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ppt_第1页
第12章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ppt_第2页
第12章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ppt_第3页
第12章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ppt_第4页
第12章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左传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引言,SARS的流行及思考: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发现首例不明原因肺炎。12月17日和22日,广州收到河源市转来病人,找不到原因,河源的7名医务人员被感染,消息没有通报给其他医疗部门。2003年1月2日,河源出现恐慌和购药风潮。河源报纸1月3日消息:河源没有流行病在传播咳嗽,发烧等症状是由于天气变冷造成的。2003年1月14日,省CDC接中山市CDC当地发生原因不明疾病暴发的报告,主要表现为发热、肺部感染,部分病人很快因呼吸衰竭死亡,并有医务人员聚集性感染发病。,省市调查组认为:这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暴发,可能通过接触或短距离空气传播,因缺乏系统的实验诊断手段,没法迅速排除已知病原体。,调查组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报告,报告很快转发地市。因为许多地方没有专业的现场流行病学工作人员,加上正是春节期间,调查组的许多预防控制措施并没有具体落实,上报国家CDC和卫生部,没有应急反应。,2003年1月下旬,中山消息:“这种病毒已经在广州出现了1个多月,这种病已经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群众没有必要惊慌。”2月初,广东发病进入高峰,谣言开始蔓延,手机短信:致命的流感,生物恐怖,疫病,出现抢购醋和板兰根风潮。香港报刊开始报道。2月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305例病人,5人死亡,疫情已控制,有关方面禁令,不许再继续报道。,2月18日,新华社宣布,中国CDC:引起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可确定为衣原体。广东CDC和广东省临床专家有不同意见,认为病原体是病毒。2月21日,广州刘教授到香港,入住香港某酒店911房,将病毒带到香港并扩散到世界。2月26日,在酒店染病的美国商人飞到河内传染20人,包括首位发现SARS暴发的WHO医生Urbani.3月1日,山西首例病人来到北京,一家8口住院,感染301医院一批医生。SARS开始在京城扩散。正值“两会”,北京医院没有公开SARS情况。一线医务人员不明疫情,措手不及。,3月12日WHO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性警报。3月26日,广东报告了2月份非典型肺炎病人数目,到2月28日止,染病人数从305人增加到792人,死亡人数从5人增加到31人。使国内外对曾经报道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说法产生质疑。4月3日,原卫生部部长宣布,SARS的扩散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北京有12个病例,3人死亡。4月8日,蒋彦勇大夫说出真相。4月6日,12日,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亲临防治“非典”第一线。4月16日,WHO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病原体。,4月20日,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赢得国内外一致好评。4月25日,吴仪副部长兼任卫生部部长,国家防治“非典”指挥部成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取得进展。5月23日,WHO宣布解除广东和香港“旅行警告”。6月24日,WHO宣布解除北京“旅行警告”,并摘掉北京SARS疫区帽子,至此中国大陆无SARS疫区。,SARS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反应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完善;传染病报告信息网络不畅通;实验室快速诊断系统未建立;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不得力;医疗救治体系不适应;公共卫生评价系统不到位。,SARS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对于公共卫生的发展?,第一节概述,定义特征分类分期危害研究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事件(emergencyevents)即指突然发生的事件。含义:速度很快,难以应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896年6月,今上海市的宝山、嘉定、崇明、吴淞及川沙等地,遭特大台风海潮袭击,被淹死亡者达10万之多。,特大台风,1931年,长江中下游的鄂、湘、豫、赣、皖、苏、浙7省205个县遭受水灾,受灾人口2800万人,淹没良田5000多万亩,直接死于水灾的有14.5万人。,特大水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7.8级大地震,市内房屋全部倒塌,死亡24.2万人,需救治伤员达70.8万人,其中重伤16万人。,自1988年1月19日起,上海市民中“甲肝”大流行,数日内“甲肝”病例成倍增长,到当年的3月18日,共发生29230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次暴发流行是上海市民生食“毛蚶”的不良习惯所致。由于明确了流行原因,采取了相应措施,使疫情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南京汤山镇“毒鼠强”中毒事件,2002年9月13日晚,南京汤山镇犯罪分子陈正平因嫉妒邻近一家“正武”面食店生意兴隆,将剧毒“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中。第二天,造成395人中毒,其中42人死亡。罪犯陈正平已于当年10月被执行死刑。,辽宁海城豆奶中毒事件,2003年3月19日上午,海城市8所小学近4000名学生集体饮用豆奶后,2500多名学生出现了腹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事后调查,为豆粉中的天然抗营养因子(例如:蛋白酶抑制剂、胀气因子、植物血凝素等)所致食物中毒。,1968年发生在日本九州牟田市。一家工厂在生产米糠油的脱臭过程中,将热载体多氯联苯混入米糠油中,造成食油者中毒。1万多人受害,16人死亡。,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森永奶粉厂生产的奶粉三氧化二砷污染。2000多名小儿中毒,131名小儿死亡。,日本森永奶粉中毒事件,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一农药厂储气罐泄漏异氰酸甲脂大约3040吨,污染了厂周围居民区。中毒15万多人,死亡2500多人,有5万多人失明。,印度博帕尔异氰酸甲脂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1),发生难以预测:突发性和意外性成因的多样性:生物因素、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各种事故灾难等“三间”分布各异:分布的差异性影响整个人群:同时波及许多人以至整个社会群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2),涉及多个方面:危害的复杂性。传播的广泛性:如洪灾后的传染病等。突发事件频繁产生:频发性。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问题相当普遍:食品主导性。处理的综合性:协调性界定具有时空性:相对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自然灾害:海洋、气象、地质、森林、宇宙、农业等;人为事故:由人类的敌对、恶意、疏忽、失误和无知造成的人为事故(accident)。疾病暴发(outbreak):以传染病为主。分类有时不明,还可按发生的规模、时间、地点等进行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间期:平常期,建立预警机制、准备。前期:先兆期,发布预警消息、采取紧急应变措施。打击期:不同事件该期的长短不一。处理期:救治伤员、开展监测、调查原因、处理次生灾害。恢复期:恢复正常秩序,评估心理损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1),I级(特别重大事件):指在很大的区域内,已经发生很大范围的扩散或传播,或者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巨大且已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发生大量死亡。级(重大事件):指在较大区域内,已经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或者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很多,甚至发生较多死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2),级(较大事件):指在较大区域内,已经发生较大范围扩散或传播,或者有可能发生较大范围扩散或传播,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较多,甚至发生少数死亡。级(一般事件):指在局部地区,尚未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或者不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原因清楚且未发生死亡。,突发事件对人类的危害,大量的人员伤亡:列死因前三位经济损失:美国“911”损失770亿心理伤害:洪灾后PTSD32.6%环境危害:核电站事故,原油泄露其他社会影响:基础设施被破坏,医疗、学校、社区等功能削弱、社会秩序和生活被打乱等。科技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增强,脆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有助于掌握突发事件的基线资料和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水平,调整工作重点;有助于从宏观角度掌握突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分析三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评估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带来的需求;指导预防和应急准备。,第二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灾难和事故的调查:快速侦察卫生需求评估深入调查暴发调查:暴发调查步骤暴发调查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的注意事项,始终把救治伤员和控制暴发放在第一位;充分利用法律武器;讲究方法,争取多部门合作;及时汇报和磋商;客观发布疫情,一、灾难和事故的调查的步骤,1、快速侦察:卫星、飞机、汽车、步行2、紧急救援:贯穿始终3、卫生需求评估:主要目的:确定受害人群的多少;所需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可能存在的继发危险;向外部救援组织提供有关事件的实际情况;向国际国内媒体提供客观事实,避免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卫生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事件信息:事发地的面积、位置与受影响的人口数;交通及通信受损情况;水、食品、环境卫生设施及露营设施;死亡、失踪和需要急诊的人数;医疗卫生的受损与需求;人口流动与社会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危险。背景信息:行政区划、人口特征、交通路线、卫生设施、关键机构、自然环境等。,4、深入调查调查事发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受伤率及居民的营养状况;调查卫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损害情况;设立长期的流调项目,调查事件的远期效应;对人为事故,要调查原因,追究责任;对自然灾害要分析成灾机制,为将来的预测和预防提供依据;,二、疾病暴发调查,疾病暴发(diseaseoutbreak)是指在局限的区域范围和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同类病例的现象。疾病暴发调查就是要了解暴发情况,查明暴发原因,以及提出和采取干预对策。,疾病暴发调查的特点,调查开始时没有关于致病因素或传播方式的明确假设;调查开始时首先要保护人群的健康;一旦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就应采取防治措施,而不必等待问题完全阐明。,疾病暴发调查的基本步骤,暴发的核实组织与准备现场调查资料整理措施与评价总结报告,(一)暴发的核实(1),调查前需要获取的信息:1)可能的诊断:包括可以证实诊断的症状学和实验室资料;2)流行的确已经发生:病例数,三间分布,流行趋势,过去的流行史,邻近区域的疫情;3)确定当地可获得的有助于调查的资源:包括人员、现场和实验室设备、办公空间和车辆等;4)确定当地需要哪些帮助,准备调查表和物资设备等。,(一)暴发的核实(2),收集发病和暴露信息1)与有关部门联系以取得支持和合作。2)再次核实诊断或诊断不明的问题,这需要访视病例,向有关专家咨询,明确病例的临床特征,收集和处理诊断标本,以及了解当地同时有哪些疾病发生(判定有否误诊)等。,(一)暴发的核实(3),确认流行发生,需要排除以下假象:人口增加引起病例数增加,但发病率并未增加;误诊、重复报告、新诊断程序敏感性增加、漏报减少、老病例误做新病例等,使得报告病例数增加;常年水平的季节波动,可以同往年相同季节的发病率比较;简单的不同时间的病例数比较,而不是基于人群的发病率比较;特别调查和减少漏报的努力,将可能使发病率高于通常报告发病率,导致所谓的“虚构流行”(manufacturedepidemic),(一)暴发的核实(4),暴发核实后:确实存在暴发不存在,(二)组织与准备(1),调查范围与重点区域的确定;人员的选择:依据对暴发原因的初步假设而定;统一领导;物资准备:交通、通信、冷链、救护、防护、生活、工作等;实验室准备;调查表的准备:依据初步假设设计调查内容。,(二)组织与准备(2),调查表应包括的信息(1)个人资料:姓名、年龄、性别、民族、住址、居住年限和职业等;(2)临床资料:发作、住院、痊愈或死亡的日期,诊断依据(疾病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目前结局;(3)流行病学资料:既往史、接种史、接触史、可能暴露的日期、可能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等;(4)处理措施:临床治疗情况,预防处理情况等。,(三)现场调查(1),安全预防:强调适宜;病例发现:明确诊断标准分确诊、假定和可疑分原发和二代多途径发现;采集标本:采样种类视假设而定;样品应有代表性妥善采集、保存和运输,(三)现场调查(2),个案调查:了解病例发生的来龙去脉寻找可疑危险因素疫源地处理;探索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通过各种描述、分析和实验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环境调查,(四)资料整理分析,描述暴发的三间分布暴发类型的分析探索暴发原因并提出假设,描述暴发的三间分布,人群分布;时间分布:绘出流行曲线;描述病例经历:暴露、潜伏期、发病、诊断、痊愈地区分布:标点地图综合描述:在病例标点地图上,将不同时段发病的病例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可很好地呈现病例在空间上扩散的时间关系。,(五)措施与评价(1),措施:及时采取评价效果随时修正,(五)措施与评价(2),日发病率下降可作为暴发得到逐步控制的指标。但要注意发病率的自然下降,包括流行高峰后下降,感染来源自然消除(如污染食品销售完毕),大部分易感者已经发病或感染,或者大量隐性感染获得了免疫等。,(五)措施与评价(3),判断暴发终止的条件:人-人传播的疾病:传染源全部治愈或移走,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无新病例发生;同源暴发:污染源被控制,病例不再增多;节肢动物传播:经过内外两个最长潜伏期后无新病例发生。,(六)总结与报告(1),总结报告的意义:总结经验教训,以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以技术报告形式发表可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以工作报告形式提交可为政府或卫生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六)总结与报告(2),技术性总结报告的格式(1)报告题目、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当地背景(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等)以及流行情况(问题)简介。调查方法、对象和其他资料来源。,(六)总结与报告(3),技术性总结报告的格式(2)调查结果:包括临床诊断依据的结果(症状学、实验室检查等);发病分布的描述,流行曲线和暴露日期的推算,传染源或传播因素的证据;控制措施及其效果;流行的病因假设的验证分析等。,(六)总结与报告(4),技术性总结报告的格式(3)讨论:可能的病因学;传染源或传播因素、污染来源,控制措施的效果;结论与建议等。小结有时可作为摘要放在报告前面。致谢尤其是要感谢调查中给予支持和合作的单位与个人。,第三节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四大原则: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依法规范管理,保证快速反应;完善监测体系,提高预警能力;改善基础条件,保障持续运行。,七大特点:尽快做出回应“时效性”应对各种局面“复杂性”调查控制相结合“双管性”面对公众及媒体“社会性”执法与守法“合法性”实验室支持“证据性”紧密的合作“合作性”。,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1),制定政策和法律:2003.5.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