式不是政治型的大片土地的掠夺,而是经济型的小块土地的买进,农民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松弛,而与私人地主的租佃契约关系在发展,这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对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看法:于干千:“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使得国家、地主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呈现了有效率的状态。其一,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并努力提高其生产效率。其二,“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使得地主为了保持其对土地的长期占有,不断追加对土地的投入,并加强对土地的有效经营和管理。其三,“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使国家在推行两税法的过程中,既保证了国家稳定的赋税来源,又将土地置于监督之下,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管理成本。其四,“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激发了地主、农户垦殖荒地的积极性,既提高了土地的开垦率,又增加了土地资源的供给。因此,“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准绳。,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2011年新课标全国,25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货币使用)2012年新课标全国,45王莽的币制改革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45开元通宝,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2011,新课标全国,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012,新课标全国,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2014,新课标全国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015,新课标全国卷,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适当补充专题史内容、挖掘隐形知识,进行扩展(货币),2011年新课标全国,25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货币使用)2012年新课标全国,45王莽的币制改革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45开元通宝,第四单元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拓展提升】,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材料二战期间,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丘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口袋野史的微博【设计意图】由此引出文明的征服,并以“文明的征服”作为本节课的主题。,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材料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概括材料中梁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此观点。【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答题,强调审题中须准确到梁启超所主张的是地理“决定”文明。对此进行评析,强调“评析”的答题格式。,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材料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设计意图】学生应该可以较轻易地答出: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直接民主。让学生思考材料能否体现“分权制衡”。以此强化学生对这些历史概念的理解。,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材料雅典民主政体的三权分离倾向。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实际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草拟议案,掌握财政,负责部分行政事务(后来十将军委员会处理行政)。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构,审理绝大部分案件,考核、监督公职人员。由于所有公民都能参与立法、司法和行政各个环节的工作,三权又不是分离的。陪审制说明了这种情况。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利克里【设计意图】先后让学生论证和评论伯利克里的观点,同时让学生领会到这两种设问方式的答题思路。,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材料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史学家韦尔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罗马发展的理解。【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罗马实现文明扩张的原因,借此引出罗马法律蕴含的自然法精神的意义。,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材料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与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观点。【设计意图】学生在回答时很容易将“真正的法律”给概括为“法律”。这里必须指正。,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命题意图】通过提供阿奎利亚法恢复性赔偿的材料,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阿奎利亚法的赔偿是以市价和实际损失为基础的,罚金的性质和数额趋于理性化),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材料辜鸿铭(1857-1928)民国时期,背上还垂着一条极不适宜的粗长辫子。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1915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同事胡适称他“我那博学多识的敌人哟”。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当年获奖者为泰戈尔。,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在西方文明不断征服中国、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辜鸿铭坚守传统、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做法?,中外比较,2015年卷40,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拓展提升】,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集体备课、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生态史观:,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革命史观: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不同文明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例: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古代隋唐、宋元时期】文明史观具有宏观性,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而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兴起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对近现代史的把握应更多的体现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而对中国古代线索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把握则应着眼于文明史观。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古代史,在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划分时,要改变按社会形态“由低向高”的传统做法,以中国文明的发展演变为主导线索,按照中国文明在某一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进行历史分期,并突出各阶段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文明成果。,【例: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古代隋唐、宋元时期】,【例:用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政治: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社会生活: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社会福利化等。,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例: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近代化的启动阶段(18401895年)第二阶段: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8951915年)第三阶段:近代化的深化阶段(19151927年)第四阶段: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第五阶段: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全球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例: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例:中外历史事件的的对比】,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例: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1911年,辛亥革命后:第三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生态史观: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责任。),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例:人与自然关系史】(1)纵向梳理: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2)横向梳理: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注意:各国的环保政策和民众的环保意识】,【例:中美环保政策对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美两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及对策。(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10分),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集体备课、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生态史观:,运用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的实例,运用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的实例鸦片战争的影响:(1)革命史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文明史观: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传入中国(3)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全球史观: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的局面被打破(5)社会史观:西方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运用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的实例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评价:(1)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文明史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3)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4)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5)社会史观: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运用多元史观整合历史的实例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1)革命史观: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亚洲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被侵占;(2)文明史观: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3)现代化史观: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全球史观: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5)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三、二轮复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备考,1.制定明确的每日计划(教师、学生)并认真落实,2.全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集体备课、通史复习、回扣基础、拓展提高,3.运用多元史观分析相关考点,4.高效训练,(1)加强教研,确保试题的质量、难度、题量,4.高效训练,(2)检测要定时定量,做到全批全改,(3)高效讲评,(4)专项解题方法训练,(5)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6)高考真题的有效利用,(7)抓书写(学生自查自纠:字迹工整、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1)加强教研,确保试题的质量、难度、题量,4.高效训练,选题:“三突出”“两禁止”。“三突出”:突出题目的典型性(即突出教学的重点、突出共性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突出题目的针对性(即针对高考的考点、针对学生学习的弱点)突出题目的开放性(即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两禁止”:禁止使用低水平、重复的题目禁止出偏、难、怪的题目。质量:按照高考的试卷结构、难度、设问方式命题,即使是现成试题也可以做相应的改动,(1)加强教研,确保试题的质量、难度、题量,4.高效训练,(2)检测要定时定量,做到全批全改,(2)检测要定时定量,做到全批全改。文综模拟考试:每周一次(可采取网阅),提醒学生注意转换学科答题思路,保证选择题的准确性,尤其是31-35题。非选择题要尽量写完,开放性试题不能空。12道选择题专练:每节课利用12分钟进行,立即进行讲解。文综历史专项训练:要求学生40分钟做完。试题命制范围按高考要求,从高考题、模拟题中选题改编,注重自编原创试题,提高试题质量。【提醒学生:审题审题!细心细心!】,4.高效训练,(1)加强教研,确保试题的质量、难度、题量,4.高效训练,(2)检测要定时定量,做到全批全改,(3)高效讲评,(3)高效讲评,4.高效训练,(1)加强教研,确保试题的质量、难度、题量,4.高效训练,(2)检测要定时定量,做到全批全改,(3)高效讲评,(4)专项解题方法训练,时间类、图表类、变化类、特点类、开放类,时间类【解题技巧】1利用材料给出的时间信息,推出时代背景或事件,把材料放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去思考。2对选择题的四个备选选项与题干的时间信息和背景做对照,出现时空错位的就可排除掉,最终推出正确选项。,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I,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解析】从时间信息与张謇的状元身份入手,联系张骞的“实业救国”的思想进行推理,理解“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的含义应该是抛弃他状元的仕途,投身到实业救国的道路。B项、C项与题干的思想矛盾,张謇积极投身民族工商业发展,与外资竞争,所以B、C错误。虽然民族工商业也追求利润,但D项与材料思想无关。【答案】A,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I,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入手,联系相关重要历史事件,知道此信写在中共成立前,是在通过对俄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思考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俄国式的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由题干中的“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民主革命和俄国情况有类似之处,也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从时间信息上看,A发生在二大和以后,中共才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问题;B是在一大上规定的,在中心城市进行暴动,在1925年前的革命活动中屡有发生,AB项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的改革主张与题干观点相背,排除。【答案】C,3(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I,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中国也可以搞,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BC应发生在1985城市经济体制前面开始以后;D项容易错选,说法是也错误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做法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其实就在逐渐开始了。【答案】A,4(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I,34)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中苏、中美关系进行分析。1958年,当时中苏关系还属友好,随后分歧不断扩大,至60年代前期,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美关系在50、60年代是对抗关系,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所以AC项与当时情况不符,属史实错误;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中信息“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可知B错误。1958年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项正确;ABC都与史实不符。【答案】D,5.(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I,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解析】从时空信息“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可知,此题考察的知识点为“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赶走国王,拥立国王的女儿试题括号里面的话是本题题眼“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女儿接替父亲,属于“继承”关系,具有“合法”性(英国王室继承无男女之别)。A项与材料立意无关,B项属史实错误,C项较具迷惑性,根据所学知识,防止君主专制主要通过议会限制王权实现的,C也是错的。D项反映了史称“光荣革命”的含义。【答案】D,6.(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I,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解析】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左倾思想和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八七会议在纠正了右倾错误的同时,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最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以后针对城市地区敌强我弱的现实,逐步转变方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实践上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以农村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