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1页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2页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3页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4页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齐头式的教育,将会使许多红豆杉或榕树不能长成它们本质的样子。如果教育是使红豆杉变成榕树,或使榕树长得像红豆杉,那就完全错了。教育,是使红豆杉长成好的红豆杉,尽其所用;也使榕树长成好榕树,不负本质。只有立足平等的教育,使草木自己成长,每个人的本质才能得以发挥。ABCD2 . 下列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见地骁勇(xio)领略手不释卷B愚鲁慰藉(ji)运筹波澜壮阔C繁琐狡黠(ji)泪丧相辅相诚D陶冶穿凿(zo)笃行起承转合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短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C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要安排一半的时间去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学学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D开头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来深化强调论点。4 .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B诗歌以自然的笔调,描绘了清新的月夜,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C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明月当成知己,与自然对话,显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不论是“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隐居的寂寞孤独之情。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临近期末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高。B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校园安全事故再次发生。C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D小敏说她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输错验证码造成的。6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_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经历,花时间把一页读通读透,比囫囵吞枣地读好几本书,更有收获。人的一生,同样需要一块聚光镜。相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方能百炼成钢。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眉毛胡子一起抓,纵然能力再出众,也难免跌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ABCD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多感官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少年时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7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8 . 下面的材料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9 . 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0 . 请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紫禁城里说“透风”:没有不透风的墙紫禁城古建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作为紫禁城古建筑的核心骨架,木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弯、抗压和韧性,但也存在怕潮湿、易腐朽等材性缺陷。因此,使紫禁城古建筑的木构件始终处于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对于古建筑本身的延年益寿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从建筑工序的角度讲,通常是先安装木柱柱网和梁架,再砌墙。古建筑的墙体很厚,在与木柱相交的位置附近,砌墙时往往会把柱子包起来。封闭在墙体里的柱子,如果不经常通风干燥的话,很容易产生糟朽。为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我国古代工匠利用古建砖料巧妙地制作了一种“空气循环器”透风。春节前夕,故宫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修缮项目中意外地发现了两份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的春节曲目戏折,吸引了不少人眼球。而这两份戏折,就是在西配殿的金柱砖雕透风内静静躺了200多年。所谓透风,其实就是一块带有镂空雕刻的砖。通常工匠会在木柱与墙体相交的位置,不让木柱直接接触墙体,而是与墙体之间存在5厘米左右的空隙,同时在柱底位置对应的墙体位置留一个砖洞口,尺寸约为15厘米宽,20厘米高。为美观起见,工匠们还采用刻有纹饰的镂空砖雕来砌筑这个洞口,这个带有镂空图纹的砖就被称为透风。透风是依靠墙体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墙体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等自然力,促使空气流动,使得建筑室内外可以进行空气交换的一种方式。这一通风方式在保证建筑功能情况下,让建筑通过自然通风来调节墙体附近木柱的湿度环境,从而保证了木柱本身的干燥状态。在设置透风的墙体上,一般会在底部和顶部各设置一个,并保持两个透风在同一竖直线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空气对流和循环。若仅设置一个透风,相当于空气单向流动,除湿效果必然不佳。同时设置两个透风,方便空气从底部透风进入,沿着柱身往上流动,尔后从柱顶位置的透风排出,可使墙体内的柱子在上下方向都能空气流通。这样,柱子与墙体之间潮湿的空气就被排出去了,柱子也就能始终保持干燥状态。同时,紫禁城古建筑外墙上的透风位置实际是与木柱位置对应的,如果墙体的某个位置安装了透风,那么墙体立面肯定就有木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紫禁城古建筑的外墙,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一对透风。紫禁城的工匠在长期的古建施工中,积累了丰富的透风制作经验。他们不拘泥于仅仅在实体砖上开洞来满足墙体内木柱通风需求,而是将砖雕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比如雕成狮子形象的透风。狮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英勇、王权和威严,象征地位、尊严和吉祥。透风的使用,对古建筑整体而言,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并兼有文化性和艺术性,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11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工匠为了解决封闭在墙体里的柱子容易产生糟朽的问题巧妙地制作了透风。B因为西配殿的金柱砖雕透风位置非常隐蔽所以200多年前的两份春节曲目戏折才能保存完好。C透风是一块带有镂空雕刻的砖,它让建筑通过自然通风来调节墙体附近木柱的湿度环境,从而保证了木柱本身的干燥状态。D当你沿着紫禁城古建筑的外墙行走的时候如果想知道墙体哪里有木柱,只需找到“透风”即可。12 . 请简要概括第段文字说明的内容。13 . 作者为什么说透风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阅读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销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14 . 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太和殿的_、_两个方面。15 . 第二段由外观转入写_。先写“_”,次写“背后”,再写“_”,然后由殿顶到“_”,围绕“雕龙宝座”,摹写姿态各异的_,以显示皇帝是_。16 . 太和殿的外部特征是_。17 . 本文把说明的重点落在太和殿上,是因为这里曾经是_18 . “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这句中“每根”能去掉吗?为什么?19 . 作者是怎样按空间顺序介绍殿内的陈设、雕饰的?20 . 太和殿为什么要装饰这么多龙?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装饰形象奇特的龙,能增加建筑的美感。B统治者想借龙来神化自己。C显示皇帝主宰一切的威严。D增加庄严肃穆的气氛。三、句子默写21 .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1)窈窕淑女,_。(关雎)(2)万籁此都寂,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_,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6)_,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7)_,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8)树梢树枝树根根,_。(贺敬之回延安)四、对比阅读(一)答李大临学士书修再拜。人至,辱书,甚慰。永阳穷僻而多山林之景,又尝得贤士君子居焉。修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与处,甚乐,每登临览泉石之际,惟恐其去也。其后徙官广陵,忽忽不逾岁而求颍,在颍逾年,差自适,然滁之山林泉石与杜君共乐者,未尝辄一日忘于心也。今足下在滁,而事陈君与居。足下知道之明者,固能达于进退穷通之理,能达于此而无累于心,然后山林泉石可以乐,必与贤者共,然后登临之际有以乐也。(有删节)(二)与韩忠献王某再拜启。山州穷绝,比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山民虽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见州人靓装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愧刻愧刻。(选自欧阳修全集)(注释)辱:谦词,即承蒙。永阳:今安徽来安。下文的“滁”“颍”分别指安徽的滁县、阜阳。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知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比:比较。辱宠:谦辞,意为辱自己的身份来宠爱我。岂胜欣荷:这真是难以承受的欣喜和恩宠啊。22 . 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每登临览泉石之际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B惟恐其去也秋草独寻人去后(长沙过贾谊宅)C山州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D以警饥年之盗属予作文以记之(醉翁亭记)23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24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永阳穷僻而多山林之景,又尝得贤士君子居焉。(2)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25 . (一)文是欧阳修给李大临的回信,他认为李大临能做到“山林泉石之乐”“登临之乐”。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6 . (一)(二)选文都写了与人“共乐”,分别表达了欧阳修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