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让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_第1页
高中数学让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_第2页
高中数学让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_第3页
高中数学让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让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任务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摘要:从 2001 年教育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 验稿)颁布至今,任务型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原因在于任务型教学 对改变我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任务型 教学的理念及意义,分析我国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结合任务型教学理念,充 分利用并整合教材资源,设计出任务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 例,并阐述其应用后的教学反思,以便更好的完成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任务, 实现用任务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关键词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 教学反思 高效的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引入了任务型教学理念,提倡“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 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 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并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 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这说明任务型教学是我 国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意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 20 世纪 80 年代 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 learning by doing )的语言教学方法。任务型 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成就。这就是“做 中学”的原则。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 有效的教学途径。进入 21 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 (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教育部 制订的新英语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 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 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巩固语言知识,并进而发展语言能力。 ” 高中学生经历了数年的英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完全可以在任 务型教学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充分去运用英语进行体验、实践、参与、 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用英语做事情,实现任务目标,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为将来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进一步使用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任务型教学对解决我国英语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这一点在 各大学的招生要求以及英语水平要求中已有充分的体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 认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笔试,轻能力等不良现象,致使学 生盲目的阅读和搞题海战术,费时低效,学生苦不堪言,毫无兴趣和乐趣可言。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作者深知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存在英语科目“瘸腿”的现 象,即使是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存在兴趣的缺失和苦于应负的问题。他们 一看英语文章甚至头疼。 新一轮的课改在全国上下铺天盖地的展开,它极力倡导“任务型教学” , 原因就在于这种理念与模式有助于我们改进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把握好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理解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意义,力求设计 出最佳的阅读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有目的、有意义、有趣味的较为真实的环境 中,自然的接受语言学习,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体会阅读的乐趣,成为语言学习最终的胜利者。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具体过程中,我分了三个阶段,即:任务前、任务中和 任务后,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具体任务,而三个阶段合起来又是一个总的任务。 下面我就举高一必修(二)MODULE3 的阅读课为例子来说明我是如何做的: 1. 这节阅读课的教学思路 本节课是阅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兼顾听说读写能力。引 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对学 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了解音乐,喜爱并欣赏音乐。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顺利理解所学内容,首先利用不同的音乐风 格引出文章的主题;阅读活动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我设计了预测 与有关音乐的词汇、确定文章主题、综合阅读理解、复述课文以及小组讨论等 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总结部分 旨在强化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作业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倡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围绕核心问题,设定小任务;围绕文章 内容,尽可能提供训练学生技能的机会;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活动,强调合 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这节课本人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以自主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 任务尝试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 得以发展,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3. 任务前阶段 首先,在上课前,我就布置了如下的任务: (1)查阅有关世界上交响乐和三位伟大的外国音乐家的基本信息,可以 是中文信息,因为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而且学生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不管 是英语还是汉语的方式,都会对文章理解和课堂的完成任务有益。 (2)查阅我国交响乐和音乐家的基本信息 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去查阅资料,他们查阅的途径可以有很多,比如 利用网上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向家长请教等等; 这个阶段学生能够积极地去做,因为他们想知道得更多,也不想在课堂上输给 其他同学,内在的驱动力使他们能够在这个阶段做得很好。 4.任务中阶段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阅读课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们把准备好的资料拿 出来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通有无,这个环节也是学生们展示他们劳动成 果的时候,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很认真的进行,而且主动的帮助其他同学。比如: 他们了解了交响乐的历史,交响乐之父,音乐神通莫扎特,乐圣贝多芬,甚至 是指挥家之帝的卡拉扬等等,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已经超出了课本的范畴, 轻松的走出了课本。为进入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他阅读任务如下: Task2. Fast reading: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quietly and choose the best title. (A. Three Great Austrian Composers B. Three Great Composer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Three Great Child Composers) After they choose the title, let the students read the title aloud together. Task3: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do some True or False. 1. Both Haydn and Mozart were born in Austria. T 2. All of them showed the musical talent when they are young. F 3. Mozart wa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symphony.” F 4. Both Mozart and Beethoven were born in musical families. T 5. All of them live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have a short life. F 6. They all have ever lived in Austria. T Task4: Listen to the part about Hayd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Haydn wa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symphony”. He changed the symphony into a long piece for a large orchestra. He had a beautiful singing voice. After studying music in Vienna, he went to work at the court of a prince. Later, he moved to London, where he was successful. Task5:Read the part about Mozart and match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1. at a very early age when he was 4 when he was 5 When he was 6 by the time he was 14 When he was a teenager 2. showed musical talent; learned to play the harpsichord Started composing music;play in a concert for the Empress of Austria;composed many pieces for the harpsichord, piano and violin;toured Europe giving concerts Task 6: Read the part about Beethov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o taught Beethoven how to play the piano? Did he stop composing when he became deaf? Task7: Discussion: Is it easy to compose music when a person goes deaf?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s spirit? Task8: Sentence-replacing Find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 that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two sentences. In 1781, Haydn saw Mozart for the first time and Mozart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Hayden. Haydn said Mozart was the best composer in the world. The very person inspiring Beethoven to go to Vienna was Haydn. Task9: Retelling the text by filling the table. Birth place About his father About his achievemen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two Haydn Mozart Beethoven Ask 3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 Task10: Summary: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passage? 5.任务后阶段 英语新课标建议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 和生活之中。也就是说一堂阅读课不是上完就算完了,还要让学生有拓展的空 间,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的翅膀插上丰富的羽毛,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中 去。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著名作曲家聂耳的文 章。让学生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下,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英语运用能力。 为了降低难度,教师给出一些提示语,如:be born in; develop an interest in; at the age of; be drowned 等等。 四课后反思 1.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这节课总体感觉课堂进程比较自然、顺利,学生始终处在主动参与和积极 配合的状态中,达到了预期设想,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任务型语言教 学理念。任务贴近学生且有意义,易于承载语言和提高能力,体现了语言的工 具性。各环节衔接紧密、由浅入深、切换顺利。知识安排和活动设置明确、有 梯度,语言扩展比较适度。比如:在让学生完成复述的任务时,教师为学生构 建表格,先让学生把所需信息补充完整,再根据表格进行复述,这样既降低了 难度,又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相当于为学生攀爬“阶梯”搭建了“脚手架” 。 2.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毕竟,任务型教学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先进的 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而不是拿来就用的具体操作方法。这堂课的操练活动比 较热闹,教师和学生的热情高涨,但是当教师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学 生只能达到表述基本信息,表达还不够丰富。原因在于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语言 输出型的教学模式,它较侧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然而,语言的输出又 取决于语言的输入,外语学习如果没有语言输入,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