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课程编码:27A11303 学分: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72 其中讲课:40 实验或实践:32 适用专业:药学系推荐教材:沈关心著,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参考书目:黄敏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消毒与灭菌、遗传与变异、感染与看感染及感染的诊治防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特点。通过学习免疫学,使学生掌握抗原、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临床免疫的基础知识,掌握免疫学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病原性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抗原结构及其致病性,熟悉真菌、放线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以及其致病性、熟悉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熟悉医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了解微生物在药学中的作用和应用。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绪论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概念、种类,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发展史。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掌握免疫的概念与功能,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史。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概念、种类,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免疫和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及作用,微生物的分类,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各类微生物的特点。第一章 抗原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抗原的概念和性能,熟悉决定抗原性的条件及抗原的特异性,熟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教学重点与难点 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1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2 抗原特异性1.3 抗原的分类及其在医药学实践中的应用1.4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熟悉抗体的结构、功能区及生物学作用,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及单克隆抗体的主要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2.1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2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2.3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与特性2.4 免疫球蛋白基因与抗体的多样性2.5 人工制备抗体第三章 补体系统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补体的概念、性质及生物学作用,熟悉补体的激活途径,细胞因子的种类,了解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重点与难点 补体的概念、性质及生物学作用。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3.1 概述3.2 补体系统的激活3.3 补体活化的调控3.4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3.5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第六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功能,掌握免疫活性细胞的主要标志,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 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功能,免疫活性细胞的主要标志。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6.1 免疫器官6.2 免疫细胞第七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基本过程,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熟悉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特点,了解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含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基本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7.1 免疫应答概述7.2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7.3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7.4 免疫耐受7.5 免疫调节第八章 超敏反应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型超敏反应的机制、防治原则,熟悉、超敏反应常见的疾病,了解、超敏反应的机制。教学重点与难点 超敏反应的概念型超敏反应的机制、防治原则。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8.1 I型超敏反应8.2 II型超敏反应8.3 III型超敏反应8.4 IV型超敏反应8.5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与相互关系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概念、特点,熟悉人工自动、被动免疫的用途,了解常用的免疫制剂。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工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概念、特点。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9.1 免疫学检测原理9.2 免疫学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第十章 细菌学概论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熟悉细菌的理化性状,熟悉细菌的生长繁殖,掌握感染的概念,掌握细菌的致病因素、感染途径、类型,掌握内、外毒素的区别,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了解细菌的检查方法,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培养及抵抗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感染的概念,细菌的致病因素、感染途径、类型,内、外毒素的区别。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0.1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10.2 细菌的物理性质10.3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10.4 细菌的新陈代谢10.5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0.6 细菌的检查方法10.7 放线菌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菌的变异现象,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了解病毒变异的现象和机制,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菌的变异现象。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1.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11.2 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11.3 微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11.4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11.5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医药学意义第十二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建议学时:6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常见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常见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熟悉其致病因素、感染途径及防治原则,了解其所致疾病及检查方法,掌握常见致病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熟悉结核菌素实验方法,熟悉卡介苗的概念,熟悉其他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及所致疾病。教学重点与难点 常见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常见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常见致病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2.1 球菌12.2 肠道杆菌12.3 弧菌属12.4 厌氧性细菌12.5 分枝杆菌属12.6 动物源性细菌12.7 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12.8 支原体12.9 立克次体12.10 衣原体12.11 螺旋体第十三章 真菌学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真菌的大小、形态,掌握真菌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了解主要病原性真菌及其相关真菌教学重点与难点 真菌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3.1 真菌学概论13.2 主要病原性真菌13.3 与药物有关的真菌第十四章 病毒学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及增殖,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了解病毒的分类,熟悉呼吸道及肠道病毒的形态特点、抗原类型、所致疾病,掌握HBV形态、结构、抗原组成及五项指标的意义,了解其他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及所致疾病,熟悉各病毒的感染方式及其所致疾病教学重点与难点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及增殖,HBV形态、结构、抗原组成及五项指标的意义。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4.1 病毒学概论 14.2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第十五章 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的概念及意义,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熟悉其防控措施。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的概念及意义,医院内感染的概念,熟悉其防控措施。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5.1 微生物的分布15.2 微生物平衡与失调 15.3 微生物平衡与医药学实践第十六章 微生物的控制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消毒、灭菌等的概念,掌握常用物理灭菌的方法及应用,熟悉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应用,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消毒、灭菌等的概念,常用物理灭菌的方法及应用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16.1 医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16.2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6.3 生物安全 第三篇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抗生素的概念、医用抗生素的特点、抗药性产生的遗传性机制和生物化学机制。教学重点与难点 抗生素的概念和特点,抗药性机制。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 第十七章 抗生素第十八章 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实验一 微生物实验的仪器清点和认识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并清点微生物实验室的仪器,掌握其原理、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初步建立无菌意识,对无菌操作初步的了解。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撰写预习报告。注 意 事 项 仪器使用时要注意正确规范操作,注意高压、高温、紫外线等的操作,如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等。实验二 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单染色法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显微镜和油镜的使用方法,学会制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实验菌的形态和大小特征。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撰写预习报告。注 意 事 项 显微镜属精密贵重仪器,使用时要规范正确操作,尤其注意油镜的使用,简单染色时注意涂片和清洗时间。实验三 革兰氏染色法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的实验过程,学会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判断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撰写预习报告。注 意 事 项 革兰氏染色法是鉴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方法,涂片均匀和脱色适当是两个关键步骤,且实验菌需处于对数生长期,否则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实验四 霉菌的观察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染色和观察霉菌的方法,并会区分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的形态特征,学会微生物的绘图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撰写预习报告。注 意 事 项 霉菌的形态特征与其他微生物有明显区别,且孢子会影响制片,不同霉菌形态特征各有不同,注意区分。实验五 酵母菌的观察与死活的鉴别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染色方法,并掌握酵母菌死活鉴定方法,学会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初步了解其出芽增殖方式。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撰写预习报告。注 意 事 项 酵母菌大小比细菌稍大,观察时注意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正确选择,酵母菌观察时,适当调低显微镜的光线亮度,便于观察。实验六 放线菌的观察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放线菌的分离方法以及染色观察的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作 业 要 求 预习下个实验项目,撰写预习报告。注 意 事 项 放线菌有基内菌丝的结构,制片时不采用涂片法,通常采用插片法或玻璃纸法进行简单染色进行观察。实验七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菌种的保存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提取和培养方法,以及平板划线稀释和划线分离等的分离纯化方法,初步了解各种菌种保藏的方法。教 学 方 式 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分组操作。场所及条件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作 业 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