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孔子思想与现实世界问题钱穆或许有人会想,孔子远在两千五百年以前,他的思想,对现代世界,可能是无所用之了。但我们也得想,这世界,人类问题愈变愈复杂,愈来愈纠纷。各项学术思想,分析太细,钻研太狭,针对看甲,可能损碍了乙。注意在目下,可能抵触到将来。人类当前最需要的,还该有一个更综合,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来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基准。若没有了这个更高原则与共同基准,人类社会,将终不免于治丝 益纷,欲解还结的。窃谓孔子思想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此原则只“道德”二字 便是。何谓“道德”,孔子所讲的“道德”,只是人们同有之一种心情,同能之一种行为,所谓直指人心, 当下即是。现在且举两个实例来说。即如“忠恕”,便是一种“道德”。只要以忠恕待人,受者决不会拒绝 或不欢迎。在施者的心情上,也决不会感到不愉快或不满足。又如“爱敬”,这也是一种“道德”。只要以爱敬对人,受者也决不会拒绝或不欢迎。施者的心情上,也决不会感到不愉快或不满足。一个人人忠恕与 相互爱敬的社会,种种问题,总可有办法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那样的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自会不断地产生。孔子思想,是单刀直入,直凑单微的。他主要只在人类“道德”上建基,然后再扩而充之,由修身而 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以达于全人类。再引而中之,由明心见性而万物一体,而天人合一,以达于全宇宙。孔子言 “道德”,扼要言之,可说有三本原。一、本之于人类之心性。这并不是说人类心性全是合乎“道德”的,只说一切“道德”亦皆出于人类之心性。二、本之于社会。“道德”只是人生实践,由社会观察而悟,由心性修养而得。人事相交,只要合乎“道德”的,便和而顺。只要不合“道德”的,便不和又 不顺。察乎外,反乎心,便知人生“道德”是什么了。三、本之于历史经验。即人类史,有了“道德”,便会有进步,种种问题也可寻求解决的办法。没有“道德”,便会无进步,种种问题,便会愈出愈多而永难解决了。因此,孔子思想,是近人而务实的。孔子之学,向后展衍,有两条路。一条是简易的,直捷的,三言两语,可以当下指点,可以终身奉行。 这一条路,发展于象山与阳明。另一条路,是细密的,繁复的,千门万户,阶级层次井然,要学者循序渐 进。这一条路,发展于二程与朱子。前一条路,可以普遍大众化,后一条路,可以特殊学术化。但其从三 大本原而归于“道德”中心,则是并无二致的。根据上述,孔子思想应该仍可以引用到世界现实问题上来,自是无疑义的。至于如何具体而实际地把来应用,则正有待于我们之努力了。(选自钱穆孔子与论语,有删减)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时代人类问题越变越复杂,注意了当下,却抵触了未来,人类需要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来解决问题。b. 孔子所讲的“道德”是指人们同有的一种心情和行为,是其思想的重点和价值所在,意在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c. 人人做到爱敬和忠恕的社会,种种问题就可以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的社会,问题会不断产生。d.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均是对孔子之学的后衍,前者侧重于对大众的教化,后者侧重于学术钻研。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当今世界人类问题愈加复杂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道德”作为共同原则解决人类问题的可行性。b. 作者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明心见性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为例,论证孔子思想是单刀直入的。c. 作者从“道德”的三本原出发,通过论证道德与心性、社会、历史进步的关系,得出孔子思想近人务实的观点。d. 作者旨在通过阐释“道德”的内涵、本原和后衍,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在现实世界具体而实际地应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世界学术思想分析太细,钻研太狭,越加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回到古代寻找先贤智慧更有可 能找到解决人类问题的办法。b. 施者只要做到以忠恕和爱敬待人,便不会被受者拒绝。由此可知,施者和受者的道德修养程度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平。c. 从人类史来看,个体对社会的观察体悟有助于自身道德的完善,也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d. 孔子之学向后展衍的两条路,一条可以大众化,一条可以学术化。在作者看来,这两条路都可以与世界现实问题相关联。【答案】1. b 2. d 3. b【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人类需要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来解决问题”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正确的表述是“人类当前最需要的,还该有一个更综合,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来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基准”;c项中,“人人做到爱敬和忠恕的社会,种种问题就可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文本正确表述是:一个人人忠恕与 相互爱敬的社会,种种问题,总可有办法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那样的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自会不断地产生。d项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前一条路,可以普遍大众化,后一条路,可以特殊学术化”可知,作者认为可以大众化和学术化,但是不代表两个学派各行此法。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作者旨在通过阐释道德的内涵、本原和后衍,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在现实世界具体而实际地应用”表述错误。纵观文本,作者旨在通过阐释道德的内涵、本原和后衍,主要是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引用到现实世界来。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施者只要做到以忠恕和爱敬待人,便不会被受者拒绝。由此可知,施者和受者的道德修养程度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平”表述错误,不能推出此结论,于文无据。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木车的激情张炜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 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 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 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 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 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 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撒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 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 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看似闲笔,实则是为了突出孔子及其弟子艰难求索而不知 疲倦的激情。b.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为题,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 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c. 孔子乘坐的木车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d. 在作者看来,孔子是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集中表现为承载渊博思想的论语和颠簸却不断前行的木车。5. 阅读全文,解释划线句子“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在文中的含意。6. 文章怀想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用意何在?【答案】4. b 5. 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驾着木车周游全国。他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孔子是启蒙者,布道者,儒家思想蓬勃发展,积极影响了中国文化以及后世发展。 6. 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怀想,反衬出高科技时代人们困窘的精神现状。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希望人们体味“木车的激情”注重心灵的锻造。【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b项,“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表述错误。应该是表现孔子及其弟子不写求索的一生。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结合关键词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来分析句子的含义。本题中,阅读全文,解释划线句子“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在文中的含意。首先从表层含义来理解,应该指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驾着木车周游全国。然后结合文本,关键词“木车的激情”指得是哲人孔子及其弟子艰难求索、不知疲倦的激情。所以从更深层角度来理解此句话的含义,应该指他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最后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意义角度来理解,结合文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 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 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可知,孔子是启蒙者,布道者,儒家思想蓬勃发展,积极影响了中国文化以及后世发展。【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并结合文本,抓关键句,锁定答题区间,归纳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考生分析“文章怀想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用意何在?”首先,文章中用大篇幅描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看似闲笔,实则为了突出孔子及其弟子艰难求索而不知 疲倦的激情,反衬出高科技时代人们困窘的精神现状,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然后根据文本结尾“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表达了作者对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结尾一句“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体味“木车的激情”注重心灵的锻造。【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和主旨、艺术特色等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日前发布2017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报告调查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南非、埃及、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西 15 个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表一 2017 年度问卷涉及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哲学观念中庸之道气和而不同中国人物形象孙悟空莫言孙杨中国自然资源泰山西湖川滇金丝猴中国人文资源中医丝绸之路二十四节气中国生活方式火锅算盘汉服中国艺术形态敦煌舞古琴篆刻图一 中国文化符号认知度比较(得分区间为 0-5 分)(摘自2017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2018.10)材料二:如今,武术功夫的对外传播形式更加丰富,融合了现代元素,在海内外获得了很多粉丝。武术功夫类 词汇的广泛传播,关键因为这些词汇有着较为具象的传播载体电影。即使在南非这样对中国话语的报 道并不频繁的国家,武术功夫类词汇仍有着较高的“存在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功夫片的强大影响力。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热播,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通过影视剧对中国有了更真实、 更接地气的认知。在一批优秀中国影视节目的推动下,“买单”“麻将”“户口”“关系”等中国特色词汇及“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日常生活礼貌用语逐渐被国外民众熟知。(摘编自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报告2018.2)材料三:近几年,我国大力开展对外翻译传播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翻译实践中,受众意识不足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一些译者在译前准备时没做好充分考证,尚未真正理会典籍精髓就生搬硬套,想当然地选词 用句,不仅缺少受众意识,甚至连典籍文化风貌都难以还原。时政话语在对外传播时,海外受众的理解或多或少打了“折扣”,存在着不接受甚至不认同的情况;一些民生新闻报道也难以为海外受众所喜闻乐见。除了意识形态不够合拍,受众所惯常的语言表达偏好、舆论导向、传播方式与渠道等差异也都是触发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关键所在。刘慈欣、残雪等作家的作品译介是较为成功的个案。他们的翻译文字特色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学审美,能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由外国译者主导,中外译者合作的译介主体应是较为理想的结构模式,这样既可以保证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保证了译本对于原著的尊重与忠实度。相互契合的主体经验促使译者能产出与原作“等身”的佳译,而受众能积极接受译出语的信息,更易于沟通,是顺利传播的保障。(摘编自陈行舟受众意识在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2019.4)材料四在跨文化传播中,互联网以其即时、互动、多媒体、海量信息等特性促进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对于国 外受众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主要渠道。从不同渠道所传播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可信度上 看,可信度最高的是家人和朋友,其次是互联网,再次是报刊杂志,排在最末的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内外民众借由新媒体实现的人际信息活动交流越来越多。每一个中国人,在与外国人进行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的交流时,也在无形中传播着中国文化。 (摘编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2017.6)7. 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现状来看,外国人对带有古老中国印记的符号认知度相对较高。b. 不同类别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程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中国人文资源的认知度最高。c. 对像莫言、孙杨、孙悟空等带有当代中国特征的中国文化元素,外国人的认知度不高。d. 中国哲学符号的认知度较低,可能与多数外国人不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关。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琴、篆刻等传统艺术形态具有巨大魅力,然而因为与时代结合度不高而难以吸引外国青年。b. 武术风靡海外离不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李小龙、成龙等功夫电影明星的出现是武术风靡的关键。c. 文学作品的翻译要以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为首要目标,中外译者合作是保证译本可读性的主要方式。d. 根据材料四可知,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内外民众的交流媒介,也是中外文化认知的重要渠道。9.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答案】7. c 8. d 9. 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符号的宣传;站在国外受众接受的角度进行翻译和传播,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传播渠道多元化,互联网、传统媒体多管齐下,宣传当代中国;提升中国人主体传播意识,推动更多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本题中c项“对像莫言、孙杨、孙悟空等带有当代中国特征的中国文化元素,外国人的认知度不高”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图表,外国人对“莫言”认知度不高,但是对于“孙杨、孙悟空”的认知度不低。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本题中a项,“古琴、篆刻等传统艺术形态具有巨大魅力,然而因为与时代结合度不高而难以吸引外国青年”表述错误,“因为与时代结合度不高而难以吸引外国青年”在文中没有依据。;b项中,“李小龙、成龙等功夫电影明星的出现是武术风靡的关键”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正确的表述是:“武术功夫类词汇的广泛传播,关键因为这些词汇有着较为具象的传播载体电影”;c项中,“中外译者合作是保证译本可读性的主要方式”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正确的表述是:“由外国译者主导,中外译者合作的译介主体应是较为理想的结构模式”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首先,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符合的关注度不高,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符号的宣传;根据材料三“翻译实践中,受众意识不足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一些译者在译前准备时没做好充分考证,尚未真正理会典籍精髓就生搬硬套,想当然地选词用句,不仅缺少受众意识,甚至连典籍文化风貌都难以还原”,而“刘慈欣、残雪等作家的作品译介是较为成功的个案”。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翻译文字特色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学审美,能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站在国外受众接受的角度进行翻译和传播,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又根据材料四“对于国 外受众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主要渠道。从不同渠道所传播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可信度上看,可信度最高的是家人和朋友,其次是互联网,再次是报刊杂志,排在最末的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可见,要想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使传播渠道多元化,互联网、传统媒体多管齐下,宣传当代中国;最后根据材料四“每一个中国人,在与外国人进行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的交流时,也在无形中传播着中国文化”,可见,要想使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要提升中国人主体传播意识,推动更多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顷之,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罪。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 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 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节选自晋书范宁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b.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c.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d.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b. 太常,古代设置的官职,原来属九卿之一,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等礼仪事务。c. 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d. 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授学。b. 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c. 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d. 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实行。(2)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句子翻译为: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第二个“太守”作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c;“卜占”这里作“信”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b项,错在无中生有,根据文本“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文章并没有提到对王国宝有指责,而是“疏隔”。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辟:动词,征用;为所:被动句式;讽:动词,劝阻;遂:副词,就;寝:动词,搁置。以:动词,认为;崇:动词,尊崇;条上:动词性短语,列条上奏;专擅:形容词性短语,专断;任心:动词性短语,随心所欲。【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网上无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色苍翠,“转”字形象地写出了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秋水潺湲,“日”字让流动的水带给人始终如一的守恒之感。b. 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表现田园隐居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c. 颈联运用白描手法表现夕阳将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边,墟里在陆地,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d. 尾联用典,诗人自比楚狂接舆,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颔联的狂士形象,以此表现自己与裴迪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d项“诗人自比楚狂接舆,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颔联的狂士形象”表述错误,尾联是把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刻画的是裴迪的狂士形象。故选d。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注:动:近。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b.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c. 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d. “眷眷”指反顾的样子。诗人用这一叠词形象地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16. 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对比: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 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以乐景抒哀情(反衬):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 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用典: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b项,“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表述错误。五六句应该是采用以乐景抒哀情(反衬)手法,通过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手法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情感。本题中,让结合全诗分析手法。三四句“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表达了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五六句“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采用了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的手法,通过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反衬出诗人离情,更显悲哀;七八句“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运用了典故,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点睛】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可以在水面振翼拍水三千里,然后可以“_”,即使这样鲲鹏依然有所待:“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顺江而下盛大场景的句子是“_, _”。(3)杜甫登高中被宋人罗大经称为“十四字之间有八意”的一联是“_,_”。【答案】 (1).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去以六月息者也 (3). (2)舳舻千里 (4). 旌旗蔽空 (5). (3)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抟,舳舻,旌,作。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传统是一条河流。”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 ,从未断流,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用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和其他民族乐器共同演绎了茉莉花,气势恢宏,悠扬悦耳,令人 。而央视另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更是为经典诗词注入新鲜的流行元素,从凤凰传奇演唱的李白的将进酒、龚琳娜演唱的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也能演绎出“时代性”与“时尚性”。这些作品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传播经典,让朴素的诗词有了新的面目,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带给观众全方位的听觉享受。这样的“唤醒”行为,自然好评如潮。在音乐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每一位音乐创作者都 。而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重新编排和处理,才能让音乐向民族传统、古代雅乐回归,(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生生不息 焕然一新 革故鼎新 义不容辞b. 生生不息 耳目一新 别具匠心 责无旁贷c. 源远流长 焕然一新 别具匠心 义不容辞d. 源远流长 耳目一新 革故鼎新 责无旁贷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b.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c.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d.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始终焕发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使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b. 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时代华章c. 使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d. 更多地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答案】18. b 19. c 20. c【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本题中,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源远流长:形容历史悠久。句中说的是文化没有终止,应选“生生不息”;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句中说的是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表演的茉莉花让人感到新鲜,应选用“耳目一新”;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句中说的是这种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的“唤醒”方式很独特,应选用“别具匠心”;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句中说的是“在音乐中传播”是音乐创作者的责任,应选用“责无旁贷”。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首先要分析画横线句存在的语病。根据画横线句前说的“我们的文化之所以从未断流”和画横线句“就在于”可知,画横线句说的是其原因,即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画横线句“赋予”后缺少对象;另外,“始终保持着张力”的主语应是“文化”,而“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的主语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偷换了主语。再分析四个选项:a项,只修改了前句;b项,只修改了后句;c项,前后句都得到了修改,且修改准确;d项,“焕发”与“张力”搭配不当。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本题中,根据括号前的“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能够才能让音乐”可知,括号处的句子应该填“使”字句,排除b、d两项。然后判定“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语序,应是先“民族特色”后“中国气派”,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1.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质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夫妻,亲子,手足,朋友, 群己。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一项是( )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南朝范云诗)乙: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代孟浩然诗)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