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气象台站取得具有正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规定。,1,农业气象观测的二大任务:,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物理要素气象要素和有关土壤的要素。生物要素生物的生长发育的特征和产量结构分析。,2,作物分册,第一章观测的组织,1.1.1观测的目的和意义作物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物的观测,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为农业气象预报、情报,以及作物的气候评价等提供依据,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观测任务:1、国家局和省局指定。2、为当地服务,本站自行确定。,3,1.1.2观测的基本要求1、必须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一方面进行观测作物的环境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田间土壤湿度)。同时进行观测作物的发育期、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构的观测。作物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和大气观测场应基本保持一致。?,4,2、采取点面结合的观测方法,(1)有相对固定观测地段。(2)农业生产关键季节、作物发育关键期和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期进行大范围调查。,3、建立健全观测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不断的提高。4、观测专人负责并相当稳定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严禁推测、伪造和涂改记录;不得缺测、漏测、早测、迟测和擅自中断、停止观测;记录字迹工整。,5,1.2观测地段,观测地段是定期作物观测的主要基点,为了增强观测代表性,应在当地增加观测调查点。1.2.1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1、观测地段必须具有代表性,地段要保持相当稳定。2、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公顷,不小于0.1公顷。3、地段远离建筑物、道路、河流和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影响(秧田和苗床除外)。,6,4、作物大田生育状况调查,应选择生长状况和产量不同类型的田块,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应选择受灾程度不同的田块(作物品种和种类可不受限制)。,5、选择观测地段应与土地使用的主人取得联系,1.2.2观测地段分区观测地段要分为四个区,作为四个重复,各项观测在4个小区内进行。要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测点的分布示意图(农气簿-1-1)。,7,1.2.3观测地段资料,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归档保存),气象站位置所有观测地段位置及编号。观测场和观测地段的环境。其他建筑物和障碍物。地段改变需重新绘制,归档保存。,2、观测地段说明,对所选定的观测地段逐一编写(记录在农气簿-1-1)。按规范要求填写,共为10项(其中育秧和苗床的地理环境应补写在最后),地段产量水平为最近35的水平。,8,第二章发育期观测,作物发育期的观测,是根据作物外部形态变化,记载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出现的日期,以了解发育速度和进程,分析各时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鉴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条件。,2.1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2.1.1观测作物和品种1、观测作物能代表当地主要种植作物的组合,要保持性又适应当地耕作制度改革的变化。2、观测作物品种为当地推广的良种并随之而更换。,9,3、作物播期适宜切勿过早过迟,气象原因或耕作改制除外。,4、观测作物的品种类型、熟性和栽培方式按观测规范要求如实填写。,2.1.2观测次数和时间,1、发育期两天观测一次,旬末必须进行巡视观测(含义为正常观测记载)。2、禾本科作物的抽穗(抽雄)、开花期必须每日观测。3、相邻两发育期间隔时间长,在不漏测的前提下,不必两天观测一次,临近发育期必须恢复隔日观测。,10,4、观测时间一般定在下午,作物开花在上午,亦在上午观测。,2.1.3观测地点的选定1、测点位置在观测地段的4个区内,各选一个点并作标记,顺序编号,各发育期均在此观测。测点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交错排列,距田地边缘不小于2米,切勿将测点选定在田头、道路旁和入、排水口。2、测点选定时间作物出苗或移栽后,下一发育期前选定测点位置。,11,3、测点面积(1)条播密植:宽为23行,长为12米。(2)穴播或稀植:宽为23行,每行1520穴(株)。(3)撒播:面积为1平方米,秧田或苗床0.25平方米。(4)套种作物按以上规定适当增加面积。4、观测植株的选择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分蘖后以茎为单位。(1)条播密植:不固定植株,分蘖作物分蘖前固定植株观测观测时每测点连续选25株(茎)。(2)稀植作物:定苗前不固定,定苗后固定植株观测观测时每测点连续选10株。,12,(3)穴播(栽)作物:每测点连续固定5穴(丛)的植株观测每一发育期的第一次观测时,要统计各测点穴内的总株(茎)数,此总株(茎)数为观测的总株(茎)数。(4)撒播作物:观测植株不固定,观测时选25株(茎)。(5)水稻拔节期,每穴取2个大茎;每测点取10个大茎观测。小麦拔节因特征明显,亦按常规方法确定观测株数。(6)间套作物和保护地栽培作物:亦按以上方法,按不同栽培规格确定观测株数。,13,2.1.4发育期特征1、地段作物群体进入发育期,以观测的总株(茎)数中进入该发育期的株(茎)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10%为始期,50%为普遍期,80%为末期。一般发育期观测到50%为止,水稻抽穗期需观测到80%。2、发育期百分率的计算首先统计观测株(茎)数,再观测其中进入该发育期的株(茎),求出百分率。发育期百分率(%)=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观测总株(茎)X100%,14,水稻分蘖期百分率的计算公式:分蘖百分率=(观测总茎数-观测总株数)/观测总株数X100%需要注意的二点:(1)秧田的分蘖移栽本田后,分蘖作为基本苗统计。(2)有的发期不统计百分率,则以整个地段作物为对象,目测判断50%的植株进入发育期的日期。3、特殊情况的处理(1)因品种原因(除气候原因),发育期百分率达不到10%或50%,观测到连续观测3次总增加量不超过5%为止。(2)不固定植株,发育期有倒退现象,重新观测,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15,(3)固定植株一测点内1-2株失去代表性,在测点内重新固定植株观测,有3株以上则另选测点。(4)在规定时间内有妨碍观测的天气或旱地灌溉,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补测,如百分率10%、50%或100%,则将本次观测日期作为始期、普遍期或末期的日期。2.2观测的发育期1、水稻观测的发育期(11个)播种、出苗*、三叶、移栽、返青*、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成熟*(秧田分蘖记录在备注栏)分蘖达到普遍期后,需进行分蘖动态观测,具体方法是:每5天加测一次密度(记录记在密度栏),确定分蘖盛期(观测增长数最多的一次)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可在乳熟期的有效茎数测定后确定。),16,2、玉米观测的发育期(10个)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拔节、抽雄、开花、吐丝、乳熟*、成熟*3、小麦观测的发育期(10个)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成熟*说明:播种和移栽只记具体日期,带*的发育期为目测发普遍育期。,17,第三章生长状况测定,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生育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生长状况和产量形成上,观测的目的在于鉴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和提供产量预报资料。3.1测定时期和项目1、稻类,18,2、玉米,3、小麦,说明:定苗作物第一次密度测定,在定苗时进行,不需定苗在发育普遍期进行。,19,3.2生长高度的测定植株生长高度是作物生长速度的标志之一,在规范规定的发育期进行高度的测定。3.2.1测量地点:在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点,测点固定做上标志,以后高度测定均在此进行,测点需距田地边缘2米以上1、每测点取10株,4个测点共取40株2、条播密植、稀植和撒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样测量。,20,3、穴(丛)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5穴(丛),每穴(丛)任取株(茎)。4、甘蔗、烟草观测次数较多的作物,固定植株顺序测量高度。5、个别植株因折断或死亡,可补选,3株失去代表性,则该测点植株全部另选,在备注栏明。,21,3.2.3测量方法1、禾本科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甘蔗):拔节前,从土壤表面量至所测植株叶子伸展后的最高叶尖。拔节后,量至最上部一片展开叶子个基部叶枕,抽穗后量至穗顶(不包括芒长)。2、大豆、烟草等作物从土壤表面量至主茎顶端(包括花序)。打顶作物量至主茎最高处。3、作物培土后,植株高度测量从培土高度的一半量起。4、高度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22,3.3植株密度测定在作物密度发生变化,规范规定的发育期进行密度测定。3.3.1测定地点第一次密度在发育期测点附近选点,测点固定做上标志,以后密度测定均在此进行,测点需距田地边缘2米以上。稻类和麦类乳熟期测定密度时,每个区增加1个点,共8个测点。测点失去代表性应另选测点,并注明原因。3.3.2密度测定方法1、密度以每平方米株(茎)数表示。分蘖作物分蘖前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分蘖后测定每平方米株茎数。有效株(茎)数的测定结合总(株)茎数测定进行。,23,稻类、麦类每茎正常子粒5粒为有效茎,玉米为株正常子粒10粒为有效株。抽穗期有效茎数的测定已抽穗和孕穗的为准。密度测定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二位小数。2、条播密植作物(1)1米内行数平作地地段每个测点量出10个行距(111)的宽度,取二位小数(即厘米)。平均1米内行数=40/4个测点行距总宽度(2)1米内株(茎)数每个测点在相邻的两行各取0.5米长错开的一段(相加为1米)数其中的株(茎)数。1米内株(茎)数=4(8)测点株(茎)数之和/4(8)分蘖作物乳熟期求8个测点的平均。,24,3、稀植或穴播(栽)作物(1)1米内行数:同条播密植作物规定。(2)1米内株(茎数)稀植作物每个测点量连续出20个株距的长度,1米内株数=各测点株距数/所量总长度。穴播(栽)周围每个测点连续量出10个穴距的长度(测量方法同1米内行数测定),数出其中的株(茎)数,1米内植(茎)数=各测点株(茎)数之和/所量的总长度。(3)1平方米株(茎)数1平方米株(茎)数=平均1米行数*平均1米内株(茎)数4、撒播作物每测点取0.25平方米(0.5米*0.5米),数其中株(茎)数1平方米株(茎)数=4个测点株(茎)数之和,25,3.4生长状况评定根据作物的长势,长相和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素对作物群体生长发育状况影响进行综合目测评定。3.4.1评定时间除作物播种(移栽)外的各发育普遍期进行评定。3.4.2评定方法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作物为对象,与全县范围对比和当年与历年对比,综合评定作物生长状况的各要素,采用划分苗类的方法进行评定,前后两次评定结果有改变时,要注明原因。3.4.3评定标准分为三类,一类:植株生长状况优良,可达到丰产年景的水平。二类: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可达到平均产量水平。三类:植株生长状况不好或较差,产量低,减产年景。,26,3.5主要作物有关产量因素测定作物产量形成后期,在田间通过对有产量因素的测定,以获取产量预报的早期信息。3.5.1测定时间、地点、取样和测定因素测定时间:在规定测定因素的发育普遍期测定。1、水稻:一次枝梗数(抽穗期),结实粒数(乳熟期)。每测点选有代表性的5穴,每穴任取2个有效茎,每次40茎。一次枝梗数(个):数出由穗轴的穗长出的一次枝梗的数量,求单穗平均。结实粒数(粒):数出每穗上正常灌浆子粒数,求单穗平均。一次枝梗数,结实粒数平均值均取一位小数。,27,2、小麦:小穗数(抽穗期),结实粒数(乳熟期)每个测点连续取由代表性的10茎,共40茎。小穗数(个):数出穗轴节片着生的小穗(含不孕小穗,不包括退化小穗)数,求出单穗平均。结实粒数:数出每穗上正常灌浆在子粒数,求出单穗平均。小穗数、结实粒数的平均值均取一位小数。,28,3、玉米:茎粗(抽雄期),茎粗、果穗长、果穗粗、双穗率(乳熟期)茎粗(毫米):用游标卡尺,测量从地面起第三节中间最宽部分的直径(在叶鞘外测量),求出平均。果穗长(厘米):自苞叶外量取自果穗下部(不含穗柄)切线至穗顶的直线长度(包括秃尖长),求出平均。果穗粗(厘米):自苞叶外测定果穗下部三分之一的直径,用游标卡尺或通过测量穗周长计算(直径=周长/3.14),求出平均。双穗率(%):统计样本植株中两个或以上果穗株熟,求出百分比。茎粗、果穗长、果穗粗测量值取整数。平均值:茎粗取整数,果穗长、果穗粗、双穗率均取一位小数。,29,3.6生育状况大田观测调查,选定的固定地段的观测可以取得比较系统、详细的资料,但单资料难以满足农业气象服务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应对代表本县不同生产水平的田地进行调查,以弥补单点观测资料的不足。观测调查的作物应与观测地段的作物相同,各站的观测调查的项目可由省级业务管理部门确定。3.6.1在县境范围内,作物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区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固定的观测地段可代表一种产量水平)。,30,3.6.2观测调查时间和项目在观测地段作物进入某发育普遍期后3天进行,31,3.6.3调查方法各项调查方法参照有关规定进行,其中调查时作物所处的发育期未进入某发育期、发育始期、普遍期、发育期已过,进行目测记载。每个调查点可只取两个重复。播种期、收获期、产量等项可直接向土地经营单位和个人调查补记。,32,第四章生长量的测定,生长量的测定是在间隔一定时间(或发育期),剪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植株,测定其叶面积和植株干物质重量。由于此项测定比较复杂,需要一定条件,进行此项观测由上级业务部门确定。本章内容在学习班上已有其他同志专门介绍。,33,第五章产量结构分析,产量结构分析是对构成产量各因素之间的相互组合进行分析测定,以综合分析鉴定全生育期中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利弊程度。5.1产量结构分析的一般规定5.1.1产量结构分析时间作物成熟后,收获前在观测地段4个区取样,先进行数量和长度测定,然后凉晒、称重、脱粒,及时进行各项目分析。要十分注意样本的保管。,34,5.2分析项目稻类: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空壳率、秕谷率,千粒重,理论产量,株成穗数,成穗率,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为编发气象旬(月)报产量段需增加分析穗粒重(11项)。玉米:果穗长,果穗粗,秃尖比,株子粒重,百粒重,理论产量,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为编发气象旬(月)报产量段需增加分析双穗率(9项)。小麦: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株成穗数,成穗率,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为编发气象旬(月)报产量段需增加分析穗粒重(10项)。,35,5.1.3理论产量和实产理论产量为分析计算产量,以克/平方米产量表示,取两位小数。地段实产为单独收获或单位面积收获,称重计算,以克/平方米产量表示,取两位小数。县平均产量,从当地统计部门获取。5.14产量结构分析精度1、样本数量统计取整数,平均值取一位小数,样本茎秆称重取一位小数,样本子粒称重取两位小数,子粒称重采用0.1克的天平,第二位小数估计读数。,36,2、地段实产:面积以平方米位单位,取一位小数,总产量以千克位单位,取一位小数。1平方米产量以克位单位,取二位小数。3、长度测量取整数,平均值以厘米位单位的取一位小数,以毫米位单位的取整数。4、穗粒数、千(百)粒重、理论产量、成穗数、茎秆重均取二位小数。5、比值取二位小数,百分率取整数。6、在运算过程中不做小数处理。,37,5.2水稻产量结构分析5.2.1在8个密度测定点上每点连续取5穴共40穴,沿茎基部剪下取回。1、样本风干后,分析前首先将样本称重(包括样本子粒和茎秆总重)。2、数出样本总茎数,再将有效穗连同穗柄剪下,数其总穗数按穗的长度,分3-5组(如整齐度差可多分几组),分别数其数量,从各组按比例共取50个穗,供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空壳率,秕谷率分析用。各组取样数=各组穗数/总穗数X503、50穗和40穴其余样本分别脱粒称重,样本总茎秆重=风干后的样本总重-50穗和40穴其余样本的子粒重。,38,5.2.2分析步骤和方法1、穗粒数(粒)=样本穗粒数之和/50。2、穗粒重(克)=样本结实粒重(空壳和秕谷除外)/50。3、穗结实粒数(粒)=结实粒数/50。4、空壳率(%)=空壳粒数/样本穗粒数之和X100%。5、秕谷粒数(%)=秕谷粒数/样本穗粒数之和X100%。6、千粒重(克):再除去空、秕粒,不加选择的取二组各1000粒分别称重,二组重量不大于平均值的3%时,平均重即为千粒重。如大于3%,重新分析。7、理论产量(克/平方米):理论产量=穗结实粒数X千粒重X1平方米有效茎数/1000,39,8、株成穗数(个)=有效茎数/基本苗(返青期密度)9、成穗率(%)=有效茎/最高茎数(拔节期密度)10、茎秆重(克/平方米);茎秆重=样本总茎秆重/样本总茎数X1平方米总茎数(乳熟期)。11、子粒与茎秆比=样本总子粒重/样本总茎秆重。5.3麦类产量结构分析在8个密度点中,每点连续取50茎,共400茎,从中取50穗分析小穗数、不孕小穗率、穗粒数。取样方法同水稻。,40,1、小穗数(个)=样本总小穗数/502、不孕小穗率(%)=不孕小穗总数/样本总小穗数X100%3、穗粒数(粒)=样本总粒数/504、理论产量(克/平方米):理论产量(克/平方米)=穗粒数X千粒重X1平方米有效茎数/10005、株成穗数(个)=有效茎数(乳熟期密度)/三叶期密度6、穗粒重、千粒重、成穗率、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方法同水稻。,41,5.4玉米产量结构分析5.4.1取样每个区连续取10株,共40株(含双穗和空秆株)齐地面剪下,带回室内,数出有效株,将果穗摘下(双穗结在一起),茎晒干。,5.4.2分析,一株为双穗的果穗长、果穗粗和秃尖长量最大穗。1、果穗长(厘米)=样本果穗长总和/402、果穗粗(厘米)=样本果穗粗总和/403、秃尖比=样本秃尖长度总和/样本果穗长总和。,42,4、株子粒重(克)=样本子粒总重/样本有效株数5、百粒重(克):方法同水稻,只是数其100粒进行分析。,6、理论产量(克/平方米):理论产量=株子粒重X1平方米有效株数,7、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茎秆重应包括除去子粒重以外的干物质,如茎、叶、穗轴等。方法同水稻。,8、空秆率(%)=样本空秆株/40X100%,43,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调查,6.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农业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导致农业减产,耕地和农业设施损坏的不利天气和气候条件的总称。水分因子异常引起的灾害:干旱、洪涝、渍害、雹灾,连阴雨。温度引起的灾害:低温冷害,霜冻冻害,雪灾,高温热害。还有风灾,干热风。,44,6.1.2观测时间和地点1、观测时间: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观测,从作物受害开始至受害症状不再加重为止。2、观测地点:在作物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上进行,重大的灾害,做好全县范围内的调查。,6.1.3,1、农业气象灾害名称、受害期。,2、天气气候情况。,3、受害征状、受害程度。,受害征状:记载作物受害后的特征状况,主要描述周围受害的器官(根、茎、叶、花、穗和果实)受害部位(植株上中、下),并指出其外部、颜色的变化。,45,受害程度:统计受害百分率,在受害程度有代表性的4个地方,分别数出一定的数量(每区不少于25)的株(茎)数,统计其中受害、死亡株(茎)数,分别求出的百分率.大范围旱、涝等灾害,受害程度一致,可不统计百分率,记载“全田受灾”。,4、灾前灾后采取的主要措施,预计对产量的影响,地段代表灾情类型.,5、地段所在区、乡受害面积和比例。,46,6.2主要病虫害观测6.2.1观测范围和重点病虫害观测主要以作物是否受害为依据病害观测发病情况,虫害主要观测直接危害虫态的危害情况,不作病虫繁殖的追踪观测。,6.22观测时间:结合作物生育状况观测进行,有病虫害发生应当及时进行观测,直至病虫害不再蔓延或加重为止。6.2.3观测地点:在作物观测地段上进行,同时记载地段周围的情况,遇有病虫害大发生时,应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调查。,47,6.2.4观测项目和记载方法1、病虫害名称:记载中文名,不得记各地的俗名。2、受害期:可分别记,发生期、猖獗期和停止期。3、受害征状:记载受害部位和受害器官的受害特征可以文字简单描述。4、植株受害程度:同气象灾害。6.3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大范围、影响大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可采取点面结合,实际调查和访问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48,第七章主要田间工作记载,7.1观测时间:在发育观测的同时,记载观测地段实际进行的栽培管理项目、起止时间方法和工具数量、质量和效果,可补记,应避免虚假、片面和遗漏。7.2记载项目和内容7.2.1原则要求一般分为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四个大项,同一项目进行多次,要记明时间、次数。数量、质量、规格等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49,7.2.2整地包括:耕地、镇压、耙地和开沟整。,7.2.3播种和移栽包括:种子处理,大田播种,育苗,移栽,补播和间套种作物播种。,7.2.4田间管理包括:间苗,中耕(除草、培土),施肥,灌溉、排水、晒田,防治病虫害,灾害天气的防御或补救措施和人工授粉、去杂、去劣、去雄和割叶。,7.2.5收获:方式,使用机具名称和型号,或者人工收获,日期。,50,7.3质量和效果评定整地:时间是否适宜,深度是否达到要求,有无漏耕地表平整程度。播种和移栽:有无漏耕漏栽漏播,播种栽插深度,中耕深度和株行距。田间管理:革新农业措施是否达到技术要求。收获:以收获是否适宜,收获物损失和有无混杂来评定。,51,第八章观测簿、表的填写,8.1农气-1-1的填写农气-1-1供填写作物生育状况观测原始记录用要随身携带边观测边记录。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台站名称文山县气象局作物名称小麦(田麦)品种名称小白麦品种类型、熟性冬小麦(半冬性)栽培方式撒播、平作起止日期,52,8.1.2观测地段说明和测点分布图1、观测地段说明:按照1.2.3规定的内容逐项顺序填入2、地段分区和测点分布图将地段的形状、分区及发育、植株高度、密度、产量因素等测点标在图上,以便观测。8.1.38.1.9(看后表)8.1.11主要田间工作记载按第七章有关规定进行,由于不每天进行观测,为不漏记,应经常与所在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及时记载。,53,发育期观测记录(水稻),54,8.3.3生长高度、密度生长状况植株生长高度测量记录,观测员校对员,55,植株密度测量记录水稻(穴播),观测员校对员,56,植株密度测量记录水稻(穴播),观测员校对员,57,植株密度测量记录玉米(穴播),观测员校对员,58,植株密度测量记录小麦(撒播),观测员对校员,59,作物产量因素测定记录(小麦),60,产量结构分析单项记录(小麦50穗),61,产量结构分析单项记录,62,产量结构分析记录(水稻),63,观测地段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记录,64,田间工作记载,65,8.1.12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鉴定归纳当年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气候特点,对各时段气象因子的利弊简要评述,采用与历年和上年资料对比的方,法写出鉴定意见,评述的重点是气象因子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对品质的影响。县平均产量,从县统计局获得,与上年增减产百分率以县平均产量由下式计算,增产记“+”,减产记“”,并注明资料来源。增减产百分率=(当年产量上年产量)/上年产量X100%,66,作物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鉴定,67,作物生育状况观测记录年报表作物名称水稻品种名称502品种类型、熟性、栽培方式杂交稻籼稻一季稻中熟移栽,68,69,70,71,土壤水分分册,第一章土壤水分测湿度测定的一般规定观测地段种类:固定观测地段作物观测地段辅助观测地段,72,测定时间固定地段:每旬第三天和第八天用中子仪各进行一次测定。作物观测地段:作物从播种到成熟,多年生植物从第一个发育期到最后一个发育期的时段内,每旬第八天用烘干称重法测土壤湿度。固定观测地段在下午测定,作物观测地段土壤湿度测定在上午进行。,73,固定地段:测定深度一般位2米,每10厘米读数一次。作物观测地段:测定深度一般位50厘米,分010厘米,1020厘米4050厘米等5个层次。测定重复固定观测地段和作物观测地段各层均取4个重复,74,计算项目: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相对湿度、土壤水分总贮存量和有效水分贮存量特殊情况处理的规定:降水和灌溉影响取土时,可顺延到降水或灌溉停止可以取土时补测,当顺延日期超过下旬第3天时,则不再补测。,75,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湿度烘干称重法是用土钻从观测地段取回各个要求深度所有的重复的土样,称重后送入一定温度的烘箱中烘干再称重,土壤含水率与干土百分比即为土壤重量含水率。,76,仪器工具土钻、盛土盒、刮土刀、提箱托盘太平(载重量为100克、感应量为0.1克)、烘箱、高温表。盛土盒盒身,盒盖应标上号码,号码要一致,每年第一次取土前应称量盛土盒的重量,以克为单位,取一位小数。天平要定期送往计量部门检定。,77,测定顺序1.下钻地点的确定:观测地段分成4个小区,作上标志,每次取土各小区取一个重复,取土下钻地点应距前次测点1-2米且在两行作物中间。2.钻土取样垂直顺时针下钻,按所需深度,由浅入深,顺序取土当钻杆上所刻深度达到所取土层下限并与地表平齐时,提出土钻,即为所取土层的土样。将钻头零刻度以下和盒土钻开口处的土壤及钻头口外表的浮土去掉,然后将钻头平放,采用剖面去土的方法,迅速地用小刀刮去土样40-60克,放入盛土盒内,随即盖好盒盖,再将钻头内余土刮净并观测记录该土层的土壤质地。按上述步骤依次取出各个重复各个深度的土样。每个重复的土样取完后将剩余的土按原来对于层顺序填入钻孔中。,78,3.称重与湿土共重,土样取完带回室内,檫净盛土盒外表泥土,校准天平后逐个称重,以克为单位,取一位小数,然后复称检查一遍。4.烘烤土样:在核实称重无误后,打开盒盖,盒盖套在盒底,放入烘箱内烘烤。烘烤温度应稳定在100-150之间,烘土时间的长短以土样完全烘干,土样重量不再变化时为准,具体时间视土壤性质而定。5.称盒与干土共重:烘烤完毕,断开电源,待烘箱稍冷却后取出土样并迅速盖好盒盖,进行称重,然后复称一遍,当全部计算完毕经检验确认无误时,才可倒掉土样。,79,5.计算土壤重量含水率:计算公式W=(g2-g3)/(g3-g1)x100%W:土壤重量含水率(%)g1:盒重(克)g2:盒与湿土共重(克)g3:盒与干土共重(克)先算出各个深度每个重复的土壤重量含水率,再求出各个深度4个重复平均值,均取一位小数。,80,土壤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分贮存量的计算土壤相对湿度以重量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R=w/feX100%R:土壤相对湿度(%)取整数记载W:土壤重量含水率(%)Fe:田间持水量(用重量含水率表示),81,土壤水分贮存量土壤水分总贮存量土壤水分总贮存量是指一定深度(厚度)的土壤总的含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表示,取整数记载。计算公式:v=pxhxwx10v:土壤水分总贮存量(毫米)p:地段实测土壤容重(克/立方厘米)h:土层厚度(厘米)w:土壤重量含水率(%)若实际值大于田间持水量,应在备注栏逐注明。,82,2.土壤水分有效贮存量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大于凋萎湿度的水分贮存量。计算公式:u=pxhx(w-wk)x10u有效水分贮存量(毫米)wk:凋萎湿度,83,其他土壤水分状况项目的测定1.地下水位深度测定:测定地点除地下水位深度常年大于2米的台站外,均应进行地下水位深度的测定,一般可在作物观测地段附近选定能代表当地地下水位的,供灌溉或饮水使用的水井进行测定。否则可视当地条件设置观测专用的简易管井盒或竹管井。,84,测定时间在土壤湿度测定日的上午进行。为测定正确,一般应在早晨进行,当水井水位因灌溉或饮用等人为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在水井水位恢复到正常时进行补测。测定方法用绳、杆、皮尺进行测量(绳、皮尺下端应系一重物),以米为单位,取一位小数。,85,2.干土层厚度测定干土层的深浅是干旱程度的标志,每次测定土壤湿度时都要做干土层的测定,当干土层厚度3厘米进行记载。测定地点:在作物观测地段上进行。测定时间;与土壤湿度测定同时进行。测定发方法:在地段有代表性处出,用铁铲切一土壤垂直剖面,以干湿交界处为界限用直尺量出干土层厚度,以厘米为单位,取整数记载。如降水渗透后湿土下有干土层,仍应观测记载干土层厚度,并在备注栏注明。,86,3.降水渗透深度测定在干旱季节观测降水渗透深度,对了解旱情解除程度和分析土壤水很有意义。测定地点:在观测地段上进行。测定时间;在土壤干土层(包括湿土层下的干土层)厚度3厘米,日降水量5毫米或过程降水量10毫米,降水后根据降水量大小,待雨水下渗后及时测定。,87,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烘干称重法)省、自治区、直辖区云南台站名称文山县气象局作物名称品种类型、属性栽培方式,88,测定地段说明,土壤水分、物理特性测定值,89,土壤水分测定记录测定日期11、08发育期地下水位深度2米,90,91,农气表21的填写,92,93,气象旬月报(HD03),94,一、编报总则,1、气象台站编发气象旬(月)报均用此统一编码。2、本气象旬(月)报在每旬初的1日、11日、21日的03点以前发出(一般站在09点以前)。3、编报资料为台站过去一旬(月)观测并经过计算所得资料,资料时限截止旬末那一天的20点农气和灾情资料采用农气观测地段的观测资料,结合大田灾情调查。,95,4、计算旬(月)有关数据的平均值采用最近的阶段气候资料整编相应的累年平均值,不需每年求取平均值,作物发育期距平应采用本站开始观测以来相同类型的品种该发育的累年平均日期。5,凡应编发的段必须按本电码型式顺序编发有指示组的段,只要该组其中一组有报,段指示组必须编发,整段无报,该段省略不发。按规定全组无报,该组不发。需要编报的码因缺测或情况不明时,编“X”。用实测值直接编报的项目,实测值为0时则编“0”,适有位数少于需编报位数时,则在左方空位上加0补齐。,96,6、各段编报电码规定:第1段基本气象段第2段农业气象段(1)1420组编发作物生育期间主要发育期、生长状况和热量状况。(2)2123组土壤湿度。第3段灾情段2428组,发生灾害的旬编发。第4段地温段2935组编发规定层次的地温月平均值,每月1日编发。,97,第5段产量段(1)36、37、44组,编报主要作物产量预报资料。(2)36、37、4549组,编报主要作物产量分析资料。附加说明:需要同时编发几种作物或几种灾害发生,2段、3段、5段和个别组分别连同段、组指示码重复编报。固定土壤湿度地段的观测资料在2段编报时优先编发。,98,二、电码内容,2段:农业气象段14组222XX2段指示组15组OBBEnE作物名称、发育期名称、日期16组1CSnEvEv发育期程度、发育期距平17组2gggW植株高度、生长状况18组3MMMM植株密度19组4rrrr从播种到本旬末积温20组5Snrrr积温距平21组6(7)HHH10H10干土层、10厘米土壤湿度22组8H20H20H50H5020厘米、50厘米土壤湿度23组9H70H70H100H10070厘米、100厘米土壤湿度,99,(1)222XX(14组)农业气象段指示组(2)OBBEnE(15组)O组指示码BB作物名称E旬内出现的作物发育期名称nE旬内作物的发育期日期,以开始作物期、普遍期和末期的日期个位数编报,30或31日均编报“0”。作物播种前或收获后只编报土壤湿度,作物未进入下一发育期,nE编报X;当本旬始期、普遍期、末期相继出现时,以普遍期日期编报;无发育普遍期出现时,以后一发育期编报。有的发育期很长,旬内发育期未结束,也未出现普遍期或末期,E码编发所处的发育期,nE码编0。旬内出现两个发育普遍期,按发育期先后重复编报15、16组。,100,(3)1CSnEvEv(16组)1组指示码C旬内发育期的发育程度该项编报必须与发育日期一致,当旬作物未进入发育始期、普遍期、末期不需编报。Sn正负号当年发育期晚于历年平均发育期,Sn编1;早于或等于历年平均发育期,Sn编0。EVEV发育期距平。即当年本旬的发育期与同一类型品种多年该发育平均日期的差值,以日数编报。说明:按省局(1991)20号文,气象旬月报(HD03)问题解答,始、普、末期均要按实际观测日期编报。,101,(4)2gggW(17组)2组指示码ggg植株高度。编报旬内测得的植株高度,以厘米为单位。旬内为测定两次高度,以后一次高度编报。旬内未测高度,该旬本组省略不报。W旬内生长状况评定,以旬末观测资料按规定编报。(5)3MMMM(18组)3组指示码MMMM植株密度。编报旬内作物发育普遍期测得的植株密度,以每亩株茎数编报。水稻和小麦乳熟期以有效茎编报,旬内未测密度,该旬本组省略不报。水稻和小麦以千为单位编报,百位数四舍五入。玉米以百位位单位编报,十位四舍五入。,102,4rrrr(19组)4组指示码rrrr从播种次日到本旬末,日平均气温0积温。以1为单位编报,小数四舍五入,成熟期当旬仅编报到成熟期那一天。(7)5Snrrr(20组)5组指示码Sn正负号正值或0(+、0)编0,负值(-)编1rrr积温距平,用当年播种次日到本旬末的积温(rrrr)减同一类型品种多年平均播种次日到本旬末的积温的差值,以1为单位编报,小数四舍五入。仅有当年资料本组不报。仅有一年资料则编报当年与前一年的差值。,103,6(7)HHH10H10(21组)6旬内地段未灌溉土壤湿度指示码7旬内地段灌溉土壤湿度指示码HH干土层厚度。当干土层3厘米时编报实测干土层,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0厘米时编00。H10H1010厘米深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以整数编报,小数四舍五入,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100%,仍编99。因降水原因本旬无法测定土壤湿度时,2122组停报。灌溉无法测定时,21组编报70099,22、23组停发。,104,(9)8H20H20H50H50(22组)8组指示码H20H2020厘米深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以整数编报,小数四舍五入,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100%,仍编99。H50H5050厘米深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以整数编报,小数四舍五入,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100%,仍编99。(10)9H70H70H100H100(23组)9组指示码H70H7070厘米深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方法同上。H100H100100厘米深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方法同上。,105,台站观测几种作物需要重复编报时,固定土壤湿度地段优先编报。当固定地段种植的为编报作物时,则先编发固定地段2段各组;当固定地段种植的为非观测作物时,2段先编报固定地段OBBEnE,各组的土壤湿度,作物名称按规定编报,E、nE编XX,其他各组不编报。在固定地段土壤湿度编报后,再重复编报观测作物地段的本段各组。,106,3段:灾情段24组333XX3段指示组25组1VVBB灾害名称、受害作物名称26组2mmdd灾害发生日期27组3YQQQ受害程度、灾害强度28组4FFFu受害面积、受害百分比,107,(1)333XX(第24组)灾情段指示组(2)1VVBB(第25组)1组指示码VV旬内发生的灾害名称,按有关规定编报。BB受害作物名称,按BB电码表编报。同一作物有几种类型受害时,编报作物总的受害情况,以收获面积最大的品种名称编报;各种作物同时受害,编报综合情况,BB编报00。,108,(3)2mmdd(第26组)2组指示码mmdd灾害发生日期干旱、洪涝、渍害、连阴雨白灾、黑灾、雪灾、病虫害持续性灾害,编报灾害的开始月份和日期。Mm为月份,dd为日期。若该在乎持续至下旬,下旬编报时可不编报本组。暴雨、冰雹、冷害、寒露风、霜冻、干热风、高温、大风、热带气旋、龙卷风、冷雨及其他在乎,编报旬内灾害的发生热情,按出现早晚编报日期个位数,每码编报1个日期,逢31编报XX。旬内某种灾害超过4天,以灾害最严重的4天编报;不足4天本组前面以0补齐。冷害、寒露风灾害,有时发生后灾害征状本日平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用超声诊断设备项目建议书
- 情绪智力与职场竞争力的提升
- 数字教育在商业竞争中的战略价值探讨
- 智慧办公楼宇的能源消耗监测与控制
- 教育资源转化策略如何打造教育地产的商业生态圈
- 企业智慧化进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
-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流程考点
- 中职数学向量课件
- 政策引领教育变革国际视野下的策略探讨
- 教育技术革新对教育政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山东女子学院《大学英语学前教育学院》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0中国电子皮肤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内蒙古煤炭建设工程(集团)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铁氧体软磁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规模预测报告
-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题300道-可打印
- 2025吉林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69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析
- 战士留疆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5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
- 建设单位建设管理
- 2025年云南昆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财务类)
- 包销公司避税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