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_第1页
第四章-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_第2页
第四章-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_第3页
第四章-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_第4页
第四章-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方法、第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特性,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自然土壤分类为不同的类别。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特别是土壤地理和胚胎学发展水平的标志。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及制图的基础和工具,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计划、农业技术推广、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体。分类的成果,理论上反映了土壤的科学发展水平,在实践过程中为农业生产服务。土壤分类根据有关发生、特性的研究,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单一的分类体系。(a)土壤发生学分类1,理论基础观点:强调土壤与土壤形成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联系,将土壤组成和对土壤发生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将土壤过程和土壤特性结合为土壤分类的基础。(根据地理分布的规律性)代表国家:前苏联、越南、缅甸、东欧的一些国家,第二,介绍世界土壤分类,土壤发生分类理论基础是德库车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理论。土壤随土星的变化而变化,分布在土星的气候中。因此,结果产生的土壤也是地理分布的。因此,土壤分类应以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地理环境为主要依据。现代土壤胚胎学分类强调了土壤形成条件、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特性三个要素的结合。2,代表分类体系前苏联土壤分类,前苏联土壤分类地理发生学分类伊万诺娃1976年发行,标记为苏联土壤分类。(1)分类的基本原则是以土壤发生学为理论基础,以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特性(土壤形态和微观形态特性、土壤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矿物生物学特性等)为分类基础。(2)分类单位分类体系分为土流、子、土俗、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种8级。3,胚胎学分类的缺点:(1)分类标准侧重于土壤因素,对土壤本身特性的研究不足;(2)关注研究中心地区典型土壤类型,转移区土壤不够;(3)指标界限不明确,量化不足。(4)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混淆自然地和土壤地。(5)关注自然土壤,对耕作土壤缺乏注意。(6)连续命名方法冗长,难以使用。(b)土壤诊断分类是美国第一个1,理论依据地:分类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壤特性,划分的符号是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诊断层:用于识别土壤类型,特征上具有一系列定量描述的土壤。诊断特征:可以确定土壤类型,具有定量指标的土壤特性。代表国家:直接使用美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世界45个国家,80个国家,FAO/UNESCO采用第一和第二分类方案。2,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发,1975年正式发行土壤系统分类本书。成为国际土壤分类史上另一个大变化的开始。(1)分类单位和分类原则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按土壤、次、土壤、次、土耳其和土壤系列分为6个阶段。度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结构和母岩风化,土壤发育相互关系模式,(2)美国土壤诊断分类的优缺点:分类指标主要基于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有利于观察和测量。建立分类属性的数据库,提供自动分类的可能性。以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拼写命名,简单明了,容易理解。缺点:分类指标太麻烦,部分上级单位一般化太广。例如,浸出过程的物质差异很大。干燥的土壤包括含钙的土壤和发育程度低的土壤,盐分引起的生理干燥的土壤等。美国的土壤分类不重视耕作土壤。土界不反映根的生长,土界之间的联系不足。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定义和分割存在争议。第二节中国土壤分类介绍中国土壤的地理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一,介绍,中国土壤分类研究是从1949-1953:以前建立的土壤分类体系继承1954年以来,土壤发生学分类研究开始的1980年以来,基于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土壤系统分类第二次土壤调查的土壤分类体系(1988)是发生学分类南京土壤组织了1991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属诊断分类。土壤学会编写的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及2次普查后总结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88年),是我国土壤胚胎学分类的典范。(a)分类原则胚胎学原则:以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属性为基本分类标准,将土壤分类为历史自然体。统一性原则:将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统一分类,揭示其发生的联系和进化规律。二是以中国土壤的地理胚胎学分类、(2)分类系统和分类二次人口调查为基础,将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子、土壤、子、土壤、土壤物种、第七分类、土壤和土种作为基本分类单位。1、土江:根据土流的发生和形质的共性,作为土江,全国总结为铁铝、浸出土、半浸土、钙层、干土、赤土、超生土、半水填方、水填方、盐碱土、人工土、高野兔等12个土江流第二,次河:在土星过程中,根据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差异,将土佐分类为不同的次河。铁铝土钢分为两个子钢:湿热的铁铝土和潮湿的铁铝土。3,土壤类:分类基本单元在特定复合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特定发生水平的发生水平上经过一个或多个附加次生土壤形成过程。分割标准:区域土壤类型符合生物和气候条件。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受母质的特性、潜水位置高低的影响。由于自然或人的作用,钙化或潜化过程、黏着过程、铝丰富的过程、熟化过程各土流都有其独特的剖面形态和相应的特性。特别是识别土壤类型的诊断层、灰色化层、粘性层、潜在层等相同土层内具有相似的肥力特性和改善利用方向和途径。红壤的酸性、盐碱土的盐系离子含量、系土的干旱问题等。4,子类:根据土壤类内不同开发阶段和不同土壤类之间的转换进一步划分结果。系土分为系皮土壤和石灰性系皮土壤主要在土壤制作过程中附加的次生土壤形成过程,盐土和草麻土之间的转换类型:草原盐土和盐碱化草原田。5、土俗:土俗是土壤内因地方因素而成为土母体的形态:残余、红积山、冲积母;酸性,基母岩风化地形特征:河坡干燥,温暖;凹陷或阴凉的斜坡冷湿。水文条件:地下水盐碱化、土壤化学成分古土壤残留特性:残留盐渍土、残留沼气泽土、残留旱地土壤耕作影响:部分农业土壤,如黄坑土、黄冈土等,6,土种:基本单位。同种土种发育在同一种母质上,具有相似的发育水平和剖面层次排列。主要发生层的排列顺序、厚度、纹理、结构、颜色、有机物含量、pH值大致相同,数量略有不同。7、变种:根据土种内表土质地变化等特定性状的差异;表土后,出现了想要的质感水平。质感层厚度或层变异。使用分类命名法和连续命名法,土壤、土壤类可以单独命名,子、子、子、土属、土类变体可以使用连续命名法。次强名称是在土壤名称前加上形容词;土壤名称主要是习俗名称。子类名称由土壤名称前加上形容词构成。土种名称概括了土种中的选择。土种和变种名称是从当地土壤的俗名中提取的。,(c)中国土壤地理胚胎学分类的命名系统,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二次普查后,1988年发行):共分为12条土壤河流,27条次河流,60条土壤,234个次类别。土壤、亚、土、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进展(诊断分类),1985年开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1999年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篇论文,并以(a)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土壤分类的基本基础。(2)以土壤发生理论为指导。(3)世界和国际一体化;(4)充分重视中国的土壤特性。(b)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建立的诊断土壤和诊断特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33个诊断层,包括11个诊断面,20个诊断表下,2个不同的诊断层;建立了25个诊断特点和20个诊断现象。1、诊断层,用于标识土壤类型,特征是一系列定量土壤(1)诊断曲面(A或A AB)(2)诊断表底部(b或E),(1)诊断曲面(A或a ab) antiic人工曲面:P2O5,Plaggen垫面:人工表面厚度50厘米,(2)诊断表底部等层(b层)沉积粘层耕作沉积层碱化层:棱镜或柱状结构的沉积粘层,交换钠离子大于15%。腐殖质沉积层:b层腐殖质积累钙化沉积层:活性非结晶物质沉淀,有机物和铝,薄层铁盘层:黑色,暗红色钢板层,铁,锰和有机物连接构成,2-10cm圆形层:变质层,砂性物质为主体氧化层:风化高CaSO42H2O石油化学钙沉积层:石灰胶结石高层:石膏胶结盐层:15cm以上,可溶性二次盐流丰富的含硫:pH 3.5以下,黄钾钒黄斑,2,诊断特性定量指定的土壤形态,物理和化学性质可能是诊断层的特性或非诊断层的特性之一。 一般来说,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条件是经常被诊断的特性。3、诊断现象在特性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完全满足诊断层或诊断特性中指定的条件。(c)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系统和各级分类根据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共分为6个等级:土壤、子、土壤、子、土耳其、土系。1,土纲:基于反映主要土话过程的诊断或诊断特征的顶层分类单元。(教材第183页)(1)按主要土壤形成过程的性质分类;(2)根据影响主要土壤形成过程的母质性质;第二,次河流:土流的次分类单位,在同一土流内,根据土星过程中支配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硅等铝土壤分为常湿硅铝、湿硅铝、半干法硅铝和静态硅铝土壤。3,土壤:根据反映次生土壤过程强度或次生土壤形成因素的土壤特性差异进行分类。4、子类:是否有土壤类的辅助水平、附加过程的特性和父剩余特性的区分,这取决于是否脱离了土壤类的中心。5、土耳其:子分类单位,与土壤利用管理相关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在较低水平上有很大差别的子单位。6、土耳其:最低层次的基层分类单位。,图04-8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常绿林地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